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雍正

字數:32390   加入書籤

A+A-




    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滿族,母為康熙孝恭仁皇後烏雅氏,清聖祖玄燁第四,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死後葬於清西陵之泰陵,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78xs 7說網  更新快//[ ~]

    基本信息

    屬相:馬

    父親: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康熙皇帝、清聖祖)

    生母:孝恭仁皇後烏雅氏(康熙德妃)

    養母:孝懿仁皇後佟佳氏

    協助登位人:年羹堯、隆科多、愛新覺羅·胤祥

    政敵:愛新覺羅·胤禩(廉親王允禩)、愛新覺羅·胤禟、愛新覺羅·胤礻我,愛新覺羅·胤禵

    :有五個同母弟妹(皇六胤祚(夭折),皇七女,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皇十二女,皇十四胤禵,即允禵i)

    排行:齒序為第四,自然排序為第11。

    生日:公元1678年12月13日(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雍正皇帝塑像

    卒日:公元1735年10月8日(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即位:1722年11月13日

    執政:十三年

    享年:五十八歲

    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廟號:世宗

    陵寢:清西陵之泰陵

    女:10,4女

    嗣帝:皇四(第4)愛新覺羅·弘曆(即乾隆帝)

    公元1691年,奉父命與大臣女烏拉那拉氏成婚。

    生平詳解

    爭奪皇位

    雍正帝(1678年-1735年),姓愛新覺羅,名胤禛(zen),滿族,康熙帝第四。胤禛是德妃所生之,《清史稿·世宗本紀》上說他“有異征,天表魁偉,舉止端凝。”他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雍親王。此間諸皇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當時的太胤礽兩立兩廢,爭奪儲位鬥爭轉入暗處而更加激烈。胤禩因爭奪意圖過於明顯而被康熙斥責疏遠。胤禛表麵不問時事,沉迷釋教道教,自稱“天下第一閑人”,與諸維持和氣,暗中與年羹堯與隆科多交往,加強的勢力集團,同時向父親表現孝順,且在治理黃河水患上取得自明初至清初最傑出政績成就,贏得康熙的信任。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新曆:12月20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死,他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即指雍親王(其即位前的封號),“正”即正統、名正,表示其正當即位。

    胤禛雖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胤禩為首的當年爭奪儲位的勁敵,並不甘心的失敗,他們散布流言,製造事端,以發泄憤懣之情,動搖剛剛易主的皇權。雍正帝著手鞏固皇位:

    他嚴厲打擊朋黨、政敵。雍正有多人,雍正對部分予以堅決打擊。雍正二年七月印製他的《朋黨論》,發給諸王和要員。文中強調臣要與君王同好惡,指出朋黨的危害。做罷輿論後就立即處置他們:康熙的皇十四胤禵先是降爵為郡王,拘禁湯山,後來派去守陵,再後來降爵為貝,受圈禁。康熙的皇九胤禟發往西寧,由年羹堯監視並名其為“賽思黑(討人厭)”,皇八胤禩被圈禁,改名為“阿其那(俎上凍魚)”。康熙皇十二胤祹被革職,康熙的皇三胤祉也被革爵禁錮。

    排除方麵的威脅後,雍正帝又對倚功自傲或倚親自矜,結黨營私,企圖爭奪九鼎的年羹堯、隆科多開刀。年羹堯曆任川、陝巡撫、總督,有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的功勞。驕縱攬權,用人自專,企圖奪權。雍正三年(1725),雍正調他任杭州將軍,十二月他以92大罪令其自盡。隆科多是皇親貴戚:其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後,其姊是雍正養母孝懿皇後。康熙在世時用為一等侍衛,臨終時被任為惟一的傳詔大臣。雍正登基後,隆科多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吏部尚書。他恃親自矜,招權納賄,籠絡黨羽。雍正五年以41大罪將他圈禁,六年死於禁所。

    加強皇權

    雍正帝在祖先基礎上繼續加強皇權,從兩方麵入手:

    第一、強化密折製度,擴大密折的範圍和內容。密折起於康熙二十年。密折有助於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動態,有針對性地製定措施,有效地實施統治。為充分發揮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遞密折的範圍擴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內容則擴大到生計、風俗等方麵。軍機處內景

    第二、設軍機處。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軍機處的大臣由皇帝挑選,由內閣大臣兼任,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跪受筆錄,他們的活動都是在皇帝的監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話記錄的。可見,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於發揮君主****,所以一旦出現之後,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誌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軍機處成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廢止了,內閣變成隻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二端,真正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軍機大臣無日不被召見,無日不承命辦事,出沒於宮廷之間。皇帝行動所到的地方,軍機大臣也無不隨從在側。但軍機處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軍機處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軍機大臣的值房稱為“軍機堂”,初僅板屋數間,後來才改建瓦屋。軍機章京的值房,最初僅屋一間半、後來才有屋五間。軍機處也無專官,軍機大臣、軍機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職,皇帝可以隨時令其離開軍機處,回本衙門。軍機大臣既無品級,也無俸祿。軍機大臣之任命,並無製度上的規定可供遵循,完全出於皇帝的自由意誌。軍機大臣的職務也沒有製度上的規定,一切都是皇帝臨時交辦的,所以軍機大臣隻是承旨辦事而已。“隻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讚畫於其間”,這些都說明軍機處是皇帝集權的最好的工具。

    政事治理

    勤政

    與康熙帝一樣,雍正帝勤於政事。他宵衣旰食,夙夜憂勤,按照今日事今日畢的原則辦事。後人收集他13年中朱批過的折就有360卷。經過13年的勵精圖治,使滿清帝國各方麵在康熙時期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為康乾盛世的創建作出了巨大貢獻。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堯和隆科多。年羹堯先後被任命為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赴青海征討厄魯特羅卜藏丹津叛亂,成功後封為一等公,成為實際的西北王。隆科多為吏部尚書、步軍統領、兼理藩院,賜太太保銜,被雍正尊稱為“舅舅”。兩人都顯赫異常,但未過幾年,即被雍正整肅。年羹堯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時雍正興起**打擊兩人勢力(汪景祺案和錢名世案)。對於隆、年的死因,有人指出於年、隆位重之後過於驕奢、行為不檢,加上結黨營私,觸犯了皇權的大忌,為雍正所不容。但雍正早年過於寵信放縱,隨後又殘酷打擊,被史學家所批評。另有人與雍正得位傳說聯係起來,認為隆、年參與此事,太多而被“兔死狗烹”。

    雍正帝祭祀神農圖雍正皇帝雖說為了登上並鞏固的帝位用了許多殘忍的手段,但以治國而言他是一個出色的帝王,並使清朝的盛世能夠從康熙一直延續到乾隆時期。

    雍正一朝寵信四位臣工:李衛(安徽人)、田文鏡(福建人)、張廷玉(安徽人)、鄂爾泰;其中李衛和張廷玉為漢人,田文鏡為漢軍旗人,足見雍正確實了解也重用漢人。

    中央體製: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折製度監視臣民,並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

