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歲月7
字數:4161 加入書籤
青雲之上:李澤嵐的仕途之路
第九十七章 議事會試點破難題 文化節開幕聚民心
縣委常委會經驗材料的最後一頁批注剛落筆,李澤嵐辦公桌上的紅色專線電話就響了。西河鎮黨委書記張衛國的聲音透過聽筒傳來,帶著明顯的焦灼:“李書記,東李村和西坡村的‘村民議事會’卡殼了。東李村修田間路的占地補償,村民分成兩派吵得不可開交;西坡村引進研學團隊,老人們集體反對,鎮裏協調了三次都沒捋順,想請您給把把關。”
李澤嵐放下紅筆,指尖在桌麵上輕輕敲了敲。“村民議事會”是張北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點試點,東李村和西坡村又是首批示範村,開局就遇阻,不僅會影響後續推廣,更可能打擊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但他心裏清楚,作為縣委書記,不能事事衝在前麵——基層幹部需要在實戰中成長,他要做的是“指方向、給方法”,而不是“替幹事、包辦一切”。
“衛國,你先沉住氣。”李澤嵐的聲音沉穩有力,“東李村的矛盾核心,本質是‘補償資金來源’和‘長期收益平衡’的問題。你讓鎮農業辦立刻對接縣農業農村局,看看‘鄉村基礎設施專項補助’能不能傾斜一部分;再跟東李村蓧麥合作社對接,從今年的集體收益裏劃提5,作為占地村民的額外補貼。另外,修路後每畝蓧麥的運輸成本能降多少、村集體每年能增收多少,這些數據要算清楚,給村民講明白‘短期讓渡土地,長期能得實惠’的賬,別隻盯著眼前的補償款。”
頓了頓,他又針對西坡村的問題補充:“老人們反對研學團隊,無非是怕‘擾民’‘破壞生活節奏’。你讓村幹部帶著研學團隊負責人,挨家挨戶走訪,把學生的活動範圍、作息時間、安全保障措施一條條說清楚,最好擬一份《研學活動文明公約》,明確團隊和村民的權利義務。另外,研學團隊不是隻來‘添麻煩’的,他們能帶來客流,還能幫村裏宣傳蓧麥產業,這些潛在好處也要跟老人們講透,實在不行就搞‘一月試點’,用實際效果打消顧慮。”
“還有個關鍵。”李澤嵐加重語氣,“議事會的核心是‘村民自主決策’,鎮裏不能當‘裁判’,要當‘服務者’。幫村民梳理訴求、找政策依據、算明白賬,但最終拍板的必須是村民自己,哪怕多開幾次會,也要讓大家心服口服。下午我讓縣委辦的周主任,把蘇南地區‘村民議事會’的案例匯編發給你,裏麵有類似問題的解決辦法,你參考著調整方案,遇到跨部門協調的難點,再跟我匯報。”
掛了電話,李澤嵐按下內線,叫來了縣委辦主任周明:“周明,你牽頭成立一個‘基層治理指導小組’,成員從民政、農業農村局抽人,重點跟蹤西河鎮議事會試點。讓他們每天報一次進展,需要縣裏協調的資源,第一時間對接;發現的問題,及時總結成‘經驗清單’,後續推廣給其他鄉鎮。另外,把惠民佳苑物業治理裏‘三方會談’‘陽光公示’的做法,整理成《基層治理參考手冊》,下周下發到各鄉鎮,讓他們借鑒到鄉村工作裏。”
周明點頭應下,剛轉身要走,又被李澤嵐叫住:“對了,西河鎮要是需要調取其他縣的治理案例,你讓資料室把存檔的材料整理好,今天下午就發過去,別耽誤他們推進工作。”
周明剛離開,文旅局局長陳濤就抱著一疊報表和文件闖了進來,臉上難掩興奮:“李書記,草原蓧麥文化節的籌備進度超預期!鄰縣溫泉景區的‘一票通’昨天上午上線,到晚上就賣了586張,後台谘詢的遊客還在增加;省文旅廳剛發通知,把咱們的‘蓧麥文化+溫泉康養’兩日遊線路,納入了‘全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官網首頁都掛出來推薦了!”
李澤嵐接過報表,目光快速掃過“民宿接待能力”“景區服務保障”“商戶培訓進度”等關鍵欄目。“進度不錯,但細節不能掉鏈子。”他指著報表裏的數據,“東灣鄉和西河鎮的民宿床位缺口有120張,你讓鄉鎮政府牽頭,篩選一批有條件的農戶,搞‘規範農家客棧’——文旅局派專人去培訓,從衛生標準、接待禮儀到安全隱患排查,一條一條教,確保遊客住得放心;另外,在景區周邊劃定臨時停車區,協調交通局加開‘縣城景區’的接駁班車,早晚各加兩趟,避免遊客來了沒地方停車、沒車返程。”
他又翻到“景區服務保障”方案,筆尖停在“遊客中心”那項:“‘一站式服務台’要落實到位,熱水、充電口、醫療急救箱、中英文導覽手冊,一樣都不能少;再設一個‘投訴快速響應窗口’,安排專人值班,遊客有問題15分鍾內必須有人對接。市場監管局要提前進駐景區,嚴查食品攤位的衛生許可證和物價,尤其是農戶的蓧麥製品,必須明碼標價,絕不能出現‘宰客’的情況——咱們要的是‘回頭客’,不是‘一錘子買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陳濤掏出筆記本,逐條記下:“您放心,這些我們都跟相關部門對接好了。明天開始,我帶隊去景區逐項檢查,開幕前肯定全部落地。另外,京華食品想在文化節上設‘蓧麥深加工體驗區’,現場演示代餐粉製作,還準備了試吃裝,您看行不行?”
