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7章 兵工廠、火器
字數:4696 加入書籤
資金、建材、鐵料、燃料、工具...應有盡有,加上人數與日俱增的工匠和幫工,夏華的兵工廠已逐漸成型且規模和生產力都蒸蒸日上,移步內園裏,隻見廠房遍地開花、密布攢聚,眾多的工棚錯落有致、數十上百,一片工棚就是一個手工鍛造兵器軍械的作坊,若幹片形成一個工區,工區間是橫平豎直的通道,猶如大型集市,
各條通道間,運送鐵料、鐵渣、木柴、木炭、煤炭——從汪家買的蜂窩煤——各種工具等物的人力小車或牲畜拖動的大車來回絡繹不絕,工棚下火光閃耀、烈焰通明,揮汗如雨的工匠們在澎湃的熱浪中三班倒地工作。現場人潮如梭、井然有序,叮叮當當敲擊聲密如雨點並且晝夜不絕,身在其中,即便兩人近在咫尺,也需互相嘴巴貼著耳朵才能聽清彼此的說話。
白天裏,整個兵工廠青煙彌漫、如雲如霧,到了晚上,整個兵工廠燈火璀璨、如星如炬,金屬的錘擊敲打碰撞聲響震耳欲聾,火光火亮遍地連天,工匠們各司其職,各工場分工明確,各種兵器軍械猶如流水般從各工場裏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
當然,夏華的兵工廠現在隻能生產製造刀、槍等冷兵器,還不具有生產製造火器的能力,不過,這個最大的短板很快就要補上了。
“夏哥!”隨著嚴森喜滋滋的大嗓門,他一陣風地跑到夏華跟前,“來了!你要的火器專家來了!”
夏華喜出望外:“快請!”
因為“高瞻遠矚”,所以夏華剛著手修建軍事基地、組建鄉勇團練時就掏出很多錢四處尋找、聘請火器工匠特別是火器專家來他這裏為他效力,這件大事被他交給嚴森和繡春負責,期間得到了程家的全力支持,提供了很多重要的門路和寶貴的信息。
“四位,這邊請!”三男一女四人被嚴森眉飛色舞地引到夏華跟前,三個男子其中一人是個年約三旬、白皮黑須、金發碧眼、身材高大、體型削瘦的老外,讓夏華有點驚奇。
夏華團隊招募火器工匠主要是從兩個方向,一是北方逃到南方的難民,二是南方沿海的浙閩粵地區,陸陸續續已積少成多有百餘人,嚴森現重點向夏華介紹的這四人都是專家級的。
三個男子裏的兩個本國人之一是個年近三十的漢子,粗眉棱眼、昂藏七尺,典型的北方男子模樣,滿手硬繭,臉上有疤,走路時步步生風,舉手投足間隱隱散發著一股軍人的氣息。
“夏公子你好,在下王業成。”年輕漢子十分客氣地向夏華行禮。
夏華謙和回禮:“王兄你好,你是軍人?”
“以前是。”
“哦?在哪兒從的軍?又為何離開?”
王業成歎口氣:“我曾在孫火東先生帳下拜他為師,十多年前隨他輾轉遼東、山東等地,一邊在軍伍中參與對韃虜的戰事一邊潛心向火東先生學習火炮技術,後來,火東先生不幸...”說到這裏,他神色傷感又帶著一絲悲憤。
夏華明白了,他心頭喜不自禁:好啊,真是撿到寶了!這個王業成可是孫火東的學生啊!
孫火東即明末官員、將領、著名軍事技術學家和火炮專家孫元化,曾擔任登萊巡撫等職,此公師從明朝後期的大科學家徐光啟,不但學富五車,而且學貫中西,對西方現代科學造詣精深,是位國寶級的火炮大師,非常擅長研發、製造火炮,被後人譽為“中國現代炮學先驅”。
可歎的是,十二年前的崇禎五年,孫元化因其部將孔有德等人叛變導致喪師失地,他雖寧死不降且自盡未遂,最終還是被崇禎帝下令處斬,一代火炮大師就此隕落,令人扼腕長歎。
王業成是山東人,十幾年前在孫元化麾下當兵並向孫元化學習火炮技術,對恩師孫元化,他崇敬至極,恩師被崇禎帝處斬後,他悲憤不已又心寒齒冷,便離軍返回山東老家繼續鑽研火炮技術,今年春夏,李自成大軍侵入山東,王業成憎恨流寇不事勞動生產、隻知劫掠破壞,不願投效李自成集團助紂為虐,帶著家人向南逃難,就這樣來到了淮揚地區。
“王兄,”夏華伸手搭在王業成的肩膀上,真誠無比地道,“相信我,在我這裏,你的火炮之長還有你的報國之心,都會得到盡情的發揮!火東先生的大誌,也會得到繼承和發揚!”
王業成已經知道夏華的事,對夏華十分敬服欽佩的他滿懷期望、重重地點了點頭:“好!”
