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明代青磚
字數:7725 加入書籤
“探海號”駛入登州灣時,海風裹著膠東半島特有的麥香撲麵而來。程遠站在甲板上,手裏捧著剛打印的《登州府誌》複印件,其中“永樂十三年,建百萬倉於登州衛,儲漕糧以待遼東軍需”的字句被他用紅筆圈了三道。26歲的他指尖劃過“倉房百二十間,周以高牆,外設巡檢司”的記載,突然抬頭:“鄭哥,聲呐重點掃登州衛舊址附近,史料說百萬倉當年靠海而建,後來海岸線東移,倉庫遺址說不定在水下。”
鄭海峰剛調大聲呐儀,屏幕上就跳出一片規整的矩形陰影,像塊嵌在海底的青磚。“程隊,有東西!水下十米,邊長至少五十米,邊緣有石牆信號——像是倉庫的地基!”他拍了拍林新宇的肩膀,“把無人機的熱成像打開,看看有沒有隱藏的建築結構。”林新宇指尖翻飛,無人機很快傳回畫麵:水下陰影中央,幾道平行的深色線條隱約可見,正是倉房隔間的輪廓。
張瑜抱著地質探測儀跑過來,淺藍色的速幹衣沾了些海沙,她擦了擦額頭的汗,遞過來一份報告:“剛才在岸邊取的土樣,檢測出大量明代青磚的成分,還有漕糧碳化後的殘留物——和寶山沉船上的糧袋成分完全一致。”她突然注意到程遠手裏的複印件,嘴角彎了彎:“你把‘巡檢司’三個字標紅了,是在想當年怎麽看守倉庫嗎?”程遠愣了愣,把複印件折好塞進背包——上次在寶山遺址,張瑜也是這樣,總能精準猜到他的心思。
潛水隊很快整裝待發。鄭海峰係潛水繩時,腰間的傷疤在陽光下格外明顯,那是和盜墓者搏鬥時留下的。“放心,程隊!”他拍了拍程遠的胳膊,黝黑的臉上滿是幹勁,“要是真找到百萬倉,我給你摸塊帶‘衛’字的青磚上來!”說完便縱身躍入水中,身後的隊員像一群靈活的魚,很快消失在碧藍的海水裏。
水下機器人先傳回畫麵。倉庫遺址側臥在泥沙中,石牆雖已坍塌大半,卻仍能看出當年的恢宏——地基由大塊花崗岩砌成,上麵殘留著數十根木柱的榫卯痕跡,正是《登州府誌》記載的“柱高丈二,承托倉板”。鄭海峰的聲音從對講機裏傳來:“程隊!東廂房發現個陶罐,裏麵裝著碳化的麥粒,罐身上還有‘永樂十四年,登州衛督造’的字樣!”
林珊扛著dna檢測箱跑過來,剛打開箱子就驚呼:“程隊!張姐!西廂房發現兩具骸骨,其中一具的手指還攥著塊銅令牌,上麵刻著‘巡檢司’三個字!”她調出檢測數據,眼睛亮了,“初步比對顯示,這具骸骨的基因和登州李氏家族匹配——李氏是明代登州衛的巡檢世家,族譜裏記著‘永樂十五年,族人李忠守百萬倉,卒於任上’!”
就在這時,林新宇的無人機突然發出警報。“程隊!東南方向有可疑船隻!”他把屏幕轉向眾人,畫麵裏一艘偽裝成漁船的船正朝著遺址駛來,甲板上幾個穿著漁民服裝的人正組裝金屬探測儀,為首的絡腮胡程遠一眼就認出來——是刀疤臉的同夥,上次在長江口被抓時,這人趁亂逃了!“他們還不死心!”張瑜的聲音沉了下來,手裏緊緊攥住探測儀,“肯定是衝著倉庫裏的文物來的!”
絡腮胡的船很快停在遺址附近。他叼著煙,手裏把玩著一把魚叉,朝著“探海號”喊:“程隊長,又見麵了!這百萬倉的寶貝,可不是你們考古隊能獨吞的!識相的就把遺址位置讓出來,不然……”他指了指船尾的漁網,裏麵藏著幾包炸藥,“這石牆一炸,你們啥也別想撈著!”
