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歸航新程,暗榫玄機

字數:3005   加入書籤

A+A-


    江城機場的到達口擠滿了人,“歡迎匠魂團隊載譽歸來”的橫幅在陽光下格外醒目。周教授帶著非遺協會的人舉著花束,身後跟著一群扛著攝像機的記者,連市文旅局的局長都親自來了:“流浪同誌,你們在巴黎的表現,讓江城非遺在國際上露了大臉!”
    秦峰剛把裝著青銅尊的箱子搬下車,就被記者圍得水泄不通:“秦經理,請問與歐洲非遺商會的十萬訂單,會給江城帶來哪些影響?”“流浪老師,盧浮宮的修複項目具體是什麽內容?”流浪笑著接過話筒:“這些成果屬於所有非遺匠人,我們接下來會把重心放在研學基地和盧浮宮修複上,讓更多人參與非遺傳承。”
    回到老街時,非遺基地早已張燈結彩。街坊們端著剛出鍋的熱幹麵和米酒,往大家手裏塞:“流浪,我們在新聞上看到你拿獎了!”“王伯,你可是咱們老街的驕傲!”王伯捧著碗熱幹麵,眼眶濕潤:“還是家鄉的味道最踏實。”
    剛安頓下來,蘇清瑤就收到了盧浮宮寄來的快遞——裏麵是一套清代中式衣櫃的修複資料,附帶的照片顯示,衣櫃門的榫卯結構已經斷裂,最關鍵的“暗榫”部件遺失大半。“盧浮宮的研究員說,這是當年圓明園流失的文物,他們嚐試修複了三次都沒成功,因為這種‘鴛鴦暗榫’的結構,歐洲沒有相關記載。”蘇清瑤指著資料上的示意圖,“暗榫藏在木紋裏,肉眼根本看不到接口。”
    王伯接過資料,戴上老花鏡仔細翻看,突然拍了下桌子:“這是‘蘇式榫卯’裏的絕活兒!我師父當年修過一件類似的衣櫃,說這種暗榫要‘順紋開槽,逆紋藏榫’,接口處的木紋要嚴絲合縫,就像鴛鴦的翅膀一樣貼合。”他從工具箱裏拿出一塊舊木料,“我給你們演示一下,你們就明白了。”
    “叮!觸發主線任務‘修複圓明園流失衣櫃’,任務要求:破解鴛鴦暗榫結構,完成修複方案設計。任務獎勵:匠心值+1500,解鎖‘蘇式榫卯修複’技藝,獲得國家文物局‘文物修複專項資質’。”係統提示音響起,流浪的腦海裏浮現出暗榫的三維結構圖,連木紋的走向和開槽的角度都清晰可見。
    與此同時,秦峰負責的研學基地迎來了首批“小小傳承人”——三十個來自江城中小學的孩子,其中一個戴眼鏡的小男孩格外顯眼,他總是獨自蹲在角落畫榫卯結構圖,不愛說話。“這孩子叫林墨,父母是文物修複師,去年在工地意外去世了,他就變得很內向。”帶隊老師低聲對流浪說,“聽說他從小就跟著父母看榫卯,對這些特別感興趣。”
    流浪走到林墨身邊,發現他畫的結構圖竟然和盧浮宮衣櫃的暗榫有幾分相似。“你知道這種榫卯嗎?”流浪輕聲問。林墨抬起頭,眼睛亮了一下:“爸爸教過我,說這是‘藏在木頭裏的密碼’。”他指著圖紙上的一處標記,“這裏應該有個小凹槽,用來卡緊暗榫。”
    流浪心裏一動,立刻把林墨帶到工作室,讓他看王伯演示的榫卯樣品。林墨伸手摸了摸樣品的接口處,突然說:“不對,凹槽應該再深一點,而且要順著木紋的方向,這樣才能藏住榫頭。”王伯聞言一愣,按照他說的調整開槽深度,果然,暗榫安裝後,木紋完美銜接,看不出絲毫痕跡。“這孩子是個天才!”王伯激動地說。
