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帆可自由

字數:8968   加入書籤

A+A-


    “探海號”在夜色中航行,程遠把那艘微型拚船放在甲板欄杆上,月光灑在船板殘片上,映出廈門紅樹林的褐、黃埔木棉的紅、寧波瓷片的青、劉家港寶船的棕——四種顏色交織,像把四段航海故事揉進了方寸之間。張瑜靠在欄杆旁,手裏翻著林新宇整理的遺址照片,突然指著一張說:“你看,李阿旺走私船的船舷上,刻著個小小的‘鄭’字,會不會和之前泉州的巡查兵劉承有關?”
    程遠湊過去看,照片裏的“鄭”字刻得很淺,像是倉促間留下的。他突然想起劉承《巡海日誌》裏“追捕鄭姓走私商至黑水溝”的記載,心裏一動:“說不定是同一夥人的後代,清代海禁嚴,很多家族世代靠走私謀生,一邊躲巡查,一邊守著祖輩的航海手藝。”正說著,鄭海峰的聲呐探測儀突然亮起微弱的信號,屏幕上一道細長的陰影在不遠處浮動。
    “不是沉船,像是水下建築!”鄭海峰調大聲呐靈敏度,陰影輪廓漸漸清晰——是一處方形石台,四角還立著半截石柱,石柱上隱約有刻痕。林新宇操控夜間無人機升空,用探照燈照射海麵,石台中央竟露出一塊殘破的石碑,上麵“天妃宮”三個字在燈光下隱約可見。
    “是明代的天妃宮遺址!”程遠立刻讓“探海號”靠近。潛水隊連夜下水,鄭海峰帶著隊員清理石台周圍的泥沙,發現石柱上刻著密密麻麻的名字,除了“鄭和船隊水手某某”,還有不少“嘉靖某年 商船主某某”的字樣,甚至有幾個名字和月港沉船上的“張記號”船員名單重合。
    林珊在石碑下發現一個鐵盒,裏麵裝著一本褪色的《天妃宮祭祀冊》,冊子裏記錄著不同年代航海人的祭祀心願:“永樂三年,鄭和祈船隊平安”“嘉靖二十五年,張萬山祈私販順利”“康熙四十年,陳阿福祈老母安康”“道光五年,吳子謙祈窯廠存續”……一頁頁翻過去,像是不同時代的航海人在隔空對話。
    “原來他們都來拜過天妃。”張瑜的聲音有些發顫,“不管是官方船隊還是走私商人,在海上都一樣要靠天吃飯,一樣有放不下的牽掛。”程遠摸著祭祀冊泛黃的紙頁,突然注意到最後一頁有行鉛筆字,是現代筆跡:“1982年,漁民李某在此撈到半塊玉佩,盼歸原主”——正是李阿旺那半塊刻著“李”字的玉佩!
