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布局
字數:5794 加入書籤
周明抱著一摞文件走進辦公室時,李澤嵐正對著牆上的張北縣土地利用規劃圖出神。陽光透過窗戶,在地圖上“城東片區”的色塊上投下亮斑,那裏交錯標注著“集體建設用地”與“耕地”,像一道卡在產業發展路上的坎。
“李書記,這是招商局剛匯總的《配套企業落地需求清單》,12家企業裏,8家明確要求靠近高速口和現有產業園,城東那片地是唯一符合條件的選址。”周明把清單放在桌上,指尖在地圖上點了點,“但問題棘手——這片地涉及東旺、南河、西坡三個村,還有200畝在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邊緣,按往年流程,省廳審批至少要三個月,可京華食品年底就要試生產,配套跟不上,整條產業鏈都得卡殼。”
李澤嵐轉過身,拿起清單翻到“用地麵積”一欄,眉頭越皺越緊:“包裝廠要30畝,冷鏈倉儲要50畝,物流分揀站要40畝,加起來120畝,再算上道路和配套設施,至少需要200畝。城東那片地剛好280畝,位置、麵積都合適,不能放棄。”他頓了頓,抬頭看向周明,“你馬上通知自然資源局、農業農村局、招商局,三天內把材料備齊——土地現狀調查報告要標清每塊地的性質和權屬,產業規劃報告要說明配套企業和蓧麥深加工的關聯,就業測算表要算準能帶動多少村民增收,尤其是三個村的集體收益預期,必須寫實。”
周明剛走,自然資源局局長高明就敲門進來,手裏拿著一份《耕地補劃初步方案》:“李書記,城東那200畝儲備區耕地,我們初步計劃在西河鎮複墾300畝廢棄坑塘,那邊土壤條件好,複墾後能達到耕地質量標準,還能多補100畝,符合‘占補平衡’要求。”
“坑塘的位置在哪?土壤檢測做了嗎?”李澤嵐接過方案,翻到衛星圖頁麵,“離村莊太遠不行,後期耕種不方便;土壤肥力不夠也不行,得保證複墾的是‘優質耕地’。”
“就在西河鎮蓧麥種植基地旁邊,離東旺村隻有5公裏,村民能就近耕種。土壤檢測已經做了,有機質含量1.8,比城東地塊還高0.3個百分點,省農科院的專家說,種蓧麥畝產能到800斤。”高明補充道,“我們還跟村裏溝通過,複墾後歸村集體統一管理,按戶分包,村民們都同意。”
李澤嵐點點頭:“補劃方案要盡快細化,附上專家檢測報告和村民簽字確認書,這是說服省廳的關鍵。明天一早,你跟我去城東地塊和西河鎮,實地看看情況。”
次日清晨,天剛蒙蒙亮,李澤嵐就帶著高明和周明出發了。第一站是城東地塊,秋收剛過,地裏的玉米秸稈還沒清理,幾位村民正蹲在田埂上抽煙,看到警車開過來,紛紛站起身圍了過來。
“李書記,聽說要把咱這地改成工廠?”東旺村村民張老漢攥著煙袋杆,語氣裏滿是不安,“咱祖祖輩輩靠種地吃飯,沒了地,以後咋生活?孫子還在上大學,學費全靠這幾畝地呢。”
旁邊幾位村民也跟著附和:“就是啊,工廠要是開不長久,咱豈不是兩頭空?”“補償款夠不夠養老啊?”
李澤嵐蹲下身,接過張老漢遞來的煙,卻沒點燃,隻是放在鼻尖聞了聞:“張大爺,您先別急,咱慢慢說。您家兒子是不是在京華食品的工地上幹活?一天200塊,一個月6000塊,比種玉米強吧?”
張老漢愣了愣,點頭說:“是強,但那是臨時工,工地完了咋辦?”
