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3章 揚州鎮團練

字數:4771   加入書籤

A+A-


    夏華在黃得功這裏待了一天,雙方相處融洽,氣氛和諧,夏華滿腔誠意,黃得功又是個豪爽的人,加上兩人又有共同的敵人,所以關係打得“火熱”,不僅如此,夏華還特地表示他在回揚後會送三十萬兩銀子給黃得功。
    談錢傷感情,談感情要花錢。黃得功在曆史上是漢家忠烈,夏華送他銀子也是表達敬意。
    聽到夏華這麽說,黃得功瞪大眼難以置信:“夏老弟,你...”
    “我此次為保住揚州而盡了點力,揚州的名門望族、豪強大戶、巨商富豪們總計送了我百萬兩銀子的感謝金,”夏華一臉的單純質樸,“黃總爺,你我以後同軍為官,又轄地相鄰,可謂同氣連枝、唇齒相依,我以後要多多仰仗你呢,這三十萬兩銀子就當是我的一份心意吧!”
    黃得功仰天長歎,他心花怒放、激動不已、感動至極:“夏老弟高義呀!真是一等一的厚道人啊!”說著,他已熱淚盈眶,一把抓住夏華的手,“夏老弟,你以後要是有什麽需要老哥我幫忙的,隻要你開口,老哥我若是皺皺眉頭,就不是人生人養的!”
    “有黃總爺這話,我就放心了...”夏華一邊笑嗬嗬一邊使勁地抽回他被黃得功握得生疼生疼的手。
    黃得功對夏華當真是“愛死了”,他恨不得跟夏華義結金蘭或認夏華為幹兒子或讓他的兒子跟夏華結拜成兄弟,但這幾個做法貌似都是他占夏華的便宜,人家誠心跟你結交,還送大把的銀子給你,你卻讓人家給你當兒子?有這麽感謝人的麽?隻好作罷。
    在黃得功足足送了二三十裏的依依惜別中,夏華一行離開了滁州,返回揚州。
    夏華是揚州鎮團練總兵官,黃得功是滁和總兵官,夏華私下結交黃得功,還送了大筆的銀子給黃得功,毫無疑問,他這種行為在官場上是某種大忌,但...那是以前,現在麽,朝廷就算看見了也必須裝作沒看見。
    三四天後,夏華一行回到了揚州。
    整個君臨村莊園一片沸騰地迎接夏華歸來,人人歡欣鼓舞、興高采烈,夏華當了朝廷的大官,他的團隊的骨幹分子們也個個都有官帽,因為級別沒他的那麽高,所以無需朝廷特地任命,隻要史可法加封就行了。對夏華,史可法當然不會吝嗇。
    丁宵音、趙炎、曲吉東、翁永祥、暫時不在的陳明、許雲峰、楊寧、繡春、譚東、押住、嚴森、盧欣榮、已棄商加入夏華團練的程飛、王業成、李建業、楊子婧等等,還有剛加入的孫臨,人人有份,級別最高的是從五品的副千戶,大多是正六品的百戶,也有總旗、小旗等。
    同屬於夏華的團隊但已離世的梁飛、馬誌超、包玉雄、孫劍、陳家鵬等都被追封了官銜,夏華不會忘記他們,團隊每個活著的人都不會忘記死了的戰友。
    在這裏需要提一下,明軍的兵製經過二百多年的修修改改、增增補補,此時已十分複雜,存在好幾套體製,又互相糾纏、共用、影響,三言兩語說不清楚,簡單地說,衛所製自明初被確立後就一直變化不大,但營伍製自嘉靖年間出現後可謂變化多端,
    小旗、總旗、百戶、千戶等屬於衛所製,甲長、隊官、把總、千總、遊擊、參將、副將/副總兵、總兵等屬於營伍製,多套體製混亂使用各種搭配都有,一般可認為,小旗、總旗、百戶、千戶等相當於軍銜,可享受相應的待遇,甲長、隊官、把總、千總等相當於實際職務,類同於後世的班長、排長、連長、營長等。
    就以夏華舉例,正三品的署都指揮僉事是他的軍銜,揚州鎮團練總兵官是他的實際職務。
    夏華的團練屬於營伍製,鄉勇即營兵,但也用衛所製的官銜。
    “哈哈哈...”穿上正六品的百戶官服後,盧欣榮得意仰天大笑,“我哥讀了半輩子的書,考了三次才考上舉人,連個七品縣太爺都沒撈到,到現在還是候補知縣,我呢,一下子就是正六品的百戶了!嘖嘖,我就說嘛,我當初投效夏總爺是絕對的高瞻遠矚!”他手舞足蹈地看著夏華,“夏哥,我能回老家一趟麽?”
    夏華打趣道:“衣錦還鄉?”
    盧欣榮眉開眼笑:“當然!出人頭地不還鄉,豈不是衣錦夜行?我要穿著這身百戶官服給我爹看看!也說服他帶著盧家像程家那樣徹底地投靠夏哥你!”
    夏華笑道:“行啊,早去早回。另外,我們團練正在全麵擴建,需要大量的糧食、布匹、鐵器、鐵料,你盧家就是做這個生意的,我即刻下單,第一單三十萬兩,你把銀子帶回去吧,讓你爹好好地對你刮目相看!”
    盧欣榮聽得差點兒掉眼淚:“夏哥,我這輩子死活都跟定你了!”
    離開半個月後回來,夏華發現他的團隊和團練在曲吉東、翁永祥、許雲峰等人的打理下井井有條、事事嚴整,發展勢頭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團隊總人口已突破六萬五千,君臨村都已經成一個大集鎮了,團練鄉勇人數也達到了一萬。