鄭海峰正好浮出水麵換氧,聽到這話立刻抄起潛水刀:“這群雜碎!上次沒把你們一鍋端,這次還敢來!”程遠一把拉住他,悄悄掏出手機撥通文物局電話,然後對著絡腮胡喊:“想要文物可以,但你得先讓我們把骸骨撈上來。李忠守了一輩子倉庫,總不能讓他再被炸藥炸一次吧?”絡腮胡眯了眯眼,揮了揮手:“給你們四十分鍾,別耍花樣!”
潛水隊趁機加快速度。鄭海峰帶著隊員小心翼翼地將李忠的骸骨抬進打撈籃,骸骨的膝蓋有明顯的磨損——是長期在倉庫巡邏留下的痕跡,腰間還掛著個皮質腰牌,上麵刻著“李忠,登州衛巡檢”的字樣。張瑜趴在船舷邊,突然指著骸骨的胸口:“看!他懷裏有東西!”
潛水隊員立刻調整角度,探照燈照向李忠的胸口——那是一本用防水油布包著的《巡倉日誌》,油布雖已老化,卻仍能護住裏麵的紙頁。張瑜小心地展開日誌,上麵的字跡雖有些模糊,卻能看清“永樂十五年冬,漕糧至,驗得麥粒五千石,儲於東倉”“夜巡見倉房漏雨,率卒修補,至三更”的記載,最後一頁還畫著個簡單的倉庫平麵圖,標注著“西倉藏兵器,東倉儲漕糧”。
“他是個盡心的巡檢。”程遠輕聲說,指尖拂過日誌上的修補記錄,“為了守護漕糧,連三更天還在修倉庫。”張瑜點點頭,突然發現日誌末尾有一行小字:“妻,今歲漕糧已入倉,若開春無戰事,便回家陪你種麥。”她的聲音有些哽咽:“他也在等回家的那天,卻沒能等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就在打撈籃即將浮出水麵時,絡腮胡突然變卦,對著手下喊:“動手!把東倉的陶罐都撈上來!”幾個同夥立刻跳下水,手裏的撬棍直對著倉庫的木柱。程遠眼疾手快,對林新宇喊:“用無人機撞他們的探測儀!”林新宇立刻操控無人機俯衝,螺旋槳的氣流將探測儀掀翻,有個同夥沒抓穩,設備直接砸在石牆上,濺起一片水花。
“警察來了!你們跑不了了!”程遠朝著絡腮胡喊,遠處的海麵上,兩艘文物局巡邏艇正疾馳而來,警笛聲劃破海麵。絡腮胡臉色一變,掏出打火機就要點炸藥,鄭海峰突然縱身跳上漁船,一把奪過炸藥包,和絡腮胡扭打在一起,兩人從甲板滾到船艙,撞翻了堆在旁邊的漁網。
混亂中,絡腮胡的同夥想駕船逃跑,卻被巡邏艇攔住,警員們很快將他們製服。絡腮胡被按在甲板上時,還在嘶吼:“那倉庫是我先發現的!你們憑什麽抓我!”程遠走到他身邊,冷冷地說:“這不是你的倉庫,是明代漕運的見證,是國家的文物。你隻看到陶罐的價值,卻看不到李忠他們用一生守護的責任。”
等警察押走盜墓者,夕陽已經西斜。程遠和張瑜一起整理《巡倉日誌》,發現最後幾頁還夾著一張泛黃的信紙,是李忠妻子寫的:“夫,家中麥已種好,待你歸,便磨粉做你愛吃的饅頭。若戰事起,勿念家,守好漕糧,便是守好百姓。”張瑜的眼淚掉在信紙上,暈開一小片水漬:“他們夫妻,一個守著倉庫,一個守著家,卻沒能再見一麵。”
下午,考古隊在倉庫遺址旁發現了一座小型古墓。墓門是用倉庫的舊青磚砌的,上麵刻著“明巡檢李忠之墓”的字樣,旁邊還刻著一把巡檢刀的圖案。林新宇操控機器人推開墓門,墓室裏放著一口鬆木棺材,棺材旁擺著一個陶製的饅頭模型——是李忠妻子沒能給他做的饅頭。
“是李忠的衣冠塚!”程遠突然想起信裏的話,“他的妻子肯定知道他犧牲了,卻找不到屍骨,隻能用倉庫的青磚給他建墓,還把他愛吃的饅頭做成模型陪葬。”林珊對棺材裏的骸骨做dna檢測,確認是李忠的妻子,骸骨的手裏還攥著半塊銅令牌,和李忠的令牌正好拚成完整的“登州衛巡檢”字樣。
