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布局2
字數:5379 加入書籤
李澤嵐辦公室的燈卻亮到了淩晨。桌上堆著厚厚的材料,旁邊放著一杯早已涼透的茶水——那是周明下午泡的,李澤嵐一口沒喝,光顧著看材料了。周明剛把人社局細化後的《技能培訓計劃表》送過來,上麵用鋼筆詳細列出了培訓項目、培訓時間、培訓人數和對接企業——包裝技術培訓50人,對接城東包裝廠;物流管理培訓30人,對接物流分揀站;設備維修培訓20人,對接冷鏈倉儲中心,每個項目都明確了培訓老師從縣職業中專請的專業老師)和考核標準理論考試占40,實操考試占60),甚至標注了培訓用的教材版本《農產品包裝技術基礎》)和實操設備型號小型包裝機)。
“李書記,省農科院那邊也聯係好了,他們明天一早就去西河鎮複墾現場,帶的是省裏剛調配的土壤檢測儀,不光測有機質含量,還會測重金屬和微生物指標,確保補劃的是‘安全田’,後天就能出正式驗收報告。”周明揉了揉通紅的眼睛,聲音帶著一絲疲憊,“招商局也跟12家配套企業磨了一天,他們都同意在《投產承諾書》裏加一條‘逾期違約金’——要是沒按約定時間開工,每天按土地出讓金的0.5交違約金,明天一早就把蓋好章的承諾書送過來。”
李澤嵐拿起培訓計劃表,指尖在“生活補貼”那欄停了停:“每人每天50塊補貼,管午飯,這個標準能讓村民願意來。但得再加一條,培訓考核合格的,直接發‘技能證書’,憑證書優先入職,讓大家覺得‘學了有用、學了能掙錢’,不然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培訓是走過場。”他抬頭看向周明,“你現在就跟人社局說,明天把證書模板定下來,印上‘張北縣產業技能培訓認證’的字樣,和培訓計劃一起放進材料裏,這樣更正規。”
“好,我馬上聯係人社局的王局長。”周明剛轉身,李澤嵐又想起一件事,“對了,讓統計局再做一份《產業帶動效益分析表》,把配套企業投產後能帶動的上下遊產業都算進去——比如包裝廠需要的紙箱原材料,可能會吸引周邊的造紙廠來考察;物流園起來後,周邊村的餐館、便利店肯定會多起來,這些間接效益也要寫清楚,讓省廳看到這塊地不光能養活配套企業,還能‘輻射’周邊,帶動更多人增收。”
等周明離開,李澤嵐重新坐回桌前,翻開《村民安置滿意度調查》。每一頁都有村民的親筆簽名和紅手印,旁邊還附著幾句歪歪扭扭的手寫意見——“希望廠子快點開,娃不用去外地打工了”“補償款能按時發就中”“培訓要是能在村裏辦就更方便了”。他拿起筆,在這些意見旁邊逐一標注:“協調企業在東旺、南河、西坡三個村各設一個臨時培訓點,用村裏的閑置校舍當教室”“補償款分兩筆發,土地轉用手續辦完先發50,剩下的50在企業開工後發放”,這些細節雖小,卻能讓材料更“接地氣”,讓省廳看到他們是真的把村民的需求放在心上。
淩晨兩點,李澤嵐終於把所有材料梳理完,按“產業需求耕地補劃村民安置後期監管”分成四冊,每冊都用牛皮紙做了封皮,貼上標簽,還附上了目錄和頁碼,方便省廳領導查閱。他靠在椅背上,閉目養神了片刻,又起身把之前拍的短視頻拷貝到u盤裏——視頻裏沒有華麗的剪輯,隻有真實的場景:張老漢在田埂上笑著說“信李書記”,複墾現場的挖掘機在平整土地,京華食品的工人在調試設備,最後是三個村的村民代表一起舉著《同意書》的畫麵,時長剛好5分鍾,不長不短,能抓住重點。
