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無題

字數:3162   加入書籤

A+A-


    “老周,這菜運到清遠市區得多久?損耗能控製在多少?”李澤嵐遞過一瓶礦泉水。周建國抹了把汗,接過水灌了兩口:“得繞兩個小時山路到高速口,再走一個鍾頭市區,鮮菜損耗最少得15。上周大雨堵了路,三筐菜全爛在了半道上。”他跺了跺腳下的泥地,“咱們這菜用山泉水澆的,口感比別處好,可外地販子一聽這運輸成本,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
    身後的陳默拿著本統計報表追上來,紙頁被汗水浸得發皺:“李縣長,這是上半年的農林牧漁數據,全縣農業總產值剛過18億,其中陽山雞出欄512萬隻,產值才4個多億;西洋菜種了37萬多畝,產量42萬噸,可大多都是散賣,沒形成氣候。”他指著報表上的數字,“趙書記在縣裏等著開產業推進會,還說有個搞互聯網的年輕人想找咱們談合作。”
    縣委會議室裏,風扇吱呀轉著,吹散不了滿室的焦灼。長桌上擺著簡單的展品:竹籃裏的陽山雞、沾著泥的淮山、用塑料袋裝的西洋菜,旁邊是《陽山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方案20132015)》草案。趙東來正和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交談,見李澤嵐進來,連忙起身:“澤嵐,這位是羅光華,剛從深圳回來創業,想幫咱們用‘互聯網’賣農產品。”
    羅光華推了推眼鏡,打開筆記本電腦——屏幕上是個簡陋的網頁框架:“李縣長、趙書記,我想建個電商平台賣陽山特產,可跑了七拱、大崀幾個鄉鎮,農戶都說聽不懂‘網上賣貨’,合作社也擔心貨發出去收不到錢。現在整個清遠都沒正經的電商企業,這事得慢慢來。”他點開一份調研筆記,“而且物流是大問題,陽山雞發順豐到廣州,運費比雞價還高20,鮮菜沒冷庫預冷,走物流損耗率能到25。”
    趙東來把一份合作社名單拍在桌上:“咱們現在有2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4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可都是單打獨鬥。上周去秤架瑤族鄉,看到瑤胞的臘肉、蜂蜜挺好,就是沒渠道賣,隻能等著販子上門壓價。”他指著草案裏的紅圈部分,“王教授從省農科院捎信來,說陽山雞、西洋菜的品質夠得上地理標誌標準,要是能搞標準化、建冷鏈,效益能翻番。”
    李澤嵐指尖劃過“合作社”三個字:“我看核心是三個問題:一是沒標準,雞出欄時間不一,菜分級靠眼睛,企業不敢大量收;二是沒設施,缺冷庫、缺預冷車間,鮮貨走不遠;三是沒渠道,老依賴線下販子,價格上不去。”他看向羅光華,“你的電商平台是個新路子,縣裏可以幫你對接合作社,先找兩個點試點。”
    散會後,兩人兵分兩路。趙東來帶著農業局的人去七拱鎮的陽山雞養殖合作社,剛進雞舍就聞到一股異味。養殖戶老李正蹲在地上撿死雞,愁眉不展:“趙書記,雞是散養的,肉質沒話說,可有的養120天,有的養150天,販子挑肥揀瘦,一斤才給8塊錢。要是能統一出欄、統一賣,我們也不用這麽被動。”
    “馬上搞標準化養殖試點!”趙東來當場拍板,“縣農業局派技術員駐點,統一選雞苗、統一配飼料、統一防疫,按140天出欄標準來。另外,縣裏協調資金,先在合作社建個小型冷庫,能存500隻雞的那種,收滿了再找車運。”他掏出手機打給畜牧站,“趕緊整理陽山雞的養殖規範,往地理標誌產品的標準靠。”