    經濟政策:在稅製上推行“攤丁入畝”,“廢除賤籍”,“火耗歸公”等製。

    民族政策:廢除西南少數民族原本的土司製度,改行“改土歸流”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及同化。此外,雍正亦宣稱“朕以外國之君,主中國之事”,嚴防漢族士大夫階層離心。

    海禁問題上,開始嚴格執行海禁,後來考慮到閩福百姓生計困難,同意適當開禁;雍正二年降旨準廣東人移民台灣。但對外洋的人民仍有戒心。

    立儲製度:改善秘密選儲製度,即皇帝在位時不公開宣布繼承人,而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確立新君。這樣使得使皇位繼承辦法製度化,也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熙帝晚年諸皇互相傾軋的局麵。

    信仰喇嘛佛教:與**喇嘛交往密切;**喇嘛特頒大佛像贈雍正;現存放於北京雍和宮:**喇嘛也讚揚雍正已修為“佛爺”,雍正也著作學佛經籍數部。

    雍正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在位期間每年唯有生日當天才會休息一天,其餘每天都挑燭工作至淩晨一兩點。他一生中在大臣的奏折中總共批閱超過千萬字,過勞死的說法甚為可信。

    整飭吏治

    雍正戎裝圖順治、康熙都重視吏治。雍正帝仍然重視。他說夫吏治不清,民何以安?”為改善吏治,他對官員實行“吐故納新”。雍正賞識執法嚴,作風雷厲風行,嚴猛行政,有開拓氣魄,政績顯著的官員。胤禛還是皇時,曾囑托內務府員外郎鄂爾泰替辦些私事,被拒絕。胤禛即位後非但沒有打擊他,還讚揚說你擔任郎官,拒絕皇的要求,執法嚴格,我很高興。”後來鄂爾泰青雲直上。再如田文鏡、李衛在河南、浙江清查錢糧做得好,被譽為“模範督撫”。

    “姑息養奸”、“貪庸不肖”,因循貪婪的官員,雍正帝則堅決排斥。雍正初年,山西、湖南、浙江等省就革掉許多這樣的官員。在湖南,州縣官65人在一年之內就革除了30多人,個別省革除十分之九。清除敗類對純潔官吏隊伍自然有很大作用。

    康熙末年財政嚴重虧空。康熙四十八年戶部存銀五千多萬兩,六十一年僅八百多萬兩,存銀下降這麽多,原因是虧空。經查,戶部虧空二百五十萬兩,江蘇從康熙五十一年到雍正元年虧空八百一十萬兩。雍正元年起到九年,雍正帝雷厲風行地進行了一場錢糧大清查。規定凡是虧空,三年補齊。他組織了一個得力的領導班,由康熙十三怡親王允祥總理事務,皇舅隆科多、大學士白潢、尚書朱軾會同辦理。清查虧空首先在中央進行。虧空的主要原因是官吏的貪汙中飽。雍正帝勒令貪欠官員賠償。康熙十敦郡王允、內務府堂官李英貴家產被抄歸公。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進行。清查不力的官員,則予以調查處理。江西巡撫裴律因清查不力而被審問,查出他本身就有貪汙,被參劾。對於貪官一律治罪。河道總督趙世顯、經常給康熙帝寫密折的蘇州織造李煦等貪官都被抄了家。清查使財政好轉,一年後就有了贏餘,雍正末年存銀增至6000餘萬兩,同時懲治了一批貪官汙吏。

    下麵提到雍正帝製定的耗羨歸公政策也有助於官吏的廉潔。

    銳意改革

    雍正帝即位時已經45歲,思想成熟,對朝廷內政外交好壞方麵的情況已有相當深刻的了解,哪些需繼承,哪些需變革也胸有成竹。在位13年間,他繼續執行先王正確政策,發揚光大;以往積弊則堅決革除,支持創新。

    雍正帝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一、“攤丁入畝”

    雍正元年,雍正帝從直隸巡撫李維鈞之請,實行丁銀攤入田賦一並征收的原則,改變按人丁、地畝雙重征收標準,減輕了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負擔。[]到乾隆時,這一政策推廣到了全國。

    二、“耗羨歸公”

    清初沿襲明製,各地征收錢糧,加收“火耗”(碎銀加火鑄成銀錠時的折耗,亦稱耗羨)。實行中,官員任意加派,一兩可加至數錢。因不在上交正額之內,官員從中任意侵貪,成為官場公行的陋習。康熙帝曾說,清官也取火耗。康熙末年,各地官員以火耗為名,肆意橫征中飽,已無法限止。雍正帝清理錢糧時,山西巡撫諾眠與布政使高成齡在雍正二年奏請將該省各地加派的火耗,提解布政使司庫,以二十萬兩補完該省虧空,除公用外,分發給地方官員,稱為“養廉”。雍正帝指出,曆來火耗皆州縣征收而加派橫征,侵蝕國帑不下數百萬。原因是各州縣征收火耗分送上司,種種饋送,名目繁多,州縣肆意貪汙,上司曲為容隱,這是從來的積弊,應當消除。他采納山西官員的建策,說“與其州縣存火耗以養上司,何如上司撥火耗以養州縣。”(《世宗實錄》卷二十二)州縣養上司是公開的非法賄賂。上司撥州縣便成為合法的“養廉”,即官俸的補貼。山西實行後,各省相繼仿效,以火耗補完虧空的錢糧,並分撥州縣養廉。一七二七年,又命各省督撫,就該省情形酌議具奏,著為定額。這一改革形成製度,稱為“養廉”,又稱“耗羨歸公”,即由上級官府依定額發給官員。以後火耗一分為三:一份給地方官養廉,一份彌補地方虧空,一份留地方公用。這樣,既增加了財政收入,又有助於廉政。

    三、改土歸流

    雍正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改土歸流的改革。雍正四年,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取消土司,改派可以隨時任免的流官。改土歸流對於減輕對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壓迫和剝削有幫助,對清朝實施全國性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有重要意義,但清朝在推行改土歸流時過度強調使用武力,對一些地區的反抗采取了殘酷的武力鎮壓,也給西南部分少數民族人民帶來了災難。

    四、廢除賤籍

    雍正帝在人權方麵有一項重大改革,那就是削除賤民籍。賤民指奴仆、娼優、隸卒、樂戶、惰民、蜑戶(以船為家,以捕魚為業,不能上岸居住的漁民)等。他們社會地位低下,不能與一般人為伍,不能讀書,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權利。雍正元年,山西、陝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編入“樂戶(官ji)”籍的後代,雍正命令摘除其“樂戶”籍,使其成為民戶,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紹興曾反對朱元璋的那些人後代的“惰民”籍,使其成為民戶,五年四月下令免除粵東“蜑戶”籍,使其成為民戶。他們的賤民籍除掉後,提高了社會地位。