夕陽西下時,考古隊在遺址旁立起一座紀念碑,正麵刻著“明永樂十四年 登州百萬倉漕運遺址及巡檢李忠殉職處”,背麵刻著李忠日誌裏的那句話:“守好漕糧,便是守好百姓。”登州李氏家族的後人趕來,捧著族譜對著紀念碑深深鞠躬,老人的聲音帶著顫抖:“先祖,我們終於找到你了,帶你回家。”
“探海號”駛離登州灣時,程遠站在甲板上,手裏握著那兩塊拚成完整的銅令牌。張瑜走過來,遞給他一杯熱牛奶:“在想什麽?”“在想李忠,想當年守護百萬倉的人。”程遠望著遠處的海岸線,夕陽把海麵染成金色,“他們守著漕糧,守著國家的命脈,卻把思念留在了這裏。”張瑜輕輕點頭,突然指著遠處的麥田:“你看,現在的麥子都熟了,李忠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鄭海峰在駕駛室裏喊:“程隊!下一站去哪?史料說遼東金州有明代漕運的碼頭遺址,是百萬倉漕糧的終點站,要不要去看看?”程遠望著遼闊的大海,手裏的令牌在夕陽下泛著光:“去!隻要還有漕運的故事沒被發現,我們就繼續找。”
“探海號”穿過渤海海峽時,海風裏多了幾分遼東半島的凜冽。程遠站在甲板上,手裏捧著《明實錄》中關於金州漕運碼頭的記載,紙頁上“永樂十五年,設金州衛漕運碼頭,接登州百萬倉漕糧,以濟遼東軍需”的字句被海風掀得微微發顫。26歲的他指尖劃過“碼頭長百丈,設棧橋三座,專運糧船”的描述,抬頭望向遠處隱約的海岸線:“鄭哥,聲呐往金州灣西側掃,史料說碼頭當年建在退潮能露灘的地方,現在說不定被泥沙埋在水下了。”
鄭海峰剛調大聲呐儀的靈敏度,屏幕上就跳出一道長條狀的深色陰影,像一條臥在海底的巨蟒。“程隊,有了!水下八米,長約百米,邊緣有木樁信號——是棧橋的柱子!”他拍了拍控製台,“林新宇,無人機低空飛,給棧橋位置標紅,別讓後續漁船誤闖。”林新宇指尖翻飛,無人機很快在目標海域投下一串紅色標記,在碧藍的海麵上格外醒目。
張瑜抱著潮汐檢測儀跑過來,淺灰色的衝鋒衣領口沾了層細鹽,她擦了擦凍紅的鼻尖,遞過一份報告:“剛才測了潮汐,現在是低潮期,正好適合探測——碼頭遺址應該會露出來一部分。你看這組數據,水下泥沙層下麵有明顯的木質信號,和登州百萬倉的木柱成分一致。”她突然注意到程遠手裏的記載冊,笑著指了指“專運糧船”四個字:“你之前說想找漕糧轉運的直接證據,說不定這次能找到糧袋殘片。”程遠愣了愣,把記載冊塞進防水袋——上次在登州,張瑜也是這樣,總能和他想到一塊兒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潛水隊很快整裝,鄭海峰套潛水服時,腰間的傷疤在冷風中泛著淡粉色。“放心,程隊!”他拉了拉潛水靴的拉鏈,黝黑的臉上滿是幹勁,“要是找到棧橋木樁,我給你鋸一小塊樣本上來,看看是不是和百萬倉的木料同批!”說完便縱身躍入水中,身後的隊員們緊隨其後,濺起的水花瞬間在海麵上凝成細小的冰粒。
水下機器人先傳回畫麵。碼頭遺址半埋在泥沙中,三座棧橋的木樁雖已腐朽,卻仍保持著直立的姿態,木樁上還纏著幾段碳化的纜繩,繩結是明代漕運船常用的“雙套結”。鄭海峰的聲音從對講機裏傳來:“程隊!棧橋旁發現一艘擱淺的漕船!船身還架在棧橋上,像是卸糧時突然翻了!”