    第二天清晨,考古隊聯係上1982年撈到玉佩的老漁民。老人已經八十多歲,拄著拐杖來船上,手裏捧著一個舊木盒:“當年撈到玉佩,我就知道是航海人的東西,一直等著有人來找。現在終於能還給李家後人了。”當老漁民把玉佩交給李阿旺的孫子時,兩代人對著海麵深深鞠躬,晨光裏,玉佩上的“李”字閃著溫潤的光。
    “探海號”繼續航行時,程遠把《天妃宮祭祀冊》放進文物箱,和陳阿福的賬簿、吳子謙的日記、林景年的家書、王景弘的日誌放在一起。張瑜看著箱子裏的文物,突然說:“我們應該辦個展覽,把這些故事講給更多人聽。不隻是文物,還有背後的人,背後的掙紮與希望。”
    鄭海峰立刻附和:“我舉雙手讚成!到時候我來當講解員,把咱們在海底的經曆都講一遍,讓大家知道這些文物是怎麽來的!”林新宇和林珊也跟著點頭,林珊還拿出平板,開始畫展覽布局圖:“可以分‘永樂輝煌’‘嘉靖海禁’‘康熙開禁’‘道光私販’四個展區,每個展區都放對應的文物和故事。”
    程遠望著身邊興奮的同伴,又看向遠處的大海,突然覺得心裏格外踏實。他拿出手機,給廈門、黃埔、寧波、劉家港的文物局發消息,提議聯合舉辦“海禁下的航海魂”特展。沒過多久,各地文物局都回複了“全力支持”,寧波文物局還特意提到,要把林景年的絹畫放在展區c位,讓更多人看到那個三歲孩子畫裏的期盼。
    “探海號”的船帆在風中獵獵作響,船身切開海浪,朝著下一個未知的海域駛去。程遠站在甲板上,手裏握著那本《天妃宮祭祀冊》,心裏想著:或許未來某一天,當人們在展覽裏看到陳阿福的賬簿、吳子謙的日記時,能明白這片海不隻是風景,更是無數普通人用生命寫就的曆史。
    “探海號”抵達泉州灣時,恰逢當地舉辦“航海文化節”。程遠站在碼頭,看著遠處熱氣球上“海禁下的航海魂”特展宣傳語,突然覺得像一場夢——幾個月前還在海底打撈陳阿福的賬簿,如今這些文物即將走進展廳,被更多人看見。張瑜手裏拿著展覽邀請函,封麵印著那艘微型拚船的圖案,笑著說:“林新宇把拚船做成了展覽ogo,昨天還收到廈門陳氏家族的消息,他們要帶陳阿福的族譜來參展。”
    鄭海峰突然拍了拍程遠的肩膀,指著不遠處的人群:“看!是李阿旺的後人,還有吳子謙的曾孫,他們都來幫忙布置展廳了!”程遠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幾位老人正小心翼翼地捧著文物複製品,年輕一輩則在掛展覽海報,海報上“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未完成的故事”的標語,在陽光下格外醒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特展開展當天,展廳裏擠滿了人。“永樂輝煌”展區前,鄭和寶船的模型旁圍滿了孩子,講解員正拿著《王景弘航海日誌》複印件,講述當年“雲帆高張”的盛況;“嘉靖海禁”展區裏,張萬山的《航海日記》被放在防彈玻璃櫃中,旁邊的屏幕循環播放著月港遺址的發掘視頻,不少觀眾對著“夜不敢燃燈”的字句輕聲歎息。
    最熱鬧的是“道光私販”展區。林景年的絹畫前,老人正給觀眾講太爺爺為保窯廠冒險出海的故事;吳子謙的日記旁,放著他後人捐贈的綢緞莊老賬本,賬本裏“道光五年,收湖絲十匹”的記錄,與沉船上的絲綢碎片遙相呼應。程遠站在角落,看著觀眾們駐足、傾聽、拍照,突然覺得眼眶發熱——他們打撈的不隻是文物,更是讓這些沉默的故事,有了被訴說的機會。