第二個本國男子是個二十幾歲的青年,身材魁梧健壯,丹鳳眼、臥蠶眉,生得正氣凜然,除了臉不紅和沒長胡子外,長相倒是頗有關公之範。
“夏公子你好,在下李建業。”青年也十分客氣地向夏華行禮。
夏華同樣謙和回禮:“李兄你好。”
李建業是福建人,從小聽戚家軍打倭寇的故事長大,自幼癡迷火器特別是火銃,曾先後拜多位火器能工巧匠為師,精擅火銃技術,今年四月,北京被李自成大軍攻陷,大明朝滅亡,得知這一消息的他震驚悲憤,啟程前往南京,想要投效弘光朝,發揮胸中所學所長為國效力,但到南京後,他卻報國無門,以至於懷才不遇、有誌難伸,正好碰到夏華的人,便來揚州了。
“歡迎,歡迎!有了火炮,再有火槍,這下可就齊全了!”夏華喜笑顏開地看著李建業。
四人裏的那個女子約二十歲,長得眉目如畫、柳眉杏眼、櫻口朱唇,個子高挑挺拔如鬆,蠻腰楚楚纖細緊繃,身上洋溢著一股跟丁宵音一樣的颯爽英氣,一看就知此女是個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富家大小姐。
“我姓楊名子婧,”對方大馬金刀地自我介紹道,“家祖父是當年戚公麾下戰將楊文通。”
又是一位戚家軍的後人!夏華十分驚訝:“楊姑娘,你是怎麽從老家浙江來到我這兒的?”
楊子婧十分爽快地道:“因為我自小崇拜的偶像除了戚公就是秦貞素將軍,為了圓這個夢想,我便從家裏偷跑出來,聽說了你的事,便來你這裏試試能不能在你這裏實現我的夢想。”說著,她又神色間頗有傲意地道,“你放心,我對火器也很在行,因為它正是我這樣的女人能夠不輸給男人的憑依,所以我也打小就玩火器和研究火器。”
夏華笑著問道:“為什麽這麽說?”
楊子婧道:“這不是明擺著的嗎?在沒有火器的時代,女人因為體能、力量天生大不如男人,所以上戰場跟男人對打是毫無勝算的,雙方都用冷兵器,除非天賦異稟者,女人絕對打不過男人,但是,有了火器後,男女就平等了,隻要手指稍微用力扣動扳機,弱不禁風的女子也能在百步外輕易殺死一個彪形大漢,所以,我對火器熱愛無比,這玩意兒真是太棒了!”
夏華啞然失笑:“好吧,歡迎你。”正好丁宵音缺個誌同道合的閨蜜。
“夏公子,您好,我的名字叫衛匡國,”那個老外操著有些生硬但吐詞十分清晰的漢語官話向夏華自我介紹道,“這是我來大明後特意取的漢文名字,我本名馬爾蒂諾·馬爾蒂尼,來自意大利,是一名傳教士。”
“歡迎,歡迎,”夏華友善地微笑著看向衛匡國,“歡迎閣下來到大明中華。”
眾所周知,從明朝中期開始,中國和西方的交流踏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大批西方人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以商人和傳教士為主,他們中的很多人對中國曆史和中西交流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最早來華的傳教士裏,最著名的人是利瑪竇,他在中國最好的朋友便是徐光啟,所以,徐光啟精通西學,他的學生孫元化也精通西學。
衛匡國在六年前被派遣來華傳教,足足用了四年多的時間,他才在前年到達中國,去年,他抵達杭州,一年來,他一直在浙江活動,一邊四處遊曆,觀察中國的山川地理和風土人情,一邊勤奮刻苦學習漢語和漢文化。
對中國眼下的巨變大勢,衛匡國自然非常清楚,夏華派人前往浙閩粵地區聘請火器專家,衛匡國機緣巧合地知道了這事,他本就有意“到中國最繁華的揚州看一看”,便主動過來了。
對衛匡國這種老外,夏華還是十分重視的,這些傳教士幾乎個個博學多才而且見多識廣,都是傑出的人才,撇開宗教上的東西,這種外國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的,夏華隻會楚才晉用,不會盲目排外。
“能有幾位相助,我如虎添翼。”夏華最後滿懷憧憬地道,“行,以後我們團練的火器研發和製造、火器部隊的組建和訓練等等,就請幾位多多費心了!”
四人一起答應,李建業補充道:“夏華兄,我聽說安徽寧國有一位火器大師,名叫焦勖,此君在火器上的造詣雖不如火東先生,但也是出類拔萃、非常難得,你可派人立刻前去寧國打探,將他請來,我肯定,團練的火器事務若有他的參與和主持,必會竿頭直上、突飛猛進。”
“好!”夏華心頭更喜,人才,特別是大師級的人才,太金貴了。
“哦,我知道這個焦勖。”衛匡國受到提醒,“他有一位德意誌傳教士好友名叫湯若望,兩人曾合作編纂著成《火攻挈要》一書,湯若望先生同樣精通火器,他曾受崇禎皇帝的命令為大明軍隊鑄造出新式大炮,夏公子,如果你能把湯先生也請來助你,那就真是錦上添花了。”
“必須的!”夏華越聽越按捺不住,他馬上就會派人專門去尋找焦勖和湯若望。
“時間寶貴,不能浪費,”夏華目光炯炯地看著王業成、李建業、楊子婧、衛匡國,“請開始你們的工作吧!需要什麽,盡管跟我說!我必全力滿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