    “媽的!果然來對了!”一看到夏華的根據地,孫臨激動得連拍大腿,“這才是男子漢大丈夫有所作為的地方!”
    隨著“揚州鎮團練”這麵大旗被豎起,夏華的團練正式是南明朝廷的官軍了,全體鄉勇集體脫掉了原來的製服,換上了明軍的鴛鴦戰襖。當然,新製服都是夏華自己掏腰包訂製的。
    幾萬人要靠夏華養,夏華開銷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按理,這些銀子該由朝廷出,但夏華從一開始就沒指望南京那邊撥錢給他,他從始至終都是“自力更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麽做雖然不容易,但有個極大的好處:經濟獨立,就翅膀硬,就可以不用看任何人的臉色。
    夏華的團練有了編製,從民間地方武裝轉變為了朝廷官軍,很多以前不方便做的事如今可以放開手腳幹了,比如自行製造盔甲。
    沒編製,自行製造盔甲等同於謀逆;
    有編製,盔甲由朝廷統一發放,以前不準自行製造,現在可以,都亂世了,早就放開了,明軍各地的軍頭們早就不指望兵部和兵仗局的那些文官太監發裝備,都是各顯神通,連遮掩都懶得遮掩,個個光明正大地幹。
    步入內園,夏華滿意地發現他的兵工廠的規模和生產力又擴大了,工匠和幫工達數千人,武器裝備產量頗為可觀,供應十萬大軍遠不夠,但供應一萬兵馬是綽綽有餘的,並且能做到件件精品,一是夏華給工人們提供了十分優厚的待遇,二是實行了追責製度。
    戰國時,秦軍使用的兵器在質量上非常過硬,因為秦國規定,哪件兵器是哪個工匠打造出的,兵器上就要刻有該工匠的名字或相關編號以方便追責,到時候出了問題,直接找這個工匠問罪。朱元璋當年也用過這種製度,兵器也好,南京明城牆的磚頭也好,都采用了這種製度,從而質量“杠杠的”。
    洪武年間最重要的生產規定就是度量衡是統一的也就是標準化,這一點反映在兵器軍械生產製造中就是考慮到測量誤差,讓冷兵器還有火槍火炮的規格是統一的。統一器械零件的重要性是無需多言的,配合人員追責製度,就能生產製造出精良並且規格統一的兵器和軍械。這些都是洪武年間就有的東西,但後來不知怎麽回事在永樂年間後逐漸地廢止了。
    夏華在他的兵工廠裏是嚴格實行這一製度的,確立統一標準,小到工匠用的筆尺、螺絲、扳手大到各種兵器軍械的規格、工時經費…都嚴格把關,巨細無遺。
    “栗先生,辛苦了啊!”夏華笑嗬嗬地上前向正忙得熱火朝天的兵工廠主要負責人之一栗鐵金打招呼。
    “喲,公子,從南京回來了?”栗鐵金笑著回應夏華。
    栗鐵金來自山西陽城栗氏家族,該家族是明朝著名的鐵器冶鑄世家,由於山西輪番遭到流寇韃虜禍亂,栗家人跟無數山西人一樣被迫離家逃難,栗鐵金就是這樣來到揚州並加入了夏華的團隊。
    “栗先生,我們從今天起可以自己製造盔甲了。”夏華道,“接下來需要你們更費心了。”
    “沒問題!”栗鐵金拍著胸口,“包在我們身上吧!”
    不可否認,盔甲跟盾牌一樣,地位和作用在熱兵器時代到來後正不斷下降。盾牌防不住槍彈,盔甲同樣防不住。後世有說法稱清軍的棉甲能防彈,這是片麵的,任何盔甲都防不住槍彈,包括鐵甲,也包括棉甲,首先,棉甲隻能減緩槍彈的衝擊力,讓人中彈後傷得“不重”,其次,棉甲還需要和鐵甲等堅硬材質的鎧甲配合使用才有一定的防彈效果,但這樣非常沉重,
    晚明大科學家徐光啟曾督造明軍防彈複合甲,鐵甲二十四斤、棉甲十六斤,加起來足足重達四十斤,再加上頭盔、兵器等物,全套負重五十斤,穿這麽重鎧甲的士兵在戰場上非常笨拙,體力也難以長久支撐;第三,靠複合甲還是不保險,清軍列在陣前專門負責擋槍彈的馬甲死兵不但身穿棉甲和鐵甲,還手持重盾;
    最重要的是,明軍用的火槍有很多是粗製濫造的偽劣產品,本就威力不夠強,而且明軍普遍畏懼跟清軍近戰,經常隔著老遠就沉不住氣開火,命中率低也就算了,就算打中清軍的馬甲死兵也不足以破甲。
    因為以上這些原因,所以才會產生“清軍的棉甲能防彈”這種說法。如果明軍用的火槍都是精品並且明軍敢在清軍的馬甲死兵衝到自己眼前五十米時才開火,槍彈保證能把清軍的馬甲死兵來多少撂倒多少。
    然而,跟盾牌一樣,盔甲雖然防不住槍彈,但還是有必要裝備的,道理一樣,防敵軍的冷兵器,同時,不防彈的盔甲對槍彈還是有些防禦作用的,比如三四百米外一發流彈飛過來,沒有盔甲的士兵被擊中後要麽重傷要麽陣亡——這年頭中了槍彈後很少出現輕傷,因為醫療水平低下,中了槍彈後,最少也是中等傷勢——有盔甲的士兵至少不會讓流彈那麽輕易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