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武夷東麓
字數:5113 加入書籤
“探海號”駛離閩江口的第三個清晨,程遠在甲板上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藍色筆記本。封皮上印著細小的“寧波考古所”字樣,邊角因常年摩挲泛著毛邊——這是張瑜的工作筆記,上次在閩江口搶救文物時,她隨手放在了檢測箱上,竟一直沒人發現。程遠指尖撫過封麵,仿佛還能觸到她留下的溫度,翻開第一頁,娟秀的字跡映入眼簾:“考古不是挖‘寶貝’,是打撈被時光埋住的人,是替他們把沒說出口的牽掛,講給後來人聽。”
筆記本裏夾著許多細碎的物件:泉州灣采集的刺桐花瓣標本,被透明膠帶小心固定著,旁邊寫著“吳阿福那年看到的刺桐,該是這樣紅”;寧波港的絲綢殘片邊角料,用鉛筆標注著“胡阿順姐姐嫁衣的同款紋樣,需找繡娘複原”;還有一張福州茶山的照片,背麵是張瑜的字跡:“若找到‘福安號’的茶,一定要去源頭看看,林阿旺當年運的,是哪片山上的紅袍。”程遠把筆記本貼在胸口,海風帶著海水的鹹澀吹過,像是張瑜在輕輕說著未完成的心願。
“程隊,早飯好了。”鄭海峰的聲音從船艙門口傳來,他手裏端著兩碗熱粥,看到程遠手裏的筆記本,腳步頓了頓,聲音放輕了些,“這是張姐的筆記吧?上次在閩江口,我還見她在上麵記茶梗的檢測數據。”程遠點點頭,翻開筆記本裏夾著的一張便簽,上麵是一串電話號碼,備注著“寧波繡坊王師傅,可複原清代牡丹嫁衣”。“張姐說過,等忙完寧波的發掘,就去請王師傅複原胡阿順姐姐的嫁衣,”鄭海峰在程遠身邊坐下,喝了口粥,“現在……我們替她去?”
程遠看著便簽上的號碼,指尖微微發顫:“去。不僅要複原嫁衣,還要把張姐記在本子裏的事,一件一件都做完。”他掏出手機,撥通了那個號碼,電話接通的瞬間,一個蒼老的聲音傳來:“哪位?”“您好,我是考古隊的程遠,想找您複原一件清代的牡丹嫁衣,是張瑜……張瑜推薦我們來的。”提到張瑜的名字,程遠的聲音還是忍不住發緊。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隨後傳來王師傅歎息的聲音:“是小張啊,她上個月還跟我打電話,說有塊絲綢殘片要帶來給我看,怎麽……”
“張姐她……在保護文物的時候,出事了。”鄭海峰在旁邊輕聲補充,聲音帶著哽咽。王師傅又沉默了片刻,語氣裏滿是惋惜:“這孩子,每次來都跟我聊那些海底的故事,說要讓那些古人的心意不落空。你們把殘片寄過來吧,我免費複原,就當是幫小張了。”掛了電話,程遠把便簽放回筆記本,在旁邊添了一行字:“已聯係王師傅,嫁衣複原之事,待後續推進。”
接下來的幾天,“探海號”沿著海岸線緩緩航行,按照張瑜筆記本裏的記錄,一一處理未完成的事。他們先把寧波港的絲綢殘片寄給了王師傅,附帶了胡阿順賬冊裏的繡樣照片;又聯係了福州博物館,把林阿旺賬冊裏提到的“文寶齋”信息轉了過去,請他們幫忙查證這家老字號是否還在;最讓程遠牽掛的,是筆記本裏那張茶山照片——張瑜在旁邊寫著“‘福安號’的茶,來自武夷山東麓的慧苑坑,需實地采樣驗證”。
“程隊,要不要去趟武夷山?”林新宇操控著無人機,在甲板上盤旋,“張姐既然記了慧苑坑,我們去采點茶樣,對比‘福安號’的茶梗,說不定能確認林阿旺當年運的茶,到底來自哪片茶園。”程遠看著照片裏雲霧繚繞的茶山,點了點頭:“去。張姐想做的品種溯源,我們得幫她完成。”
兩天後,“探海號”在福州靠岸,程遠、鄭海峰和林珊帶著“福安號”的茶梗樣本,前往武夷山東麓的慧苑坑。車子沿著盤山公路往上走,路邊的茶樹層層疊疊,嫩綠的芽葉上掛著晨露。當地茶農老陳聽說他們是來做考古茶樣對比的,熱情地領著他們往山裏走:“慧苑坑的茶,自古以來就是最好的,清代的時候,這裏的茶都是走水路運去福州,再裝船赴南洋。”
