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投資
字數:5469 加入書籤
老城區的槐樹葉開始泛黃,風一吹,落在青石板路上,被往來的遊客踩出細碎的聲響。草原音樂節落幕不過半月,張北的名氣就像長了翅膀,不僅遊客絡繹不絕,連帶著房地產開發商也聞風而來。縣委大院的會客室裏,李澤嵐剛送走第三撥開發商代表,手裏捏著一份份投資意向書,指尖在“老城區周邊地塊開發”幾個字上輕輕摩挲。
“李書記,這是今天最後一家,‘盛達地產’的王總,說想聊聊城東那塊地的開發。”辦公室小張推門進來,遞上一杯熱茶。
李澤嵐接過茶,抿了一口,抬頭看向窗外:“城東那塊地靠近工業園,又挨著老城區,確實是塊好地。不過開發可以,規矩得立在前頭——不能破壞老城區風貌,不能搞高密度住宅,還要配建社區醫院和學校,得讓老百姓得實惠。”
“您放心,我都跟開發商們提了,他們都說願意配合。”小張頓了頓,又壓低聲音,“不過最近縣裏有些小道消息,說……說您對開發商的‘心意’挑得很,送少了看不上,送多了又沒人敢送。”
李澤嵐放下茶杯,嘴角勾起一抹淡笑:“隨他們說去。我李澤嵐要的不是什麽‘心意’,是張北的發展,是老百姓的口碑。真要是收了禮,拿了好處,開發項目就變了味,最後坑的還是老百姓。”
正說著,陳明敲門進來,手裏拿著一份拆遷方案:“李書記,城東地塊要開發,得先拆周邊幾個村子的民房。我和周偉擬了個拆遷補償方案,您看看。”
李澤嵐接過方案,仔細翻看著。方案裏明確了貨幣補償和產權置換兩種方式,還標注了臨時安置費和搬遷獎勵,條款寫得很細致。“補償標準比周邊縣市高了百分之十,很合理。”他點點頭,又抬頭看向陳明,“拆遷的事,誰來牽頭?”
“我原本想自己來,但老城區後續維護和工業園的事還得盯著。”陳明思索著說,“王啟年和李明在老城區改造時表現不錯,王啟年懂工程,能協調施工隊;李明擅長跟老百姓打交道,解決過不少矛盾。讓他們倆牽頭,應該沒問題。”
李澤嵐沉吟片刻,指尖在桌沿敲了敲:“王啟年敢闖敢幹,但有時候太急功近利;李明心思細,但魄力不夠。不過拆遷這活兒,確實需要他們這樣的人。行,就讓他們倆負責,你盯著點,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及時跟我說。”
消息傳到王啟年和李明耳裏時,兩人正在老城區的臨時辦公點整理材料。王啟年一拍大腿,興奮地說:“李主任,這可是個好機會!拆遷是大項目,辦好了,在李書記麵前就能更進一步!”
李明也有些激動,但還是皺著眉:“王總,拆遷可不是小事,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得小心謹慎,不能出岔子。”
“放心吧,有補償方案在,咱們按規矩來,還能出什麽岔子?”王啟年滿不在乎地說,“咱們得抓緊時間,盡快把拆遷協議簽了,早點完成任務,讓李書記看看咱們的能力。”
第二天,王啟年和李明就帶著拆遷辦的工作人員,去了城東的幾個村子。第一站是東河村,村子挨著工業園,不少村民的房子都是老舊的磚瓦房。王啟年拿著大喇叭,站在村口的老槐樹下喊:“鄉親們,縣裏要開發城東地塊,給大家準備了拆遷補償,有貨幣補償和產權置換兩種方式,補償標準比周邊都高,大家趕緊來村委會谘詢!”
村民們圍了過來,七嘴八舌地問:“王總,貨幣補償多少錢一平米啊?”“產權置換的房子在哪兒啊?離這兒遠不遠?”“要是不拆行不行啊?”