    修複方案的攻堅階段,林墨成了“小顧問”。他總能從孩子的視角提出新想法,比如用放大鏡觀察木紋時,他發現衣櫃門板的木紋有一處細微的彎曲,正是暗榫的隱藏位置。“爸爸說,木紋不會騙人,有榫卯的地方,木紋會‘繞著走’。”林墨指著照片說,“這裏的木紋彎了一下,暗榫肯定就在這裏。”
    流浪按照林墨的提示,結合係統解鎖的“蘇式榫卯修複”技藝,很快畫出了完整的暗榫修複圖。他用3D打印技術製作出微縮模型,將暗榫安裝進去後,模型衣櫃門開合自如,接口處的木紋完全吻合。“太完美了!”蘇清瑤拿著模型拍照,發給盧浮宮的研究員,“他們肯定想不到,我們的修複團隊裏還有個小專家。”
    “叮!完成修複方案設計,任務進度50%,獎勵匠心值+800,解鎖‘文物修複研學課程’模板。”係統提示音剛落,秦峰就跑進來:“浪哥,研學基地的報名係統崩了!好多家長看到林墨的故事,都想給孩子報名,現在排隊的已經有三百多人了!”
    當天下午,陳坤從巴黎發來視頻連線,屏幕裏是巴黎華人非遺傳承中心的熱鬧場景:“流浪,我們的‘中西合璧’榫卯飾品上線一周就賣斷貨了,歐洲的學校還來聯係我們合作非遺課程。”他舉著一個刻有“匠”字的鑰匙扣,“這是按你教的方法做的,每個都刻了咱們的匠印。”
    視頻裏,一個金發小女孩舉著鑰匙扣用中文喊:“我要當非遺傳承人!”引得大家都笑了。陳坤又說:“盧浮宮的朋友告訴我,你們的修複方案通過初審了,他們邀請你們下個月去巴黎現場修複,還會搞全球直播。”
    研學課程的結課儀式上,林墨親手做了一個小凳子,上麵刻著三個小小的“匠”字——一個是他自己的,一個是紀念父母的,還有一個是送給流浪的。“流浪老師,我以後能常來基地嗎?我想跟著你們學修複,把爸爸的手藝傳下去。”
    流浪蹲下來,摸了摸他的頭:“當然可以,這裏永遠是你的家。”他接過小凳子,發現三個“匠”字的刻痕雖然稚嫩,卻格外有力。王伯笑著說:“這就是薪火相傳啊,咱們的手藝,有接班人了。”
    當晚,國家文物局的批複文件下來了,正式授予匠魂工作室“文物修複專項資質”,還提供了二十萬修複經費。周教授打來電話:“國家非遺保護中心決定,把你們的修複過程納入‘非遺海外回歸計劃’,讓全球華人都能看到文物回家的過程。”
    工作室的燈光再次亮到深夜,流浪和王伯在完善修複工具清單,蘇清瑤在整理巴黎的行程,秦峰在直播裏預告“全球直播修複”的消息,林墨則坐在一旁,認真地給修複圖紙做標注。窗外的老街靜悄悄的,隻有工作室的燈光,像一顆溫暖的火種,照亮了傳承的路。
    流浪看著眼前的一切,手裏握著林墨做的小凳子,突然想起在巴黎看到的夕陽。他知道,下個月的巴黎之行,不僅是修複一件文物,更是讓流失海外的非遺技藝,真正回家。而身邊這些年輕的麵孔,就是非遺未來的希望。
    睡前,流浪收到了林墨發來的短信,隻有一句話:“爸爸說,匠魂就是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我也要這樣。”流浪笑著回複:“我們一起。”月光灑在桌上的修複圖紙上,鴛鴦暗榫的線條在燈光下,像一雙即將展翅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