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冒頓故計

字數:2455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甲午之軍工霸世 !

    中英戰爭的勝利和加爾各答條約的簽訂對英國產生的影響是李暉沒有想到的,但其對中國國內和周邊國家的影響則都在預料之中,並被早有準備的大同黨和中國政府善加利用。

    首先自然是失去外國支持後,國內的叛軍迅速土崩瓦解,讓大同黨能夠以微小的代價完成國內統一,然後通過開化改革和移民實邊,大同黨迅速在邊疆地區建立起了深達基層的組織和政權,曆代中原皇朝都無法解決的對於邊疆控製力不足的老大難問題終於得到了徹底解決。

    對於這項工作,係統給李暉的幫助是非常大的,因為生化兵不存在語言障礙,就用不著花費太長的時間來慢慢培養少數民族幹部,而且無需因為供不應求而降低對幹部素質的要求。

    正所謂“幹部決定一切”,有了足夠多的合格幹部,再加上邊疆地區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因此經濟很快就發展了起來,很多地區實現溫飽比大部分內地都早。

    當然,大同黨所采取的策略也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溫情脈脈地“團結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與堅決冷酷地清洗當地舊統治階級雙管齊下,從根本上解決了邊疆地區容易離心的問題。當然,這同樣多虧了有生化兵在,否則邊疆工作必須依靠出身於當地的幹部才能展開,而在貧窮落後的邊疆地區,有一定文化基礎值得培養的人才幾乎全都出自於舊上層,後麵這一步就無論如何都做不徹底。

    好吧,其實就算有大量生化兵可用,也一樣不可能徹底,對於那些見機較快,沒等軍隊打來就率部投降的家夥,李暉就算隻是為了樹立榜樣,也不可能不網開一麵。

    比如李暉心底裏其實很想徹底翦除掉的馬家軍,因為早在滿清覆滅之後不久便意識到大同黨的強大而果斷投靠,不但沒有受到清算,還得到了不錯的優待,李暉也不禁感歎,“曆史上能自晚清開始直到民國,那麽多年的亂世中一直屹立不倒,果然是有兩把刷子。”

    不過,由於曆史上的教訓,李暉對這些人終究是不放心的,總覺得早晚會是隱患,可是又不能無罪而誅,那該怎麽辦呢

    土改會是一個高效的過濾器,不過暫時大同黨還沒能力在全國推行,而且土改拉仇恨太厲害,屆時很可能一下子引爆所有的矛盾,形成遍地烽火的局麵。雖然李暉相信自己的軍隊完全有能力鎮壓叛亂,但是破壞能小一點,還是小一點的好。因此李暉采取的辦法是先推行一些刺激性沒那麽強的政策,將潛在的反對分子一點點逼出來,順便殺人立威,就像古代匈奴單於冒頓的鳴鏑之計一樣,等到再也沒人敢於反對大同黨的政策時再在全國推行土改,可能能引起的動蕩就小得多了。

    大同黨首先出台的是貨幣政策,不但規定華元為國內唯一的流通貨幣,使用其他貨幣進行交易的的都將受到嚴懲;同時還嚴禁私藏金銀和金銀本位的外匯,人均持有黃金超過一市兩或者同等含金量的金本位外匯、白銀超過一斤或者同等含銀量的銀本位外匯的家庭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將超出限額的金銀和外匯兌換成華元,否則將以叛國罪論處。

    “國內金銀外匯已經禁止流通,完全失去了使用價值,卻仍然繼續大量私藏、不肯兌換成法定貨幣,這分明就是想要外逃叛國”,這樣的邏輯無疑是相當蠻橫霸道,但客觀上來說,在明知會受到嚴懲、仍然冒險私藏大量金銀外匯的那些人,也的確肯定是別有二心。因此這條政策的過濾效果還是相當明顯的,同時還順便籌集到了大量金銀外匯並提高了華元在國內的接受度。

    而李暉之所以最先推出這條政策,除了加速搜集金銀的目的之外,也是為了遏製將來其他政策出台後可能產生的外逃風潮。

    華元不能自由兌換金銀,在國外是不被認可的,出國後能夠派上用場的隻有金銀和外匯,這條政策出台之後,出國之後就必然會淪為貧民,而在西方一切向錢看的社會中,貧民的日子還不如國內好過,出國又何苦來哉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建國初期外逃的那些人主要並不是擔心財產遭到剝奪,而是怕小命不保,因此試圖外逃的人數還是不少,隻是成功的不多罷了。

    不過也不能說這條政策毫無價值,在所謂的“告密法案”配合下,它令貪官外逃變得異常困難,就算僥幸能夠成功逃到國外,也很難將自己的贓款帶走。指望在國內撈夠了之後逃到國外安享富貴,那是癡心妄想

    而就當前來說,雖然這條政策阻止外逃的效果一般,但是過濾器的作用卻充分體現出來了,由於對李暉的性格缺乏了解,或者是心存僥幸,很多昔日的權貴官僚富商都多留了一些私房錢,結果卻低估了中央保衛局的無孔不入。截止到1895年底,因此被處死的就有數百人,判刑的更是多達數萬之眾。

    不過這一招對那些老實人和聰明人是沒用的,除了預先被李暉特別打過招呼、要其明白這項政策嚴肅性的那些人,如海軍眾將、袁世凱、李鴻章等等,還有很多不知情的也都平安地度過了這次風波,其中就包括馬家軍中的一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