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開始打劫

字數:5030   加入書籤

A+A-


    目標兩國的軍隊沒打起來,情況急轉直下,通訊船傳達的消息表示上麵的人甩鍋了,後續的事情交代理指揮官全權處置。既然是全權,代理指揮官自然是有選擇撤退的權利的。

    不過有句話說的好: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代理指揮官看似可進可退,但其實能選的隻有硬著頭皮上而已。

    艦隊分成三家,假如就自己一隊撤退,回賽格伊斯自然也不用做人,最好是舉家搬遷。另外他手下指揮的也全是同盟會一級會員,其中有不少人等著這回行動升官的,這一撤得罪不少人,今後的路也不好走呢。

    果然在接到通訊船消息後幾分鍾裏,代理指揮官就通過艦隊頻道表示作戰繼續,算他欠大夥一個人情。

    人情債有人喜歡有人沒興趣,但結果艦隊還是繼續行動,在數小時內完成了兩次連續跳躍,到達目標星域。

    聯合艦隊完成跳躍,在艦隊移動速度還沒提升到正常水平前,由各艦隊中的偵查艦錢俶負擔起警戒任務,不好的消息也很快就傳回。

    有偵查艦攔截並解密了小段機械消息,消息顯示艦隊已經被觀察網絡捕捉到,目標官方隨時會采取對策。

    中小國家的地盤也就一到三個星係,禁不起折騰,大多數都會在邊境跳躍帶附近安排一些觀察器或雷達網,密度相比芙羅琳共和國低一點罷了。這種情況下大艦隊一到場就被發現早在預料中,艦隊越大、越集中,各種指標都會表現出更多的人工造物跡象,尤其加速過程中輻射表征會非常明顯。

    如果按早先的劇本,這會兒兩國打的正歡實,就算能調撥軍力,了不起也就是豆丁大小的艦隊來支援,可現在雙方沒打起來,就有可能有一方做出妥協將艦隊調回,甚至可能因賽格伊斯其他聯合艦隊出現在別的點導致雙方臨時停止談判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後一種不需要做出妥協會縮短主力艦隊反應時間。而同盟會聯合艦隊到達目標設施還有四個小時以上的行程,由於目標是科技成果,到達後還有臨時占領、破譯或設備剝離等人工工作需要不少時間,後續如何實在有點難說。

    代理指揮官史蒂夫倒也沒有一邊接近目標一邊幹等,而是征調艦隊中近半數機動力或隱身能力較好的偵查艦,向兩國戰線星域所在方向移動,做大麵積的前出偵查。

    根據之前通訊船的消息,雙方仍有兩成的艦隊保留,這部分按帝國與聯邦那邊的常規,就是用於境內巡邏警戒的,所以被征調的這批偵查艦肯定會被消滅掉部分。當然由於偵查艦在放棄武器係統後偵查設備哪怕對比輕型護衛艦都有顯著優勢,加上偵查陣列等放出式的外延設備,這點時間裏哪怕消滅一半都是不現實的,總之這批偵查艦就是冒著風險去獲取第一手回援情報的,聯合艦隊的大款多,也不在乎人均最多一艘偵查艦的額外損失。

    偵查艦的事情上,潘文占了個小便宜,因為黃金號的偵查艦子艦都是定製的無人型,它沒辦法離開主艦隊太遠做全自動偵查,所以不需要派出去冒險。

    不過占了便宜也得吃虧,因為沒有支出有風險的偵查部隊,潘文的艦隊立刻以高票數被安排到主力艦群位置!