張瑜立刻湊到顯示屏前,指著畫麵裏船舷的破損處:“你看,船舷有明顯的撞擊痕跡,應該是靠岸時速度太快,撞到了棧橋木樁!”程遠點點頭,突然注意到船艙裏堆著的東西——是數十個碳化的糧袋,袋角露出“永樂十五年,登州百萬倉”的墨字,和登州倉庫遺址發現的陶罐字樣完全吻合。
林珊扛著dna檢測箱跑過來,剛打開箱子就驚呼:“程隊!張姐!漕船裏發現三具骸骨,其中一具的手裏還攥著個木質的‘漕運符’,上麵刻著‘金州衛’三個字!”她飛快地輸入數據,眼睛突然亮了,“基因比對上了!是金州衛漕兵趙氏家族的祖先!族譜裏記著‘永樂十六年,趙虎隨漕船運糧至金州,船翻殉職’!”
就在這時,林新宇的無人機突然發出尖銳警報。“程隊!東北方向有可疑船隻!”他把屏幕轉向眾人,畫麵裏一艘改裝過的漁船正朝著遺址駛來,甲板上幾個蒙麵人正搬著大型抽水設備——為首的人露在外麵的手腕上,有一道和刀疤臉同夥一樣的刀疤!“是上次漏網的盜墓團夥!”張瑜的聲音沉了下來,手裏緊緊攥住檢測儀,“他們肯定是想抽幹泥沙,偷挖漕船裏的文物!”
蒙麵人的船很快停在棧橋遺址旁。為首的人摘下蒙麵巾,露出一張布滿橫肉的臉,他朝著“探海號”喊:“程隊長,別來無恙!這金州碼頭的漕船,可是藏著不少好東西——銅製糧勺、木質漕符,隨便一件都能賣大價錢!識相的就把位置讓出來,不然……”他指了指船尾的抽水機,“我把泥沙抽光,讓這遺址徹底見天日,你們啥也別想研究!”
鄭海峰正好浮出水麵換氧,聽到這話立刻罵道:“你他媽找死!上次在登州沒抓你,這次還敢來!”他就要往對方船上跳,程遠一把拉住他,悄悄撥通文物局的緊急電話,然後對著蒙麵人喊:“想要文物可以,但你得先讓我們把骸骨撈上來。趙虎他們殉職在這,總不能讓你用抽水機衝散他們的遺骸吧?”蒙麵人眯了眯眼,吐掉嘴裏的煙蒂:“給你們半小時,別耍花樣!”
潛水隊趁機加快速度。鄭海峰帶著隊員小心翼翼地將趙虎的骸骨抬進打撈籃,骸骨的腳踝有明顯的捆綁痕跡——是船翻時被糧袋繩纏住導致的,他的腰間還掛著個皮質糧袋,裏麵掉出幾粒碳化的麥粒,和登州百萬倉的麥粒完全一致。張瑜趴在船舷邊,突然指著趙虎的胸口:“看!他懷裏有東西!”
