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閉門造疏,字字皆算計

字數:5124   加入書籤

A+A-


    懷揣著那封剛開了個頭的“求職信”與一股近乎悲壯的孤勇,林霄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重新踏入現實。一股混合著泥土與腐朽草木的氣息撲麵而來,提醒著他所處的時空與境遇。饑餓,像一條冰冷的毒蛇,纏繞著他的胃囊;貧困,如影隨形,滲入這間茅屋的每一寸縫隙,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
    那斥“巨資”購得的三文錢劣質紙張,被他反複數過,確鑿無疑,一共十張。它們粗糙、厚薄不均,邊緣甚至帶著未斫平的粗纖維,手指撫過,竟有幾分刮擦感,仿佛握著的不是書寫載體,而是一捧粗糲的沙土。那點墨粉更是可憐,盛在破陶碗底,僅能覆蓋碗底薄薄一層,且色澤灰暗,雜質頗多。至於那支禿頭毛筆,筆鋒開叉,硬澀不堪,寫不了幾個字便需重新蘸墨,極大拖慢了書寫進度,更時時考驗著他本已緊繃的神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誠不我欺。可我這‘器’差到如此地步,還沒見到朱元璋,施展什麽經天緯地之才,倒先被這紙筆墨把自己給磨沒了……真是龍遊淺水,虎落平陽,憋屈至極!”
    然而,比書寫工具更迫在眉睫的,是生存。家中米缸早已見底,最後那點糙米,即便他每日隻煮一頓清可見影的稀粥,算計著下咽,最多也隻能再支撐三天。腹中的空鳴與陣陣襲來的虛弱感,無情地打斷他對宏圖大業的構思。理想固然光輝萬丈,但胃囊的抗議卻更為直接和凶猛。他不得不再次放下那關乎未來命運的奏疏構思,將全部精力投身於更為原始和緊迫的覓食大業之中。
    砍柴?體力消耗巨大,換來的銅錢卻寥寥,且遠水解不了近渴。思前想後,他隻得再次將目光投向屋後那條蜿蜒流淌的小河。這一次,他發了狠,不再滿足於徒手摸碰運氣。他翻找出再也無法蔽體的破舊衣衫,又折來韌性尚可的樹枝,耗費整整半日光陰,手指被劃破數處,終於勉強綁紮成一張簡陋不堪、孔隙粗大的攔網。雖知其效果聊勝於無,但總算是個工具。他幾乎是匍匐在潮濕的河岸邊,睜大酸澀的雙眼,屏息凝神,搜尋著水下任何一絲可能的動靜。冰涼的河水浸濕了他的衣袖,陽光曬得他頭皮發燙,時間在等待中緩慢流逝,希望與絕望交織。
    不知是穿越者那點微末的氣運終於起了作用,還是河中的魚蝦看他實在可憐,在他幾乎要放棄之時,竟真讓他網到了兩條巴掌大小、掙紮有力的鯽魚,外加幾隻活蹦亂跳的青蝦。
    “蒼天啊!大地啊!各路神仙菩薩!終於開眼了!是肉!是蛋白質!是優質的蛋白質!”一股巨大的、難以言喻的狂喜瞬間衝垮了連日來的陰霾。他幾乎是熱淚盈眶,小心翼翼地捧著這些珍貴的收獲,如同捧著絕世珍寶,腳步虛浮卻又異常堅定地奔回茅屋。
    也顧不上什麽精細的烹調方法,他以最快速度將魚蝦清理幹淨,盡管手法笨拙,腥氣彌漫。隨即,便將這難得的美味與最後那點糙米一同投入陶釜中,加水熬煮。很快,一鍋腥氣與米香奇異混合的魚粥便成了。那味道或許稱不上鮮美,甚至有些刺鼻,但在此時的林霄看來,這無疑是世間最極致的美味。他仔細地、近乎虔誠地喝完了每一口,連細小的魚刺都嚼碎咽下。一股久違的暖意自胃部升騰,擴散至四肢百骸,雖不足以徹底填飽肚子,卻極大補充了體力,更重要的是,暫時驅散了那如附骨之疽的饑餓恐慌。
