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造艦競賽與巴拿馬危機(下)
字數:2803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甲午之軍工霸世 !
美國政府立即派出艦隊施壓,誰知正處於革命狂熱狀態的哥倫比亞起義軍居然對美國軍艦開炮了,輕敵大意的美國海軍對此毫無準備,隻派了兩艘過時的防護巡洋艦過來,結果被哥倫比亞起義軍的野戰炮轟得帶傷逃回,還沉了一艘載有整整一個營的運輸船,國際輿論頓時一片嘩然......
氣急敗壞的美國政府增兵再來,但這個時候哥倫比亞大同黨已經向中國駐夏威夷的分艦隊求援,雖然軍艦沒法越過地峽開到對麵,但一個團的中國海軍陸戰隊進駐巴拿馬之後,哥倫比亞新政府還是頓感底氣大增,表示就算放棄東海岸,也決不向美帝國主義屈服。而中國政府不但公開承認其合法性,甚至還推動亞盟將哥倫比亞共和國吸納為第八個成員國,這也就意味著美國再敢侵犯哥倫比亞主權的話,就會立即與以中國為首的亞太聯盟開戰!
並沒有把握打敗中國的美國政府不禁有些猶豫起來,但是將巴拿馬運河這樣的要害之地讓給中國又不甘心,於是便派出艦隊在中國軍隊鞭長莫及的巴拿馬地峽東海岸來回轉悠施加壓力。
中國海軍駐夏威夷的分艦隊立即針鋒相對地派出兩艘海天級裝甲巡洋艦開到舊金山港外,如果美國艦隊膽敢炮擊哥倫比亞港口或民船,她們就會立即炮擊舊金山作為報複,反正現在的舊金山也沒幾個華人了......
北美形勢頓時變得劍拔弩張起來,由於這次危機是因為巴拿馬運河而產生,史稱“巴拿馬危機”。
最終這次危機因為英國政府出麵調停而被化解,但是中美兩國的根本性矛盾並未消除,中國政府也並未放棄修建並控製巴拿馬運河,雖然做出了保證運河區中立不駐軍的承諾,但是隨著哥倫比亞新政府漸漸控製住國內局勢,由他們來控製與中國直接控製並無多大的區別。
想到強大的中國艦隊通過巴拿馬運河直撲美國東海岸的可怕景象,每一個稍微有點見識的美國人都如坐針氈。即便維持百萬陸軍的負擔已經很重,美國社會上層還是形成了建立一支不比中國遜色的強大海軍、從根本上消除中國威脅的共識。
可是這樣一來,美國中下層的百姓很快就感受到了沉重的稅負壓力,他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歐洲移民來到美國,無非是覺得這兒有好日子過、也更加安全,可是現在北美已經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下不說,日子也沒以前那樣好過了,那美國還有什麽好留戀的?
於是,非但歐洲移民流入美國的速度持續減緩,甚至還有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選擇了遷回歐洲,以致於1899年時美國的總人口還不滿7400萬,比曆史同期少了足有上百萬人,而且隻要不能將中國趕出美洲,美國永遠都別想再向以前那樣大量吸納歐洲移民......
可是即使代價如此巨大,美國政府也不可能停止加強海軍,畢竟東海岸實在是太重要了。如山一般的恐怖壓力甚至差點刺激美國人鋌而走險,若非中國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地將大部分海天級裝巡售出,自己削減了主力艦隊的規模,美國搞不好就會出於恐懼而搶在巴拿馬運河建成之前對華宣戰了。
不過英國政府對此倒是早有預料,雖然在甲午戰爭與乙未戰爭中的表現震驚了全世界,但中國從整體上來看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不可能長期維持一支世界第一的強大海軍。
何況,之所以中國在國內才剛剛開始工業建設的情況下就能維持12艘萬噸級主力艦,很大程度上隻是因為李暉敏銳地抓住世界海軍發展的一個斷檔期、采取了放棄輔助艦隻造主力艦的極端策略,但隨著魚雷技術的逐漸成熟(陀螺儀此時已經得到應用,魚雷的精度有了質的飛躍,不過動力的問題還沒解決,所以射程和速度還是不夠。),大洋艦隊還是隻有主力艦的話,那就跟找死沒什麽區別了。
而聖人級戰列巡洋艦的人員編製比海天級裝巡更大,若不是中國海軍的規模在對英戰爭之後又擴大了不少,隻怕僅夠填滿這8艘空前龐大的巨艦,根本就沒有多餘的人員去操縱已經有好幾十艘的輔助艦。
饒是如此,在聖人級戰巡入役之後,海天級裝巡退出現役也是難以避免的,事實上前者本來就是為了替代掉後者才會被設計建造出來。
不過,隻要不跟聖人級戰巡相比,海天級裝巡仍然是世界一流,直接拆毀太浪費了,趁著還算搶手找幾個買家接手,才符合李暉一貫勤儉節約的習慣啊!
對於主力艦來說,12艘的數量可沒那麽容易脫手,但是海天級裝巡在兩次戰爭中的表現實在太顯眼了,而且難得的是艦齡還比較新,因此立即受到了熱捧。
早就對那幾艘老鐵甲不滿意的日本政府雖然財政上還很緊張,但還是不肯放過重振海軍的難得良機,在包括很多來華務工人員在內的全國老百姓勒緊褲腰帶支持下,一口氣買下了四艘海天級裝巡,成為最大的買主。由於購買量最大,同時又是盟友,對中國來說實際上跟左手倒右手差不多,因此單價最低,一共隻花了5000萬華元,還是分期付款。
其他買主就沒這麽好的待遇了,尤其李暉還無恥地玩起了拍賣,隻收黃金白銀,單價10噸黃金起拍,每次競價至少要加1噸黃金。
結果最近有了倆小錢的阿根廷先拔頭籌,一口氣買下兩艘。為此阿根廷政府付出了整整28噸黃金。
阿根廷海軍實力暴增,與之關係一向不好的智利登時就坐立不安了,於是他們也咬牙買下了兩艘以保證均勢,由於出手較晚,競爭更加激烈,為此付出的代價高達30噸黃金,好在這個時期基本壟斷了世界硝石市場的智利有的是錢,隻比國民富裕程度的話,甚至超過了現在的美國,30噸黃金肉疼是肉疼了點,但財政上完全支撐得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