第150章 和諧
字數:5339 加入書籤
2012年秋末的陽山,清晨的薄霧剛散,縣委會辦公樓前的香樟樹就灑下了細碎的陽光。李澤嵐抱著一個半尺厚的深藍色文件夾,站在三樓樓梯口,指尖輕輕拂過封麵——上麵用鋼筆寫著“陽山縣12鄉鎮調研台賬2012.10)”,字跡工整,卻能看出幾分倉促的痕跡,那是他昨晚熬夜整理到淩晨三點的成果。
這是他到陽山擔任代縣長的第二個月,也是他跑完全縣12個鄉鎮的第一天。從七拱鎮岩口村陳明家擁擠的雞舍,到杜步鎮大坪村田埂上插著的“拒絕征地”木牌;從秤架瑤族鄉必坑瑤寨泥濘的山路,到楊梅鎮半山腰村民背著的渾濁水桶,這一個月裏,銀色商務車的裏程表增加了兩千多公裏,他的筆記本寫滿了三本,手機裏存了兩百多張現場照片,每一張都連著一個農戶的“愁心事”。
深吸一口氣,李澤嵐抬手敲響了縣委書記陳衛國辦公室的門。“進來。”門內傳來沉穩的聲音,他推門進去時,陳衛國正坐在寬大的辦公桌後,手裏拿著一份《清遠日報》,頭版報道的正是陽山優質稻豐收的新聞。
“衛國書記,打擾您了。”李澤嵐把文件夾輕輕放在辦公桌一角,順勢坐在對麵的沙發上,身體微微前傾,“這一個月我跑遍了12個鄉鎮,把發現的問題、解決的進展還有後續的計劃,都整理成了台賬,您抽空看看,也給我提提意見。”
陳衛國放下報紙,目光落在那個厚厚的文件夾上,笑著說:“澤嵐,你這效率夠高的。我還以為你得緩兩天才來匯報,沒想到剛跑完就整理好了。”他伸手拿起文件夾,沒有急著翻開,而是先問了句,“這一個月跑下來,感覺陽山的基層情況怎麽樣?比你預想的複雜還是簡單?”
“比預想的更具體,也更實在。”李澤嵐想了想,語氣誠懇,“來之前我看了不少資料,知道陽山是山區縣,農業基礎弱,但隻有真正走進農戶家裏,才知道他們的難處不是‘資料裏的文字’——比如七拱鎮的養殖戶陳明,家裏520隻陽山雞出欄一個月沒賣掉,飼料錢花了三萬多,他蹲在雞舍旁說‘再賣不出去就賠本了’的時候,那種焦慮,不是報表能體現的。”
陳衛國點點頭,這才翻開台賬。文件夾的第一頁是“調研概況”,用表格清晰列著12個鄉鎮的名稱、調研時間、核心問題、解決措施和完成進度。他的手指順著表格往下滑,停在“七拱鎮”那一行——核心問題寫著“陽山雞銷路窄、收購商壓價”,解決措施裏列著“引進冷鏈物流企業10月15日投入使用)”“組建養殖協會10月20日完成登記)”“開設電商銷售專區10月18日上線)”,進度欄裏打了個紅色的對勾,旁邊還附了張照片:冷鏈倉庫裏,工人正把打包好的陽山雞搬進冷藏車,車身上印著“陽山特產直供珠三角”的字樣。
“這個冷鏈倉庫,我聽農業農村局的同誌提過,說你為了趕進度,連續三天泡在現場,跟企業一起改設計方案?”陳衛國抬頭看向李澤嵐,眼神裏帶著幾分讚許。
“主要是企業一開始想建在縣城周邊,我覺得離七拱鎮太遠,養殖戶送雞不方便,就跟他們商量著把地址改到了七拱鎮高速口附近,還協調鎮裏出了部分場地。”李澤嵐笑了笑,“其實也沒多複雜,就是多跑幾趟、多溝通幾次,企業也理解,畢竟咱們是為了幫他們拓寬銷路,他們也能多賺錢。”
