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8章 初見史可法

字數:5417   加入書籤

A+A-


    七月底,就在夏華忙得腳不沾地團團轉但越忙越有勁頭時,湯來賀從府城來到了君臨村,見到夏華後,他笑嗬嗬地道:“夏公子,史閣部不日就要來揚州了,並且他已知曉你的事跡,點名要親自見見你。”
    夏華十分欣喜:“能得到史閣部的親自接見,草民真是三生有幸!”
    跟著湯來賀的一名長須老者感歎道:“史閣部來了,有他親自坐鎮,揚州就真的太平了!”
    這老者名叫王傳龍,是揚州一戶名門望族的士紳,同時是一個退休官員,當初被馬知府派去南京向朝廷告高傑狀的人就是他,也是他帶回了南京的最新消息。
    三人口中的“史閣部”正是明末漢家民族英雄、被譽為“明朝的文天祥”、曆史上揚州之戰時明軍最高指揮官並在揚州壯烈殉國的史公、史可法,現官居南明弘光朝廷的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
    從七月上旬高傑率軍侵揚起,這場高傑之亂已持續了大半個月,南京方麵為之震動不已,弘光帝一方麵依仗高傑這種軍閥,一方麵也不能任其過度胡作非為,肯定要采取對策,當然,嚴懲是完全不可能的,隻會安撫,被他派到江北平息高傑之亂的人正是史可法。除了這茬子,史可法此行也承擔著督師江北、調解江北四鎮眾軍閥之間的矛盾、統籌江北軍務要事等重任。
    七月中旬,史可法離開南京,他依次去了滁和總兵官黃得功、鳳陽總兵官劉良佐、淮安總兵官劉澤清的地盤,這三個軍閥跟高傑一樣,都對富得流油的揚州垂涎三尺,也都跟高傑一樣想要霸占揚州,隻是高傑下手最快,看到高傑下手了,他們同樣爭著搶地盤和劫掠地方,史可法挨個地見了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喻以利害、曉以大義,最終說服三人服從命令。
    最後,史可法趕往高傑的地盤,高傑此時既為自己染指揚州卻弄得損兵折將而悔恨焦慮,又因自己擅自興兵而心裏有鬼,得知史可法前來,他十分驚懼,但史可法在接見他時很溫和,加之已與夏華的人有過暗中接觸、有心說服高傑及早收手的邢氏的穿針引線,高傑對史可法十分禮敬,也表態會服從朝廷的命令,放棄再打揚州的主意,返回了徐泗。
    “哄”完江北四鎮的四大軍閥,史可法馬不停蹄,於八月初來到了揚州。
    月朗星稀,揚州府衙,燈火通明。
    夏華一身正裝、心神肅穆地低著頭立於大堂門外,聽著大堂裏幾人的寒暄,然後又聽到大堂裏有人看向他說道:“他就是夏華?”語氣間充滿和氣,毫無高高在上的睥睨俯視之意。
    “對,正是!”這是馬知府的聲音,然後語氣喜悅地對夏華喚道,“夏公子,快近前來!”
    “是!”夏華應道,他抬頭邁步進入大堂,懷著發自肺腑的尊崇敬慕之心向端坐在正中首席位置上的那位長者畢恭畢敬地行了一個叩拜的大禮,“草民夏華,見過史閣部。”接著向坐在旁邊的馬知府也行禮,“見過馬大人。”
    “好,好,”史可法上下反複地打量夏華,滿麵微笑,目光和藹,“果然是個少年英雄!”
    夏華沒有抬頭直視史可法,他悄悄地瞥了一眼,隻見史可法個子不高,身板結實,麵如瓔石、鼻若懸膽、目似深潭,頜下五柳長須,皮膚偏黑,滿臉的風霜和正氣,眼中爍爍有光,額頭上有塊很醒目的疤,
    四月底,流寇進犯北京,身為南京兵部尚書的史可法率軍勤王救駕,不料軍隊剛到南京浦口就傳來北京失陷、崇禎帝殉國的消息,他悲痛欲絕,麵北放聲大哭並以頭撞柱,“血流滿麵至足”從而留下了這塊傷疤。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史公史可法啊...夏華心神激蕩。
    史可法是崇禎元年的進士,本是一位書生文官,但在當上弘光朝的兵部尚書後,他天天四處奔波,風吹日曬、披星戴月,以至於變得這般又黑又瘦。
    “夏華啊,”史可法看著夏華,神色和語氣都和風細雨,並帶著一股不加掩飾的欣賞和喜愛,猶如一位鄰家長輩,“你的事,馬大人他們都跟我說了,先慷慨解囊、傾盡家產收容四方難民,活人無數,後英勇組織難民和城外居民抵抗亂軍賊兵,既救人無數又為保住揚州城立下了首功,真可謂善莫大焉、高風亮節、大仁大義、大智大勇,了不起,真是了不起呀!”
    他對夏華讚不絕口,又好奇地問道,“夏華啊,你年華幾何?”
    夏華回道:“回閣部,草民生於崇禎元年。”
    “今年才十七歲?還不到弱冠之年?真是後生可畏!”史可法愈發驚歎,接著問道,“你是哪裏人士?籍貫何方?”
    夏華回道:“回閣部,草民祖籍揚州,遼東人士,父母親屬皆死於韃虜之手,草民幼時被關寧軍收養,後成為遼東總兵、平西伯吳三桂的家丁。”
    “那是怎麽來到揚州的呢?”史可法越聽越驚奇詫異,馬知府也被吊起了強烈的好奇心,他隻知道夏華“是從北方逃難到揚州的”,詳細情況並不清楚。