    五、秘密立儲

    雍正帝在皇位繼承上有一項重大創新,那就是秘密立儲。鑒於康熙帝在預立太問題上的失敗,雍正帝於元年八月宣布密建儲位法——將他的繼承人弘曆的名字寫好,雍正禦筆《夏日泛舟詩》軸放匣中,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駕崩後從匣中取出宣讀。又以密旨藏於內府,以備核對。這個方法,避免了皇爭權而引起的激烈鬥爭。後世幾代都效法他。

    六、設軍機處

    另外還有廢除腰斬,開放洋禁等等。

    發展農業

    雍正帝繼續執行先王發展生產的政策。他像前輩君王一樣鼓勵開荒,興修水利。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十二年,全國田地從735萬頃增至890萬頃,疏浚了衛河、澱河、牙河、永定河。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隸營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黃河、運河堤岸。

    雍正帝繼續蠲免錢糧政策。據《清史稿·世宗本紀》,他在位13年,免了12年災區的賦稅和一些地區的漕糧。

    軍事成就

    雍正帝繼續執行滿洲的擴張政策。康熙帝三征噶爾丹,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於雍正元年支持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糾集20萬人進攻西寧反清,雍正命年羹堯、嶽鍾琪率兵討伐,大勝,青海完全歸入滿清帝國版圖。

    雍正五年派遣策淩為首席代表與俄國簽訂《布連斯奇條約》,第二年又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劃定了清俄中段邊界,穩定了清俄邊界局勢,促進了清俄邊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貿易。

    大興**

    滿清的**並非始於雍正,但在雍正執政時期,文網之密、文禍之重的確超過他的列祖列宗。在其臨禦的13年裏查辦的**就有14起(其中處死案中人的案件有5起),數量甚至超過了其父康熙在位61年文禍的總和。

    比較重大的**事件主要有:錢名世案、汪景琪案、査嗣庭案、陸生楠、謝世濟案、曾靜、呂留良案。雍正前期**以清理政敵集團及朝廷內朋黨為主,是屬於朝廷上層內部政治爭鬥借口。曾靜案以後轉向一般**。

    文化成就

    雍正帝執政期間,完成了始於康熙年間的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此外續修《大清一統誌》,於乾隆八年成書。續修的還有《大清會典》。

    詩詞部分

    情詩

    愛新覺羅·胤禛影視形象(18張)

