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 11 章
字數:5080 加入書籤
第十一章
寧寧快要將自己這位便宜哥哥坑死了。
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即:糾官邪,戢奸暴,平訟獄,雪冤抑,以振揚風範而澄清吏治。
說得直白點,就是負責糾正官員的邪惡行為,製止奸邪暴亂,審理訴訟案件,昭雪冤屈,以此來振興和發揚風紀,使吏治清明。
然金陵是賈史王薛四大家的老窩,更是土皇帝甄家的老巢。在金陵這一畝三分地上,就沒他們這些人不敢犯的法。
且不說甄家和史家如何,隻說賈家王家薛家這三家,哪個是經得住查,又經得住旁人告的?
而林如海會跨過四品,直接升遷至從三品的江南道按察使,不光有林如海自己的活動經營,也有寧寧的功勞在裏麵。
還記得甄士隱嗎?
沒錯,就是帶著老婆閨女匆匆進京的甄士隱。
原本甄士隱就因林如海幫他找回女兒心中不勝感激,等到城裏葫蘆廟炸供和鄉下鼠竊狗偷,民不安生的消息陸續傳到京城後,甄士隱一家都快要感激死林如海了。
若非林家及時找回女兒,免他夫婦二人悲苦,他夫婦二人又如何會遠赴京城,既避了炸供之禍,也躲過了莊田之險?
此時甄士隱已徹底定居京城,並在友人的引薦下,又與一些誌同道合的宗室勳貴有了往來。
皇室之中總有一些因著這樣那樣原因而必須淡泊名利之人,甄士隱原也是這樣的品格,來了京城到也讓他變相的打開了一條獨屬於他們這類人的社交圈子。
因京城之中還有不少人記得林如海年少時的風姿,他這次回京述職見了些人,之後就有人在與甄士隱等人的聚會上提起了林如海當年曾驚豔四座的一首詩。
當日救下英蓮之人雖是寧寧,但林家家風嚴,林如海又不願意讓寧寧成為旁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便讓人封了口,掩下了寧寧。
外人不知道英蓮得救全賴寧寧,但甄士隱一家三口卻是心裏門清的。
林如海來了京城後,甄士隱又稍微打聽了一回林如海的事,之後便毫無意外的聽說了先靖安候與和敏的那樁風流韻事。
雖然不少人都在惡意中傷和敏,看不得和敏好,但明眼人都知道和敏與先靖安候那事是被人算計的,於是私下裏又有不少人在心裏感慨和敏沒爹沒娘沒家人為其討回公道,甚是可憐可歎。
年近半百才有了一個女兒的甄士隱夫婦,最見不得這種事。
此時女子身份地位全賴家中父兄,將恩報在林如海身上,也是變相的報與了寧寧。於是甄士隱在林如海入京活動之時,也通過自己的人脈幫忙運作了一二。
於是林如海便因‘其’知微見著之長,得了江南道按察使一職。
之前在姑蘇守孝,後來又在揚州做知府,金陵原就與姑蘇和揚州相去不遠,林如海再不關心這些姻親故舊,也不會什麽都不知曉。
混官場的就沒一個純白的,林如海世家出身,既做不到真正的大義滅親,也不會為了一群成事不足敗事有足的家夥們同流合汙,壞了自己的名聲前程。
隻是如今甫一上任就接到了不少訟狀,也是真鬧心。
╮(╯▽╰╭
這廂,林如海與賈敏剛到金陵,金陵官場上的大小官員就要為林如海一家辦接風宴。金陵地界上的姻親舊故也送了帖子進來,說是要敘舊。還不曾讓人回帖子,就又有賈家的族人一聲招呼都不打的跑過來認親。
這還罷了,等賈敏這邊安置下來後也要辦一場賞花宴,宴請金陵地界上的大小誥命,姻親舊故之女眷以及富商鄉紳妻母……
寧寧坐在一旁,光是聽賈敏說這些就覺得又繁瑣,又麻煩。
對了,賈敏並未見賈家那些族人,而是讓人傳話出去,說自己舟車勞頓略有不適,令他們改日再來。
話說就在寧寧說什麽冤屈時,林如海便走了進來,於是寧寧與賈敏便止了話頭,起身與之見禮。又見林如海似有話要與賈敏商議,寧寧便識趣的起身告辭,並順手帶走了小黛玉。
等寧寧與黛玉離開,林如海才與賈敏說起了那一摞訟狀之事。
林如海不願落人口舌,也不願受製於人,但他也不想一下子就將金陵這些土皇帝們都得罪殆盡。
