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醫館新譽傳四方

字數:4440   加入書籤

A+A-


    藍裙少女的手指鬆開藥箱提手,木案發出輕響。蘇婉未抬頭,隻將手中銀針收入瓷瓶,轉身掀開裏間簾帳。一名老農躺在竹榻上,額頭覆著濕布,呼吸粗重,唇色發紫。其子跪在門邊,雙手交疊壓在額前,指節因用力而泛白。
    “三日未進食,痢下如注,脈沉數。”蘇婉低聲對身旁崔明柔道,“取溫鹽湯一碗,加黃連素兩粒,分四次服。”她掀開老農眼皮,瞳孔略有渙散,又命人取來口服補液鹽,親自調勻水溫,一勺一勺喂入其口。
    崔明柔執筆記錄:辰時三刻,榆縣人張五,年六十七,重症痢疾,神昏肢冷。施以補液、清熱解毒方,輔以針刺足三裏、合穀。觀其舌苔黃膩,脈滑數,證屬濕熱下注。
    第一夜,老農數次昏厥,蘇婉守至五更。第二日清晨,排泄物轉稠,神誌稍清。第三日午時,老農睜眼,喚出兒子名字。消息傳開時,村塾外已聚起十餘人,皆為聞訊而來者,有攜幼童者,有扶病母者,皆立於門外石階之下,不敢擅入。
    蘇婉走出門,人群齊齊低頭。一名婦人捧出半袋糙米,顫聲道:“我兒昨夜腹痛,聽人說這邊能治……不敢白求,這點糧,算藥錢。”
    蘇婉接過,交予崔明柔登記入冊,隻道:“先看人,再談其他。”
    消息如風過野。寧遠堡通往第七村的小道上,晨霧未散,已有三五成群的百姓沿路而行。有人背著藥簍,有人用門板抬著病人,腳步緩慢卻堅定。第七村村口石碑旁,一名老者拄杖坐下,從懷中掏出幹糧,掰開一半遞給同行少年:“聽說這邊女子也能行醫?莫不是哄人?”
    少年望著遠處醫館門前飄動的白布簾,道:“昨夜我叔父通宵排隊,今早才掛上號。他說,那女醫官不收錢,隻問病史,開方極準。”
    醫館內,藥材櫃已空出三格。蘇婉翻看庫存簿,金銀花、黃芩、黃連皆告急。崔明柔報:“昨日收治二十七人,今日已逾四十,照此下去,三日之內,藥材將盡。”
    李瑤踏入門時,正見蘇婉在院中查看一口陶缸。缸內溫水恒定,幾株嫩苗自沙土中探出,葉尖微顫。蘇婉伸手輕觸葉片,道:“這是空間溫棚育的第二批黃芩,再七日可采。今夜再種一棚金銀花。”
    李瑤點頭,將手中紙冊遞上:“《首例跨縣救治實錄》已整理完畢,直報司可據此刊發《旬報》。”
    蘇婉接過,翻至末頁,見崔明柔以工整小楷寫道:患者張五,經三日救治,熱退痢止,今日已能進食稀粥。醫者所用之法,非祖傳秘方,乃依病症配藥,重補液、防脫水,輔以現代藥理。凡同類病症,皆可依此法施治。
    “就用這個。”蘇婉合上冊子,“不必誇大,隻說事實。”
    當夜,直報司密探攜數十份《青牛醫館旬報》潛出縣城。三日後,寧遠、榆縣、平陽三縣交界處的茶肆、渡口、集市,皆出現張貼的白紙告示。其上列有五則治愈病例,附病症描述、用藥清單及患者姓名住址,末尾印有醫館簽章。另附防疫十要:飲水必煮、飯前洗手、糞穢遠離水源、病患隔離七日等。
    流言隨之而起。有說醫館暗中投毒,專收貧民試藥;有說蘇婉乃巫女轉世,銀針可攝魂;更有士族門客散布:“百人聚於一地,疫氣自生,不出十日,必有大疫。”
    李瑤在縣衙密室展開地圖,指尖劃過三縣邊界。她喚來直報司主事,命道:“將《旬報》加倍印發,每份背麵加印‘疫氣說’謠言全文,再於旁側批注:‘此言若真,則寧遠堡三日來抬走之三十七名康複者,皆應複病。今查無一例複發。’”
    主事領命而去。次日,新一批《旬報》出現在各村村口。百姓圍聚觀看,有人指著批注念出聲:“三十七人皆活,謠言不攻自破。”圍觀者漸散,有人將告示揭下,帶回家中貼於牆上。
    藥材危機仍未解。蘇婉率崔明柔和三名醫助,在後院連建三座溫棚。棚內以石砌槽,填入改良土,每日以空間恒溫水澆灌。金銀花苗在第七夜開出第一朵黃白小花,花瓣蜷曲,香氣清淡。蘇婉摘下,放入瓷皿,命人烘幹製樣。
    “這批花可入藥。”她對崔明柔道,“明日分裝十包,隨方贈予重症患者。”