“所以要建配套廠啊。”李澤嵐指著遠處的產業園方向,“包裝廠、物流園建起來,需要的工人比京華還多,您兒子要是願意,能去當技術工,一個月3500起,還交社保,比臨時工穩定。土地補償按省定最高標準,一畝地2.8萬,比去年多補2000塊,而且村裏能留10的集體用地建商鋪,租金分給大家,這是長久飯票,比種莊稼穩當。”
他從車裏拿出耕地補劃方案,翻開衛星圖:“您看,西河鎮那300畝坑塘,複墾後種蓧麥,畝產比咱這地還高,村裏已經跟我們簽了協議,優先分給咱三個村的村民,您要是還想種地,到時候可以去領地塊。”
村民們湊過來看方案,臉上的顧慮漸漸消散。張老漢把煙袋杆往腰裏一別:“李書記,咱信您。您是真心為咱老百姓辦事,隻要能讓娃們在家門口有正經工作,能讓咱養老有保障,地轉了就轉了。”
離開城東地塊,一行人又去了西河鎮複墾現場。十幾台挖掘機正在平整土地,工人們忙著清理坑裏的淤泥,旁邊堆著幾堆有機肥。農業農村局的技術員看到李澤嵐,趕緊跑過來匯報:“李書記,這片坑塘以前是采石場,後來廢棄了,我們已經清理了1.2萬立方米淤泥,下一步要鋪設灌溉管道,施有機肥改良土壤,預計一個月內能完成複墾。”
李澤嵐走到坑邊,抓起一把土,在手心裏搓了搓:“土壤改良要徹底,不能隻做表麵功夫,省廳要是派人來檢查,得經得起看、經得起查。”他又叮囑高明,“複墾過程要拍視頻存檔,每一步都要有記錄,以後跟省廳匯報時,也好有依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三天後,材料準時匯總到縣委辦。李澤嵐坐在辦公室裏,逐頁翻看——土地現狀調查報告裏,每塊地的坐標、權屬、性質都標注得清清楚楚;產業規劃報告裏,詳細說明了配套企業如何與京華食品聯動,比如包裝廠生產的蓧麥產品包裝盒,能直接運到京華車間,減少運輸成本;就業測算表顯示,12家配套企業投產後,能帶動2100人就業,其中貧困人口320人,三個村的集體年收入能從平均5萬元增長到50萬元。
“材料準備得不錯,但還少點‘溫度’。”李澤嵐把材料推給周明,“你讓招商局去拍幾個短視頻,把村民們對土地轉用的期待、複墾現場的情況、京華食品的建設進度拍下來,開會時放給省廳的領導看,比幹巴巴的文字更有說服力。”
周明剛走,李澤嵐就拿起電話,給省自然資源廳耕保處的周誌國處長打了過去。周誌國是張北老鄉,早年在西河鎮插過隊,對農村情況熟,兩人私交不錯。
“誌國兄,忙嗎?我是澤嵐。”李澤嵐的語氣帶著幾分熟稔。
“澤嵐啊,有日子沒聯係了,啥事?”周誌國的聲音從聽筒裏傳來,帶著笑意。
“想跟您匯報個事,張北現在發展蓧麥深加工產業,配套企業需要用地,想申請把城東那片集體建設用地轉成工業用地,下周想去省廳拜訪您,跟您詳細說說情況。”李澤嵐開門見山。
周誌國沉默了幾秒,語氣變得嚴肅:“澤嵐,不是我不給你麵子,今年全省耕地保護任務重,廳裏剛下了通知,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的土地轉用,審批標準比往年嚴三倍,材料要是不紮實,我也幫不了你。這樣,你下周一把材料送過來,我先看看,有問題提前改。”
“好,謝謝您,誌國兄。我們一定把材料準備紮實。”掛了電話,李澤嵐鬆了口氣,至少周誌國願意先看材料,這就是好開頭。
出發去省廳的前一天,李澤嵐又去了一趟城東地塊。村民們正在清理玉米秸稈,看到他來,紛紛圍過來打招呼。張老漢笑著說:“李書記,俺兒子已經報名去包裝廠上班了,就等您把地批下來,廠子開工呢。”
李澤嵐拍了拍張老漢的肩膀:“放心,我們一定盡力,不會讓大家失望。”
周日晚上,李澤嵐把材料和短視頻反複檢查了幾遍,確認沒問題後,才放進公文包。周明在旁邊說:“李書記,要不要跟趙書記打個招呼,讓他跟省廳的領導通個氣?”