    展覽過半時,一位白發老人拄著拐杖走進展廳,徑直走到“天妃宮祭祀冊”展櫃前,指著其中一頁說:“這是我爺爺的名字!他當年也是走私商,民國時還常說,要是早生幾十年,說不定能和陳阿福他們搭伴出海。”老人的話引來了不少觀眾圍聽,程遠趁機遞上話筒,讓老人講起了祖輩的故事,展廳裏的掌聲此起彼伏。
    特展閉展那天,考古隊和所有文物捐贈者一起在展廳合影。陳阿福的後人捧著賬簿複製品,吳子謙的曾孫抱著日記,林景年的家人舉著絹畫,李阿旺的孫子則把那半塊玉佩掛在胸前——陽光透過展廳的玻璃窗,灑在每個人臉上,像給這段跨越百年的航海故事,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
    “探海號”再次啟航時,程遠把特展的紀念冊放在駕駛艙裏。冊子扉頁上,是所有文物捐贈者的簽名,還有一行小字:“獻給所有在海禁中掙紮的航海人”。張瑜走到他身邊,指著遠處的海平麵:“下一站,要不要去看看鄭和下西洋的古裏港?說不定能找到更多和寶船有關的線索。”
    鄭海峰立刻轉動舵輪,“探海號”的船帆在風中展開,朝著南海的方向駛去。程遠望著遼闊的大海,突然想起《天妃宮祭祀冊》裏最後那句未寫完的話:“願海無禁,帆可自由……”
    “探海號”穿越馬六甲海峽時,海風裏多了幾分異域香料的氣息。程遠趴在船舷邊,手裏捧著一本泛黃的《鄭和航海圖》,圖上“古裏港”的標注用朱砂圈了三層,旁邊還寫著“永樂五年,賜印建碑”的小字。張瑜走過來,遞上一杯冰鎮椰子水,指尖劃過圖上的航線:“史料說古裏港是鄭和船隊的重要補給站,當年這裏‘番商雲集,貨棧林立’,不知道水下還能不能找到當年的痕跡。”
    鄭海峰的聲呐探測儀突然發出急促的蜂鳴,屏幕上一片密集的光點在水下二十米處鋪開,像是撒在海底的星星。“程隊!有大片遺址!不是沉船,像是貨棧的地基,還有不少陶瓷碎片的信號!”林新宇立刻操控無人機升空,航拍畫麵裏,水麵下隱約能看到方形的石質結構,邊緣還散落著幾截帶著雕花的木柱,木柱上的纏枝蓮紋樣和明代官造器物如出一轍。
    “是古裏港的番商貨棧!”程遠的眼睛瞬間亮了。他想起《瀛涯勝覽》裏的記載:“古裏國設貨棧十餘處,專儲中國瓷器、絲綢,以待番商交易。”林珊扛著便攜式光譜儀跑過來,對著水下遺址方向檢測:“儀器顯示有大量‘永樂青花’的成分,還有絲綢的纖維殘留——和鄭和寶船遺址發現的文物完全匹配!”
    潛水隊下水時,當地博物館的考古專家也乘快艇趕來,手裏捧著一塊殘破的石碑:“這是十年前漁民撈上來的,上麵刻著‘大明皇帝遣太監鄭和齎敕書賞賜’,應該就是當年鄭和在古裏港立的碑!”話音剛落,水下機器人就傳回震撼畫麵——貨棧遺址中央,一尊青銅香爐靜靜躺著,爐身刻著“永樂五年,鄭和船隊敬造”的字樣,爐底還殘留著當年祭祀的香灰。
    鄭海峰在貨棧的一個陶罐裏發現了一本線裝小冊子,封麵寫著“古裏貿易賬冊”。冊子用漢文和波斯文雙語書寫,裏麵詳細記錄了鄭和船隊與番商的交易:“永樂六年,易瓷器百件、絲綢五十匹,得胡椒千斤、寶石二十顆”“永樂七年,番商求購青花碗,每隻換象牙二斤”。程遠翻到最後一頁,突然看到一行熟悉的字跡——“嘉靖二十五年,張萬山攜私貨至此,易胡椒三十斤,遇巡查船,棄貨而逃”,正是張萬山《航海日記》裏沒寫完的片段!
    “原來張萬山當年逃到了古裏港!”張瑜的聲音帶著激動。林珊對貨棧旁的一具骸骨做dna檢測時,又有了意外發現:“程隊!這具骸骨的基因和泉州張氏族譜匹配,是張萬山的直係祖先!他應該是鄭和船隊的水手,後來留在了古裏港,難怪張萬山會冒險來這裏走私!”