老陳帶著他們來到一片老茶園,茶樹樹幹粗壯,一看就有上百年的樹齡:“這是我們家祖傳的茶園,清代的時候就有了,老一輩說,當年常有商人來這裏收茶,運去海外。”程遠拿出“福安號”的茶梗樣本,老陳接過看了看,又聞了聞,眼神裏滿是驚訝:“這茶梗的香氣,跟我們這片老茶樹的一模一樣!你們看,這茶梗的紋路,還有斷麵的色澤,都是慧苑坑老茶的特征。”
林珊立刻拿出采樣工具,采集了老茶樹的茶樣:“回去跟‘福安號’的茶梗做dna比對,就能確認是不是同一片茶園的茶了。”程遠看著這片茶園,仿佛看到了三百年前的林阿旺,背著茶簍在這裏收茶,心裏想著“運回去賣了錢,就能給母親買狐裘,給弟弟買筆墨”。他掏出手機,對著茶園拍了張照片,發給了寧波的王師傅,附言:“林阿旺運的茶,來自這裏,張瑜看到了,應該會開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回到“探海號”後,林珊立刻投入到茶樣的比對工作中。三天後,她拿著檢測報告跑到甲板上,聲音帶著興奮:“程隊!比對結果出來了!‘福安號’的茶梗,跟慧苑坑老茶園的茶樣,dna相似度高達99!確認了,林阿旺當年運的,就是這片山上的武夷岩茶!”程遠接過報告,翻到張瑜的筆記本,在茶山照片旁邊寫下:“已確認‘福安號’茶源為慧苑坑老茶園,品種溯源完成。”
這天晚上,程遠在甲板上坐了很久,手裏捧著張瑜的筆記本,一頁一頁地翻看。鄭海峰走過來,遞給他一瓶熱牛奶:“程隊,張姐要是知道我們做了這麽多,肯定很放心。”程遠點點頭,指著筆記本裏的一頁,上麵寫著“需為張瑜立個衣冠塚,在她守護的沉船旁,讓她能一直看著那些故事被講下去”。“我們回閩江口吧,”程遠的聲音很輕,卻很堅定,“給張姐立個衣冠塚,把她的筆記本和那半片茶梗,一起放在那裏。”
“探海號”再次回到閩江口時,距離張瑜犧牲已經過去了一個月。考古隊在張瑜紀念碑的旁邊,挖了一個小坑,程遠把張瑜的筆記本、那半片茶梗,還有她生前最愛的淺藍色衝鋒衣碎片,一起放了進去。鄭海峰在旁邊立了一塊小木牌,上麵寫著“張瑜之衣冠塚,守此海魂,續此故事”。林新宇操控著無人機,在衣冠塚上空盤旋,拍下了一張照片——海麵泛著金紅的光,紀念碑和衣冠塚並肩立著,像是張瑜還在和他們一起,守護著這片海域的故事。
“程隊,文物局那邊來電,說‘福安號’的文物修複工作已經開始了,問我們要不要去看看。”林珊拿著手機跑過來,臉上帶著期待。程遠看著衣冠塚,輕聲說:“去。張姐肯定想看看,她用生命保護的文物,最後會變成什麽樣。”
文物局的修複室裏,“福安號”的茶箱正被小心翼翼地清理著,茶箱上的“林記”火印經過修複,重新變得清晰;林阿旺的銅製算籌被放在恒溫恒濕的玻璃櫃裏,算珠上的磨損痕跡被仔細標注著“林阿旺記賬時常用的算珠”;還有張瑜攥在手裏的那半片茶梗,被放在特製的亞克力罩裏,旁邊放著武夷山慧苑坑的茶樣照片,標注著“同源之茶,跨越三百年的相遇”。
修複師李師傅拿著放大鏡,正在清理一塊絲綢殘片,看到程遠他們進來,笑著說:“這就是張瑜同誌保護的那批文物吧?她犧牲前還跟我視頻,說這茶梗一定要好好保存,要做品種溯源,現在你們真的找到了茶源,她要是知道,肯定很高興。”程遠走到玻璃櫃前,看著那半片茶梗,仿佛看到張瑜當時攥著它的樣子,眼裏滿是對文物的珍視。
“李師傅,張姐筆記本裏還記著,要把‘福安號’的茶展出時,配上林阿旺的賬冊殘頁,”鄭海峰在旁邊補充,“讓觀眾知道,這茶背後,是一個兒子對母親、對弟弟的牽掛。”李師傅點點頭:“我們已經在準備了,到時候會專門設一個‘緣海之人’展區,把吳阿福、胡阿順、林阿旺的故事,還有張瑜同誌的事跡,都放在一起展出,讓大家知道,保護文物,就是保護這些不應該被忘記的心意。”
