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字數:3225 加入書籤
“所以你們現在也還是在使用六花陣嗎?可是為什麽我看的時候,沒看出什麽花來啊?”
星哲問道。
“現在已經不是了,我們已經改變陣法特。現在的大唐已經不像太祖皇帝那個時代了。現在周圍的小國家都對大唐虎視眈眈,特別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而大唐自身又缺乏足夠的數量與質量的騎兵,為了在平原上以步兵主力抗衡遊牧民族的騎兵,所以我們都非常重視陣法的。”
林霄搖了搖頭,道。
“現在實行的是“將從中禦”,每次將領出征,皇帝陛下必然“圖陣形、規廟勝,盡授紀律,遙製便宜,主帥遵行,貴臣督視”。為了更好的控製領兵出戰的將領,往往在出兵前授予將帥陣圖,陣型的發展逐漸趨於保守,大唐軍隊常用的陣型主要有常陣、平戎萬全陣、和本朝八陣。”
然而星哲基本上等於一個軍事白癡,林霄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星哲都能夠聽懂,分就是不理解,
但是星哲又很想知道那些陣法都是什麽,他覺得自己既然已經是將軍了,那就多多少少都要有個將軍的樣子,不能總和普通士兵一樣,什麽都不懂。
無奈之下,林霄隻好繼續為星哲講解大唐現在正在使用的各種陣法,並且寄希望於星哲不要又聽著聽著睡著了。
常陣:大唐軍隊征戰,往往把部隊分成前鋒、後衛等各個部分,由各個部分分別組成的陣型,被稱為“常陣”。換句話說大唐軍隊征戰,往往將部隊根據戰術目的分成各個部分,組成“常陣”,然後組合在一起,進行戰鬥。它包括以下諸陣:先鋒陣、策先鋒陣、大陣、前陣、東西拐子馬陣、無地分馬、拒後陣、策殿後陣等。
先鋒陣是由前鋒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前鋒部隊類似於現代的前衛部隊。前鋒的任務是“禦奔衝,陷堅陣,擊銳師”,因此北宋也同曆代一樣,“選精兵,置先鋒陣”。
策先鋒陣是由策應先鋒的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置陣在先鋒陣後”。此陣由“騎將一員統之”。當“先鋒抗敵或兵勢不支,則策先鋒為應援”,以製敵“奔突”。
大陣,亦稱中軍陣,是由主力馬、步軍所組成的戰鬥隊形。一般成長陣或方陣。排陣時,“以步軍槍刀手在前,雜以旁牌、標槍,當陣麵聯布、木拒馬,或間以大車,謂之‘陣腳兵’”。而強弓勁弩在其後排列。同時,“一陣開四門,騎兵居其中,候出戰,即開門放戰隊出”。總之,主力是以“車營”的形式,排成四麵防敵“戎馬突馳”的陣勢。需要出戰時,四麵開門,放“戰隊”出戰。
前陣是部署於“中軍大陣之前”的奇兵。《大唐陣論》說,“當敵以正陣,決勝以奇兵,前後左右俱能相應,則常勝而無敗”。《大唐陣論》還引述風後握奇圖和遼軍布陣之法,認為奇兵數應占大陣兵數三分之一左右。
東西拐子馬陣,這是直接保護大陣的一種布陣,“為大陣之左右翼”。之所以置此陣,是鑒於“夷狄用兵,每弓騎暴集,偏攻大陣,一麵捍禦不及,則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陣,以為救援”。此陣兵力數目,也是量大陣兵的人數而為之,且臨時抽揀而成。
無地分馬:是中軍大陣所控製的機動部隊。布置在“大將軍營陣”的四周,“備緩急驅使”。其兵由各指揮所組成的戰隊裏抽調。機動部隊的多少,“臨時分置,無定數”。
拒後陣亦稱“殿後”,是由後衛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布陣於中軍大陣之後,以防敵人從後麵襲擊。大唐將領認為,在“軍陣之製,糧道居後”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糧道斷絕”,布拒後陣很有必要。《大唐陣論》說,秦羽他爹對遼幾次作戰的失敗,都與“糧道”被敵“斷絕”有一定關係。因此,從真宗開始,則注意置“兵殿其後”,以便“緩急用之,無腹背受敵之患”。
策殿後陣是由策應殿後的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它在拒後陣與主力之間布陣。
平戎萬全陣是秦羽他親爹親自製作並授予大將軍於歸的,所以頗受重視。平戎萬全陣是由前後左中右五軍組成,約十七裏見方的正方形大陣把主力步兵部署在陣勢的中央,加強戰車,組成三個車營增強步兵的防禦能力與攻擊能力,把騎兵部署在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中央大陣。這是一種保守的防禦陣型,達到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可在平原對抗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目的。
中軍大陣由三個方陣排列而成,是全陣的主力。每個方陣周長二十裏。每五步為一“地分”,每“地分”用大車一乘,步兵二十二人防守,另有無地分兵五千人居方陣中,每方陣共用步兵三萬六千六百八十人。三個方陣共十一萬零四十人,另外加望子也就是哨兵二百四十人,總共步兵十一萬零二百八十人。
前陣與後陣,各兩列騎兵。前列騎兵六十二隊,每隊五十騎,共三千一百名騎兵。後列六十二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一千八百六十名騎兵。兩列共四千九百六十名騎兵,另加探子四十名騎兵,總共五千名騎兵。前後兩陣共一萬名騎兵。
東西稍陣,各兩列。前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五十名騎兵,共六千二百五十名騎兵;後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三千七百五十名騎兵。每陣共一萬名騎兵,另有探子六百五十名騎兵,總共二萬零六百五十名騎兵。
平戎萬全陣,所用兵力共十四萬零九百零三人,主力步兵十一萬零二百八十人,前、後、左、右各陣騎兵三萬六百五十人,另外還有用作車營防禦的大車一千四百四十乘。該陣中軍大陣的正麵寬約十七裏,每個方陣正麵與縱深各五裏,方陣與方陣間隔一裏;前後兩陣每隊正麵六十五步,正麵共約一十一裏零七十步;左、右兩陣,每隊占地五十步,正麵共約十七裏一百三十步。
本朝八陣:據《大唐陣論》記載,北宋所謂的本朝八陣,係指方陣、圓陣、牝陣、牡陣、衝方陣、罘置陣、車輪陣、雁形陣共八陣。
八陣所用的兵力和編隊參照了李靖陣法。即:每種陣均用馬步軍共一萬四千人列成。其中,步軍編為二百隊,每隊五十人,計一萬人;馬軍八十隊,每隊五十人,計四千人。每種陣,都按唐代軍隊那樣,區分為中軍、左右虞候、左右和前後共七軍。各陣陣中“每十人為列,皆麵麵相向,背背相承”。“一卒占地二步,一馬縱廣二步”。“本朝八陣”除圓陣外,《大唐陣論》中均附有陣圖。各陣圖中兵隊的名稱,沿襲太祖皇帝的“駐隊”,即“陣腳兵”。
所謂陣腳兵,就是這些兵力是為了布陣的初期,占領足夠地域,防止敵人衝陣,保護自己從容布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