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中原大戰(完)

字數:3330   加入書籤

A+A-


    1930年9月的沈陽,秋意漸濃。大帥府內的議事廳裏,氣氛凝重得如同窗外鉛灰色的天空。張雪亮端坐在父親張作林曾經坐過的太師椅上,指尖無意識地輕敲著紫檀木扶手,發出規律的叩擊聲。這位年僅29歲的少帥,此刻正麵臨著人生中最重大的抉擇。
    左側坐著委員長的特使張裙,他身著得體的中山裝,語氣溫和卻暗藏機鋒:“漢青兄,委員長特意囑托我轉達他的誠意。隻要東北軍入關擁護中央,平津及河北的地盤盡歸東北管轄。屆時,您就是名副其實的華北之主。”
    右側的反蔣聯軍代表、閻錫三的親信趙丕連立即接話,聲音洪亮而急切:“少帥!切莫聽信此言!委員長向來言而無信。若我等獲勝,閻總司令、馮副總司令願推舉您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執掌全國軍務!”
    張雪亮緩緩睜開雙眼,目光掃過兩位說客。他想起父親生前常說的話:“東北是我們的根基,但關內才是施展抱負的舞台。”此刻,這個抉擇不僅關係到他個人的前途,更關係到三十萬東北軍的命運,乃至整個華夏的政局走向。
    是夜,大帥府東院的書房內燈火通明。張雪亮召集了心腹將領於學終、王樹場等人進行密議。
    “諸位,”張雪亮環視在場的將領,“今日雙方開出的條件,你們都聽到了。說說你們的看法。”
    於學忠率先發言:“少帥,委員長雖然開出的條件不如反蔣聯軍優厚,但中央軍實力雄厚,況且聽聞李宇軒重新上了戰場,而且還有江浙財閥支持。反觀閻、馮聯軍,雖號稱六十萬,實則各懷異誌。”
    王樹場補充道:“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們選擇反蔣聯軍,一旦戰事不利,東北軍主力入關,日本人必定會在我們背後捅刀子。老家不穩,何以圖天下?”
    這些話說到了張雪亮的心坎上。他站起身,走到牆上的巨幅地圖前,手指輕輕劃過山海關:“父親當年就是在這個關頭栽了跟頭。我們不能再重蹈覆轍。”
    9月18日清晨,張雪亮終於做出決定。在大帥府的機要室內,通電全國,奉軍入關,並發電說道:“良自幼承庭訓,深知國家統一之重要。今見戰火蔓延,生靈塗炭,於心何忍?謹率東北全軍,擁護中央,促成統一……
    籲請各方,即日罷兵以紓民困。至解決國是,自有正當之途徑,應如何補救目前,計劃永久,所以定大局而厭人心者,凡我袍澤,均宜靜候中央措置……”
    通電發出的同時,十萬東北軍已經開始向關內開拔。精銳的步兵、騎兵、炮兵部隊,沿著北寧鐵路向山海關進發。最先進駐的是於學終部,他們裝備精良,士氣高昂。
    當先頭部隊的鐵蹄踏過山海關的城門時,一個老兵忍不住回頭望了望關外的方向,輕聲對身邊的戰友說:“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回來了。”
    消息傳到設在鄭州的反蔣聯軍總部時,閻錫三正在與馮遇祥商討作戰計劃。機要秘書手持電文慌慌張張地衝進來,連門都忘了敲。
    “完了!”閻錫三看完電報,頹然坐倒在太師椅上,麵色慘白,“東北軍入關,我等腹背受敵!”
    馮遇祥一把搶過電報,掃了一眼後勃然大怒,將電報狠狠摔在地上:“這個小六子,忘恩負義!當年他父親在世時,我是如何待他們張家的!”
    總部內頓時亂作一團。參謀們麵麵相覷,每個人都明白這意味著什麽:東北軍入關不僅意味著聯軍將失去平津這個重要後方,更意味著他們陷入了被南北夾擊的絕境。
    於學終率領的東北軍先頭部隊行進神速。9月22日,他們兵臨燕京城下。令守城的晉軍驚訝的是,東北軍並沒有立即發動進攻。
    於學終派人給城內的晉軍守將送信:“同為華夏軍人,何必自相殘殺?若肯開城,保證所有將士安全撤離。”
    此時的晉軍早已軍心渙散。在得知東北軍入關的消息後,他們明白大勢已去。經過簡短談判,晉軍同意撤出燕京。
    次日清晨,東北軍整隊入城。士兵們邁著整齊的步伐走過正陽門,軍容嚴整,秋毫無犯。燕京市民驚訝地發現,這座古都的政權更迭竟然沒有響起一聲槍響。
    站在燕京城頭上,於學終遠眺東北方向,心中湧起一絲不安。他知道,少帥的這個決定,必將改變華夏曆史的走向。
    10月的晉南,秋意已深。
    在忻口陣地上,晉軍殘部在做最後抵抗。士兵們衣衫襤褸,麵黃肌瘦,但眼神中依然透著不屈。
    “弟兄們,這是我們山西的最後一道防線!”一位晉軍團長巡視著戰壕,“就是死,也要死在家門口!”
    中央軍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發起總攻。陣地上頓時陷入火海。
    一個新兵嚇得渾身發抖,老兵拍拍他的肩:“娃子,記住今天。咱們山西人,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
    10月4日,大勢已去的閻錫三、馮遇祥宣布下野。閻錫三乘專機逃往大連,馮遇祥隱居泰山。
    中原大戰以金陵政府的全勝告終。此戰曆時七月,傷亡三十餘萬,戰火波及十餘省。
    金陵總統府內,委員長設宴慶功。觥籌交錯間,他特意向李宇軒舉杯:“景行,此戰你居功至偉。沒有你前線督戰,勝負猶未可知。”
    李宇軒舉杯,目光卻望向北方。他想起戰場上那些年輕的生命,想起流淌的鮮血。
    “少東家,兵工廠還要擴建。下次戰爭,我們要有更好的裝備。”
    而另一邊的贛南,秋風蕭瑟。委員長在結束中原大戰後,立即調集十萬大軍,以江西省主席魯敵平為總司令,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一次大規模“圍剿”。
    在南昌行營,委員長對著地圖對部下說:“赤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此次定要一舉殲滅。”
    而此時,在江西新餘的羅坊鎮,一場決定赤軍命運的會議正在召開。李德勝站在簡陋的會議室裏,手指著地圖上的贛南山區,語氣堅定:“敵人來勢洶洶,但我們不必驚慌。蘇區軍民一心,地形熟悉,這是我們的優勢。我主張放開兩手,誘敵深入,把敵人引進我們的根據地,再尋機殲敵。”
    夥頭夫點頭讚同:“政委說得對。我們就像當年諸葛亮在赤壁,要以弱勝強,就要善用天時地利。”
    會議室裏煙霧繚繞,赤軍將領們激烈討論。最終,李德勝的戰略思想被采納,成為第一次反“圍剿”的指導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