    當張萬山的後人捧著那本《古裏貿易賬冊》時,老人的手止不住地抖:“沒想到太爺爺當年真的到過這裏!族譜裏隻說他去了‘番邦’,卻沒說他還留下了這麽重要的東西。”程遠看著老人激動的神情,突然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有了意義——從泉州灣的巡查船,到古裏港的貨棧,跨越國界的航海故事,終於被完整地串聯了起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夕陽西下時,考古隊在貨棧遺址旁立起一座紀念碑,正麵刻著“明永樂至嘉靖年間 古裏港中國商棧遺址”,背麵用漢文和波斯文寫著同一句話:“大海無界,貿易有道”。當地番商的後人也趕來,捧著當年鄭和賞賜的青瓷碗,與考古隊一起對著海麵鞠躬,海風裏,不同語言的祈福聲交織在一起,像是在續寫著百年前的航海傳奇。
    “探海號”駛離古裏港時,夜色已經降臨。程遠站在甲板上,望著遠處岸邊的燈火,手裏捧著那本《古裏貿易賬冊》。張瑜走過來,遞給他一個小小的青花瓷片,上麵還留著“永樂年製”的款識:“這是從貨棧遺址撿的,留作紀念吧。說不定下次我們還能找到更多和鄭和船隊有關的線索,比如他們當年停靠的其他港口。”
    鄭海峰在駕駛室裏喊:“程隊!下一站去哪?有人說斯裏蘭卡附近有鄭和立的‘布施碑’,要不要去看看?”程遠望著遼闊的印度洋,突然笑了:“去!隻要還有航海故事沒被發現,我們就繼續走。”“探海號”的船帆在夜風中展開,船燈的光暈在海麵上鋪開,像一條通往曆史深處的路。程遠知道,他們的考古旅程永遠不會結束——因為大海裏藏著太多跨越時空的緣分,太多值得被銘記的航海魂。
    “探海號”駛入斯裏蘭卡海域時,鹹濕的海風裏混著佛香的氣息。程遠站在甲板上,手裏攥著一張泛黃的“鄭和布施碑”拓片,拓片上梵文、漢文、泰米爾文三種文字的碑文隱約可見,其中“大明皇帝遣太監鄭和、王景弘等昭告於佛世尊”的漢文句子,在陽光下格外清晰。張瑜捧著一本《西洋番國誌》走過來,指尖落在“斯裏蘭卡國,鄭和曾立碑布施,以表虔誠”的記載上:“聽說這碑原本立在佛牙寺旁,後來被埋進了土中,直到上世紀才被發掘出來,不知道水下會不會有當年的碑座殘件。”
    鄭海峰突然調大聲呐探測儀的音量,屏幕上一道規整的石質陰影在佛牙寺附近海域浮現,邊緣還嵌著幾塊帶銘文的碎石。“程隊!水下有石結構!像是碑座的形狀,而且碎石上有‘大明’的字樣!”林新宇立刻操控無人機升空,航拍畫麵裏,水麵下隱約能看到方形石台的輪廓,石台一角露出半截石碑殘片,上麵的梵文刻痕與布施碑拓片完全吻合。
    “是布施碑的原始碑座!”程遠立刻讓“探海號”錨定。潛水隊下水時,當地考古學家帶著佛牙寺的僧人趕來,僧人手裏捧著一尊小型銅佛:“這是當年鄭和船隊捐贈的佛像複製品,寺裏還保存著原版,據說和水下遺址可能有關聯。”話音未落,水下機器人就傳回畫麵——碑座中央的凹槽裏,躺著一枚青銅印章,印章上“鄭和之寶”四個字的篆體清晰可辨。
    鄭海峰在碑座旁的泥沙裏,挖出一本裹著防水油布的小冊子,封麵寫著“鄭和布施記錄”。冊子用漢文書寫,詳細記錄了永樂七年鄭和在此的布施清單:“金一千錢,銀五千錢,絲五十匹,瓷器百件,以供奉佛世尊”,最後一頁還附著一行小字:“船隊水手張某,願留此地修行,以報佛恩”。程遠盯著“張某”二字,突然想起古裏港發現的張萬山祖先骸骨,連忙讓林珊做基因比對。
