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西安事變7
字數:2520 加入書籤
另一邊,窯洞內,中共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的氣氛,如同洞外陝北高原冬日的空氣,冷峻而凝重。煙霧繚繞,映照著與會者們嚴肅的麵容。桌上那份來自西安的急電,是張雪亮的通報與邀請,像一塊燒紅的烙鐵,燙在每個人的心頭。
古月深吸了一口煙,緩緩吐出,目光掃過在場的蘇林、劉懷正、張聞甜等人:“張雪亮、楊虎成在西安把天捅了個窟窿,把委員長給扣起來了!這是個突發事件,情況極端複雜。如何處理,關係到我黨的命運,更關係到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
張聞甜扶了扶眼鏡,語氣謹慎:“張、楊二人,尤其是張雪亮,抗日熱情是真誠的。他們的八項主張,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是符合當前全國人民意願的,也與我們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精神相一致。這一點,我們應該肯定,並給予支持。”
劉懷正眉頭緊鎖,帶著軍人特有的務實:“支持其抗日主張是必要的。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委員長的地位和影響力。殺他,或者長期扣他,會導致什麽後果?金陵政府內部的親日派,如何應親之流,正愁沒有借口。他們必定會打著討逆的旗號,發動大規模內戰,這恰恰是日本人最希望看到的!屆時,抗日不成,反陷國家於更大規模的內戰深淵!”
蘇林接過話頭,他雖風塵仆仆剛從外麵趕來,但思路異常清晰:“劉懷正說得對。而且,我們必須考慮到一個極其重要的變數——西安城中的景行,以及他的第五軍和18軍。” 提到這個名字,會議室裏的空氣似乎又凝重了幾分。
“景行此人,太過特殊,”蘇林繼續分析,語氣沉靜卻字字千鈞,“他和委員長一起長大,哪怕他現在被捕,但他擁有自己的地盤和強大的、完全聽命於他的軍隊,思想也更為…複雜。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和他之前的表態,他讚同抗日,在此次事變中也保持了出乎意料的克製。但是,這克製是有前提的——確保委員長的人身安全。”
他頓了頓,環視眾人,強調道:“我們可以做一個推測:一旦委員長在西安遭遇不測,死於張楊之手,或者死於任何不明不白的狀況。以景行的性格和其麾下部隊的強悍戰力,他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先同意與我們乃至張楊共同抗日,因為抗日是大義名分,他無法違背,也必須借此凝聚軍心民心。但是——”
蘇林加重了語氣,眼中閃爍著洞察世情的銳利光芒:“等到抗日勝利之後,或者說,一旦外部壓力稍減,以他對委員長的忠心和種睚眥必報、極度重視承諾與底線、且掌控欲極強的性格,他極有可能調轉槍口,以為委員長複仇、清算叛亂為名,對張楊,甚至對我們,發動不死不休的清算。那時,他將占據道德和法律的製高點,其爆發出的能量和破壞性,恐怕比何應親之流還要可怕得多。所以,委員長現在不能死,至少在西安不能死。”
古月重重地點頭,掐滅了煙頭,做出了決斷:“綜合來看,殺蔣,內戰必起,日本漁利,李老也可能不會像西南那樣對我們。放蔣,迫其抗日,則和平有望,統一戰線可成。因此,我們當前的方針,應該是:堅決反對新的內戰,主張金陵與西安間在團結抗日的基礎上和平解決。用一切方法聯合金陵國民黨左派,爭取中間派,反對親日派,以推動金陵政府走向抗日。對於張雪亮、楊虎成要給予積極的、實際的軍事和政治援助,促使他們徹底堅定抗日信念。同時,做好部署,準備迎接何應親是可能的討伐進攻。”
他看向蘇林:“蘇林同誌,你是最適合的人選。中央決定,由你率代表團立即趕赴西安,與張、楊二將軍會商,表明我黨立場,爭取和平解決,促成全國抗日局麵的實現。”
與陝北中共的迅速決策相比,金陵的混亂在十三日之後持續加劇。何應親宅邸內的“討伐”聲浪日益高漲。軍事部署已經在進行,潼關方向中央軍開始向前推進,空軍偵察機頻繁掠過西安上空,戰爭的陰雲密布。
“不能再等了!”何應親在軍政部的會議上幾乎是在咆哮,“委員長蒙難,國家尊嚴掃地!必須立刻下達討伐令,武力踏平西安!遲則生變,黨國危矣!”
然而,宋梅齡、宋子聞、孔祥希為核心的“親英美派”及部分元老,奮力抗爭。宋梅齡不顧“婦人不得幹政”的指責,親自出麵,利用其影響力,四處奔走,竭力阻止何應欽的極端軍事行動。
她在與何應親的一次激烈交鋒中,淚光閃爍卻語氣堅定:“敬之先生!你口口聲聲說討逆救國,可你的飛機要是炸到西安,炸到新城大樓,第一個殉難的就是委員長!你這到底是救委員長,還是害委員長?你這到底是忠於黨國,還是另有所圖?何況景行的第5軍和18軍早就已經在西安城外,你與其擔心委員長,不如好好想想要是真的傷到了委員長,你怎麽麵對西南的大軍。”
她同時不斷設法通過電台、密電,甚至冒險利用外籍記者顧問端納的渠道,與西安的張雪亮取得聯係。“漢青,我請你確保委員長的安全!一切問題都可以談,但前提是保證他的生命!你必須給我這個保證!” 電話裏,宋梅齡的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急切和一絲女性特有的哀懇,這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張雪亮,至少讓他更加確信必須保證蔣介石的絕對安全,尤其是想到城外李宇軒的第5軍和18軍還在城外虎視眈眈。
在宋梅齡等人的全力斡旋下,加之孔祥希已代理行政院長職務,利用程序暫時牽製了何應欽。十九日,金陵方麵終於勉強同意,由宋子聞以“私人身份”先行赴西安探路,了解情況,為後續談判鋪平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