    《仲秋有懷》

    翻飛挺落葉初開,悵怏難禁獨倚欄。

    兩地西風人夢隔,一天涼雨雁聲寒。

    驚秋剪燭吟新句,把酒論文憶舊歡。

    辜負此時曾有約,桂花香好不同看。

    《寒夜有懷》

    夜寒漏永千門靜,破夢鍾聲度花影。

    夢想回思憶最真,哪堪夢短難常親。

    兀坐誰教夢更添,起步修廊風動簾。

    可憐兩地隔吳越,此情惟付天邊月。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詩》

    正月

    一管纖毫舊未嗬,待題正月恰正歌。

    人生頗喜披襲冷,又被春燈過眼波。

    二月

    萬物將期草木溶,取來蘸取杏花中。

    嫌君圖卷層巒少,不會遍山灼灼紅。

    三月

    天地多情且複蘇,尋青踏馬意多徐。

    相逢就借東君便,一詠一懷正當塗。

    四月

    詩情新媚更詩餘,便傘褶裙總晏如。

    群卉亦知朝節氣,同人緩緩過長居。

    五月

    江閣登臨頗欲勝,中都弟冶遊成。

    盛朝已附屈原老,競看龍船載*新。

    六月

    就人新暑似江南,半蒲煙光嫩不含。

    得便畫z聽雨去,詩懷夜宿到吳山。

    七月

    年光欲看已青青,又度天孫河鼓星。

    我獨愛君山藐漢,中原相望氣何森。

    八月

    壯月江潮久不平,何為驅扇畫流螢。

    我來即是弄潮者,幾個中年不靡聲

    九月

    天地才生顏色老,人間詩客倍春思。

    茱萸一插豪情在,坐久峰巒竟不歸。

    十月

    金風待振秋蟬咽,玉露樊籠都唱歇,

    誰種無聲菊滿山,使之煥發於朝野、

    十一月

    尋山老道韻頗如,筆致蕭嚴待客詁。

    既在人間蟄守久,轉承意興竟全無。

    十二月

    格物於今又一開,千門萬戶雪相埋。

    題詞見冷心情下,已素嬰孩何必猜。

    正月觀燈,二月踏青,三月賞桃,四月流觴,五月賽舟,六月納涼,七月乞巧,八月賞月,九月賞菊,十月畫像,十一月參禪,臘月賞雪。

    雍正九年八月十六日作

    《宴月舊作》

    花好枝頭月色新,看花賞月屬閑身。

    姮娥更是多情甚,個個樽中送一輪。

    雍正即位前《雍邸集》

    《春園讀書》

    一片芳菲上苑東,晝長人坐落花風。

    蒙茸細草侵階綠,濃豔夭桃映閣紅。

    春惹遊蜂窺幾席,濃熏舞蝶傍簾櫳。

    韶光脈脈春如海,諷詠芸編興不窮。

    《山池晚步》

    夕陽斜映綠波清,閑傍長橋步屧行。

    山靜鹿過銜瑞草,溪平魚泳趁飛英。

    蒙蒙嵐氣侵衣潤,款款香氣撲麵輕。

    徒倚景光天欲暮,淩虛樓閣帶霞明。

    《春日泛舟》

    蘭舟宛轉浪紋平,一棹容與蕩晴晚。上苑春深芳草綠,西山落照遠峰明。

    長空鴉返千林暝,絕塞鴻歸萬裏情。縹緲中流憑覽勝,始知仙境有蓬瀛。

    《月夜對落花有感》

    落花滿徑月朦朧,夜靜閑吟料峭風。煙外鍾聲來院落,無邊桂影入簾櫳。

    萋萋芳草春將去,冉冉韶光酒莫空。新綠成陰紅綠減,清和天氣正衝融。

    《月下獨酌》

    春月娟娟映水清,一斟一酌聽泉聲。微風暗拂花枝動,幾點殘紅撲酒罌。

    《春院小飲》

    春深紅紫映樓台,檻外風香花盡開。東海玉盤看乍湧,恰逢童抱尊來。

    《雨霽》

    節屆清和春未賒,看山不厭半雲遮。微風扇暖蒸新雨,為我催開後院花。

    《立夏》

    熏風吹水綠於苔,羲馭徐催朱夏來。堤畔龍鱗皴古柏,庭前兔目綻新槐。

    《暢春園芍藥花開作》

    首夏清和殿閣開,園中景物足徘徊。翩翾紫燕銜泥去,睍睕黃鶯過水來。

    槐影初圓當永晝,桐陰漸引上層台。更憐芍藥臨風好,香襲書幃錦作堆。

    《花間小飲》

    長夏初臨芍藥開,熏風拂席送香來。仙姿綽約翻紅袖,月影婆娑照綠杯。

    《曉晴》

    曉起浮窗天色明,苔痕滋碧露光瑩。繞階幾樹看花發,對岸一聲聽鳥鳴。

    波刺遊魚翻浪急,低徊舞蝶傍簾輕。春雲漠漠寒偏峭,默乞天公十日晴。

    《早行》

    早行晴野樹如煙,日出東山映繡韉。寂寂荒村臨水際,翩翩飛鳥向雲邊。

    空蒙朝露侵衣潤,豔冶閑花入目妍。扈從鑾輿承色笑,欣隨貂尾快揚鞭。

    《賜觀金蓮花》

    異種遙從塞外傳,香台曾為捧金仙。檀心吐豔熏風裏,鈿朵含芳積翠邊。

    月殿桂飄難比端,秋籬菊綻不同妍。移來禦砌增佳玩,千葉休誇太液蓮。

    《友人書屋》

    羨君瀟灑致如仙,心遠何妨地更偏。兩洗覽光青入牖,風搖竹影綠當筵。

    《熱河園中避暑》

    別業遙連上苑邊,承恩避暑興怡然。蘭舟曉泛清波裏,荷蓋擎珠顆顆圓。

    《夏日泛舟》

    殿閣風生波麵涼,溯洄徐泛芰荷香。柳陰深處停橈看,無數纖鯈戲碧塘。

    《園中即景》

    林亭幽靜晚風涼,水氣侵衣荇藻香。好景片時期莫負,開窗披卷意徜徉。

    《晚泛》

    畫橈閑泛暮霞明,風細波微暑期輕。更轉碧山尋勝跡,恰逢雙鶴似相迎。

    《觀雨》

    密雨如膏灑碧絲,稻花漠漠繞長陂。虛齋睡起推窗看,私喜甘霖正及時。

    《前廊》

    曲廊斜轉接修篁,坐倚層岩意興長。細草敷榮侵塌綠,野花爭豔襲衣香。

    碧梧枝上聽蟬躁,翠柳堤邊看鶴翔。此際閑身無一事,怡然嘯詠自徜徉。

    《恭侍奉乾清宮》

    殿閣參差際碧天,玉階秋草靜芊綿。雲開北闕祥光滿,雨過西山霽色鮮。

    寶座金爐香藹藹,彤墀仙掌露涓涓。承歡頻荷溫顏接,凜惕趨蹌繡扆前。

    《中元侍從》

    中元令節慶皇州,雲散晴空暑期收。薄海兆民歌大有,鈞天廣樂奉宸遊。

    瑤星合彩蘭盆映,銀蕊分光蓮浦浮。燈光交輝看似晝,聖請怡豫太平秋。

    《山翁》

    山翁避暑在山中,竹簌鬆濤麵麵風。三樂啟期何所事,朝陽睡到夕陽紅。

    《漁翁》

    漁翁獨釣寒江雪,春雨秋風總是閑。滿眼兒孫長繞膝,賣魚沽酒醉蒼顏。

    《登望海樓》

    觀海登樓日未斜,晴空萬裏浮雲霞。才經一陣風過檻,倏起千堆雪卷花。

    貝闕鼇峰如可接,鵬津鮫室豈終遐。詭詞未許張融賦,到此方知語不誇。

    《詠玉泉山竹》

    禦園修竹傳名久,嫩筱抽梢早出牆。雨滌微塵新浥翠,風穿密葉澹聞香。

    低侵幽澗波添綠,靜冪虛窗影送涼。更羨堅貞能耐雪,長竿節節挺琳琅。

    《秋夜》

    新秋秋月照虛簷,寂曆山扉夜不關。默坐焚香遺萬慮,瀟瀟梧竹水潺湲。

    《晚晴》

    雨餘林隙漏斜曛,石砌幽花似茜裙。爽氣漸來殘暑退,移床岩畔看秋雲。

    《臨流》

    脈脈清渠繞舍流,移床就柳坐溪頭。鏡涵霽影浮斜日,波映寒光報早秋。

    村畔砧聲聽漸暝,林端蟬翼噪逾幽。此中偃息容疏懶,底用乘槎海上遊。

    《花下偶成》

    對酒吟詩花勸飲,花前得句自推敲,

    九重三殿誰為友,皓月清風作契交。

    《詠自鳴鍾》

    巧製符天律,陰陽一彈包。弦輪旋密運,針表恰相交。

    晷刻毫無爽,晨昏定不淆。應時清響報,疑是有人敲。

    《夜坐》

    獨坐幽園裏,簾開竹影斜。稀聞更轉漏,但聽野鳴蛙。

    活活泉流玉,溶溶月照沙。然怡靜境,把卷待烹茶。

    《春暮登樓》

    坐惜芳華晚,登樓獨舉觴。眼看春色暮,行踏落花香。

    藻密魚堪隱,林深鳥容藏。憑欄無限思,新月逗清光。

    《暮春》

    春暮饒佳景,閑行踏碧苔。落花浮水麵,戲蝶舞牆隈。

    春拂蘭叢暖,陰移竹影回。流光將入夏,更有牡丹開。

    《宮中直宿作》

    寶殿燭輝煌,承恩宿未央。禦爐香不燼,宮漏滴初長。

    階砌移花影,罘罳透月光。太平無一事,常願奉君王。

    《夏日讀書》

    夏日書齋靜,荷風拂檻來。芬芳盈幾席,翠帙帶香開。

    《江邊讀書》

    湍響聽瀧瀧,簾開對大江。園幽人跡少,把卷倚南窗。

    《晚登海河樓》

    晚景登樓望,波涵夕照明。觀瀾清俗慮,倚檻動詩情。

    孤鶩衝霞去,扁舟向海行。欣然塵境遠,惟聽棹歌聲。

    《題友人園》

    峁堂氣象幽,牆角繞清流。雨霽西山近,風來北牖秋。

    疏簷看皓月,輕舫逐浮鷗。即景陳杯斝,心期好自由。

    《雨窗》

    茅簷飛細雨,爽氣乍侵人。移塌臨窗坐,詩懷自覺新。

    《月下閑步》

    閑行曲岸邊,西嶺暮蒼然。草蔓迷幽徑,橋危咽細泉。

    溪風吹緩帶,夜色逼吟肩。徙倚看林杪,雲間月影遷。

    《書齋秋暝》

    幽齋新雨後,爽氣泛池荷。碧落疏星淡,晴窗皓月多。

    隔花聞漏滴,倚枕和漁歌。更愛流螢好,揚拂檻過。

    《運河舟中》

    扈蹕承文舸,晨光漾桂舟。遠村煙淡淡,野老意。

    拋粒遊魚聚,依萍乳鴨浮。水天同一色,疑是泛瀛洲。

    《自鳴鍾》

    八萬裏疏域,恩威悉感通。珍奇爭貢獻,鍾表極精工。

    應律符天建,聞聲得日中。蓮花空製漏,奚必老僧功。

    《聽禪》

    幽齋人跡少,禪翼響疏林。大火方流序,微諒早托音。

    乍聽分遠近,欲覓隱高深。旦夕軒亭外,清機伴我吟。

    《題範蠡載歸圖》

    獨有艱危時,方見臣職。吳越爭雌雄,彼此各努力。

    夫差好拒諫,隻為紅顏惑。所以範大夫,留之恐傾國。

    功成載歸湖,斯意無人識。朗然照青史,去往皆可式。

    《答友》

    筆健如錐世共稱,開緘但覺霧雲興。深藏未許懸齋壁,直恐龍蛇帶雨騰。

    《題劉鬆年畫》

    瀟灑鬆年畫,豐神迥不群。鬆杉相間秀,風水自成文。

    柔櫓輕隨浪,蒼山半入雲。超然三島境,何處得塵氛?