第二天一早,省農科院的專家就到了西河鎮複墾現場。李澤嵐特意趕過去,陪著專家在地塊裏走了一圈。專家們穿著白大褂,拿著采樣器,在10個不同位置取了土樣,裝進密封袋,貼上標簽。“這片地之前是采石場,你們清理建築垃圾的時候下了功夫,沒留汙染物。”一位戴眼鏡的專家指著檢測儀上的數據,“初步看,有機質含量1.9,酸堿度7.2,特別適合種蓧麥,比城東那片地的土壤還肥沃,比村民現在種玉米的地更是強多了。”
李澤嵐鬆了口氣:“那就好,辛苦您盡快出報告,我們等著用這份報告去省廳走流程。”
從西河鎮回來,12家配套企業的《投產承諾書》已經送到了縣委辦。每家企業的公章都蓋得鮮紅,承諾條款裏不光有開工時間最早的下個月開工,最晚的不超過明年3月)和就業人數,還加了“環保承諾”——廢水處理達標後再排放,生產噪音控製在60分貝以下,符合國家環保標準。“李書記,有家冷鏈企業還說,願意捐一套小型汙水處理設備給西坡村,幫著改善村裏的排水,也算是為當地做點貢獻。”招商局局長劉剛補充道。
“把這事也寫進材料裏,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補充說明,附在承諾書後麵。”李澤嵐把承諾書放進文件夾,“統計局的《產業帶動效益分析表》做好了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做好了,您看。”統計局局長遞過表格,上麵用黑筆清晰地列著:配套企業投產後,預計帶動造紙、印刷、餐飲等上下遊產業就業800人,周邊村的商鋪租金預計上漲30,村民人均年收入能增加5000元,還標注了測算依據參考了鄰縣類似產業的數據)。
下午,省農科院的驗收報告也傳了過來,是打印好的紙質版,蓋著“河北省農業科學院土壤檢測中心”的公章,裏麵附了檢測數據和地塊照片,結論寫著“該複墾地塊土壤質量優良,符合耕地保護標準,可作為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補劃用地”。李澤嵐立刻讓高明安排人把報告裝訂好,和其他材料放在一起,四冊材料摞在一起,足足有半尺高。
周明看著桌上的材料,忍不住說:“李書記,這次應該沒問題了,該補的都補了,該細的都細了,比上次完善多了。”
“還沒完。”李澤嵐拿起手機,給周誌國打了個電話,“誌國兄,材料我們完善得差不多了,明天一早我們送過去,您看方便嗎?”
周誌國在電話裏笑了:“你這效率夠高的,我還以為要等周末。明天上午我有空,你們九點過來吧,正好廳長也想聽聽張北的情況,到時候一起聊聊,省得你再跑一趟。”
掛了電話,李澤嵐心裏一動——廳長願意聽匯報,這是個難得的機會。他趕緊讓周明把材料再檢查一遍,尤其是數據和條款,不能有任何錯漏,比如補償款的金額、就業人數的測算,都要和之前的報告對應上,不能出現前後矛盾的情況。晚上,他又把匯報思路理了一遍,準備了三個“關鍵詞”:產業實、民生暖、生態優,每個關鍵詞都配了具體案例和數據,比如“產業實”就說京華食品的產能和配套企業的關聯,“民生暖”就說張老漢兒子的就業和補償款的發放,“生態優”就說補劃耕地的質量和企業的環保承諾,確保匯報時能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第二天一早,李澤嵐帶著高明和周明,捧著四冊材料和u盤,準時趕到省廳。周誌國的秘書已經在門口等了,接過材料後,笑著說:“周處長和廳長在裏麵等你們,廳長特意說,不用太正式,就像聊天一樣,別緊張。”
走進辦公室,廳長正坐在沙發上看文件,看到李澤嵐進來,熱情地招手:“澤嵐同誌,坐,快坐。聽說你們為了這塊地,準備了不少材料,還拍了短視頻?”