不說傷了親戚情份,隻說四大家與甄家在江南這地界的勢力就不容小覷,宮中的甄貴妃也不能輕忽,所以林如海能想到的辦法就是各退一步。
各家交出幾隻有些身份的替罪羊出來,再多多的出些錢補償苦主。如此一來,他也能將這些案子都‘秉公處理’了。
但此事還需要賈敏配合,從中傳話。
……
許是江南富饒,所以按察使衙門的後宅也修得極為精致貴氣。
這次住進按察使衙門,賈敏仍將距離主院最近,最精致的院落安排給了寧寧。
至於黛玉和大哥兒,則分別住在正院的東西廂房裏。
寧寧先領著黛玉去自己院子更衣解手,再與黛玉去花園閑逛。
剛剛在正房聽了一句甄家,不由讓寧寧想到了甄寶玉,想到甄寶玉就又不由想到了賈雨村。
賈雨村是黛玉五歲時去的揚州,在那之前還曾在甄家教導過甄寶玉。
原著裏,賈雨村詞嚴義正的跟冷子興說什麽甄家好門風,甄寶玉更是清明靈秀堪比古來名人,雖然早就不記得那一大段車軲轆的話了,但卻仍舊記得賈雨村是如何道貌岸然捧臭腳的。
按時間推算,賈雨村這會兒應該還在大如州。就是不知道這一次,他能不能再遇見嬌杏了。
話又說回來,原著中說賈雨村是生了病又盤纏不繼這才去林家做西席的。
可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賈雨村聘嬌杏為二房時還曾贈了封肅百金,可見其家底如何了。他又不是那等不曾窮過的人,出門遊曆又怎麽可能不多帶些銀兩傍身。
說是遊曆,卻先去甄家給甄寶玉啟蒙,後入林家給黛玉一個五歲女童做西席……想林如海堂堂巡鹽禦史,對著賈雨村一罷官之人稱兄道弟已是禮賢下士。不想他竟以弟自居,稱賈雨為‘尊兄’。
賈雨村能屈能伸,而林如海也是不逞多讓。
這麽一想,寧寧就又發現林如海真不是一般的精明世故。
看向身側玩華容道的小黛玉,寧寧還一臉同情的摸了摸她頭頂的小軟毛。
可憐的娃!
“姑姑?”
小黛玉一臉懵懂的看向寧寧,大大的眼睛裏滿是疑惑。
寧寧長長的歎了口氣,說了句雷人不輕的話:“你還小,大人的事,你不懂。”
兩歲的小黛玉眨巴眨眼大眼睛,她是真不懂。
易嬤嬤等人:“……”
黛玉的教養嬤嬤和丫頭們:“……”
***
翌日,林如海與賈敏赴了接風宴。轉天,林如海在前麵書房見王家大老爺和薛家主;賈敏在後宅見多年未見的堂姐王賈氏和人稱薛姨媽的薛王氏。
這次兩家人拜訪林如海和賈敏,還分別帶了膝下子女。
王仁與薛蟠跟著各自父親在前麵,薛寶釵則跟著母親進了後宅。
說起寶釵,就不得不說一回諸人的年紀了。
寧寧今年六歲,巧的是與寶釵,香菱等人同歲。
黛玉兩歲,京城的寶玉三歲,與父親和舅舅表哥在前麵拜見林如海的薛蟠則剛好八歲。
但寧寧輩份大,見了王賈氏和薛姨媽也是可以和賈敏一道喚二人一聲‘姐姐’的。
所以聰慧如寶釵,還與黛玉一道喚了寧寧一聲‘寧姑姑’。
被這一聲‘寧姑姑’雷得不輕的寧寧不由看向身後的易嬤嬤。易嬤嬤麵上不顯,心裏卻是各種吐槽,但行動間竟是半點不錯的將寧寧連夜讓人打製的那塊金鎖遞了上去。
寧寧接過金鎖,笑眯眯的對寶釵說道:“前兒瞧見這金鎖,昨兒又聽嫂嫂說起你……呐,瞧瞧可還喜歡?”
寶釵看著做工也算精巧,上麵還刻了‘不離不棄,芳齡永繼’八個字的金鎖,不管心中是否喜歡,都表現出一副極中意的模樣,然後態度真誠的謝過寧寧給的見麵禮。
原著中,寶釵說有人給了句吉祥話,這才鏨在器物上,為討吉利天天戴著;而她身邊侍候的丫頭鶯兒則說是一個賴頭和尚送的這句話,叫鏨在金器上。薛姨媽更絕,直接說‘金鎖是個和尚給的,等日後有玉的方可結為婚姻。’
這會兒見寶釵將金鎖收下,寧寧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
這回一步到位,你們薛家應該能統一口徑了吧。
寧寧:嘻,我可真是個好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