    生存危機暫緩,他不敢有絲毫懈怠,再度全心投入奏疏的撰寫大業。茅屋低矮,窗戶狹小,室內光線昏暗,他隻能抓緊白天的每寸光陰。沒有書桌,他便將那張吱呀作響的木床充作案台,伏在上麵書寫;沒有椅子,或蹲或跪,時間一長,腿腳酸麻不堪。墨粉不足,便拚命兌水,調出的墨汁淡如煙霞,字跡時常模糊難辨,需極力分辨方能認出。
    “這要是千百年後被後世考古學家發掘出來,估計得定名為‘洪武朝貧困秀才生活實證’或‘疑似明代底層知識分子墨書殘跡’……太心酸了,簡直是行為藝術式的著書立說。”
    然而,外在條件的艱苦尚可克服,內容構思上的挑戰才真正堪稱艱巨。他需從記憶深處反複打撈、篩選關於明初的曆史細節,尤其是洪武八年前後的重大事件、政策走向以及官場生態。空印案無疑是最核心、最有力的切入點,但他深知,絕不能就案論案,必須由此引申,觸及更廣泛、更深層次的吏治痼疾,方能顯出自己的見識與價值。
    他努力回想朱元璋的施政風格與心理特征:這位布衣天子對官僚係統有著根深蒂固的不信任,甚至可說是憎惡;他鼓勵百姓直接監督官員如允許民眾綁縛貪官上京),試圖以民製官;因其親身經曆過元末民變與民生疾苦,故而對百姓生計格外關注,盡管其手段往往嚴酷暴烈。基於此,奏疏的基調必須鮮明:牢牢站在“小民”立場,代民發聲,慷慨激昂地控訴“貪官汙吏”與“豪強劣紳”的罪惡,同時巧妙地將朱元璋捧得極高,將其與這些問題切割開來,將一切弊政的根源歸結於“陛下聖明,奈何受小人蒙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經過反複推敲,他終於在心中勾勒出奏疏的提綱:
    1、頌聖:開篇必以華麗辭藻、磅礴氣勢,極力歌頌朱元璋再造華夏、勤政愛民的曠世功績先戴高帽,保住性命為第一要務)。
    2、呈弊:繼而轉折,委婉指出盛世之下亦有隱憂,具體列舉十項時弊,重點突出其中三至四項:
    吏治腐敗,欺上瞞下緊密關聯空印案):指出空印案雖懲處甚厲,然餘毒未清,地方官員陽奉陰違,欺瞞之術更趨隱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朝廷良法美意終成擾民害民之具。
    賦稅不均,小民困頓:尖銳指出稅吏層層盤剝,中飽私囊;地方豪強則勾結官府,詭計田地,逃稅漏賦,最終所有沉重賦役悉數轉嫁於無依無靠的平民身上,致使民力凋敝,怨聲載道。
    勳貴與豪仆侵田,百姓流離:點明勳貴官僚及其豪奴惡仆倚仗權勢,巧取豪奪,兼並土地,致使無數百姓喪失生計,流離失所。此風若長,必將動搖國本此處隻談現象,絕不具體指名道姓,避免立刻招致報複)。
    衛所軍紀渙散,邊防隱憂:稍作提及,顯示自己並非隻知埋頭詩書的腐儒,亦懷有國防視野,關心社稷安危但不過多著墨,軍事乃極度敏感話題,淺嚐輒止即可)。
    3、活扣:此為核心部分,亦是整個謀劃的精髓!必須鏗鏘有力地強調“陛下日理萬機,居於九重之上,必為身邊奸佞小人所蒙蔽”、“草民林霄雖身微言輕,然一片赤膽忠心,願效犬馬之勞,為陛下暗訪查證、揭露蠹蟲!”——如此,便將一場可能掉腦袋的死諫,巧妙轉化為一場展示能力、尋求機遇的“求職麵試”。
    4、請命:最後再次以極其懇切、甚至略帶悲壯的語氣,叩請陛下聖裁,展現自己“雖千萬人吾往矣”、“舍得一身剮,也要把貪官拉下馬”的忠臣或者說,在旁人看來不知死活的愣頭青)形象。
    具體行文方麵,他更是絞盡腦汁,字斟句酌。對於記不清的具體時間、數字、人名,一律采用“頗多”、“甚重”、“屢見不鮮”、“臣聞”、“嚐有”等模糊詞匯或難以證偽的說法,以免授人以柄。竭力回憶並引用《四書》《五經》文句,尤其是《孟子》中“民貴君輕”、“仁政”之論此舉略險,因知朱元璋後來曾刪《孟子》,但估摸洪武八年或許尚可行),並輔以曆代明君納諫的典故,既彰顯才學,又迎合可能存在的“明君”心理。