    《扈蹕途中觀獲》

    秋爽獵邊城,天高氣象清。登場占物候,觀獲暢皇情。

    岩穀縈車騎,雲霞拂旌旗。豫遊叨扈從,薄劣愧恩寵。

    《塞外中秋》

    駐蹕邊庭夜,中秋一鏡圓。遙從滄海畔,飛落碧峰顛。

    溢彩浮堯斝,流輝拂舜宴。坐深光愈迥,景物倍清妍。

    《大獵》

    五校雕工勁,三秋野獸肥。乘時講武事,大獮振兵威。

    狡兔寧藏跡,封熊悉入圍。獵歸數軍實,落日照龍旗。

    《塞外秋興二首》

    路出關山外,秋空日漸高。清霜凝曉旆,寒色透征袍。

    風勁飛鷹捷,川長獵騎豪。皇威揚四遠,邊徼戢弓刀。

    其二

    駐蹕依林麓,風多野水鳴。旌旗飄暮靄,鐃吹咽邊聲。

    雞塞霜逾白,龍沙風更清。卻看行殿外,諸部盡歡迎。

    雍正為母親德妃烏雅氏寫哀述詩

    母後周年述哀一首(有序)

    母後升遐,倏經周歲。痛色笑之難追,想音容而切慕。潸然淚下,賦此哀辭為念。

    慈恩重,難禁涕淚懸。尊榮心莫罄,恍惚歲雲遷。

    物候常如此,音容獨渺焉。寢門空在望,一望一淒然

    母後二周諱辰

    自隔慈顏杳,重臨此日悲。音徽徒有慕,尊養已無時。

    恩念劬勞重,心驚歲月馳。朝來益為愴,撫序淚空垂。

    母後三周諱辰

    鞠我恩深重,違顏夢渺茫。三年成逝水,百感對流光。

    黯黯慈雲在,迢迢仙路長。朝來又臨諱,含愴仰空蒼。

    ——選自,欽定四庫全書·卷之二十八·詩·四宜堂世宗憲皇帝禦製文集集一

    個人性格

    雍正帝的性格頗為複雜。生性多疑,冷酷暴躁,卻不乏人情世故。

    勤政刻苦

    滿清野史對雍正的評價多為負麵,究其原因,是因為雍正上台之後提高了漢人的地位,折損了滿洲旗人的利益,所以野史多把雍正描寫為殘暴冷酷,但實際上,雍正非常勤於政事,平日除卻睡覺,其餘大部分都在批閱奏折,康熙末年,國庫虧空嚴重,隻有八百萬兩左右,而雍正末年,國庫銀兩就增至六千餘萬兩,上升了近十倍,由此可見雍正勤於政事的重大成果。

    暴躁

    有一次,雍正看雜劇《鄭儋打》。演員的演技和唱腔都不,雍正賜食。因為劇中鄭儋是常州人,演員就問雍正帝現今常州刺史(明清時刺史是知州的別稱)是誰。想不到雍正聽後大怒,說你是戲,可以問起官守來?”立刻將演員杖擊而死。雍正初年,浙江人汪景祺譏評雍正殺功臣年羹堯,查嗣庭出“維民所止”的試題,雍正帝怒發衝冠,殺了汪景祺,查嗣庭下獄並死於牢中。他認為浙江澆漓,不定期的停止浙江鄉、會兩試,並設觀風整俗使。

    刻薄殘酷

    雍正帝的刻薄表現在他以極其粗俗醜惡的語言醜化他所痛恨之人。錢名世寫了歌頌年羹堯的詩,雍正帝就給錢名世寫了塊“名教罪人”的匾,掛到錢名世的大廳,以世世代代醜化錢名世。他還嫌不夠,令385名舉人、進士寫詩醜化錢名世。殘酷主要表現在雍正即位後把他的好幾個打了下去,有的置之死地。

    雷厲風行、當機立斷

    雍正即位後搞了許多改革,如財政製度改革,改土歸流,都是決定後就幹,一幹就大張旗鼓,全力以赴,不拖拖拉拉,一定幹出結果。

    樸素、嚴肅

    《嘯亭雜錄》卷一說他“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

    雍正有仁慈一麵。他吃飯不剩飯,顆粒必盡,他常對臣下說,要珍惜五穀,以暴殄天物為戒。他對張廷玉說,他與人同行,不踩他人頭影。

    迷信祥瑞

    喜歡別人向他報告祥瑞。他為祈雨而造風、雲、雷、雨四神。所謂祥瑞是指好事情的兆頭和征象,例如玉米一棵四穗,稻禾徑高數尺,皇陵出現五色祥雲等。雍正七年十月,雲南趙州出醴泉,鄂爾泰奏聞,雍正帝馬上褒獎他“化民成俗,格天致瑞”,加官少保。雍正初年年羹堯亦因“祥瑞”而滿門抄斬。

    雍正朝年表大事記

    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

    實行攤丁入畝開始除賤為良八月,羅卜藏丹津起義重用田文鏡,鄂爾泰,李衛密建皇儲

    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

    開始耗羨歸公製度鎮壓羅卜藏丹津起義頒發聖諭廣訓授農頂戴設八旗井田雍正帝禁礦

    雍正三年(1725年乙巳)

    安輯棚民京畿營田十二月,年羹堯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

    雍正四年(1726年丙午)

    年羹堯賜自盡將允禩集團一網打盡,同年九月,允禩死於獄中整肅吏治清虧空

    開始改土歸流政策推行保甲製推行耕田法設觀風整俗使

    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

    五月幽禁隆科多清俄訂布連斯奇條約推行宗族製設駐藏大臣

    雍正六年(1728年戊申)

    隆科多死去清俄簽訂恰克圖條約

    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

    設軍機房建立“廷寄”製度

    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

    怡親王允祥病故,雍正帝恢複其名為“胤祥”

    雍正九年(1731年辛亥)

    設宣諭化導使

    雍正十年(1732年壬)

