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領導
字數:7188 加入書籤
李澤嵐在縣委會議室主持最後一次專題會時,窗外的張北正飄著小雪,細密的雪粒落在玻璃上,很快積成一層薄白。會議桌前,自然資源局、招商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負責人坐得整齊,桌上攤著城東地塊分區規劃圖和企業簽約時間表,紅色馬克筆標注的關鍵節點格外醒目——下周三企業集中簽約,下月底前完成土地平整,明年三月配套企業全麵開工,每一個時間點都緊扣“鄉村產業振興”的政策要求,容不得半點拖延。
“高局長,土地轉用手續必須確保齊全,這不僅是項目落地的基礎,更是守住‘耕地紅線’的政治責任。”李澤嵐手指在規劃圖“包裝廠區”位置敲了敲,語氣嚴肅,“企業簽約後要立刻進場測繪,若需省廳協調,直接對接周誌國處長,咱們要把‘保障糧食安全’的要求落到實處,複墾的300畝耕地絕不能出任何紕漏,必須保證明年春耕能種上蓧麥。”
高明立刻點頭,筆記本上的字跡寫得用力:“都辦齊了!省廳批文、土地確權證明、規劃許可證全存在檔案室,明天一早就把複印件送企業。我們還成立了專項小組,每塊地都明確管護責任人,跟村支書簽了責任書,確保複墾耕地畝產不低於800斤,堅決守住耕地保護底線。”
“招商局要盯緊企業的環保承諾,這是‘綠色發展’的硬要求。”李澤嵐轉向劉剛,“上次冷鏈企業提的排汙口調整,環保部門現場勘查後是否符合‘汙染防治’標準?不能為了項目進度犧牲生態環境,要算好‘生態賬’和‘長遠賬’,讓產業發展跟生態保護並行。”
“確認過了!排汙口移到地塊邊緣,遠離村民居住區,還加裝了在線監測設備,實時上傳數據到縣環保局平台。”劉剛翻開文件夾,指著補充協議,“所有企業都簽了‘綠色生產承諾書’,廢水、噪音全按國家標準來,這既是響應政策要求,也是為張北長遠發展留空間,避免以後出現環境糾紛。”
會議結束時,雪下得更密了。李澤嵐回到辦公室,把《城東地塊監管細則》《村民技能培訓台賬》按“政策要求執行措施民生效益”分類整理,交給周明:“我走後,每周五報進度時,要重點寫‘政策落地成效’——比如技能培訓怎麽對接‘就業優先’政策,補償款發放怎麽體現‘共同富裕’導向,別隻報數據,要講清楚背後的政治考量和民生意義,讓大家明白項目不是單純的‘建廠房’,而是為了讓政策紅利真正惠及百姓。”
周明接過文件,眼眶微紅:“李書記您放心,我肯定盯緊,不僅要讓項目落地,還要讓村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東旺村張老漢昨天還說,等廠子開了,他兒子就能在家門口上班,不用再去外地打工,再也不用跟孫子分開了,這就是最實在的民生效益。”
“這正是我們工作的意義。”李澤嵐拿起沙發上的行李箱,裏麵除了換洗衣物,還有給蘇晴和念安的張北特產——手工蓧麥麵裝在粗布袋裏,草原奶糖用牛皮紙包著,最特別的是酸棗木小木馬,是東旺村老木匠聽說念安喜歡木馬,花了三天時間手工雕的,馬身上還刻著“念安”兩個小字,質樸又暖心。
離開縣委大樓時,陳明冒雪來送他,手裏拎著一個保溫杯:“裏麵是剛燉的羊肉湯,加了點當歸,路上喝,暖和身子。張北的事你盡管放心,我們會按‘產業振興’政策要求推進,每周開一次調度會,確保配套企業投產時,能成為全縣‘政策落地示範項目’,給其他鄉鎮做個榜樣。”
“謝謝陳縣長,這半年多虧你的支持和配合。”李澤嵐接過保溫杯,指尖的暖意順著胳膊傳到心裏,“後續要多跟村民講政策、算明白賬,讓大家知道項目落地不僅能帶來就業,還能帶動村裏的集體收入,以後修水泥路、建文化廣場都有了底氣,讓大家真正認同‘發展為了人民’的理念。”
車子駛離張北縣城時,李澤嵐看著窗外倒退的雪景——田野裏的蓧麥秸稈蓋著雪,像鋪了一層白毯;村口新立的“項目進度公示欄”上,“落實政策促發展,惠及民生增福祉”的紅色標語在雪地裏格外醒目;偶爾能看到村民扛著鋤頭往家走,腳印在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淺不一的痕跡,透著煙火氣。他拿出手機,給張老漢打了個電話,電話響了兩聲就被接起,張老漢的聲音帶著笑意:“李書記啊,您是不是要回北京了?”
