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魔都生根記

字數:5796   加入書籤

A+A-


    火車轟鳴著駛入上海站,那股子混雜著金屬、人群和陌生城市特有的氣息撲麵而來,瞬間就把我們從蘇州的溫婉桂花香裏拽了出來,扔進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走出車站,站在人流如織的廣場上,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什麽叫“魔都”。高樓大廈像鋼鐵森林一樣拔地而起,直插雲霄,玻璃幕牆在秋日的陽光下反射著刺眼而冰冷的光。車流在高架橋上匯成一條條永不停息的金色河流,喇叭聲、引擎聲、各地口音的嘈雜聲浪,組成一首喧囂而充滿壓迫感的交響樂。這裏的節奏,比蘇州快了不止一個拍子,空氣裏都彌漫著一種“時間就是金錢”的焦灼感。
    我們一行五人,吳迪區總,我,張旭、陶金金、張聰,像五個背著行囊的探險者,站在這個巨大迷宮的入口,彼此對視一眼,都能看到對方眼中的震撼,以及那一絲被繁華表象掩蓋下的、初來乍到的茫然。吳迪深吸一口氣,推了推鼻梁上的墨鏡,率先打破了沉默,恢複了那種幹練的領袖氣場:“走吧,同誌們!別愣著了,先找個窩安頓下來!同程在上海的宏圖偉業,還得從找個睡覺的地方開始!”
    公司給每人每月三千塊的住房補貼,在2016年的上海,聽起來不少,但真要在靠近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地方找個像樣的單間,也夠嗆。我們五個人一合計,決定發揮“集體主義”精神,先在相對偏一點、但地鐵能到的地方合租一套大的,省錢,也方便初期溝通工作。
    接下來幾天,我們跟著中介,穿梭在嘉定、閔行等區域的小區裏,深刻體會到了上海租房市場的現實骨感。不是房子太舊,就是價格遠超預算,要麽就是地理位置實在不便,通勤時間長得讓人絕望。幾天奔波下來,大家都有些氣餒。
    最後,我們在嘉定區一個不算新但管理還算規範的小區,找到了一套三室兩廳的套房。房子裝修簡單,但空間足夠大,重要的是離地鐵站步行大概十五分鍾,在可接受範圍內。大家看著彼此疲憊又帶著期待的眼神,幾乎是異口同聲:“就這兒吧!”
    房子定下來,分房間又是個“技術活”。吳迪作為區總,又是我們中年紀最長的,自然獨享一間主臥。剩下的兩間,我們四個怎麽分?張旭是團隊裏唯一的女性,肯定得單獨一間。那麽最後那一間,就落到了我、陶金金和張聰三個大老爺們頭上。張聰主動提出,他在上海有個朋友,可以去那邊擠擠,省得我們這裏太擁擠。於是,我和陶金金就成了最後一間的室友。陶金金性格直爽,他一邊把行李往房間裏拖,一邊拍著我肩膀說:“老馮,咱倆搭夥了!以後相互照應!”我笑道:“沒問題,金金,以後就是室友了!”
    就這樣,我們五個算是暫時在上海有了個落腳點。那套三居室很快就被我們帶來的行李、陸續打印出來的上海地圖和市場分析資料填滿,客廳的餐桌成了我們臨時的會議桌,常常鋪滿圖紙和文件,顯得雜亂而充滿生機。
    安身之後,立命之本提上日程。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為同程旅遊在上海的線下門店,找到最合適的“出生地”。吳迪給我們明確了方向:瞄準人口密集、商業活躍、白領聚集的區域,交通必須便利,最好靠近地鐵口,同時還要綜合考慮租金成本。
    “兄弟們,張旭,”吳迪用馬克筆敲著鋪在餐桌上的巨大上海地圖,目光掃過我們每一張臉,“咱們是先鋒隊,錢有限,每一分都要花在刀刃上。選址,就是決定咱們生死的第一步!都給我把眼睛擦亮了,用腳丈量,用腦子分析!我要看到最真實的數據和最靠譜的分析!”
    真正的戰鬥開始了。接下來的日子,我們開啟了“暴走”模式。每人劃分一片重點區域,背著裝滿資料、水、幹糧和測量工具的雙肩包,像偵察兵一樣,深入浦東、浦西各個潛在的目標區域。
    我負責的重點在普陀區一帶。那段時間,我幾乎成了普陀區的“活地圖”。每天天剛亮就出門,揣著地圖和筆記本,沿著一條條街道反複行走。我用腳步丈量臨街鋪麵的實際尺寸,用手機記錄不同時間段的人流量,仔細甄別周邊有哪些成熟的居民區、新建的寫字樓、大型的商業中心,甚至像個商業間諜一樣,偷偷觀察、記錄競爭對手旅行社門店的位置、規模、客流情況。
    上海的秋天依然帶著暑氣,一天走下來,腳上磨出了水泡,汗水一次次浸透襯衫,在後背上結出一圈圈白色的鹽漬。我站在繁華的十字路口,看著眼前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車流,心裏反複掂量、比較:這個地段流量巨大,但租金高昂得令人咋舌,我們初創的門店能否承受?那個區域社區成熟穩定,但競爭對手已經紮堆,我們如何脫穎而出?