    將軍機房改名辦理軍機處

    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醜)

    頒發《朱批諭旨》

    雍正十二年(1734年甲寅)

    古州苗變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乙卯)

    雍正帝暴死,葬於清西陵之泰陵,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弘曆即皇帝位(滿清入關後的第四任皇帝,雍正帝第四,公元1736-1795年在位。屬兔,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終年八十九歲,葬於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

    雍正朝名臣

    愛新覺羅·胤祥(1686—1730),

    清康熙帝第十三(實為22),滿洲正藍旗人,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生,**哈赤裔孫。弟兄間,惟與雍親王胤禛關係最密。胤禛繼位,即封為和碩怡親王,總理朝政,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大政務。胤禛念國儲關係民生,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命王領戶部,管理三庫事。胤祥以“國家休養生息,民康物阜”為務,針對前朝財政積弊,清理天下賦稅,稽核出納,量入為出,致府庫充盈,國用日裕。天下浮糧,害民甚劇,在胤禛支持下,竭力剔除,僅江南之蘇、鬆,浙江之嘉、湖,江西之南昌,通計每年減除60多萬兩,直省正供蠲免多達數百萬兩。三年(1725),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將直隸分作四區,區設專官,負責疏浚河渠,築堤置閘,區分疆畝,經劃溝騰,千裏之內,沮洳汙菜,都化作良田。江南水道,多致淺塞,因其倡導興修,數十州縣,河流暢通,幾千頃良田,悉獲灌溉之利。因官吏征求、苛索,兩淮鹽政一直不振,自總理戶部,便力加整飾,取消一切浮費,由此商力日蘇,鹽務漸見起色。七年(1728),準噶爾部策妄阿刺布坦、噶爾丹策零父反清,朝廷決定對西北兩路用兵,奉命參與帷幄,籌劃建立軍機處,出任首席軍機大臣,全權籌措兵馬糧草以及各類軍需之轉輸。以所領度之儲備充足,調度得宜,而屢博獎諭。一心濟人利物,為國為民。經其奏準,寬免了雍正三年以前天下“積逋”,恢複了一切“詿誤”。存心忠厚,聽斷公明。曾奉命訊鞫大案,審訊中,不用重刑,堅持以誠感人,以理服人,重證據,不輕信口供,雖涉及人眾,而不株連無辜,使數十件大獄,件件處理平允。精於騎射,每發必中。詩詞翰墨,皆工敏清新,可惜遺存甚少。臨危不懼,猝變不驚,曾隨康熙圍獵,猛虎突出林間,直麵撲來,麵不改色,從容操刀,一擊而斃,見者無不稱其“神勇”。他如漢侍衛之管理,守衛圓明園八旗禁兵之督領,養心殿用物製作,雍邸事務,諸皇事務,雍正陵寢,凡宮中府中,事無巨細,皆其一人籌劃料理,而且“無不精詳妥協”,甚合皇上心意。蒞事八載,精白一心,從不居功,又極謙抑,如此事君,皇上待他也非尋常,死後令享太廟,諡號曰“賢”,以褒眾美,並以“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冠於諡法之上,以示寵褒。還特於奉天、直隸、江南、浙江各建祠宇,以昭崇報,並將其名字改回胤祥,這是滿清一代臣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1]

    鄂爾泰(1677年—1745年)

    清滿洲廂藍旗人,西林覺羅氏,字毅庵。康熙舉人。任內務府員外郎。與田文鏡、李衛並為雍親王(即世宗)的心腹。雍正三年(1725)遷廣西巡撫,次年調任雲貴總督,兼轄廣西。在滇實行改土歸流,在西南各族地區設置州縣,改土司為流官,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後任軍機大臣。世宗死,受遺命與張廷玉等同輔政,總理事務,加至太保。乾隆十年(1745)以病解職。鄂爾泰六歲入學,攻讀四書五經,八歲開始作文,練習書法,十六歲應童試,次年中秀才,十九歲補廩膳生,二十歲中舉,即進入仕途。二十一歲襲佐領世職,充任侍衛。此後官場蹭頓,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三十七歲時,才出任內務府員外郎。雍正元年(1723)正月,他被任命為雲南鄉試副主考,五月,被越級提升為江蘇布政使,成為地方大員。雍正三年又晉升為廣西巡撫。在赴任途中,雍正帝覺得他仍可大用,改封為雲南巡撫,管理雲貴總督事,而名義上的雲貴總督楊名時卻隻管理雲南巡撫事。所以,鄂爾奉在西南開始官職雖為巡撫,而實際上行使著總督的職權。雍正四年十月,鄂爾泰獲得總督實職,加兵部尚書銜,六年改任雲貴廣西三省總督,次年得少保加銜,十年內召至京,任保和殿大學士,居內閣首輔地位。後又以改土歸流之功晉封伯爵。同年,因清政府在西北兩路用兵,他出任三邊經略,赴陝甘前線督師,數月後回京複命。十三年,貴州改土歸流地區土民起義,雍正帝以其對此經理不善,削伯爵,但對他信任如故。雍正帝死後,鄂爾泰出任總理事務大臣。乾隆間元年為欽點會試大總裁,除大學士職務以外,他又兼任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經筵講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銜太傅,國史館、三禮館、玉牒館總裁,賜號襄勤伯,乾隆十年(1745)病逝,享年六十六歲。[2]

    田文鏡(1662-1732年12月24日),

    漢軍正黃旗人,監生出身,康熙末年任侍講學士,雍正朝授兵部尚書銜,兼河東(河南、山東)總督。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生,監生出身,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出仕縣丞,久淹州縣官,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年)始為內閣侍讀學士。雍正元年署山西布政使,二年出任河南藩司,同年升本省巡撫,五年七月晉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六年十月為河南山東總督,七年加太太保,八年兼北河總督。十年(一七三二年)十一月,以久病請解任,八日(12月24日)去世,十五日(12月31日)批準,二十一日(1733年1月6日)命予田文鏡祭葬,諡端肅。田文鏡監生出身,曾任久淹州縣官、福建長樂縣丞、內閣侍讀學士。雍正元年(1723年)出任山西布政使,因他清理積壓的案牘,使吏治為之一新,雍正遂評他“忠誠體國,公正廉明”。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晉河南總督,雍正六年(1728年)十月為河南山東總督,管兩省之行政;政事幹練,以刁鑽刻薄聞名,結合清官與酷吏於一身。治理地方期間,治盜極嚴,轄境幾乎無盜賊,同時督責諸州縣清理賦收,開辟荒田,限期極嚴。各州縣稍有怠慢,會立刻遭到懲罰。李嶽瑞《春冰室野乘》曾載,田文鏡幕客鄔思道,為田文鏡寫密褶參隆科多“寵遇日隆”。後來二人以事齟齬,鄔憤而辭去。“自此文鏡奏事,輒不當上意,數被譴責”。田複重金聘回鄔思道。雍正十年(1732年)十一月八日(12月24日),田文鏡以病卒於河南。[3]