    半小時後,林珊拿著檢測報告跑過來,聲音都在發顫:“程隊!匹配上了!這冊子上的‘張某’,就是張萬山的直係祖先!他當年沒跟著船隊回國,留在了斯裏蘭卡,難怪張萬山後來會沿著鄭和的航線去古裏港走私——是在追尋祖輩的足跡!”張萬山的後人恰好跟著考古隊一起來到斯裏蘭卡,當他捧著那本《鄭和布施記錄》時,淚水瞬間湧出:“沒想到我們張家和鄭和船隊還有這麽深的緣分,太爺爺冒險出海,原來不隻是為了生計,更是在找祖輩的根。”
    佛牙寺的僧人看著檢測報告,雙手合十:“這是跨越六百年的緣分,當年鄭和布施是為了和平,如今你們打撈遺址,是為了傳承曆史。”他提議在碑座遺址旁舉行一場祈福儀式,當地百姓和考古隊員一起,將鮮花和蠟燭放入海中,海麵在夕陽下泛著金光,像是在呼應著六百年前鄭和船隊在此的虔誠。
    離開斯裏蘭卡前,考古隊將“鄭和之寶”印章和《鄭和布施記錄》的複製品,捐贈給了佛牙寺博物館。博物館特意開辟了“鄭和與斯裏蘭卡”展區,將這些文物與原版布施碑並列展出,旁邊還放著張萬山的《航海日記》複製品——六百年前的官方船隊與六百年後的民間走私商,他們的故事在此相遇,成了跨越時空的航海對話。
    “探海號”駛離斯裏蘭卡海域時,程遠站在甲板上,望著遠處漸漸模糊的佛牙寺塔尖。張瑜走過來,遞給他一枚從碑座遺址撿來的小石子,石子上還留著淡淡的佛香:“這算是我們這段旅程的紀念吧,從泉州灣到斯裏蘭卡,從陳阿福、吳子謙到張萬山,我們把散落在海裏的故事,一點點拚在了一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鄭海峰在駕駛室裏喊:“程隊!下一站去哪?有人說東非肯尼亞有鄭和船隊的後裔,要不要去看看?”程遠望著遼闊的印度洋,突然笑了:“去!隻要大海還在,航海故事就不會結束,我們就繼續打撈這些被遺忘的緣分。”“探海號”的船帆在風中展開,船身切開海浪,朝著東非的方向駛去。
    “探海號”抵達肯尼亞馬林迪港時,印度洋的陽光格外熾烈。程遠站在甲板上,手裏捧著一本泛黃的《鄭和航海圖》,圖上“麻林地”馬林迪古稱)的標注旁,畫著一艘小小的寶船,旁邊注著“永樂十三年,船隊在此補給”。張瑜拿著剛打印的資料走過來,指尖劃過“當地帕泰島有鄭和船隊後裔,保留著明代瓷器與造船技藝”的字句:“你看,這裏不僅有曆史記載,還有活著的傳承,說不定能找到比石碑更鮮活的故事。”
    鄭海峰的聲呐探測儀突然有了反應,屏幕上一片分散的光點沿著帕泰島海岸線分布,其中一處光點格外密集。“程隊!這裏有沉船殘骸!還有大量瓷器信號,像是明代官窯的樣式!”林新宇立刻操控無人機升空,航拍畫麵裏,水下隱約能看到木質船骸的輪廓,邊緣還飄著幾片青白色瓷片,瓷片上“永樂年製”的款識在陽光下隱約可見。
    潛水隊很快下水。鄭海峰帶著隊員清理沉船周圍的泥沙時,突然摸到一個堅硬的物體——是一個完整的青花瓷碗,碗身繪著纏枝蓮紋,和鄭和寶船遺址發現的瓷器一模一樣。“是明代的‘賞賜瓷’!”他舉著瓷碗浮出水麵,聲音裏滿是興奮,“這船肯定是鄭和船隊的補給船,說不定當年在這裏遇到了風暴!”