    在次要之處,刻意提出一些書生之見、理想化甚至略顯幼稚的建議如:懇請陛下派遣心腹密探,廣布天下,細查民情……os:錦衣衛不就是幹這個的?我這不是廢話嗎!但正因如此,才顯得我天真直率,並無深沉心機,減少皇帝的猜忌)。
    寫作過程極為煎熬。常常奮筆疾書數百字後,複讀之下又覺語氣不妥、論證不足或風險過大,隻得忍痛劃掉重寫,每一次塗抹都伴隨著對珍貴紙墨的心疼。餓得頭暈眼花、思維停滯時,他便停下來大口喝水,試圖灌滿空胃,或是走到門外,望著眼前荒蕪的田地、破敗的村莊,以此刺痛自己,激勵自己必須堅持到底。
    “這比寫畢業論文難多了!畢業論文瞎寫最多延畢,這玩意兒瞎寫直接投胎……壓力山大!簡直是刀尖上跳舞,懸崖邊吟詩。”
    期間,隔壁那位心善的老丈見他一連數日閉門不出,屋內悄無聲息,擔心他舊病複發,特拄著拐杖前來探望。林霄心中感激,卻又無法實言相告,隻得慌忙將紙筆藏起,借口正在閉門溫書,備戰可能永遠無法參加的鄉試此言一出,連他自己都覺得荒謬)。老丈渾濁的眼中閃過一絲疑慮,卻也未再多問,隻是顫巍巍地留下了一把自己園中種的、青翠欲滴的青菜,歎息著離去。
    望著那抹鮮活的綠色,林霄鼻尖一酸,心中湧起無限愧疚。這微不足道的善意,在此刻顯得如此沉重。他深吸一口氣,將菜葉小心收好,更加堅定了決心。
    “老丈,對不住了。今日欺瞞於您,實非得已。若此舉能成,將來必報您這一粥一菜之恩。若不成……但願不會牽連到您這位好心人。”
    曆經數日身心煎熬、廢寢忘食實則也無食可廢),第一稿所謂的“萬言書”實際初稿不到五千字,但他打定主意要對外宣稱“萬言書”以壯聲勢)終於艱難完成。
    望著那密密麻麻、塗改無數、字跡因虛弱與墨淡而略顯潦草歪斜的文書,他長長地、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一股巨大的虛脫感瞬間襲來,眼前一黑,險些再次暈厥過去。
    是餓的。極度的精神專注一旦鬆懈,身體被壓製的饑餓與疲憊便如潮水般反撲。米缸早已空空如也,那兩條小魚所提供的能量早已消耗殆盡。
    他摸索出身上最後僅存的幾文錢仍是先前賣書所得),深知不能再有任何拖延。必須立刻行動,解決迫在眉睫的溫飽問題,並為下一步進城“死諫”做準備。
    他將奏疏草稿小心翼翼地卷起,藏於床板之下的一道縫隙中,再三確認無誤後,才手持那最後兩枚冰涼銅錢,推開柴門,步履略顯蹣跚卻目光堅定地再度走向村口。
    這一次,他的目標不再是購買那點微不足道的食物,而是要用這最後的兩文錢,看看能否……搭上一段去往京城的便車。
    步行進京?依他眼下這油盡燈枯般的體力,隻怕走不到一半就得倒在路邊,成為餓殍。必須設法節省體力,抵達京城時至少得有一副能站穩說話的身板。
    “但願今天運氣好些,能遇上去京城方向的驢車或牛車,哪怕苦苦哀求,哪怕隻讓搭一段……呃,就這兩文錢,估計也隻夠搭很短一段了吧?剩下的路……再說吧。”
    他站在村口那棵老槐樹下,極目望向那條塵土飛揚、通往未知命運的官道,心中充滿了孤注一擲的決絕與對未來的渺茫期盼。
    喜歡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請大家收藏:()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