    馬齊(1652—1739)

    字秀水,富察氏,滿洲廂黃旗人,米思翰,滿清大臣。由蔭生授工部員外郎。內閣侍讀學士。康熙二十四年,出為山西布政使,擢巡撫。馬齊入覲,上褒其居官勤慎,勉以始終如一。久之,上命九卿舉督撫清廉如於成龍者,以馬齊及範成勳、姚締虞對。尋命偕成龍、開音布往按湖廣巡撫張汧貪黷狀。初命侍郎色楞額往按上荊南道祖澤深,並令察汧,色楞額曲庇,不以實陳。馬齊與成龍覆按,具得汧、澤深貪墨狀,並色楞額論罪如律。其侄女是乾隆帝元後孝賢純皇後。世宗即位降敕褒諭,加太太保,乾隆四年,病篤,高宗諭謂馬齊曆相三朝,年逾大耋,舉朝大臣未有及者,命和親王及皇長視疾。尋卒,年八十八,贈太傅,諡文穆。富興,襲爵,進一等伯。十五年,加封號曰敦惠[4]

    張廷玉(1672年—1755年),

    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滿清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太保,封三等伯,曆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張廷玉,康熙進士,雍正朝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加少保銜,張廷玉像後加太保。雍正八年(1730年),長期和清廷對抗的蒙古準噶爾部煽動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及西北各族反清,雍正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決定出兵征討。因戰事緊急,軍令需要迅速處理和嚴守秘密,所以,即令在隆宗門內設立“軍機房”,嗣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按照旨意,張廷玉就軍機處的性質、官職、職能、紀律等方麵都作出了嚴格規定,其中涉及到檔案的地方就達多處,如:軍機處參予官員奏折的處理和諭旨的撰擬;軍機章京負責謄寫、記檔及日常工作;軍機處設《存記簿》,“奉旨存議”事務,一律登記;“密事有件”,密封存檔,屆時拆閱辦理等。這一整套嚴密的規章製度,不僅加強了皇權統治,避免了政出多門以及失、泄密現象的發生,而且更重要的是統一了辦文機構,保證了檔案的齊全、完整與安全,為利用和編撰方略(誌)提供了方便。張廷玉為人謹小慎微,謹守「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故雍正讚揚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稱其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曾參與編纂《平定朔北方略》《禦選詠物詩》《佩文韻府》,並充《明史》《四朝國史》《三朝實錄》《大清會詩作典》《治河方略》《皇清文穎》《玉牒會典》總纂官[5]

    隆科多(?—1728),

    滿洲鑲黃旗人,佟佳氏,康熙的孝懿仁皇後之弟,佟國維,康熙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雍正朝吏部尚書加太保銜。隆科多字竹筠,佟國維之,與雍正養母佟佳氏一族。被雍正皇帝公開稱為“隆科多舅舅”。康熙皇帝晚年的諸位皇之間撲朔迷離、明爭暗鬥的皇位繼承人大戰中地位非同一般,是康熙、雍正兩朝皇權交替之際最為關鍵的核心人物之一。公元1727年,隆科多與沙俄談判邊境問題,即將成功,但由於結黨營私,並私藏玉牒,抓到罪證立即譴其回京逮捕、抄家;十月,定隆科多41條大罪。公元1728年,六月,隆科多死於禁所。[6]

    年羹堯(1679-1726),

    字亮功,號**,滿清帝國高級將領。漢軍廂黃旗人,同進士出身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得到雍正帝特殊寵遇,真可謂位極人臣。但他恃功自傲,終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於雍正四年(1726年)賜自盡[7]

    李衛(1687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

    字又玠,江蘇豐縣大沙河鎮人,1687年正月初一(2月2日)生,1738年十月二十二日(12月3日)卒。康熙捐資員外郎,雍正朝署刑部尚書,授直隸總督。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李衛深受雍正皇帝賞識,曆任江蘇巡撫,浙江巡撫,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等職。乾隆三年病逝,諡敏達。[8]

    後妃

    皇後(2位)

    孝敬憲皇後,烏喇那拉氏。滿洲正黃旗,內大臣費揚古之女。元配嫡後。世宗為皇,聖祖冊後為嫡福晉。雍正元年,冊為皇後。雍正九年九月己醜崩。諡孝敬皇後;乾隆、嘉慶累加諡,曰孝敬恭和懿順昭惠莊肅安康佐天翊聖憲皇後。祔葬泰陵。一,皇長弘暉,殤。

    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四品典儀淩柱之女,生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十三歲入胤禛貝勒府,號格格。嗣帝乾隆帝生母。康熙時為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弘曆。雍正元年封熹妃;八年晉熹貴妃;九年,孝敬皇後崩後,攝六宮事。雍正十三年九月,弘曆即位,尊為(聖母)皇太後,上徽號曰崇慶皇太後。國有慶,屢加上,曰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皇太後。四十二年丁酉正月二十三日,崩於圓明園之長春仙館,年八十六。葬泰陵東北,曰泰東陵。既葬,上諡;嘉慶中,再加諡,曰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後。一,皇四弘曆,即乾隆帝。

    皇貴妃(2位)

    敦肅皇貴妃,年氏,康熙四十八年左右,聖祖指配年遐齡**為雍藩側妃。漢軍鑲黃旗,湖北巡撫年遐齡之女,原授一等公、撫遠大將軍、川陝總督年羹堯之妹。康熙時為藩邸側福晉。雍正元年封貴妃。三年十一月,病重,晉皇貴妃;二十三日薨。諡曰敦肅皇貴妃。祔葬泰陵。三,福宜、福惠、福沛,皆殤;女一,皇四女,亦殤。

    純愨皇貴妃,耿氏。管領耿德金之女,康熙年間事世宗潛邸,為格格。雍正元年封裕嬪;晉裕妃。乾隆初,晉尊皇考裕貴妃時;晉尊皇考裕皇貴妃。乾隆四十九年,薨,年九十六。諡曰純愨皇貴妃。葬泰陵妃園寢,位諸妃上。一,皇五弘晝。

    妃(3位)

    齊妃,李氏。知府李文熚之女。康熙時為藩邸側福晉。雍正元年封齊妃。乾隆二年丁巳四月初七日薨。葬泰陵妃園寢。三,弘昐、皇次弘昀,殤;皇三弘時。女一,皇次女,即和碩懷恪公主,嫁星德。

    謙妃,劉氏。管領劉滿之女。康熙四十四年出生,雍正七元年初為劉答應,,雍正八年晉為劉貴人,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一日亥時生皇六圓明園阿哥弘曕,即果恭親王,弘曕是雍正帝最小的皇,當時雍正已56歲,晚年得,自然異常高興,在弘曕降生的第二天,就晉封劉貴人為謙嬪,冊封禮在第二年舉行。乾隆即位後,於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七日詔封為謙妃,乾隆二年九月舉行冊封禮。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去世,終年54歲。乾隆輟朝三日。謙妃金棺於五月二十四日奉移到京師北郊的曹八裏屯殯宮。乾隆三十二年十月十六日謙妃金棺奉移泰陵妃園寢,十月二十五日入葬。其寶頂在前排,純懿皇貴妃之右。