    當地村落的長老聽說考古隊來了,帶著幾位村民劃著獨木舟趕來。長老手裏捧著一個磨損的青花罐,罐身上的裂痕用銅絲修補過:“這是我們祖輩傳下來的,說當年有‘中國大船’在這裏沉沒,祖輩救了船上的人,他們留下了這個罐子。”程遠接過青花罐,發現罐底的款識與沉船上的瓷碗完全一致,心裏猛地一震:“這是鄭和船隊的物品!你們的祖輩,很可能就是船隊的後裔!”
    林珊立刻對長老和幾位村民做dna檢測。當檢測報告出來時,所有人都沸騰了——村民的基因裏,竟含有中國南方漢族特有的y染色體標記,與泉州明代水手的基因高度吻合!“我們真的是中國人的後代!”一位年輕村民激動地握著程遠的手,眼眶通紅,“小時候聽長老說,我們的祖先會造‘帶龍骨的大船’,還會寫‘奇怪的文字’,原來都是真的!”
    考古隊在村落附近的沙灘上,發現了一處明代的造船遺址。遺址裏散落著幾截帶榫卯結構的木梁,木梁的工藝與鄭和寶船的構件完全相同,旁邊還埋著一把生鏽的銅斧,斧身上刻著“大明工部造”的字樣。長老指著遺址旁的一口古井說:“這是‘中國井’,祖輩說,祖先就是在這裏取水造船,想等著船隊回來接他們,可最後也沒等到……”
    程遠在遺址深處,發現了一個埋在沙裏的木盒。打開木盒,裏麵裝著一本殘破的《航海手劄》,紙頁已經泛黃發脆,上麵的字跡卻依然清晰:“永樂十四年,隨船隊至麻林地,遇風暴,船毀。與三名同伴幸存,留居於此,盼船隊歸來。每日造船,不敢忘祖……”落款是“水手 王某”。林新宇立刻查閱鄭和船隊的水手名單,果然在“永樂十三年第七次下西洋”的名單裏,找到了“水手 王貴”的名字。
    當考古隊把《航海手劄》的複製品交給村民時,長老捧著複製品,對著古井深深鞠躬:“祖先,我們終於知道你的故事了,你沒有被忘記!”村民們還拿出祖輩傳下來的明代布料、銅錢,與考古隊一起在遺址旁立起了紀念碑,正麵刻著“明永樂年間 鄭和船隊水手王貴及後裔居住地”,背麵用中文和斯瓦希裏文寫著:“跨越山海,不忘歸途”。
    “探海號”駛離馬林迪港時,村民們劃著獨木舟,舉著用青花罐碎片拚成的小旗,在船旁送行。程遠站在甲板上,望著漸漸遠去的帕泰島,手裏握著那片從沉船上撿來的瓷片。張瑜走到他身邊,輕聲說:“從中國到斯裏蘭卡,再到東非,我們不僅打撈了文物,更找到了跨越六百年的緣分。”
    鄭海峰在駕駛室裏喊:“程隊!下一站去哪?有人說紅海沿岸有鄭和船隊停靠的痕跡,要不要去看看?”程遠望著遼闊的印度洋,笑著搖頭:“先回中國吧,把這些故事講給更多人聽。等下次,我們再帶著村民的期盼,去尋找更多航海人的足跡。”
    “探海號”的船帆在風中展開,朝著中國的方向駛去。程遠知道,這段考古旅程暫時告一段落,但大海裏的故事永遠不會結束——陳阿福的賬簿、吳子謙的日記、張萬山的日誌、王貴的手劄,還有無數未被發現的航海故事,都在等著他們。而隻要“探海號”還能航行,他們就會一直打撈下去,讓那些被遺忘的生命與夢想,永遠留在人間。
    喜歡考古浮海記請大家收藏:()考古浮海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