    另一邊,李澤嵐跟著羅光華去江英鎮看西洋菜基地。田埂邊堆著幾筐賣不出去的菜葉,農戶們正唉聲歎氣。“要是能先分級再賣就好了,大的賣餐館,小的做醃菜。”羅光華蹲下來翻看菜葉,“但現在連個分揀台都沒有,更別說深加工了。”李澤嵐突然指著遠處的閑置校舍:“那房子改改就能當分揀車間,縣裏出改造費,你負責培訓農戶分揀,咱們先把‘好貨’挑出來。”
    一周後的試點啟動會上,江英鎮的西洋菜合作社與羅光華簽了合作協議。合作社裏,農戶們正圍著羅光華學用電腦:“羅老師,這訂單真能從網上來?”“放心,昨天廣州一家餐館剛訂了200斤,今天就安排送貨。”羅光華點開網頁後台,上麵跳出幾條新訂單。旁邊的臨時分揀車間裏,農戶們戴著手套,按葉片大小把西洋菜分成三檔,用印著“陽山特產”的紙箱打包。
    七拱鎮的養雞合作社裏,技術員正在給養殖戶培訓:“每天喂兩次玉米混合飼料,下午加一把青菜,出欄前一周測體重,差一兩都不行。”老李拿著養殖記錄本認真記著:“這下好了,有標準了,不愁沒人收。”冷庫邊,剛出欄的陽山雞被裝進透氣竹筐,整齊碼在冷庫裏,畜牧站的人正貼檢疫標簽:“有這標簽,進廣州超市沒問題。”
    八月中旬,羅光華的電商平台正式上線,首批上架了分級西洋菜、標準陽山雞和禮盒淮山。沒想到上線三天就接到300多斤訂單,大多來自廣州、深圳。可問題很快來了——清遠到廣州的物流車要湊夠一車才發車,鮮菜得等兩天才能運走。“得找物流企業談定點發車!”李澤嵐帶著羅光華去清遠找物流公司,軟磨硬泡下,對方終於同意每天下午四點專門派車來陽山拉貨,運費降了10。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九月的秋雨裏,陽山迎來了第一個“電商小高峰”。鬆林村的民宿老板陳茹靜抱著紙箱跑進合作社:“再加50斤西洋菜、10隻陽山雞,遊客說要帶回去給親戚嚐。”她笑著說,現在民宿裏擺了電商平台的宣傳頁,客人住店就能下單,她幫著代收發貨,還能賺點手續費。周建國看著不斷增加的訂單,笑得合不攏嘴:“以前一畝菜賺800塊,現在搞分級、網上賣,能賺1200塊!”
    縣委常委會上,《陽山縣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規劃》全票通過。趙東來拿著進度表匯報:“第一座500噸容量的冷庫已經在陽城鎮動工,預計年底完工;和清遠電商產業園對接好了,明年能入駐孵化咱們的本土電商人才;王教授說,陽山雞的地理標誌申報材料已經在準備了。”
    李澤嵐翻看著合作社送來的收入報表,農戶人均增收一欄寫著“15”:“咱們這步走對了,先靠合作社搞標準,再靠電商拓渠道,最後建冷鏈補短板。”他看向窗外,秋雨洗過的南嶺山脈格外青翠,“2013年的陽山,不能再守著金飯碗要飯吃,得讓這些‘土寶貝’真正走出去,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趙東來指著牆上的規劃圖:“等冷庫建起來,再搞個農產品加工車間,把賣不完的西洋菜做成醃菜,陽山雞做成臘雞,附加值還能再提一提。”他拿起一隻印著“陽山雞”字樣的竹筐,“等地理標誌批下來,這筐子裏的雞,就不是普通雞了!”
    傍晚的山路上,物流車的燈光劃破暮色,車廂裏的陽山雞、西洋菜正朝著珠三角的餐桌出發。李澤嵐和趙東來站在路口,看著車燈消失在山路盡頭,心裏都透著一股勁——2013年的陽山,產業突圍的種子已經種下,隻要順著這條“標準+設施+渠道”的路走下去,總有一天能迎來豐收的季節。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