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擔心不已
字數:5110 加入書籤
京城,佳宜莊內。
平日莊子裏的安寧祥和被一種無形的焦灼所取代。
陳富才坐在堂屋的門檻上,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眉頭擰成了疙瘩,煙鍋裏的火星明明滅滅,一如他七上八下的心情。
郝氏更是坐立難安,手裏的針線活拿起又放下,注意力根本集中不起來。
知文跟再有此刻正在殿試,想想就讓人坐不住,那是皇帝老子的地方,兒子會不會慌神?
“當家的……你說……知文這會兒在殿上,會不會心慌啊?
那金鑾殿,皇上就坐在上頭看著,那麽多大官……他要是腦子一空,什麽都想不起來了可咋辦?”郝氏第無數次地念叨,聲音裏帶著顫音。
陳富才重重歎了口氣,吐出濃濃的煙霧:“誰說不是呢!一慌神腦子裏就空空的,那文章要是做得不好,名次豈不是更要往後掉?本來名次就……”
他沒再說下去,但擔憂顯而易見。
知行跟陳軒剛走過來,看著爹娘這般模樣,心中也是無奈,勸道:“爹娘,你們別太擔心了。我哥性子穩得住,又不是頭一回考試?
再者,姐夫時常給我們補課,模擬考校,應對大場麵的經驗還是有的,不至於慌了神。
爹,如今這樣忙,我看你今天一整日都沒有出去,不著急田地了?”
陳富才懶得睬他,田地裏的事有沒有他要緊嗎?
因為落榜、心情本就低落的陳軒,此刻看著堂叔嬸為弟弟如此操心,再想到自己再次名落孫山,心中不禁泛起一陣酸澀。
他都二十七了,家中已有妻兒,這次鉚足了勁,卻還是差了點火候,下一次又得等三年。
雖父親和堂叔陳富才都來信勸他留在京城繼續苦讀,娘子孩子也在莊上安頓得好,吃用不愁,不必與知禮客氣……
但終究焦慮過甚,心中萬般不是滋味。
他也強打起精神,幫著勸慰:“二叔二嬸,知行兄弟說得在理。
殿試雖場麵大,但考校的還是平日積累。知文和再有的學問底子都是紮實的,正常發揮應當無虞。咱們且安心等待便是。”
聽了兩個小輩的勸,陳富才和郝氏的心緒才稍稍平複了一些,但那份焦慮卻絲毫未減。
直到下午日頭偏西,莊外終於傳來了馬蹄聲,郝氏第一個衝了出去,陳富才也趕緊掐滅了煙跟上去。
隻見去接人的護衛陪著吳再有和陳知文回來了。
兩人臉上雖帶著疲憊,但神色平靜,甚至隱隱有一絲如釋重負,倒不像是考砸了的模樣。
“怎麽樣?怎麽樣?”郝氏急急問道,眼睛緊緊盯著兒子和小弟。
吳再有笑了笑,先開口道:“二哥,二嫂,放心,沒事。我跟知文的文章都做完了,也沒出什麽岔子。”
知文也點點頭,語氣還算平穩:“爹,娘,感覺尚可,算是正常發揮了吧。
殿上雖然威嚴,但沉下心去做文章,也就顧不上多想別的了。”
聽到兩人都這麽說,陳富才一直懸著的心總算“咚”地一聲落回了肚子裏,長長舒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了笑容:“好好好!正常發揮就好!正常發揮就好!快,快進屋歇歇!累壞了吧?”
郝氏也喜笑顏開,連忙張羅著:“快進屋喝口熱茶!餓不餓?灶上一直溫著飯菜呢!洗個手,我們一會就開動。”
一行人進了屋,氣氛頓時輕鬆了不少。
喝著熱茶,吳再有才細細說起殿試的情形:皇宮的肅穆、天子的威儀、考題的刁鑽、同考們的狀態……聽得陳富才夫婦和知行、陳軒等人既覺新奇又感敬畏。
“總之,是順利考完了。”吳再有總結道,“至於最終名次如何,就得等到四月中了。那是由讀卷大臣們定的,非我等能左右了。如今,隻能靜候佳音了。”
雖然最終結果還未可知,但至少最緊張的考試環節已經過去,且兩人自覺發揮不錯,這讓佳宜莊上下都鬆了口氣。
江南,明府。
春光裏,書房窗欞外幾竿翠竹搖曳生姿,陽光透過薄紗,在書案上投下柔和的光斑。
明山長端坐案後,正悉心指導著陳鈞和顧瑞臨摹字帖。
兩個孩子都寫得極其認真,小身板坐得筆直,筆鋒雖還稚嫩,卻已初具章法。
明山長目光一凝,落在了陳鈞的左側小臉蛋上。那白皙粉嫩的臉頰上,隱約可見一小塊不自然的青紫色痕跡。
“鈞兒,”明山長放下手中的書卷,聲音溫和卻帶著關切,“臉上這是怎麽了?可是不小心碰著了?”
