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丹方初成
字數:2160 加入書籤
決心已下,杏林堂的後堂便成了臨時的“抗雷”指揮部。吳謙將自己珍藏的典籍和多年行醫筆記盡數取出,與雲逸、青黛一同鑽研。嚴鐵山則憑借其在藥市的威望,開始聯絡其他尚在觀望或對百草堂不滿的藥師,暗中籌備醫理宣講之事。
研製新方是當務之急。雲逸深知,要想與那惑人心智、透支生命的“赤陽丹”抗衡,新方必須滿足幾個條件:其一,藥性必須平和,符合《內經》“陰平陽秘”的養生根本;其二,需有切實可見的補益效果,能讓百姓信服;其三,成本需低廉,方能普惠大眾。
他將思路與吳謙、青黛探討。吳謙經驗老到,提供了幾個經典的益氣養血基礎方,如“四君子湯”、“八珍湯”的化裁思路。青黛則從易理和五運六氣角度分析,認為今歲土濕流行,易困脾胃,新方當以健脾益氣為本,佐以輕清透達之品,避免滋膩礙胃。
雲逸凝神靜思,將所學融會貫通。他回憶起朱批中一段關於“草木精英,各稟天地之氣,調和之道,貴在平衡,不在峻補”的論述,又結合自己救治石伯、應對時疫的經驗,一個方子的雛形漸漸在腦中清晰。
“吳老,青黛姑娘,”雲逸眼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我們或可以‘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為基礎,健脾益氣。但人參價昂,可用黨參替代,其性更平,力雖稍遜,但合於普惠之意。再加入黃芪,增強補氣固表之力,以應對時疫餘氛。”
“妙!”吳謙點頭,“此乃益氣健脾之骨架。”
“然土濕之年,需防補而壅滯。”雲逸繼續道,“可佐以少量陳皮,理氣健脾,使補而不滯;再加些許防風,取其風能勝濕,輕宣透達之性,既能助脾運化水濕,又能防外邪侵襲。此方重在培養後天之本,元氣漸充,則精神自來,絕非‘赤陽丹’竭澤而漁之比。”
青黛補充道:“還可加入一兩味安神之品,如酸棗仁,百姓勞碌,多有心神耗傷,如此則心脾同調,其效更宏。”
三人反複推敲,斟酌分量,最終確定了一張名為 “培元益氣散” 的方子: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炙甘草、陳皮、防風、酸棗仁。藥味精簡,配伍嚴謹,性味平和,正合“王道無近功”的醫理。
方子既定,吳謙立刻動用關係,采購優質藥材,由雲逸親自監督炮製。為確保藥效,雲逸甚至嚐試在炮製和合藥的過程中,將體內那絲微弱的氣感依循玉佩昨夜傳遞的某種溫熱軌跡緩緩運轉,融入藥粉之中。他不知此法是否有用,隻是心之所至,自然而然。
第一批“培元益氣散”製成後,吳謙先是讓杏林堂的夥計及一些信得過的老病號試用。反饋極佳,服用者皆覺精力較前充沛,睡眠安穩,胃口漸開,且無任何不適。消息悄然在底層藥農和貧苦百姓中傳開,雖聲勢遠不及百草堂大肆宣揚的“赤陽丹”,卻如涓涓細流,開始浸潤幹涸的土地。
與此同時,嚴鐵山組織的醫理宣講也在幾個相熟的茶樓悄然開始。他並未直接點名“赤陽丹”,而是從《黃帝內經》講起,深入淺出地闡述陰陽平衡、正氣存內的重要性,痛斥濫用虎狼之藥透支生命的危害。聽眾中不乏有識之士,聞言深以為然。
這一日,雲逸正在杏林堂後院檢視新一批藥材,青黛快步走來,低聲道:“雲逸哥哥,有動靜了。百草堂三日後,要在藥市中心廣場舉辦‘赤陽聖會’,現場免費派發‘赤陽丹’,並有‘神醫’坐鎮,宣稱要‘普濟眾生’,聲勢造得極大。”
雲逸目光一凝:“他們終於要大規模動手了。”
“而且,”青黛語氣帶著一絲憂急,“我觀星象,三日後天象有異,火曜犯心,主躁動、暴烈之氣升騰。他們選在此時,恐怕不止派藥那麽簡單,或有煽動民心、製造事端之嫌。我們需早做準備。”
雲逸點頭,沉思片刻,道:“他們既以‘聖會’為名,我們便不能硬阻。或許……我們也可借此機會,讓他們自曝其短?”
一個大膽的計劃,在雲逸心中漸漸成形。他要在這“赤陽聖會”之上,以正宗的醫道,當眾戳穿“赤陽丹”的畫皮!然而,雷火門詭計多端,屆時會場龍蛇混雜,危機四伏,他此舉無異於火中取栗。他能否成功?又該如何利用青黛所觀的天象,以及懷中那愈發顯得神秘的玉佩?
第十四章 完)
喜歡玉虛醫緣請大家收藏:()玉虛醫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