“當然行。”李澤嵐點頭,“這既能宣傳企業產品,又能讓遊客直觀感受蓧麥的附加值,是好事。讓文旅局跟他們對接好場地,確保用電、衛生符合標準,別出安全問題。”
接下來的三天,李澤嵐沒再直接介入西河鎮議事會和文化節籌備,而是通過周明送來的“每日工作簡報”掌握進展:西河鎮用兩天時間,幫東李村湊齊了18萬占地補償款,還爭取到“研學基地管理員優先從占地村民中選拔”的政策,村民投票時全票通過修路方案;西坡村的《研學活動文明公約》簽了32戶,老人們同意先試點一個月,研學團隊還承諾捐贈一批農業類圖書,幫村裏建“鄉村書屋”;文化節這邊,民宿床位補充到位,商戶培訓完成,省文旅廳派來的宣傳團隊也已到位,正在拍攝推廣視頻。
直到文化節開幕前一天,李澤嵐才抽時間去了一趟草原天路景區。他沒驚動鄉鎮和景區的工作人員,隻帶著陳濤輕車簡從,沿著景區步道巡查。在美食區,他看到農戶們正跟著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學習食品留樣流程,每個人的健康證都掛在胸前;非遺展演區的舞台已經搭建完畢,工作人員正在調試音響和燈光;遊客中心的服務台裏,熱水壺冒著熱氣,急救箱裏的藥品擺放整齊,中英文導覽手冊堆成了小山。
“不錯,細節都考慮到了。”李澤嵐對陳濤說,“明天開幕,你多盯現場,重點關注遊客的反饋和突發情況。比如接駁車準不準時、餐飲衛生有沒有問題、投訴窗口能不能及時響應,這些事不用事事向我匯報,你和團隊能解決的,就放手去辦。”
陳濤點頭:“您放心,我們已經製定了應急預案,每個區域都有專人負責,保證不出紕漏。”
文化節開幕當天,李澤嵐留在縣委處理公務,隻讓周明安排辦公室的同誌,實時傳回景區的照片和視頻。清晨的景區入口,遊客們有序排隊檢票,不少人手裏拿著“一票通”門票,興奮地討論著當天的行程;中午的美食區,熱氣騰騰的蓧麵窩窩剛出鍋就被搶空,農戶們的臉上滿是笑意;下午的非遺展演區,二人台《蓧麥情》的旋律傳來,台下的掌聲和歡呼聲透過視頻都能感受到。
傍晚時分,陳濤打來電話,聲音裏滿是興奮:“李書記,今天景區接待遊客超3000人,‘一票通’又賣了800多張!不少遊客說下次要帶家人來,體驗完整的‘兩日遊’。京華食品的體驗區也火了,他們的蓧麥代餐粉今天賣了2000多盒,還收到了不少經銷商的合作意向!”
“好,辛苦了。”李澤嵐笑著說,“別忘了安排人收集遊客反饋,哪些服務做得好、哪些需要改進,都記下來形成報告。這次文化節不是終點,是咱們張北‘蓧麥+文旅’模式的起點,明年要辦得更好、更有影響力。”
掛了電話,李澤嵐翻開桌上的“鄉村振興工作台賬”,在“村民議事會試點”和“蓧麥文旅融合”兩項上,都畫了個勾。這時,周明敲門進來,遞上一份西河鎮的最新匯報:“李書記,東李村的田間路明天就開工,西坡村的研學團隊下月初到位。張衛國說,現在鎮裏的幹部都摸清了議事會的門道,其他村也主動來谘詢,想申請成為下一批試點。”
李澤嵐接過匯報,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這就對了,基層工作不是靠縣委推著走,而是要讓鄉鎮主動幹、村民願意參與。周明,你讓指導小組把西河鎮的經驗整理一下,下個月開個現場會,讓其他鄉鎮都來學學,把‘村民議事會’真正推廣開來。”
窗外,夜色漸濃,縣城裏的燈光次第亮起。李澤嵐看著台賬上接下來的工作——蓧麥產業鏈延伸、鄉村基礎設施提升、幹部能力培訓,心裏清楚,張北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他更明白,隻要找準方向、建強機製,讓基層幹部有思路、有底氣,讓老百姓有參與感、有獲得感,就一定能讓這片土地上的蓧麥香飄得更遠,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