離開修複室時,程遠收到了王師傅的消息,附帶了一張牡丹嫁衣的半成品照片——紅色的綢緞上,牡丹紋樣已經繡了一半,金線在陽光下閃著光。“王師傅說,再過一個月就能完工,到時候會寄去寧波博物館,和胡阿順的賬冊、繡樣一起展出。”程遠把照片給鄭海峰和林珊看,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張姐的心願,又完成了一件。”
接下來的幾個月,考古隊按照張瑜的筆記本,繼續著未完成的工作。他們去了泉州海交館,把吳阿福的藥方交給了中醫館的老醫師,請他複原當年的止咳藥方,展出時配上“吳阿福對母親的牽掛”的解說;去了廈門港,把鄭明遠的賬冊殘頁交給了檔案館,補充了清代廈門港貿易的史料;還去了月港,找到了林茂家書裏提到的“林家老宅”,協助當地文物局對老宅進行了修繕,作為“月港海貿文化展”的一部分。
每完成一件事,程遠都會在張瑜的筆記本上寫下記錄,從“泉州藥方複原完成”到“廈門賬冊歸檔”,再到“月港老宅修繕完工”,筆記本裏的空白頁越來越少,那些曾經被時光埋住的故事,也漸漸被更多人知道。有一次,程遠在寧波博物館參加“緣海之人”特展的開幕式,看到展廳裏擠滿了觀眾,孩子們圍著胡阿順姐姐的嫁衣,聽講解員講著海底的故事;老人們站在林阿旺的茶箱前,輕聲討論著當年的貿易盛況;還有年輕人在張瑜的事跡展櫃前,認真地讀著她的工作筆記,眼裏滿是敬佩。
程遠站在展廳的角落,看著這一切,手裏握著張瑜的筆記本,仿佛聽到她在耳邊說:“程隊,你看,我們做到了,那些人的故事,真的有人在聽。”海風從展廳的窗戶吹進來,帶著遠處海水的氣息,程遠知道,張瑜從未離開,她變成了海風,變成了海浪,變成了展廳裏那些文物的溫度,一直陪著他們,繼續打撈著海底的故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程隊,下一站去哪?”鄭海峰走到程遠身邊,手裏拿著一本新的史料,“張姐的筆記本裏還記著,廣州港有清代的瓷器商船遺址,說不定能找到更多‘緣海之人’的故事。”程遠翻開筆記本的最後一頁,上麵是張瑜的字跡:“考古沒有終點,隻要還有一個故事沒被發現,我們就該繼續走下去。”他抬頭看向展廳外的天空,陽光正好,海風吹拂,像是在指引著新的方向。
“去廣州。”程遠的聲音堅定而溫柔,“帶著張姐的心願,帶著這些‘緣海之人’的故事,我們繼續走。”鄭海峰點點頭,把史料遞給程遠,兩人一起走出展廳,朝著“探海號”的方向走去。船帆在陽光下展開,像是一雙翅膀,載著他們,載著那些被打撈起來的故事,駛向更遠的海域,駛向更多未被發現的時光深處。
程遠知道,隻要他們還在走,張瑜的心願就不會結束,那些“緣海之人”的故事就不會被忘記。而他會一直帶著張瑜的筆記本,帶著她的信念,把每一個藏在海底的牽掛,都講給這個世界聽,直到每一片海水,都記得那些曾經為了生活、為了家人而揚帆遠航的人,直到每一件文物,都能在陽光下,訴說著屬於它們的,永不落幕的故事。
“探海號”再次啟航時,程遠站在甲板上,把張瑜的筆記本打開,讓海風輕輕吹過紙頁。筆記本裏的那些字跡,那些夾著的碎片,那些未完成的心願,都變成了前行的力量。遠處的海岸線漸漸模糊,新的海域在眼前展開,程遠知道,新的故事,又要開始了,而這一次,他會帶著張瑜的那份,一起走下去,直到永遠。
喜歡考古浮海記請大家收藏:()考古浮海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