潛水隊員立刻調整探照燈,隻見趙虎的胸口壓著一張折疊的麻紙,紙頁雖已泡爛,卻仍能看清上麵的字跡:“母,今運糧至金州,待卸完糧,便托人捎回銀子,給您買過冬的棉衣。若船出事,勿念,兒已盡忠。”張瑜的聲音有些哽咽:“他還想著給母親買棉衣,卻沒能等到卸糧的那天。”程遠拍了拍她的肩膀,沒說話,卻悄悄把自己口袋裏的暖手寶塞給了她——這是出發前特意給她準備的,遼東的海風吹得人骨頭疼。
就在打撈籃即將浮出水麵時,蒙麵人突然變卦,對著手下喊:“開抽水機!把漕船裏的糧袋都挖出來!”幾個同夥立刻啟動設備,渾濁的泥沙水瞬間在海麵蔓延,棧橋木樁的根部開始鬆動。程遠眼疾手快,對林新宇喊:“用無人機投煙霧彈!幹擾他們視線!”林新宇立刻操控無人機投下煙霧彈,白色煙霧很快籠罩海麵,蒙麵人的抽水機頓時沒了方向。
“警察來了!你們跑不了了!”程遠朝著煙霧裏喊,遠處的海麵上,三艘文物局巡邏艇正疾馳而來,警笛聲在空曠的海灣裏回蕩。蒙麵人見狀,就要啟動漁船逃跑,鄭海峰突然縱身跳上對方的船,一把奪過船舵,和蒙麵人扭打在一起,兩人從駕駛室滾到甲板,撞翻了旁邊的抽水機。
混亂中,蒙麵人的同夥想跳海逃跑,卻被巡邏艇上的警員攔住,很快被製服。蒙麵人被按在甲板上時,還在嘶吼:“這漕船是我先找到的!憑什麽給你們!”程遠走到他身邊,冷冷地說:“這不是你的漕船,是明代漕兵用命守護的軍需線,是國家的文物。你隻看到文物的價值,卻看不到趙虎他們對母親的牽掛,對職責的堅守。”
等警察押走盜墓者,夕陽已經落到海平麵以下,遼東灣的風更冷了。程遠和張瑜一起整理趙虎的遺物,發現那張麻紙的背麵,還有幾行小字,是趙虎母親的回信:“兒,棉衣已備好,勿念。你守好漕糧,便是守好家,娘等你回來。”張瑜的眼淚掉在麻紙上,暈開一小片水漬:“他們一個在守糧,一個在守家,卻連最後一麵都沒見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午,考古隊在棧橋旁發現了一座石質碑亭遺址。碑身半埋在泥沙中,上麵刻著“金州漕運碼頭記”,其中“永樂十六年,趙虎等三卒卸糧時船翻,以身殉職,立碑以記”的字句清晰可辨。林新宇操控機器人清理碑亭周圍的泥沙,發現碑後埋著三個陶罐,每個陶罐上都刻著一個名字——正是漕船裏發現的三具骸骨的名字。
“是他們的衣冠塚!”程遠突然想起麻紙上的話,“金州衛的人肯定是為了紀念他們,在碼頭旁立了碑,還把他們的遺物埋在碑後。”林珊對陶罐裏的殘留物檢測,發現裏麵裝著的是當年的漕糧麥粒,還有一小塊棉衣布料——是趙虎母親給兒子做的棉衣碎片。
夜幕降臨時,考古隊在碑亭遺址旁立起一座新的紀念碑,正麵刻著“明永樂十六年 金州漕運碼頭遺址及漕兵趙虎等殉職處”,背麵刻著趙虎麻紙上的那句話:“你守好漕糧,便是守好家。”金州趙氏家族的後人趕來,捧著族譜對著紀念碑深深鞠躬,一位老人顫巍巍地說:“先祖,我們找了你六百年,今天終於能讓你和奶奶的棉衣碎片團聚了。”
“探海號”駛離金州灣時,程遠站在甲板上,手裏捧著那小塊棉衣布料。張瑜走過來,遞給他一杯熱薑茶:“在想什麽?”“在想趙虎,想當年所有在漕運線上奔波的人。”程遠望著遠處的燈塔,燈光在海麵上劃出一道暖黃的光帶,“他們把對家人的牽掛藏在糧袋裏,把對國家的責任扛在肩上,卻把命留在了這條航線上。”張瑜輕輕點頭,突然指著遠處的運糧船:“你看,現在的運糧船不用再怕翻船了,他們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鄭海峰在駕駛室裏喊:“程隊!下一站去哪?史料說天津直沽有明代漕運的‘百萬倉’分倉遺址,是金州漕糧的最終目的地,要不要去看看?”程遠望著遼闊的渤海,手裏的棉衣布料在風中輕輕飄動:“去!隻要還有漕運的故事沒被發現,我們就繼續找。”
喜歡考古浮海記請大家收藏:()考古浮海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