“是啊,張大爺,剛出縣城。”李澤嵐笑著說,“補償款下周就能發到村裏,您到時候記得去村委會領,有啥不清楚的,隨時給周明打電話。”
“放心吧,我信您!”張老漢的聲音格外洪亮,“等廠子開工了,我讓我兒子給您打電話,您一定要回來看看,咱這廠房建起來,肯定氣派!到時候咱張北的蓧麥也能賣遍全國,跟著政策走,日子肯定越來越紅火!”
掛了電話,李澤嵐靠在椅背上,閉上眼——從夏天頂著烈日跑省廳遞材料、跟部門協調耕地補劃,到秋天挨家挨戶跟村民算“增收賬”“長遠賬”,再到冬天盯著複墾耕地的農機作業、完善企業簽約細節,這半年的忙碌像放電影一樣在腦子裏過。現在張北的事終於按計劃安排妥當了,政策落地有了方向,民生保障有了著落,他終於能踏實回北京,見蘇晴和念安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車子開了四個多小時,終於到了北京的小區。李澤嵐剛推開車門,就看到蘇晴抱著念安站在單元門口。念安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小臉凍得通紅,像個熟透的蘋果,看到他,立刻伸出小胳膊,奶聲奶氣地喊:“爸爸!抱!我要騎木馬!”
李澤嵐趕緊走過去,小心翼翼地接過孩子,在他凍得微涼的小臉上親了一口:“念安想爸爸了嗎?爸爸給你帶了小木馬,回家就給你拿。”
“想!”念安摟著他的脖子,把小臉埋在他懷裏,小胳膊圈得緊緊的,生怕爸爸又走了,“爸爸別再走了,念安想跟爸爸玩。”
“爸爸不走了,這次在家陪念安好幾天。”李澤嵐心裏一軟,又看向蘇晴,伸手幫她拂掉肩上的雪花,“這半年辛苦你了,又要上班又要帶孩子,累壞了吧?”
蘇晴幫他拎過行李箱,眼裏滿是心疼:“你才辛苦呢,上次視頻的時候,我看你都瘦了,眼底還有黑眼圈。快回家吧,家裏燉了雞湯,等著你呢,念安還特意讓我給你留了雞腿。”
回到家,念安抱著小木馬在客廳裏跑個不停,嘴裏還哼著不成調的歌,笑聲滿屋子都是。李澤嵐洗完澡出來,蘇晴正把雞湯盛到碗裏,遞給他:“我爸昨天給我打電話,說你回來就叫上你,一起吃個飯,他還特意讓阿姨買了你愛吃的螃蟹。對了,他說這次吃飯還有點別的事,要帶你見個人,讓你穿得正式點,別太隨意。”
“見人?”李澤嵐愣了愣,接過雞湯喝了一口,暖意在胃裏散開,“見哪位啊?需要準備什麽嗎?要不要帶點張北的特產過去?”