    聯合艦隊執行的是對固定天體的任務,在機動過程完結時會有個變更陣型的動作,對付天體的陣型都是立體凹麵或凹麵x型等等,主力艦群在分擔艦隊傷害方麵的風險並不會大多少,隻是需要負擔登陸部隊投放的任務。潘文的艦隊中有超限機甲組,這種微型化的巡邏艦級武器跟具有攔截係統的戰艦正麵對抗或許潘文還不舍得,但是它們由於體型的關係破壞內部防禦體係簡直不要太厲害,為了能快點結束事情降低被官方主力艦隊打擊的風險,投票時潘文一點反對的意思都沒,倒是另外兩個被安排在主力艦群位置的家夥直翻白眼明顯不爽。

    他們的不爽潘文很理解,從價值上看,一艘偵查艦的價值和一個陸戰隊比根本不是一個級別,陸戰隊是艦隊中風險最高的職業,簽約金、年薪比正常技師高一半以上就不提了,在太空環境投放陸戰隊,每人的動力裝甲、武器都不能少,想降低傷亡投放機甲是必然的,這些全都是錢,而且陸戰隊不是丟一二十人上去就行,目標是惑星級研究基地,進去個一兩百人連影子都看不到,隻能是有多少陸戰隊往裏麵丟多少。

    這些烏七八糟的小事兒路上還有幾件,不提個人得失,從整個聯合艦隊的策略來看,代理指揮官史蒂夫做的不錯。

    一眾同盟會高級會員懷著擔心一路靠近目標,路上隻碰上一個本地偵查艦隊,麵對規模龐大的聯合艦隊,偵查艦隊自然是遠遠的偵查到直接跑路了,從距離上判斷,他們甚至都沒來得及確定聯合艦隊所屬的陣營!

    雖然賽格伊斯的名號暫時還沒暴露,不過接下來的時間裏被官方主力艦隊打擊的可能性似乎在繼續增加。

    相對其他人,潘文的情緒穩定的多,主要是他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從地理位置上看,賽格伊斯是帝國與聯邦玩家的階段大敵,不會一年就把自己玩殘,因為按第二世界的規則,除了玩家用來刷經驗的定點怪可以工廠速造,有智能的npc是不能憑空獲得“裝備的”,在大銀河時代就是戰艦。也就是說一旦本次行動全滅了,賽格伊斯的整體實力會立刻削弱20%,若按照戰時貢獻,這批高端分子的占比還會大很多,一旦沒了賽格伊斯還有沒有自保力都難說,賽格伊斯往後的mr243都是中立國,玩家立刻會突破艦船限製封鎖,艦隊規模井噴隻需要錢而已,橫掃八方幾乎是立刻的!

    當然,正是因為“個性”與“智能”的存在,自取滅亡也不是沒有一點可能,隻是npc內鬥不涉及第二世界的資源調配功能,賽格伊斯若那樣沒了會毫無意義,監管者也會不高興,所以可能性微乎其微罷了。

    總之太空作戰或許有人緊張有人擔心,不過也就能看到自己船上一塊,艦隊航行的很穩當,沒什麽氣氛一說,三個小時後,目標設施出現在艦隊雷達中。

    凱末爾研究中心,是卡特公國的第二大研究基地,飄在兩顆氣態星軌道之間的零引力區,自轉率極低,僅能輔助維持公轉軌道,屬於零重力試驗場。其中零重力試驗場這點就是被賽格伊斯盯上的理由,就算不公開,大家也知道零重力試驗場的主要研究項目肯定是為太空環境服務的。

    接近作戰的過程很短暫,僅持續了不足半小時,就相當於正常駛近。因為是隻有炮艇和極少數巡邏艦保衛的固定目標,戰鬥基本就是無腦對射,聯合艦隊共記損失了十六艘巡邏艦和兩艘護衛艦,另有十來艘戰艦有輕重不一的傷勢。

    體積約為賽格伊斯二分之一的惑星級實驗室具備一定的防衛能力,可惜的是因為屬於境內設施,對抗大規模艦隊並非其長項。科研惑星除了目標明顯的軌道炮和強大的攔截陣列,主要的反擊手段也就近千艘炮艇及十多艘巡邏艦,這實力完全可以對付正常的海盜及流竄分子,不過現在它麵前的是賽格伊斯近三分之一的精英艦隊。