    張旭心思細膩,她負責的區域,報告裏不僅分析了商業氛圍,甚至連周邊幼兒園、學校的數量和分布都統計了,她認為這能精準反映家庭客戶的潛在需求。陶金金性子急,體力好,跑的地方最多,覆蓋範圍廣。張聰則更注重交通樞紐和年輕人群聚集地的考察。
    經過近一個月的反複實地勘察、數據對比和激烈的內部討論,我最終將目光鎖定在了江寧路靠近長壽路商圈的一段。這裏不是最頂級的核心商圈,但周邊老牌居民區密集,生活氣息濃厚,同時也有幾個建成不久的現代化寫字樓,蘊藏著不少白領客源。更重要的是,這裏地鐵交通非常方便(臨近7號線和13號線換乘站),周邊生活配套成熟,但大型的、知名的旅行社門店反而相對不多,市場競爭尚未飽和。我覺得,這裏有一種“煙火氣”與“現代感”交織的獨特潛力,很適合我們這種注重服務、走親民路線的品牌切入,可以打造成為“社區旅行管家”和“白領出行顧問”的雙中心。
    方向既定,我把自己關在嘉定那個臨時的“家”裏,熬了兩個通宵,整理堆積如山的勘察數據,畫出示意圖,撰寫詳細的選址報告。我把周邊三公裏內的小區數量、大致戶數、居民構成分析(從小區新舊、檔次推斷)、寫字樓裏的公司類型、員工規模預估,以及競爭對手的情況(數量、規模、主要產品線),甚至周邊公交線路、到達最近地鐵口的準確步行時間都詳細列明。最後,我用不小的篇幅闡述了選擇這裏的核心理由:目標客群清晰且複合(社區居民+上班族),競爭環境相對良性存在差異化競爭空間,租金在可承受範圍內,具備打造成區域生活化旅行服務中心的地理潛力。
    報告提交給吳迪的時候,我心裏還是有些忐忑的。吳迪看得非常仔細,不時用筆在上麵勾畫、提問,問題都很關鍵。
    “老馮,這個小區的人口年齡結構數據,有更可靠的來源支撐嗎?”
    “江寧路這一段早晚高峰的車流情況你觀察過嗎?會不會對客戶到店的便利性產生影響?”
    “你預估的初始客流量和轉化率,具體依據是什麽?”
    我一一作答,有些數據不夠精確的,我承諾立刻再去補充核實。最終,吳迪合上報告,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神色,他靠在椅背上,看著我說:“不錯,老馮,功課做得很紮實,考慮得也比較周全。這個地方,我覺得有戲。方案通過了!就定在江寧路!”
    那一刻,我心裏的石頭總算落了地,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這艱難的第一步,我算是邁穩了。
    選址定下,緊接著就是更加繁瑣和磨人的階段——裝修。公司提供了統一的門店設計VI標準,但具體的施工隊尋找、材料采購、進度監督、質量把控,全得我們自己來。
    我瞬間從“市場分析師”變成了“全能監工”。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泡在還是毛坯狀態的門店裏,空氣中彌漫著粉塵和油漆的味道。我跟裝修隊老板反複溝通設計方案,確認每一個細節:燈箱的尺寸和安裝位置、背景牆的顏色飽和度、接待台的材質和高度、強弱電線路的走向布局、網絡接口的數量……那段時間,我身上總是沾著灰塵和油漆點,手裏不是拿著卷尺就是攥著設計圖紙,嘴裏念叨著的都是各種建材的名稱、規格和價格。
    為了最大限度地控製成本,一些非核心的物料和設備,我拉著陶金金他們一起,跑遍了上海幾個大的建材市場和二手家具市場。討價還價,貨比三家,爭取用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晚上回到嘉定的合租房,常常累得幾乎散架,但還要強打精神在電腦前核對當天的采購清單,跟蹤物流信息,規劃第二天的工作。吳迪則主要負責對接總公司資源,協調各項款項的支付,為我們解決後顧之憂。
    與此同時,另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也同步提上日程——招聘。門店不能光有漂亮的殼子,還得有能打仗的人。我們打印了簡單的招聘廣告,上麵寫著“同程旅遊江寧路店招聘旅遊顧問”,留下了我的電話號碼和郵箱,然後厚著臉皮,將它們貼在了還未裝修完畢、滿是灰塵的門店玻璃門上,期待著能有“慧眼識珠”的人看到。
    投簡曆的人確實不少,郵箱裏每天都能收到幾十封。但仔細篩選下來,符合要求的卻不多。要麽是毫無行業經驗、需要從零教起的小白,培訓成本太高;要麽是心態浮躁、隻盯著高薪提成、缺乏服務意識和耐心的;要麽就是對旅遊行業的理解還停留在“可以到處玩”的膚淺層麵,缺乏專業度和責任感。前後麵試了幾輪,都不是太理想。眼看著門店硬件一天天成型,軟件(人員)卻遲遲不到位,我心裏開始著急起來。光杆司令,可打不了硬仗啊!
