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研精覃思

字數:2050   加入書籤

A+A-


    “赤陽聖會”的鬧劇雖已收場,但其引發的波瀾卻在歸藏藥市內外持續擴散。百草堂聲名掃地,門可羅雀,而雲逸“小神醫”的名頭則愈發響亮,連帶著“培元益氣散”也供不應求。杏林堂一時間成了藥市的焦點。
    然而,身處漩渦中心的雲逸,卻異常清醒。他深知,此番取勝,看似憑借當機立斷與精準診斷,實則根基在於對那箱朱批醫書日複一日的刻苦鑽研。火雲道人的手段陰狠,那“焰絡”之隱晦,若非他早已將朱批中關於“望氣”、“察絡”的篇章反複揣摩,結合《內經》“有諸內,必形諸外”之理,絕難在短時間內看破玄機。
    夜深人靜,濟生客棧的客房內,油燈依舊亮著。雲逸沒有沉湎於白日的勝利,而是再次打開了那本《黃帝內經·靈樞》。朱紅色的批注在燈下顯得愈發深邃。他翻到《經脈》篇,目光停留在關於“手厥陰心包經”的論述旁,那裏有一段細密的批注:
    “夫心包代心受邪,邪客之,則心脈不暢。然邪亦有深淺,有在氣分,有在血分,有隱伏絡脈,如薪藏火。察之,非獨憑指下,亦需觀其形色,感其氣機。絡脈之色,赤而浮露者多實熱,青紫隱現者多瘀阻,若現焰色,流轉躁急,則為金石火毒內攻之兆,急宜涼血解毒,通絡泄邪……”
    這段批注,他早已讀過不下十遍,初時隻覺得道理深奧,難以完全領會。直至親身經曆了劉掌櫃中毒、當眾診斷壯漢,將理論與實踐相互印證,此刻重讀,字字句句仿佛都活了過來,其中的精微之處豁然開朗。原來,“焰絡”並非單純的顏色,更關乎其形態、浮沉、流轉之勢,需將望診與對病機、藥性的深刻理解融為一體,方能洞察。
    他又拿起《神農本草經》的朱批本,找到關於化解“金石火毒”的篇章,仔細研讀其中提及的幾味主藥——水牛角、生地黃、玄參、赤芍等的藥性辨析與配伍精要。批注中不僅說明了它們涼血解毒的共性,更點出了各自的特性:水牛角側重清心涼血,生地長於滋陰涼血,玄參善解毒散結,赤芍功專活血散瘀。如何根據中毒深淺、個體差異調整君臣佐使,批注中皆有微妙提示。
    “前人智慧,當真如淵如海。”雲逸合上書卷,心中充滿了敬畏與感激。若非這些精妙絕倫的批注指引,他即便得到醫書,恐怕也如盲人摸象,絕無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取得這般成就。這些朱批,不僅傳授知識,更是在培養一種思維,一種直指疾病本質的洞察力。
    他將白日診治那壯漢的經過在腦中細細複盤,推敲著自己用藥、用針的每一個細節,尋找是否有可以改進之處。同時,他也開始思考,雷火門既能煉製出“赤陽丹”、“雷火焚心散”這等陰毒之物,其藥術必然有其獨到乃至邪惡之處,未來交鋒,絕不可掉以輕心。僅憑目前所學,恐怕還不夠。
    接下來的日子,雲逸的生活變得極有規律。上午,他在杏林堂協助吳謙診治病人,將夜間所學應用於實踐,遇到疑難便與吳謙探討,或記錄下來晚間再研讀醫書求證。下午,他或是去嚴鐵山處,聽這位經驗豐富的老藥師講解各類藥材的微妙差異與炮製訣竅,或是與青黛交流,從她的星象易理角度,理解天地氣運對藥性與病機的影響,開闊思路。夜晚,則雷打不動地挑燈夜讀,反複咀嚼朱批醫理,常常為了一個字、一句話的深意,沉思良久。
    他不再急於求成,而是沉下心來,像一塊海綿般,貪婪地吸收著一切能接觸到的知識,並將它們與朱批的核心思想融會貫通。他甚至開始嚐試整理自己的學習心得,將朱批中的要點、自己的實踐案例、以及吳謙、嚴鐵山的經驗談分門別類記錄下來,遇到不解之處,便標記下來,留待日後慢慢參悟。
    這一夜,他正在研讀朱批中一段關於“五運六氣”與“疫病防治”的關聯論述,其中提及一種依據當年氣運配置“防疫香囊”的古法,所需藥材與配伍頗為精妙。他正沉浸其中,忽聞窗外傳來極輕微的、衣袂破風之聲!
    雲逸心中警兆驟起,幾乎是本能地,他吹熄了油燈,身形悄無聲息地滑至窗邊陰影處。幾乎是同時,一道淡淡的、帶著腥甜氣息的粉紅色煙霧,從窗縫中緩緩滲入房內!
    對方竟如此迫不及待,在“赤陽聖會”失敗後,立刻便使出了這等下三濫的暗算手段!
    第十七章 完)
    喜歡玉虛醫緣請大家收藏:()玉虛醫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