    寧妃,武氏。知州武柱國之女,雍正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卒,葬泰陵妃園寢。追封為寧妃

    嬪(1位)

    懋嬪,宋氏。主事金柱之女。康熙時為藩邸格格。雍正元年封懋嬪。八年薨。女二,皇長女、皇三女,皆殤。葬泰陵妃園寢。

    貴人(6位)

    郭貴人。雍正初年封為郭常在,雍正七年進位郭貴人。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彩棺暫安於京師北郊的曹八裏屯殯宮。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初七日辰時郭貴人彩棺奉移泰陵妃園寢。三月十三日葬入地宮。

    李貴人,李氏。雍正七年封貴人。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二十九日奉移,七月二十一日百日禮致祭。

    安貴人,雍正時為貴人。卒於乾隆十四年四月到十五年底之間,彩棺安於田村殯宮。

    海貴人,雍正三年為常在,十三年九月底進為海貴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

    張貴人。初入宮為常在,雍正十三年四月進位張貴人,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卒。

    老貴人,葬清東陵附近之蘇麻喇姑園寢。一說是雍正帝貴人,老為其姓氏,因未曾侍寢,故不入葬妃園寢;二說是康熙帝常在,雍正時因年老晉尊貴人。待考。

    常在

    那常在。雍正十三年前卒。葬泰陵妃園寢。

    李常在。雍正八年已入宮,稱李答應;十年閏五月晉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後卒。葬泰陵妃園寢。

    馬常在。雍正七年七月已入宮,為馬答應;八年晉常在。乾隆三十三年夏卒。四十年十月葬泰陵妃園寢。

    春常在。雍正十三年為常在。乾隆二十六年後卒。葬泰陵妃園寢。

    高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宮,稱高答應。八年十一月,稱高常在。約卒於雍正十年七月到十二年底之間。葬泰陵妃園寢。

    常常在。雍正七年一月已入宮,為常在。十年八月卒。

    顧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宮,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

    吉常在,原稱吉官。(吉官女?)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答應

    蘇答應。雍正四年已入宮,封蘇答應。雍正七年八月後卒。葬泰陵妃園寢。

    英答應,原稱蘭英。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汪答應。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德答應。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伊格格,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張格格,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雲惠,生卒年不詳,未葬泰陵妃園寢

    女

    皇(10人)

    1.愛新覺羅·弘暉,皇長,幼殤。生母為孝敬憲皇後。康熙三十六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殤,年八歲。乾隆帝即位,追封端親王。

    2.愛新覺羅·弘昐,未齒序,幼殤。生母為齊妃李氏。康熙三十六年六月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殤,年三歲。

    3.愛新覺羅·弘昀,皇次,幼殤。生母為齊妃李氏。康熙三十九年八月生,康熙四十九年殤,年十一。

    4.愛新覺羅·弘時,皇三,稱三阿哥。削宗籍。生母為齊妃李氏。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雍正五年八月六日卒,年二十四。

    5.愛新覺羅·弘曆,皇四,稱四阿哥。(即乾隆帝。)生母為孝聖憲皇後。康熙五十年八月生。雍正十一年封寶親王。雍正十三年八月即位,為乾隆帝。嘉慶四年正月卒,年八十九。

    6.愛新覺羅·弘晝,皇五,稱五阿哥。生母為純愨皇貴妃耿氏。康熙五十年十一月生。雍正十一年封和親王。乾隆三十五年卒,年六十。諡曰恭,即為和恭親王。

    7.愛新覺羅·福宜,未齒序,幼殤。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康熙五十九年五月生,康熙六十年正月殤,年二歲。

    8.愛新覺羅·福惠,未齒序,稱八阿哥,幼殤。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康熙六十年十月生;雍正六年九月殤。以親王禮葬。乾隆帝即位,追封懷親王。

    9.愛新覺羅·福沛,未齒序,幼殤。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雍正元年五月生,旋殤。

    10.愛新覺羅·弘曕,皇六,稱圓明園阿哥。生母為謙妃劉氏。雍正十一年六月生。後出繼為果毅親王愛新覺羅·允禮嗣,襲果郡王。乾隆三十年三月卒,年三十三。諡恭,即為果恭郡王。

    皇女(親生女4人)

    皇長女(1694),幼殤。生母為懋嬪宋氏,時為藩邸格格。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殤。

    皇次女,和碩懷恪公主(1695—1717),大公主。生母為齊妃李氏,時為藩邸側妃。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日生於藩邸。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封多羅格格;七月晉和碩格格;九月嫁那拉氏星德。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卒,年二十三。雍正元年(1723)追封和碩懷恪公主。額駙星德(又作性德,興德)(?-1736),雍正十二年(1734)奉命往達裏剛愛操練蒙古兵,乾隆元年(1736)正月召還。乾隆元年卒。

    皇三女(1706),幼殤。生母為懋嬪宋氏,時為藩邸格格。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殤。

    皇四女(1715—1717),幼殤。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時為藩邸側妃。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殤。

    養女

    養女和碩淑慎公主,二公主。雍正帝次兄廢太、理密親王允礽第六女,生母為側福晉唐氏。康熙四十七年(1708)正月初二日生。雍正初撫養宮中。四年(1726)十二月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觀音保。封和碩淑慎公主。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十日卒,年七十七。額駙觀音保,為孝惠章皇後母家從孫。雍正十一年(1733)八月授理藩院額外侍郎。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卒。

    養女,和碩端柔公主(1714--1754),三公主。雍正十六弟莊恪親王允祿長女,生母為嫡福晉郭絡羅氏。康熙五十三年(1714)二月二十九日生。雍正初撫養宮中。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嫁科爾沁博爾濟古特氏齊默特多爾濟。雍正九年(1731)四月封和碩端柔公主。乾隆十九年(1754)十二月十二日卒,年四十一。額駙齊默持多爾濟,郡王羅卜藏喇什之。雍正三年(1738)襲科爾沁郡王。乾隆四十七年(1782)卒。

    養女,和碩和惠公主(1714-1731),四公主。雍正帝十三弟怡賢親王允祥第四女,生母為嫡福晉兆佳氏。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月初十日生。雍正初撫養宮中。雍正七年(1729)十月十六日嫁喀爾喀博爾濟吉特氏多爾濟塞布騰。封和碩和惠公主。雍正九年(1731)十月初三日卒,年十八。額駙多爾濟塞布騰,為喀爾喀智勇親王丹津多爾濟之。雍正十年(1732)十月封世。雍正十一年(1733)七月因其父冒功誤軍等罪連坐削爵。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卒。

    是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