陳衛國繼續往後翻,台賬的第二部分是“問題分類匯總”,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矛盾糾紛”“政策落實”分成了四類,每一類下麵都附著具體案例和現場照片。翻到“基礎設施”那一頁,他看到了大塘鎮灌溉渠的對比圖:左邊的照片裏,渠壁開裂、淤泥堆積,幾個農戶正拿著水桶往田裏舀水;右邊的照片裏,渠壁重新抹了水泥,水流順暢,稻田裏的稻穗沉甸甸的,旁邊站著的農戶臉上帶著笑。
“大塘鎮這35公裏灌溉渠,花了280萬,財政那邊有沒有壓力?”陳衛國放下照片,語氣裏帶著一絲關切。他在陽山待了八年,最清楚縣財政的情況——每年的收入大部分要用來保障工資和基本運轉,能擠出來搞民生項目的錢不多。
“我跟財政局張局長算了筆賬,這筆錢分兩批撥的,第一批150萬已經用在最急需的新塘村、古樓村段,第二批130萬明年春天再撥。”李澤嵐解釋道,“而且我們算過,灌溉渠修好後,大塘鎮優質稻每畝能增產100斤,按每斤1.8元算,全鎮每年能多收入378萬,一年就能把修渠的錢賺回來,還能讓農戶多賺錢,這筆賬是劃算的。”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另外,我們還跟縣職業技術學校合作,在大塘鎮搞了優質稻種植培訓,教農戶選種、施肥的技術,明年打算再引進一個稻米深加工項目,把大米做成米糕、米酒,提高附加值,這樣農戶的收入還能再漲一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陳衛國聽著,慢慢點了點頭,手指在台賬上輕輕敲了敲:“你考慮得很周全,不僅解決了‘眼前的問題’,還想到了‘長遠的發展’。有些幹部搞調研,隻盯著‘解決問題’,卻忘了‘舉一反三’,你能做到這一點,很難得。”
兩人就著台賬,又聊了一個多小時。從黃坌鎮林權糾紛的調解過程,到黎埠鎮臨時集市的運營情況;從秤架瑤族鄉通村公路的施工計劃,到江英鎮秋收互助隊的後續安排,李澤嵐把每個鄉鎮的情況都講得細致,連農戶的名字、家庭情況都記得清清楚楚——比如必坑瑤寨的盤阿婆,家裏有兩個孫子在縣城上小學,通村公路修好後,她每周能背著山貨去縣城看孫子;比如江英鎮的張大山,家裏五畝梯田,互助隊幫他收割隻用了一天,比往年自己收割快了兩天。
聊著聊著,窗外的陽光漸漸移到了辦公桌中間,牆上的掛鍾指向了11點40分。陳衛國看了看表,合上台賬,站起身說:“走,澤嵐,去食堂吃飯,咱們邊吃邊聊。你這一個月跑下來,肯定沒好好吃幾頓飯,今天咱們簡單吃點,就當補一補。”
縣委小食堂的飯菜很簡單:一盤炒青菜、一份紅燒肉、一碗豆腐湯,還有兩碗糙米飯。兩人坐在靠窗的桌前,沒談工作,先聊起了家常。陳衛國夾了塊紅燒肉給李澤嵐,感慨道:“我在陽山待了八年,最對不住的就是家裏——以前孩子小的時候,總盼著我陪他去公園,結果我要麽在鄉鎮調研,要麽在辦公室加班,現在孩子上高中了,跟我都沒那麽親了。你呢?家裏人都在市裏,平時能顧得上嗎?”