李明拿著補償方案,耐心地給大家解釋:“鄉親們,貨幣補償是每平米六千五,產權置換是一比一,置換的房子在城西的安置小區,離老城區近,周邊還有學校和超市。要是在規定時間內簽協議,還能拿搬遷獎勵。”
大部分村民聽了,都覺得補償方案不錯,紛紛表示願意考慮。但也有少數村民不樂意,其中以村東頭的老周最為堅決。老周的房子是十年前蓋的二層小樓,裝修得很精致,院子裏還種著果樹和蔬菜。
“我不拆!”老周抱著胳膊,站在院子門口,“我這房子剛蓋沒幾年,花了二十多萬,你們給的補償根本不夠再蓋一套。再說,我在這兒住了一輩子,不想搬去別的地方。”
王啟年皺著眉:“老周,這是縣裏的規劃,為了張北的發展,你得配合。補償方案已經很合理了,你別不識抬舉。”
“什麽叫不識抬舉?”老周也來了氣,“我憑什麽為了你們的發展,犧牲我的房子?你們要是真想讓我拆,就把補償標準提高到每平米八千,不然免談!”
王啟年還想再說什麽,被李明拉住了。李明笑著對老周說:“周大爺,您別激動,咱們有話好好說。您覺得補償標準低,我們可以跟縣裏反映,但您也得理解,縣裏的補償標準是按市場價定的,不是我們說了算。這樣,我們先回去跟領導匯報,您也再想想,咱們明天再談,行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老周哼了一聲,沒說話,算是默認了。
回到臨時辦公點,王啟年不滿地說:“李主任,你就是太心軟了!這種人就得硬氣點,不然他以為咱們好欺負,後麵的拆遷工作就沒法開展了。”
“王總,拆遷不能來硬的。”李明說,“老百姓一輩子就一套房子,咱們得站在他們的角度想想。老周的房子確實剛蓋沒幾年,補償標準可能真的有點低,咱們跟縣裏反映一下,看看能不能適當提高點。”
“提高補償?那其他村民要是都跟著提要求,咱們怎麽辦?”王啟年反駁道,“我看你就是想多事!咱們按方案來,願意簽的就簽,不願意簽的就強製執行,反正有縣裏撐腰。”
兩人吵了幾句,不歡而散。但第二天,李明還是帶著拆遷辦的工作人員,再次來到老周家。這次,他不僅帶了補償方案,還帶了城西安置小區的規劃圖。
“周大爺,您看,這是安置小區的規劃圖,小區裏有花園、健身器材,還有幼兒園和老年活動中心。您的孫子以後上學也方便,您平時也能在小區裏遛彎、下棋。”李明指著規劃圖,耐心地說,“至於補償標準,我們跟縣裏反映了,縣裏說可以給您額外的裝修補償,大概五萬塊錢。您看這樣行嗎?”
老周看著規劃圖,又聽了李明的話,臉色緩和了些。他沉默了一會兒,說:“我再跟家裏人商量商量,明天給你答複。”
李明點點頭:“好,您慢慢商量,有什麽問題隨時給我打電話。”
離開老周家,李明鬆了口氣。他知道,拆遷工作不能急,得一步一步來,跟老百姓好好溝通,才能化解矛盾。
但王啟年卻不這麽想。他見李明跟老周磨了兩天還沒簽協議,就自己帶著人去了村裏。他沒去找老周,而是挨家挨戶地跟村民說:“鄉親們,拆遷協議就這幾天簽,要是過了時間,不僅沒有搬遷獎勵,補償標準還會降低。老周不願意拆,那是他自己的事,你們可別跟著他學,不然吃虧的是自己。”
村民們聽了,都有些慌了,紛紛來村委會簽協議。不到兩天,東河村就有一半的村民簽了協議。老周看著村裏的人都簽了,心裏也有些動搖。
第三天,老周主動給李明打了電話,說願意簽協議。李明很高興,立刻帶著工作人員去了老周家,幫他辦理了簽約手續。
東河村的拆遷工作進展順利,王啟年得意地對李明說:“你看,我就說不能跟他們磨,就得給他們點壓力,才能快點簽協議。”
李明沒說話,他知道,王啟年的方法雖然快,但卻埋下了隱患。果不其然,沒過幾天,西坡村就出了問題。
西坡村有個叫趙強的村民,家裏有個小工廠,專門生產農具。他擔心拆遷後工廠沒法搬遷,就不願意簽協議。王啟年見趙強不簽,就帶著人去了他的工廠,說要是不簽協議,就封了他的工廠。
趙強也不是好惹的,當即就跟王啟年吵了起來,還召集了廠裏的工人,跟拆遷辦的工作人員對峙。場麵一度很混亂,差點就動手了。
李明接到消息,趕緊趕了過去。他先把王啟年拉到一邊,批評道:“王總,你怎麽能這麽做?趙強的工廠是他的生計,你封了他的工廠,他能不急嗎?”