“是的,廳長,這是我們的補充材料,裏麵有耕地補劃報告、村民安置方案、企業承諾,還有產業帶動效益分析。”李澤嵐把材料遞過去,“我們拍了個短視頻,都是村民和工地的真實場景,您要是有時間,可以看看,比文字更直觀。”
廳長接過材料,沒急著翻,先讓李澤嵐把u盤插上,看起了短視頻。當看到張老漢攥著煙袋杆說“信李書記”時,廳長忍不住笑了:“老百姓的信任最金貴,你們能把村民的工作做透,不容易。現在有些地方搞產業,隻想著拿地,不想著村民,最後鬧得雞飛狗跳,你們這個做法值得學習。”
周誌國在旁邊補充:“他們這次的材料確實紮實,補劃的耕地質量比原來的還好,村民安置也考慮到了社保、就業、培訓,甚至連企業的環保承諾和違約金都寫進去了,想得很周全,沒有漏洞。”
李澤嵐趁機匯報:“廳長,張北的蓧麥產業是老百姓的‘錢袋子’,現在種了1.8萬畝蓧麥,去年帶動8000多農戶增收,但因為沒有配套企業,產品隻能賣原料或者做簡單加工,利潤薄。京華食品投產後,能把蓧麥做成代餐粉、燕麥片,但沒有包裝廠,產品隻能用編織袋運,損耗率高達15;沒有冷鏈倉儲,冬天隻能在本地銷售,賣不出好價錢。要是配套企業能落地,整條產業鏈就全了,產品能賣翻倍的價,村民的收入還能再漲一截。”
他拿起桌上的《產業帶動效益分析表》:“而且這12家企業落地後,還能帶動上下遊產業,比如包裝廠需要紙箱,可能會吸引造紙廠來投資;物流園需要貨車,周邊的運輸隊也能跟著受益,算下來總共能帶動近3000人就業,三個村的集體收入能從每年5萬漲到50萬,村民年底還能分分紅。”
廳長翻了翻材料,指著《耕地補劃驗收報告》問:“西河鎮那300畝複墾地,後續怎麽管?別複墾完了沒人種,最後荒了,那可就白費功夫了。”
“我們已經跟西河鎮黨委和村支書簽了管護協議,村裏選了5個種糧能手當‘耕地管理員’,負責日常耕種和灌溉,縣農業農村局每個月派農技人員去指導,確保明年春天能種上蓧麥,畝產不低於800斤。”李澤嵐回答得很肯定,“而且我們還把補劃耕地的耕種情況納入村幹部的考核,要是荒了地,村幹部要被問責,保證耕地能真正用起來。”
廳長點點頭,和周誌國對視了一眼,說:“張北的情況,我了解了。你們的申請,既符合產業發展需求,又兼顧了民生和生態,沒有搞‘麵子工程’,省廳原則上同意。下周三的協調會,你們再把這些情況跟其他地市的同誌說說,讓大家也學學你們的做法——用地不是為了‘圈地’,是為了‘幹事’,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走出辦公室,高明激動得聲音都在抖:“李書記,成了!廳長都同意了!這下配套企業能落地,蓧麥產業鏈就全了!”
李澤嵐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成了隻是第一步,回去後要抓緊辦手續,讓企業盡快開工,不能辜負省廳的信任,更不能辜負老百姓的期待。張老漢還等著他兒子去包裝廠上班呢,咱們得快點推進。”
坐在返程的車上,周明拿出手機,給縣委辦發了條消息,很快就收到回複:“東旺村的村民聽說材料過了,都在村口放鞭炮呢,張老漢還說要給您送錦旗,被我們勸住了,說等廠子開工了再給您送。”
李澤嵐笑著搖頭:“錦旗就不用了,讓他們等著廠子開工,早點去上班,比什麽都強。”
車子駛進張北境內時,夜幕已經降臨。遠處的村莊裏,燈光點點,李澤嵐看著窗外,想起了張老漢的笑容,想起了複墾現場的挖掘機,想起了京華食品廠房裏的機器聲。他知道,城東地塊的轉用,不是終點,而是張北產業發展的“新起點”——用不了多久,這裏會建起整齊的廠房,會有卡車來來往往,會有村民笑著去上班,蓧麥的清香,會從田間飄進工廠,再飄向更遠的地方。
回到縣委,李澤嵐第一件事就是給趙振邦打了個電話,匯報協調會的準備情況和廳長的態度。趙振邦的聲音裏滿是讚許:“澤嵐,幹得好!發展產業就要這樣,主動去爭、去闖,還要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後續要盯緊項目進度,確保企業盡快投產,讓張北的蓧麥產業真正成為富民興縣的支柱產業,別讓老百姓等太久。”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