李澤嵐接過肉,笑著搖了搖頭:“我跟愛人還沒要孩子,倒也少了些牽掛。她在市裏的中學當老師,課多,平時我倆也都是各自忙各自的,就周末能通個長電話,聊聊彼此的工作。有時候她也會抱怨,說我來陽山後,連視頻的時間都少了,但她也理解,知道基層工作忙,尤其是剛開始接手,得盡快把情況摸透。”
“沒孩子確實能少些分心,但也別總顧著工作,有空多回市裏看看。”陳衛國歎了口氣,“基層工作是忙,但家庭也很重要,別等以後想彌補了,卻沒機會了。我就是個例子,現在想跟孩子多說說話,他都忙著寫作業,沒時間理我。”
“您說得對,我打算下個月抽個周末回去一趟,跟她一起去逛逛超市,做頓家常菜,也算是彌補一下。”李澤嵐點點頭,心裏泛起一絲暖意。來陽山這兩個月,他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確實沒怎麽顧得上家裏,愛人雖然沒多說,但每次電話裏那句“注意身體”,都藏著擔心。
聊完家常,陳衛國話鋒一轉,又聊回了工作:“你剛來陽山的時候,下麵有不少議論。有的說你‘年輕氣盛’,剛上來就想‘燒三把火’;有的說你‘不懂基層’,隻會‘瞎指揮’;還有的擔心你‘急於求成’,搞出什麽亂子。”
他頓了頓,眼神變得鄭重:“我當時沒跟你說這些,是想讓你用實際行動去回應這些議論。現在看來,你做到了——你跑遍了12個鄉鎮,解決了32件民生實事,沒搞過一場‘匯報會’,沒樹過一個‘示範點’,卻讓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實惠,也讓鄉鎮幹部對你刮目相看。現在再沒人說你‘不懂基層’了,反而有不少鄉鎮書記跟我誇你,說你‘接地氣’‘辦實事’。”
李澤嵐聽著,心裏有些觸動。他知道,這一個月來,自己的“不按常理”確實讓不少人費解——臨時改道去七拱鎮,不提前打招呼就去農戶家裏,甚至因為“男女聯絡員不便”而臨時換將,這些在別人看來“不合規矩”的做法,其實都是為了能看到最真實的情況、解決最實際的問題。現在得到陳衛國的認可,他心裏懸著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其實我也沒做什麽,就是多跑、多聽、多問,把農戶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李澤嵐誠懇地說,“剛開始有些鄉鎮幹部不理解,比如杜步鎮的高書記,我第一次去的時候,他還擔心我‘挑刺’,後來看到征地補償標準調整了,農戶拿到了過渡補貼,他也主動跟我商量產業園的發展計劃,現在我們還經常一起去村裏跟農戶聊天。”
“這就是‘民心換民心’。”陳衛國拿起筷子,又給李澤嵐夾了些青菜,“基層幹部也好,老百姓也好,他們評判一個幹部好不好,不看你說了什麽,隻看你做了什麽。你把他們的事放在心上,他們自然會把你放在心上。”
午飯快結束時,陳衛國忽然語氣嚴肅了幾分:“澤嵐,明年1月就要開縣人代會了,你的轉正提名,我會在縣委常委會上全力支持。但我也要提醒你,陽山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比如產業轉型,比如生態保護,比如城鄉差距,這些都需要長期堅持,不能急功近利。”
“您放心,我心裏有數。”李澤嵐放下碗,認真地說,“我打算下周開始,再去12個鄉鎮做一次‘回頭看’,看看之前解決的問題有沒有反彈,聽聽農戶還有什麽新需求。比如楊梅鎮的蓄水池,雖然現在通了水,但後續的維護要跟上;秤架瑤族鄉的山貨,雖然進了縣城超市,但還需要搞品牌包裝,才能賣上好價錢;還有嶺背鎮的生態景區,雖然跟農戶搞了合作,但還需要規範管理,避免出現新的矛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我還想在全縣搞一次‘民生問題大排查’,讓每個鄉鎮都把沒解決的民生問題列出來,縣裏統籌推進,爭取明年年底前,把老百姓反映強烈的‘喝水難’‘走路難’‘賺錢難’這些問題,都解決得差不多。”
陳衛國看著李澤嵐,眼神裏滿是欣慰:“好,有你這句話,我就放心了。陽山需要你這樣的幹部,有衝勁,更有韌勁;有想法,更有行動。吃完飯,你把這份台賬給辦公室一份,我讓他們印發給縣委常委和各部門負責人,也讓大家學學——怎麽調研才叫‘真調研’,怎麽幹事才叫‘幹實事’。”
離開食堂時,已經是下午1點多。陽光透過香樟樹的葉子,在地上灑下斑駁的光影。李澤嵐抱著台賬往辦公室走,腳步比來時更輕快了——陳衛國的認可,不僅是對他這一個月工作的肯定,更是對他“務實為民”工作風格的支持。他摸出手機,給愛人發了條短信:“下個月周末回去,帶你去吃你愛吃的那家魚火鍋。”沒過多久,手機震動了一下,屏幕上跳出一行字:“好,我等你,記得注意身體。”
李澤嵐笑著收起手機,抬頭望向遠處的群山。2012年的陽山,秋意正濃,田野裏的稻子已經成熟,山間的杉木鬱鬱蔥蔥。他知道,接下來的路還很長,陽山還有很多問題等著他去解決,但隻要守住“初心”,一步一個腳印,就一定能讓陽山的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也能對得起家裏人的理解與等待。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