“他沒細說,就說讓你別緊張,到時候跟著去就行,也不用帶東西。”蘇晴笑著拍了拍他的手,“我爸還問了你在張北的工作情況,說你把土地轉用的事辦成了,還能兼顧耕地保護和村民就業,特別厲害,跟我媽誇了你半天,說我沒嫁錯人。”
李澤嵐心裏隱約有了點猜測,但沒再多問,隻是點了點頭:“行,到時候聽爸的安排,他讓我怎麽做我就怎麽做。”
第二天中午,李澤嵐按約定時間到了蘇晴家。蘇明遠穿著一身中山裝,頭發梳得整整齊齊,比平時更顯正式,少了幾分日常的隨和,多了幾分莊重。看到李澤嵐,他笑著迎上來,拍了拍他的肩膀:“澤嵐來了,快進來。念安呢?怎麽沒帶過來,我還準備了玩具給他。”
“蘇晴帶他去公園了,怕孩子過來鬧,影響你說事。”李澤嵐換了鞋,跟著蘇明遠走進客廳,看到茶幾上放著一杯剛泡好的茶,還冒著熱氣,旁邊還有一份折疊整齊的報紙。
“坐,喝口茶暖暖身子,這是今年新采的普洱,你嚐嚐。”蘇明遠遞給李澤嵐茶杯,等他坐下後,語氣才慢慢變得鄭重起來,“澤嵐,今天帶你去見的是位老領導,平時在工作上很照顧我,也很關注基層幹部的成長。他之前聽我提起你在張北的工作,尤其是在政策落地、民生保障方麵的做法,很感興趣,想跟你聊聊基層的實際情況,你到時候放開了說,不用拘束。”
李澤嵐心裏一緊,能讓蘇明遠如此鄭重對待的“老領導”,級別肯定不低,但他沒多問,隻是點頭:“爸,我知道了,到時候我會把在張北的工作實情跟老領導匯報,不誇大、不隱瞞,有什麽說什麽。”
“不用太刻意‘匯報’,就像跟長輩聊天一樣,說說你對基層工作的理解,遇到的難題,還有怎麽解決的,老領導就喜歡聽真話、看實情。”蘇明遠又叮囑了一句,“穿得正式點是對老領導的尊重,一會兒咱們提前過去,路上再跟你說點注意事項。”
下午兩點,蘇明遠帶著李澤嵐出發。車子駛離市區,往郊外方向走,路邊的建築漸漸變少,綠樹越來越多,最後駛進一條綠樹成蔭的小路,路邊的鬆柏修剪得整整齊齊,偶爾能看到穿著製服的警衛在巡邏,氣氛安靜又肅穆。
車子最終停在一棟古樸的四合院前,朱紅色的大門上掛著銅環,門兩側的石獅子威嚴莊重,門口的警衛身姿挺拔,看到車子過來,上前核實了身份,才領著他們往裏走。院子裏的石板路打掃得幹幹淨淨,雪還沒化,堆在鬆柏枝上,像綴著一層白霜,空氣裏透著清冷的草木香。
走進正屋,暖氣撲麵而來,驅散了身上的寒氣。屋裏的陳設簡單又莊重,一張深色的木桌,幾把扶手椅,牆上掛著幾幅字畫,一位頭發花白、精神矍鑠的老人正坐在沙發上看文件,戴著一副老花鏡,手裏還拿著一支鋼筆,時不時在文件上劃幾下。
聽到腳步聲,老人抬起頭,摘下老花鏡,看向他們。就在那一瞬間,李澤嵐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這位老人,正是他每天在新聞裏、在政策文件解讀裏經常見到的那位老領導!他怎麽也沒想到,蘇晴父親說的“老領導”,竟然是如此重要的人物,一時間竟有些緊張,下意識地挺直了身子。
“老領導,這是澤嵐。”蘇明遠快步上前,輕聲介紹,語氣裏滿是敬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澤嵐趕緊收回思緒,快步走上前,恭敬地鞠了一躬,聲音清晰又鄭重地說:“老領導您好,我是李澤嵐,很高興能見到您。”
老領導放下文件,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招手示意他坐下:“坐,快坐,不用這麽拘謹。澤嵐同誌,我聽說你在張北基層工作,幹了不少實事,尤其是在推動產業發展、保障民生方麵,做得很紮實。基層是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裏’,也是鍛煉幹部的‘大熔爐’,你在基層這麽久,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應該有不少自己的體會吧?”
李澤嵐坐在沙發邊緣,身體微微前傾,認真地聽著,心裏的緊張漸漸平複——老領導的語氣溫和又親切,沒有絲毫架子,就像一位關心後輩的長輩,讓人忍不住想把心裏話都說出來。他定了定神,組織了一下語言,說:“老領導,我的體會主要有兩點:一是‘政策落地要接地氣’,不管是產業規劃還是民生保障,都得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問題,不能搞‘一刀切’。比如在張北推動土地轉用,一開始村民有顧慮,怕沒了地就沒了生活保障,我們就挨家挨戶上門,跟他們算‘經濟賬’‘生活賬’,告訴他們複墾耕地能優先種,企業落地能就近就業,讓大家明白政策不是‘約束’,而是‘機遇’;二是‘發展要兼顧長遠’,不能隻看眼前的經濟效益,還要考慮生態保護和民生可持續,比如我們引進配套企業,不僅要求企業解決就業,還明確了環保標準,就是想讓張北的發展既能讓現在的村民受益,也能給後代留空間,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說得好!”老領導點點頭,眼裏帶著讚許,拿起桌上的筆記本,用筆在上麵記了幾句,“你能有這樣的體會,說明你在基層是真的沉下心了,不是‘走過場’。我年輕的時候也在基層待過,知道基層工作的難處——既要落實上級政策,又要照顧村民訴求,還要平衡各方利益,很不容易。你在張北推動蓧麥產業鏈發展,是怎麽把‘鄉村振興’政策和當地實際結合起來的?有沒有考慮過長遠的規劃?”