陳鈞聞聲抬起頭,那雙過於清澈沉靜的眼睛看向先生,小臉有些不好意思,下意識地微微側了側臉,似乎想避開先生的注視:“回先生話,是早上練武時,舞棍不慎碰到的,不礙事,不是很疼。”
其實他是疼的,可誰讓他不小心呢?
一旁的顧瑞也抬起頭看了一眼,小聲補充道:“先生,鈞弟練武可認真了,每天都起很早。”
他也練功,兩人一樣練了兩年多,可一個鈞弟就能幹倒兩個他,爹說自己習武天賦不如鈞弟。
可自己讀書和學醫一樣趕不上他,這讓顧瑞有些氣餒。
明山長看著陳鈞那副渾不在意、仿佛習以為常的模樣,心中不由得微微一揪。
他點了點頭,沒再多問,溫聲道:“嗯,既是不礙事便好。寫字吧。”
兩個孩子複又低下頭,專注於筆下的橫豎撇捺。
書房裏恢複了安靜,隻有毛筆劃過紙麵的沙沙聲。
明山長看著兩個孩子,轉眼間,他教導兩個孩子已有三年光陰。
這三年,他幾乎是看著這兩個小人兒一點點長大,學問一日比一日進步。
尤其是陳鈞,其天資之聰穎、悟性之高、記憶力之強,實乃他平生僅見。
六歲多的孩童,四書五經已能熟讀理解,作詩對聯常常語出驚人,舉止言行更是沉穩得像個縮小版的陳知禮,那份專注和自律,有時連成年人都自愧弗如。
然而,越是欣賞喜愛,明山長心底那份隱隱的擔憂和心疼就越是清晰。
這孩子,活得太“滿”了,幾乎沒有留下多少屬於孩童的嬉戲玩鬧時光。
清晨,天還未大亮,他便要起身習武,寒暑不輟,已堅持兩年有餘,那臉上的青腫想必也是家常便飯。
上午,雷打不動地來自己這裏讀書受教。
下午,便要背起那個特製的小醫箱,和顧瑞一起跟著外祖父顧蘇沐去醫館,辨識藥材,聆聽醫理。
要他說,顧瑞是顧家的長子長孫,學醫是應該的,說不好將來還要繼承家業,鈞兒肯定是要科舉的,醫這方麵懂一些就可以了,哪裏需要這樣1?學就是兩三年?蘇沐還越教越起勁。
晚上,還要完成自己布置的課業,他總不能一點課外功課不布吧?
這般日程,莫說一個六歲稚童,便是成年人也覺吃力。
明山長知道陳知禮和顧家是對孩子寄予厚望,盼其文武雙全,將來能繼承家學,光大門楣。
可……這般嚴苛,是否揠苗助長?孩童的天性被壓抑,長此以往,是福是禍?
更讓明山長心生悵惘的是,他深知陳知禮並非池中之物,在餘杭知府任上政績卓著,聲名遠播,調回京城中樞是遲早的事。
一旦陳知禮離任,陳鈞必然隨之北上。
想到那時,自己與這得意弟子便要相隔千裏,再見無期,明山長心中便湧起濃濃的不舍。
去年,陳知禮和顧蘇沐態度堅決,兩次提出要讓陳鈞和顧瑞正式行拜師禮,皆被他以各種理由婉拒了。
並非不願,實是不能。
他年事已高,已逾六旬,家族親友皆在江南,雖然這兩年身體被老友和盼兒調理的很好,但他不方便為了兩個弟子遠赴京城。
既無法長久教導,又何必用師徒名分牽絆彼此?空留一段遺憾罷了。
可每每看到陳鈞那雙求知若渴、靈秀逼人的眼睛,感受到他那遠超年齡的領悟力,他又深感惋惜。
這樣的良材美玉,若能一直帶在身邊悉心教導,將來成就必不可限量。
他是真的想看著這孩子一路成長,想將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的。
窗外春光正好,鳥語花香。
書房內,小小的孩子正襟危坐,筆下不能說生花,可一個個字已經很是耐看。
明山長無聲地歎了口氣,心中充滿了作為師長的慈愛、欣慰與難以言說的複雜情愫。
他隻願,在這有限的時光裏,能再多教這孩子一些,再多護著他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