“我也是沒辦法啊,他不簽協議,咱們的工作沒法推進。”王啟年有些委屈地說。
李明歎了口氣,走到趙強麵前,笑著說:“趙老板,您別激動,咱們有話好好說。您擔心工廠沒法搬遷,我們可以跟縣裏反映,幫您找新的廠房,還能給您搬遷補貼。您看這樣行嗎?”
趙強見李明態度誠懇,心裏的火氣也消了些。他皺著眉說:“找新廠房哪有那麽容易?就算找到了,搬遷也得花不少錢,還會影響生產。”
“您放心,這些我們都考慮到了。”李明說,“縣裏已經在工業園旁邊預留了一塊地,專門給需要搬遷的企業用。您的工廠要是搬過去,不僅能享受稅收優惠,還能跟工業園裏的企業合作,擴大生產。搬遷補貼我們也會盡量提高,保證您的損失降到最低。”
趙強沉默了一會兒,說:“我再想想,也跟廠裏的工人商量商量。”
“好,您慢慢商量,我們等您的答複。”李明說。
接下來的幾天,李明每天都去趙強的工廠,跟他溝通,幫他解決問題。趙強見李明這麽有誠意,終於答應簽協議。
拆遷工作雖然遇到了不少問題,但在王啟年和李明的努力下,還是有條不紊地推進著。李澤嵐和陳明也時不時地去拆遷現場查看情況,了解進展。
這天,李澤嵐和陳明來到西坡村,正好遇到李明在跟村民溝通。看著李明耐心地給村民解釋補償方案,李澤嵐對陳明說:“李明這孩子,雖然魄力不夠,但跟老百姓打交道確實有一套。王啟年雖然急了點,但執行力強,兩人配合著,拆遷工作推進得還挺快。”
陳明點點頭:“是啊,不過王啟年的方法太激進了,容易引發矛盾。李明雖然穩,但有時候太優柔寡斷,需要有人推一把。”
李澤嵐笑了笑:“人無完人,隻要能把事辦好就行。不過拆遷工作是塊硬骨頭,等這塊骨頭啃下來,他們也該歇歇了。”
陳明愣了一下,沒明白李澤嵐的意思。李澤嵐也沒多說,隻是拍了拍他的肩膀,繼續往前走。
陳明看著李澤嵐的背影,心裏有些疑惑。他不知道,李澤嵐已經在心裏盤算著,等拆遷工作結束後,就把王啟年和李明調到閑置崗位。畢竟,拆遷工作容易跟老百姓產生矛盾,這樣的幹部,不能常用,也不能放在重要崗位上,免得影響張北的發展和老百姓的信任。
但此時的王啟年和李明,還不知道李澤嵐的心思。他們還在為拆遷工作忙碌著,想著早點完成任務,在李澤嵐麵前好好表現,爭取更進一步。他們不知道,一場看不見的“調整”,正在等著他們。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