“我們主要做了三個層麵的規劃,都是圍繞‘鄉村振興’政策要求來的。”李澤嵐定了定神,條理清晰地回答,“短期層麵,是推動包裝廠、冷鏈倉儲、物流園這些配套企業落地,先解決‘蓧麥深加工後怎麽運、怎麽賣’的問題,同時給村民提供就業崗位,讓大家快速感受到政策帶來的實惠;中期層麵,是延伸產業鏈,吸引造紙、運輸、包裝設計等上下遊企業過來,形成‘產業集群’,帶動周邊鄉鎮一起發展,落實‘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長期層麵,是打造蓧麥特色品牌,結合張北的生態優勢,發展‘產業+旅遊’模式,讓蓧麥不僅能‘種得好’‘賣得好’,還能成為張北的‘名片’,讓村民既能靠產業增收,也能靠旅遊致富,真正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老領導聽得很認真,時不時點頭,還會追問幾句細節,比如複墾耕地的土壤改良技術、村民技能培訓的具體內容、企業環保監管的措施。李澤嵐都一一詳細回答,沒有絲毫隱瞞,把在張北工作中遇到的難題、解決的思路、取得的成效,都如實說來,既講了成績,也不回避問題,比如一開始部門協調效率低、部分村民思想轉變慢等,還說了自己是怎麽通過建立調度會、上門溝通等方式解決的。
聊了一個多小時,老領導放下筆記本,看著李澤嵐,語氣鄭重又帶著期許:“澤嵐同誌,你的履曆我看過,從鄉鎮團委書記到縣委常委,每一步都紮在基層,每一項工作都緊扣政策要求和民生需求,這很難得。年輕幹部就應該多到基層去,多跟老百姓打交道,這樣才能明白‘為誰幹事、怎麽幹事’。你對未來的工作和自身成長,有什麽規劃和想法?”
李澤嵐站起身,目光堅定地說:“老領導,我的規劃主要圍繞‘三個提升’:一是提升政治素養,持續深入學習黨的政策理論,尤其是‘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等核心政策,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確保工作始終不偏離正確方向;二是提升實踐能力,把張北的工作經驗總結好、提煉好,形成可複製的‘基層工作方法論’,以後不管到哪個崗位,都能快速適應,把實事辦實、把好事辦好;三是提升為民情懷,始終牢記‘初心使命’,不管職位怎麽變,都不脫離群眾,始終把老百姓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公仆’的職責,不辜負組織的信任,也不辜負老百姓的期待。”
老領導滿意地點點頭,伸手拍了拍他的胳膊:“好!有政治站位,有實踐思考,還有為民初心,這就是新時代年輕幹部該有的樣子。基層經曆是你的寶貴財富,以後不管到哪個崗位,都要保持這份‘接地氣’的作風,保持這份‘為人民’的初心,好好幹,組織和人民都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離開四合院時,雪已經停了,陽光透過雲層灑下來,照在雪地上,反射出柔和的光。李澤嵐的心裏既激動又振奮,老領導的肯定和囑托,像一股暖流,讓他更加堅定了“紮根基層、為民幹事”的決心。蘇明遠拍了拍他的肩膀,臉上滿是欣慰:“老領導對你很滿意,說你‘懂政策、會幹事、有初心’,是個可塑之才。以後不管工作怎麽調整,都要記住今天說的話,保持這份踏實和真誠,不辜負老領導的期望。”
李澤嵐重重地點頭:“我記住了,爸。以後我會更加努力,不管在哪個崗位,都把‘為民’放在第一位,把‘實幹’落到實處,不辜負您和老領導的信任。”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