    消息傳出,求醫者更眾。第五日清晨,村口小道已排起長隊,蜿蜒數百步。有鄰縣郎中混跡其中,袖中藏紙筆,偷錄藥方。被崔明柔察覺,報與蘇婉。蘇婉未加阻攔,隻命人多備一份《旬報》,置於診室門外:“若有疑問,可取此冊參詳。”
    李瑤立於村塾屋頂,望見長隊如線,蜿蜒入林。她喚來直報司密探,問:“三縣之內,已有多少人傳抄藥方?”
    “平陽已有七村自行熬製黃芩湯,寧遠兩鎮設臨時藥棚,皆依《旬報》所載之法。”
    李瑤下屋,走入靜室。她攤開《勸學所章程》,翻至醫助科條目,又取出《救治實錄》,對照學員名冊。良久,她提筆寫下:“醫助科現有學員二十一人,其中九人已能獨立問診,七人可施針配藥。若以三人一組,外派巡診,可覆蓋三縣交界十二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她攜冊入縣衙,求見李震。
    李震正在批閱田冊。李瑤將沙盤置於案上,以小石標記三縣交界處的村落:“此處設流動醫棚,每旬由蘇婉率骨幹巡診一次,其餘時間由本地醫助駐守。藥材由溫棚統一供應,藥方依《旬報》標準化。一年後,擇要地建固定醫館。”
    李震凝視沙盤,手指緩緩劃過幾處標記:“若設醫棚,需防士族阻撓。他們不會坐視新政之手伸入鄰縣。”
    “正因如此,才要快。”李瑤道,“百姓已自發前來,民心已動。若我們不接,反失良機。且醫助皆出自寒門,無宗族牽連,外派無礙。”
    李震沉默片刻,問:“所需人力、藥材,可支應?”
    “人力有勸學所儲備,藥材已實現部分自產。若啟用空間係統‘藥材培育模塊’,產量可再增三倍。”
    李震終於點頭:“準。”
    當夜,蘇婉在醫館清點藥箱。二十一隻粗布箱整齊排列,每箱內置銀針、藥剪、三日用量的黃連素與補液鹽,另附一本《簡易診療手冊》。手冊由李瑤親自編纂,圖文並茂,列常見病症處理法。
    “明日出發的七人,今晚留下。”蘇婉道,“我再講一遍脫水識別與補液劑量。”
    崔明柔站在箱前,逐一檢查。她打開一隻藥箱,取出針包,發現其中一枚銀針略有彎曲。她取出磨石,低頭輕磨。針尖在燈下泛出微光,她吹去碎屑,重新包好。
    李瑤走入醫館時,見蘇婉正在示範如何用布條為患兒固定腹部。她未打擾,隻立於門側,取出隨身冊子,記下:“四月廿八,首批七名醫助完成培訓,明日赴寧遠三村設流動醫棚。患者等候時間由平均兩日縮短至半日。謠言傳播率下降六成。”
    她合上冊子,望向門外。夜風拂過溫棚,金銀花的香氣淡淡飄來。一名剛下課的醫助抱著藥箱走出,腳步急促,箱角撞上門框,發出輕響。她停下,伸手扶正,繼續前行。
    李瑤轉身走向縣衙。直報司密探在途中攔下她,遞上一封密報。她展開,見是寧遠方向傳來:有兩名外縣郎中在茶肆議論,稱“青牛醫法,實乃奇技淫巧,然療效確鑿,不可不學”。
    她將密報收入袖中,步履未停。
    三日後,平陽縣城外,一名老婦攜孫排隊三日,終得入棚問診。醫助查驗後,診斷為風寒發熱,開方黃芩湯加生薑。老婦接過藥包,問:“這藥……真不要錢?”
    醫助點頭:“新政醫助,不收診金,藥費減免七成。”
    老婦眼眶發紅,抱著孫子跪下磕頭。醫助急忙扶起,藥箱滑落,箱蓋彈開,幾包草藥散在泥地上。她蹲下拾起,用袖口擦去泥土,重新包好。
    同一日,榆縣縣衙內,一名主簿將《旬報》悄悄藏入袖中。下班歸家,他將告示貼於內室牆上,對妻道:“我母若再犯痢疾,便照此方抓藥。”
    七日後,三縣交界處的十二個流動醫棚全部設立。蘇婉率隊巡診第一站,抵達寧遠陳村。村口老槐樹下,已有二十餘人等候。一名孩童捧著破碗,碗中盛著半碗黃芩湯,仰頭飲盡,咂了咂嘴,對母親說:“不苦。”
    蘇婉走下馬車,醫助們迅速打開藥箱,擺開診案。崔明柔鋪開《診療手冊》,放在首位。陽光照在封麵上,字跡清晰:常見病簡易治法,依症施藥,人人可學。
    一名老農擠上前,遞上一張皺巴巴的紙:“大夫,我照這方子熬了藥,我老伴好了大半……這方子,能再給一份嗎?”
    喜歡李氏霸業:全家定鼎新朝請大家收藏:()李氏霸業:全家定鼎新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