“不用。”李澤嵐搖頭,“咱們靠材料和誠意說話,不能總靠打招呼。要是材料不過關,打招呼也沒用;要是材料過關,不用打招呼也能批。”
周一清晨,天還沒亮,李澤嵐就帶著高明和周明出發了。車子駛上高速,李澤嵐看著窗外飛速倒退的農田,心裏默默梳理著匯報思路——先講張北蓧麥產業的發展現狀,再講配套企業的重要性,最後講耕地補劃和村民安置措施,重點突出“產業需求實、民生保障實、發展規劃實”。
三個小時後,車子到達省廳大樓。周誌國的秘書已經在門口等了,接過材料後,說:“周處長正在開短會,讓你們在接待室等半小時。”
接待室裏,李澤嵐沒閑著,反複翻看材料裏的關鍵數據,把可能被問到的問題都列出來,旁邊標注回答要點。比如“為什麽一定要選城東地塊”,回答要點是“靠近高速口、基礎設施完善、能與現有產業園聯動”;比如“村民安置如何保障”,回答要點是“補償標準高、社保全覆蓋、優先安排就業”。
“澤嵐書記,周處長散會了,請您過去。”秘書推門進來時,李澤嵐正把問題清單折好,放進公文包。
周誌國的辦公室不大,牆上掛著一幅《河北省耕地保護規劃圖》,桌上堆著幾摞厚厚的文件。看到李澤嵐進來,他站起身,笑著伸出手:“澤嵐,坐,喝茶。”
兩人坐下後,周誌國沒繞圈子,直接拿起材料翻看起來。他看得很仔細,時不時在紙上畫圈、標注。看到“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的標注時,他眉頭皺了起來:“澤嵐,這片地的問題就在這,今年廳裏對儲備區的土地卡得特別嚴,主要是怕各地借‘產業發展’的名義,違規占用耕地。你們的補劃方案雖然看起來可行,但還需要省農科院出具正式的質量驗收報告,光有初步檢測不行。”
“我們已經聯係了省農科院,他們下周就會去西河鎮實地檢測,驗收報告很快就能出來。”李澤嵐趕緊補充,“而且我們還製定了《耕地後期管護方案》,明確村裏要安排專人負責耕種,確保補劃的耕地不拋荒、不閑置。”
周誌國點點頭,又翻到“村民安置”部分:“補償標準和社保措施都不錯,但技能培訓計劃太籠統了,‘開展相關培訓’是什麽培訓?培訓多少人?培訓後如何對接就業?這些都要寫細,不然廳裏會擔心村民‘失地又失業’。”
“我們回去就細化培訓計劃,針對包裝技術、物流管理、設備維修等崗位,開展定向培訓,培訓後直接推薦到配套企業上班,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村民都能就業。”李澤嵐拿出筆記本,把周誌國的意見一一記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周誌國放下材料,看著李澤嵐:“澤嵐,我知道你想為張北幹實事,我也是張北人,希望家鄉能發展好。但省廳的規矩不能破,材料必須紮實、細致,不能有任何漏洞。下周三廳裏有個土地利用協調會,各地市都會報用地需求,你們把材料完善好,到時候我幫你爭取個發言機會,能不能成,就看你們的準備夠不夠充分了。”
“謝謝您,誌國兄。我們一定把材料完善好,不辜負您的期望。”李澤嵐站起身,緊緊握住周誌國的手。
走出省廳大樓,高明有些沮喪:“李書記,這難度也太大了,補劃報告、細化培訓計劃,還要趕在周三前完成,時間太緊了。”
“時間緊也要完成。”李澤嵐語氣堅定,“城東地塊對張北的蓧麥產業太重要了,放棄了,我們就錯失了發展機遇。回去後,你負責聯係省農科院,盡快拿到驗收報告;周明負責督促人社局,細化培訓計劃;我來協調招商局,完善企業的投產承諾。咱們分工合作,一定能趕在周三前把材料準備好。”
坐在返程的車上,李澤嵐拿出手機給趙振邦打了個電話,匯報了去省廳的情況。趙振邦在電話裏說:“澤嵐,土地問題是發展的關鍵,不能怕麻煩,要主動對接、耐心溝通。我會跟省廳的同誌提一下張北的情況,但最終還是要靠你們的材料和誠意。記住,發展產業要腳踏實地,不能急功近利,把民生保障好,把生態保護好,才能讓發展走得更遠。”
掛了電話,李澤嵐閉上眼睛,腦子裏開始梳理下一步的工作——聯係省農科院、細化培訓計劃、完善投產承諾,每一項都要明確責任人、時間節點,確保按時完成。他知道,接下來的兩天,又是一場硬仗,但為了張北的發展,為了老百姓的好日子,再苦再累也值得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