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朝聖之路

字數:3912   加入書籤

A+A-




    在解決了薑伯旭的事情後,薑元羲見他們還在爭論不休,索性出來一錘定音。

    “我們薑家出自天水,天水在古夏、古商時期屬雍州,故國號取名大雍。”

    於是,國號就這樣被定了下來,史稱大雍王朝。

    “至於帝號,我在位時不必尊稱,待我故去,再由你們爭吵。”

    於是,薑元羲在位時期,民間與臣下皆尊稱女帝。

    “至於年號,就叫太初吧。”

    後世史稱女帝開國之年為太初元年。

    “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故尊阿爹為太上皇,阿娘為皇太後,此前並無嗣位皇帝祖父在世一例,故尊祖父為無上皇。”

    於是,薑太傅成了無上皇,薑鬆成了太上皇,鄭幼娘成了皇太後。

    “至於擬定功臣封號一事,則由你們先擬,而後交由我過目。”

    最後,薑伯庸等人可以討論的隻剩下一件事——勘定個人功勞,草擬封號。

    就在這時,常明義風塵仆仆的回來了。

    “主上,我已擇好建都之地了。”

    常明義滿臉喜色,顯然是非常滿意此行,他略微帶了些激動的道:“鎬京!建都之地在鎬京!”

    “鎬京?”薑元羲微微挑了挑眉,“那不就是長安?是古周、大秦建都之地?”

    常明義用慣了古稱,聞言也跟著轉了稱呼,“是的,就是那裏。天下之脊,中原之首龍。”

    常明義興奮莫名,“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裏,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麵而守,獨以一麵東製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進而,天府之國也。”1

    常明義對長安讚譽非常高,他親自走了一遍長安的地形,發現長安是龍脈之首,隻要好好規劃長安,大雍王朝後人不要

    腦子進水,自己作死,龍脈風水可保數百年王朝安穩。

    薑元羲對常明義的堪輿本事很信服,微微頷首,“既如此,定都長安。”

    常明義鬆了一口氣,又緊接著要人手,“主上,還請您增派人手,我們現在就準備建築皇宮和規劃內外城。”

    薑元羲無有不應,派了三十萬人給常明義,常明義隻停留了一天,又匆匆帶人離去,他與霍景山都覺得要盡早建好京城,這樣薑元羲才能盡早登基。

    三個月後,常明義派人來告知薑元羲,長安城已建好,他們在長安城恭候薑元羲帝駕。

    幾日之後,薑元羲帶著人從丹陽縣出發,開始前往長安,她的身後自發跟著丹陽縣的百姓們。

    出城之後,薑元羲在馬車上下來,親自走到城外那片墓地,阿方給她遞了一炷香,她持著香低頭拜了拜,插在墓地前放著的香爐裏,沉默的看著那密密麻麻的墓碑。

    每一個墓碑下麵都躺著一個曾經鮮活無比的人,而今他們長眠地下。

    丹陽縣百姓們也默然的看著這一切,本來騷動的私語消失,臉上漸漸顯得肅穆。護送薑元羲等人的虎賁軍更是早就右手撫胸,行了軍禮。

    一刻鍾後,薑元羲突然高聲道:“給我備筆墨紙硯!”

    很快阿方就帶著人備好,還妥帖的準備了案幾。

    薑元羲筆下如遊龍,提了三個字:衛國墓。

    緊接著又提了一副字:勿要給吾丟臉。

    等墨跡幹了,她朝徐峰招了招手。

    “陛下!”徐峰上前行禮,即便薑元羲還沒有舉行登基大典,他們這些做臣下的,也自發這樣稱呼了。

    薑元羲先指了指第一幅字,“這裏都是大雍王朝的大功臣,要讓他們香火長綿。”

    徐峰看了一眼衛國墓三字,低頭應道:“陛下請放心,隻要有丹陽縣一天,就有他們香火一日。”

    徐峰年紀大了,自己早就找過薑元羲,想要繼續留在丹陽縣這裏守護百姓,薑元羲允了。

    薑元羲又指了指第二幅字,她示意阿方拿起來麵向百姓們,她看著聚集在一起的百姓,提高了聲音,“父老鄉親們,我有今日,多虧了你們的支持,大雍永遠不會忘記你們,不會忘記丹陽縣,此乃我龍興之地,我希望你們此後長治久安、海晏河清。”

    她略頓了頓,看著在人群中站在最前頭的一群學生,“太學院乃我親建,我對它抱有很大的希望,即便京城此後再建一個太學院,這裏也是太學院的祖地。”

    太學院的先生和學生們滿臉激動,薑元羲可是開國皇帝!開國皇帝親自對他們肯定了太學院的地位,他們與有榮焉!

    薑元羲指了指這幅字,“這就是我對你們的期望,出了這個城門,就不要給我丟臉!”

    太學院先生和學生們更是激動得紛紛躬身行禮:“陛下詔,我等敬聞聖命!”

    徐峰也滿臉激動的看著這兩幅字,在薑元羲走後,讓人製了三座石碑,其中一座上麵刻著的正是薑元羲親手所寫的“衛國墓”。

    而另外兩座,則是刻著“勿要給吾丟臉”的字樣,一座放在了城門口,一座放在了太學院院中。

    此後從丹陽縣太學院走出來的學生,踏出丹陽縣那一刻,都會先朝著石碑行禮,再去祭拜了衛國墓,才踏上了前往長安城的道路。

    每每有人問他們祖籍何處,在沒有取得功名或者其他成就之前,他們都異口同聲的說出自北地,卻不說出自北地何處。

    不少人以為他們高傲自得,心中不喜,殊不知他們隻是自發的遵循著一句話——勿要給吾丟臉。他們覺得,隻有等他們考取了功名,或者有了其他成就,比如醫術、手藝活、農田這些方麵有了成就,才對得起女帝對他們的期望,才能驕傲的、大聲的對外人說:他們出自丹陽縣!來自女帝龍興之地!

    而每三年一次的科舉,三甲之中必有一個出自丹陽縣,甚至往往多數是狀元,就連二甲進士也不少,其中三甲更是幾乎沒有。

    自來都是南地多文人墨客,科舉一途興起,世人總以為南地文人占據大多數,後來才發現大錯特錯!

    北地學子,特別是丹陽縣太學院學子,獨領風騷。

    縱觀大雍王朝數百載,南地學子文人隻得心服口服。

    而丹陽縣父老鄉親們教導自己孩子亦是如此,每個丹陽縣人都以那句話為準則,大雍王朝每有危難,最先響應皇帝的,永遠是他們。

    丹陽縣百姓們自稱他們這種行為做:朝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