    某天下午,我正戴著安全帽,在門店裏盯著工人安裝最重要的形象燈箱,手機郵箱提示音又響了。我隨手點開,是一份新的求職簡曆。本來沒抱太大希望,但掃了幾眼後,我的目光停住了,下意識地站直了身體,往門口光線好些的地方走了幾步。
    這份簡曆做得並不花哨,但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求職者叫何婷,湖北人,畢業於一所不錯的大學的旅遊管理專業。仔細看她的在校經曆和實習項目,都跟旅遊線路規劃、客戶服務體驗提升相關,能看出她對旅遊行業是真心有興趣,並且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和思考。她的自薦信寫得也很誠懇,沒有誇誇其談,而是著重表達了自己對服務行業的理解、學習的意願和做好細節服務的決心。
    我心裏一動,感覺這個女孩或許和我們之前麵試的那些人不一樣。我立刻按照簡曆上留的電話號碼撥了過去。
    “喂,您好,請問是何婷嗎?”我盡量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平和專業,“我這裏是同程旅遊上海江寧路店,收到了您的簡曆,覺得您的情況和我們崗位比較匹配,想約您明天下午過來麵試一下,您看方便嗎?”
    電話那頭傳來一個清晰、略帶點緊張但很有禮貌的女聲:“啊,您好!方便的,方便的!請問具體地址是?我需要準備什麽嗎?”
    約好時間地點,又簡單提醒了她一些注意事項後,我掛了電話,看著手機屏幕上何婷的簡曆,心裏隱隱有了一絲期待。這個何婷,會不會是我們這個初生門店,亟待拚上的第一塊,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塊拚圖呢?
    經過將近三個月沒日沒夜、連軸轉的忙碌,期間解決了無數個大大小小、預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問題,磕磕絆絆,總算,江寧路門店的一切,漸漸從圖紙變成了現實,有了令人欣喜的模樣。嶄新的同程紅色lo燈箱在夜色中亮起,顯得格外醒目和氣派;內部裝修簡潔明亮,既符合公司的統一VI標準,又透著我精心加入的一些暖色係細節和綠植點綴,試圖營造一種專業而又不失親切、舒適的洽談環境。辦公桌椅、電腦、電話、宣傳資料架等設備也基本采購、安裝、擺放到位。
    站在打掃得一塵不染、空空蕩蕩、卻已然準備就緒的門店裏,我環顧四周,一種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在胸中激蕩、翻湧。欣喜若狂?確實有!從無到有,從一片毛坯到初具規模,這一磚一瓦,一桌一椅,每一個細節,都凝聚了我的心血和汗水。這不再隻是公司戰略藍圖上的一個抽象項目,更像是我馮瑞東在上海這片陌生的土地上,親手打造起來的第一個“孩子”,一個承載著希望與夢想的實體。但隨之而來的,是更沉甸甸的壓力和挑戰。店是開起來了,就像一個舞台已經搭好,但能不能吸引觀眾(客戶),演出一場叫好又叫座的大戲(實現盈利和口碑),接下來的運營、獲客、服務、管理……才是真正的、更嚴峻的考驗。而目前,人員尤其是合適的、能獨當一麵的核心人員,始終是最大的短板和不確定性。
    第二天下午,我特意提前趕到門店,再次檢查了所有細節,確保麵試環境整潔、專業。我等待著何婷的到來。這個素未謀麵的湖北女孩,會成為我在這裏招募到的第一個“兵”,會成為我們一起在上海灘這個巨大的舞台上,鳴鑼開道的起點嗎?魔都的征程,在門店硬件落成的這一刻,才算是真正拉開了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序幕。前路依舊迷茫,競爭依舊激烈,但手裏,總算有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可以奮力一搏的陣地。我深吸一口氣,感受著肩上那份陡然增加的重量,目光卻變得更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