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4事不宜遲

字數:3724   加入書籤

A+A-


    暮色漸濃。
    孟濤與許巍下了值,便徑直來了莊上。
    自去年孟濤父母及弟弟一家三口變賣了老家產業,舉家遷來京城,購置了一處普通的二進院落安頓下來後(弟弟孟波仍是秀才功名,去年秋闈再次折戟),孟濤肩上的擔子似乎更重了些。
    他與春燕這些年靠著俸祿和精心經營,用積攢的銀錢加上春燕的一部分嫁妝,合力在京郊買下了一個幾十畝的小莊子,大部分田地都用來種植藥材,因為有佳宜莊的藥農教,藥種、藥苗不愁,種出來的藥材供應給顧家在京的藥鋪,這又不愁銷路。
    餘下的地種些糧食蔬菜,足以保證一大家子的日常嚼用。
    如今他與春燕帶著兩個孩子仍住在大舅兄陳知禮的宅子裏,方便當差,隻偶爾回父母處團聚。
    許巍的父親是名縣令,前年受人牽扯,差一點出了事,還是陳知禮出麵找人擺平了,之後幹脆辭官投奔兒子。
    晚餐過後,眾人聚在堂屋。
    孟濤、許巍、吳再有兩口子、陳知文,以及主心骨般的陳富才和郝氏,圍坐在一起,氣氛認真而略顯凝重。
    孟濤率先開口,語氣沉穩:“小舅,知文,殿試既已考完,派官之事便是眼前最緊要的了。
    同進士出身,授官是板上釘釘,但去哪裏、任何職,其中大有講究。
    雖說知禮大哥遠在江南,已提前給大理寺李大人和穆大人那邊去過信,打了招呼,但咱們自家人也不能幹等著。
    該走動的關係,必須得走動起來,不能等著人家找咱,沒有這樣的理。”
    他看向陳富才和郝氏:“二叔二嬸,你們放心,這事我和許兄會盡力去辦。
    我們在京城這幾年,也算站穩了腳跟,與穆大人、李大人府上都能說得上話。
    隻是,在去拜會之前,有件事必須得先定下來——你們是打算留京,還是外放回老家附近?是去是留總得有個定奪。”
    陳富才聞言,心裏歎息。
    長兄陳富強和最有主見的侄子知禮都不在身邊,他一時有些拿不定主意,下意識地看向兒子。
    他是想留京城的,可兒子名次太低,會不會很難留?
    還有,現在侄子一年給自己兩口子一百兩,他心裏是不好意思的,其實莊上有沒有他們也無所謂,莊頭就管的很好,一年不足二十兩,還一輩子是侄子的人。
    不要吧?還真不行!
    大兒子一家三口,小兒子還沒有成親,吃的住的都是莊上,當然也可以住城裏的房子,可到底不是自己家。
    如果他們一家湊錢跟春燕一樣在城郊買個小莊子,小一點的,比如二三十畝,也是夠了,但宅子還是買不起。
    知禮都說過,兩家人可以一起住一輩子,但如果知文他們想單住,他跟盼兒會給知文兄弟各買一個小院子。
    ……
    知文態度明確:“爹,娘,我想留京。京城機會多,見識廣,即便起點低些,也能有更多曆練。
    再者,姐夫和許大哥都在這裏,我大哥一定也會回來,大家在一起,彼此也有個照應。”
    他深知京城居大不易,但更渴望這裏的廣闊天地。
    吳再有則顯得有些猶豫。
    他家境普通,妻子雖有些嫁妝,但他不願完全依賴於此。
    若外放回老家附近為官,生活成本低,且能照顧到家中父母。
    父母仍與長兄在老家生活。若留京,俸祿微薄,就算是他這些年寫話本小賺了一些,但想要接父母兄長來京供養,以他目前的根基,實在有些吃力。
    這時,他的妻子許氏卻態度堅決地開口了:“夫君,我們還是留京吧!”
    她看向吳再有,“我大哥如今已在京城立足,父母去年也接來養老了。
    若是我們外放離京,日後想來京城探望父母兄長都難。
    至於銀錢之事,你不必過於憂心。我的嫁妝銀子,可以全部拿出來,可以在城裏稍微偏點的位置買個二進的宅子,再在京郊也置辦一個小莊子,學著春燕的樣子,種些藥材。
    有顧家這門路在,不愁銷路。日子總能過下去的。
    公公婆婆和大哥一家過來,也有個莊子打發時間。”
    一旁的許巍也支持妹妹的想法:“妹婿,妹妹說得在理。既已入了仕途,自然是在京城發展前景更廣。
    我父母這邊有我照應,你們無需掛心。留在京城,咱們兄妹彼此也能有個依靠。
    買宅子和藥莊的銀如果不夠,我可以拿出一部分墊上,有吃有住的,剩下的慢慢來唄。”
    聽了許氏和許巍的話,吳再有心中的天平徹底傾斜了。
    家人團聚、長遠發展的重要性壓過了暫時的經濟顧慮。
    他深吸一口氣,點頭道:“好!那就聽你們的,留京!”
    陳富才和郝氏見再有也定了主意,心中頓時踏實了許多,連忙道:“好好好!留京好!大家互相照應,我們就放心了!
    孟濤,許巍,這奔走托請的事,可就多勞累你們了!
    我這方麵是一點不行,知文外麵人情世故暫時也是,隻能麻煩你們了。”
    孟濤見意見統一,便幹脆利落地應下:“二叔二嬸放心,這都是自家人的事,談不上勞累和麻煩。
    明日我便和許巍分頭去穆大人和李大人府上拜會,陳明情況,表達意願。
    我大舅兄的信前幾日已經到了他們手上,我們再當麵懇請,二位大人看在我舅兄的情麵上,應當會酌情考量,盡量為再有叔和知文謀劃一個合適的京職。”
    許巍也補充道:“如今我與孟濤兄也都是六品官職,在京城官場也算有了一席之地,說話辦事比從前方便許多。必當盡力而為。”
    事情就此議定。
    屋外夜色深沉,屋內卻笑意盈盈。
    孟濤與許巍深知責任在肩,不敢怠慢,次日便開始積極奔走,為吳再有和陳知文的仕途起點,努力鋪路。
    殿試結果出來沒幾日就是朝考,如果什麽靠山都沒有,又是名次不好的同進士出身,說不定就會被分去鳥不拉屎的地方去,有可能五年十年,也有可能一輩子都回不來。
    天時地利人和,有時候還真是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