    聯合艦隊在攔截射程外清理掉麵對艦隊方向的全部武器係統後,主力艦群帶著各家捐獻的一點陸戰隊開始了登陸作戰。

    登陸作戰中要麵對很多自動武器,而很多區域都是機甲無法進入的,隻能靠身著動力裝甲的人員和某些小型自動武器,比如潘文的艦隊就把所有由第二主機管理的自動警衛機器人給丟進去了。

    包括三艘裝載著第二主機的少尉級,潘文的艦隊裏四艘船一共提供共計一百二十台ax1、2型警戒機器人,占據艦上數量七成。ax1隻裝備了非致命的電擊、磁化武器,不過機器人這東西不怕死,用這些武器也能利用稍有破損的缺口大麵積破壞供能線路,ax2型則負責機甲在無法到達的位置提供車載級火力的壓製與破壞,效率遠比人工好。

    除了兩種警戒機器人,黃金號上的worker,也就是四臂操作機器人也被丟下去不少,借助這些四條手的東西,第二主機豆豆能第一時間截取情報,同時也可以避開危險環境中依賴人力獲得電子情報由緊張產生的失誤。反正在潘文看來,陸戰隊員的身價遠高於幾個機器人,死了劃不來,戰機才是他們該去的地方。

    陸戰隊從破口進入研究中心,外麵的主力艦群投放人員後也沒有閑著。

    首要的是為陸戰人員提供指揮係統支援,包括隨著人員進度繪製整體地圖、標記安全/危險/重點路線等等。聯合作戰中主力艦群帶著整個艦隊的陸戰隊,平均分攤到四個船主上都有近三百號人需要情報支援,就算潘文有高ai的豆豆幫助做初級判斷,這項工作也不是一兩個戰術班可以完成的。大船不像專業登陸艦,在設計是就不太考慮支援大規模登陸作戰,沒有對應的直連指揮設施,但他早有安排,將奴隸學員未在重錘號實習的成員裏把指揮傾向的都召集到多功能戰術中心,平均一個人隻需要照顧十個人的信息。順便一提,多功能戰術中心平時就是個戰術演練室,和模擬訓練艙的個人戰鬥訓練不同,戰術演練室隻提供戰術模擬的學習環境,也可以當全景模擬區用,隻有在需要的時候才由艦橋控製室接入外部信息。

    除了提供指揮支援,主力艦群還要提供諸如重火力擊破、周邊外部設施清理等雜物。

    考慮到之後的時間裏隨時可能遭到官方主力艦隊的反撲,主力艦群外的其他艦隊在登陸部隊投放時已經開始圍繞研究中心繼續清理背麵火力點,完成清理之後,就不會出現迎擊中做位移動作時一個不小心移動過度導致菊花被爆的慘劇。

    ?研究中心有沒有可能啟動自毀程序?

    有,當然有,但可能性很小,一個研究中心中物理價值最高的是那些做研究的基礎設施,數據僅僅代表未來價值,而基礎設施恰恰是外麵這群家夥不感興趣也沒時間弄走的,陸戰隊也不會去故意破壞。陸戰隊的行動很快就會讓裏麵還活著的人明白,行動是以獲取數據為目的,自毀前是不是該考慮下未來修複的情況?體積有賽格伊斯二分之一,直徑僅略小的人工天體,又是高價值的試驗基地,完全重建起來可不是一兩艘移動星基能比得上的,重建需要的資源短期內對一個小國絕對不是小負擔。

    還有個原因,就是艦船隔著大船們還是有上千公裏距離,人員運輸都靠小艇小炮,研究中心本身又不是個炸彈,就算它自毀的能量在解體後還能在真空環境裏波及數百公裏、電磁效應導致主力艦群護盾暫時失效也沒辦法同歸於盡,頂多是弄死了人員,再對比下人員和整座設施的價值,總是該謹慎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