    夏華從容不迫地道:“回閣部,三個多月前,京師淪陷,崇禎皇帝陛下殉國,草民當時身在玉田縣的關寧軍中,偶然得知吳三桂意欲叛明降清,甘為韃虜之走狗,草民雖身份低微,但始終銘記自己是個堂堂正正的大明漢家男兒,寧死不當漢奸,於是...”
    夏華的這番自我介紹說了足足近半個小時,把他的來曆、經曆基本上對史可法講清楚了,當然,該隱藏的隱藏了,該淡化的淡化了,該“稍作加工”的“稍作加工”了。
    聽完夏華的來曆和經曆,大堂裏陷入幽微的靜謐,史可法臉上的表情稍有點複雜,但他很快就長長地感歎著再度稱讚夏華:“壯哉!壯哉!爾等不愧為我大明的漢家男兒!好!好!”
    說著,史可法有點按捺不住心頭的某些湧動的情緒,站起身來,在大堂裏來回踱著步子,一邊頻頻地看著夏華一邊腦子裏激烈地天人交戰著。
    突然,史可法猛地止住腳步,轉過頭來目光灼灼地看向夏華:“夏華,你可願為國效力?”
    夏華昂然朗聲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男兒大丈夫,國難當頭,義不容辭!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是男兒大丈夫的天職使命!”
    “說得好!說得好!”史可法激動不已,眼裏甚至微微地泛起淚花。
    夏華趁熱打鐵:“閣部、馬大人,草民祖籍揚州,亦是揚州人,萬般不願揚州毀於兵戈戰火,願獻銀五十萬兩用於揚州的軍務、戰備、城防等大事!”
    史可法和馬知府都聽得大喜過望:“當真?”
    夏華正色凜然:“草民豈敢欺騙閣部和馬大人?”他知道史可法和馬知府都是忠臣英烈,絕不可能對他捐的銀子中飽私囊。
    “好!好!”史可法身體微微地發抖,他本來就對夏華極有好感,這五十萬兩銀子讓他對夏華更是盛讚珍視至極,他雙目直視夏華,又像在對夏華說又像在自言自語,“國難當頭,正是用人之際,很多事都可以打破陳規、破而後立為之,即便外界非議,隻要結果利國利民,又何必瞻前顧後?夏華,你的團練現有多少鄉勇?”
    夏華沒說實話:“原有一千多,現已增至四五千。”
    史可法麵露喜色:“好,很好...”
    夏華知道史可法在想什麽,他對此是求之不得的。
    史可法此次從南京來到江北,並不是巡視一圈就回去的,而是要常駐江北,在揚州建立督師幕府,總攬江北四鎮等地的軍政事務,所以他還帶了一千多名軍士,同時,他心知肚明江北四鎮的軍閥們個個擁兵自重、跋扈妄為,不但難以真正地起到攘外安內的作用,還尾大不掉、禍國殃民,因此,他計劃在揚州等地招募新兵、擴充真正忠於弘光朝的他的嫡係部隊。
    除了一千多名軍士,史可法又通過他的多次據理力爭從南京帶來大批兵器、軍械、盔甲、糧草、布匹等物,外加二三十萬兩白銀作為緊急軍費,並擁有調用揚州府的錢糧賦稅的權力。
    既要擴軍,收編現成的肯定大大好於白手起家,夏華的團練已參加過實戰、戰鬥力可觀,最重要的是,這支武裝力量的首領夏華還是一個品德高尚、智勇雙全、通曉軍事兵法的人才,如此一來,在史可法心目中,夏華和他的團練簡直就是老天爺送給他的及時雨。
    史可法官居兵部尚書,在名義上統領江北四鎮,但四大軍閥個個不把他當回事,他近乎光杆司令,手下沒有一支強大的嫡係部隊。夏華和史可法的情況很像後世電影《投名狀》裏龐青雲和陳大人的關係,龐青雲帶著八百土匪投效朝廷,別人根本看不上,唯有正缺人手的陳大人對他另眼相看,給了他機會。
    次日一早,史可法親自在馬知府等人的陪同下來到了君臨村。
    眼前一幕幕的親眼所見,既讓史可法再度驚奇和感歎,也讓他下定決心做出了一個決定。
    “夏華啊,本官過幾日回應天府一趟,你跟本官一起吧!”史可法眼神深邃地看著夏華。
    “草民謹遵閣部安排。”夏華應道,但心裏對此有點意外。
    “高傑外甥李本深還在你這裏吧?”
    “在呢。”
    “你留著他也沒用,放了吧,本官在這件事上已答應過高傑了。”
    “是。”夏華那天沒殺李本深,高傑壓根不在乎這貨的死活,夏華殺他沒啥意義,想殺隨時可殺,留著或許有用,就留著了。
    “唔...”史可法忽然想起了什麽,“夏華,你可有表字?”
    “回閣部,尚無。”
    史可法微笑道:“我為你取一表字如何?”
    夏華感到驚喜:“能得閣部賜字,草民三生有幸!”
    史可法輕輕拈須:“古人雲,明心見性,不矜不伐。夏華,我知你是個大好男兒,願你心懷大明、忠君報國、誌存高遠且始終牢記使命、不忘初心,你的表字不妨就叫‘明心’吧!”
    夏華向史可法深深鞠身作揖行了一禮:“草民謝閣部賜字。”
    史可法等人離開後,湯來賀單獨走到夏華身邊,笑道:“夏公子,恭喜啊,得到史閣部這般青睞器重,你可知史閣部為什麽要帶你去應天府嗎?”
    夏華道:“不知,還請湯大人賜教。”
    湯來賀很感慨地道:“史閣部這是要破格提拔和栽培你呀!根據慣例,隻有守備及以上實職的任命才需要特地赴京接受兵部考核,由此可見,史閣部是要封你一個級別很高的官啊!你呀,前途無量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