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全新角度
字數:4601 加入書籤
靜兒默默地看著公子帆把門合上,心裏微微一顫。雖然公子帆是笑著的,然而自己怎麽可以這麽自私……
次日清晨,天微微亮,靜兒的貼身丫鬟進來道:“公主,駙馬大人讓您早些準備。”
靜兒睜開惺忪的睡眼,微微點點頭,畢竟今日的事情還很多。隨即問道:“駙馬呢?”
“在主閣和他們議事呢!”一個下人進來道,身後,一群丫鬟手中托起托盤,翩翩走進來為她貢上飯菜。搭話的女子微微一笑:“閣主說,怕公主殿下吃不慣我們這些小家子的飯菜,又專門讓夥房為公主殿下做的。公主殿下嚐嚐口味,如果不合適再讓夥房重做。”
靜兒看著十分豐富的飯菜,表情微微有些感激。於是向她笑著點點頭:“麻煩你們了,如果可以的話,轉告駙馬半個時辰後就可以動身。”
“是。”
見靜兒沒有再說什麽,便帶著她們出去了。她們如今伺候的可是當今的公主殿下,而且有閣主壓製,她們不敢造次。畢竟她們也不敢,雖然說公子帆平時也不會責罰他們,但是在他們心裏麵還是有主婢之分的。
見他們出去了,靜兒的貼身丫鬟笑道:“我覺得駙馬爺對公主殿下很好啊!在皇宮裏,我們也吃不上這麽好的飯菜!”
靜兒苦笑,她何嚐不知道公子帆的用意,然後去取了兩個碗:“紫娟,你和我一起吃吧!我一個人吃不完。”
“一起?”紫娟微微一愣,和公主殿下一起吃飯,她可不敢。立馬擺擺手。
“這裏沒有主婢之分,何況我們從小一起長大,就像我的mèi mèi一樣。我的品性你也最清楚,如今出了宮,何況還要履行那些戒律?”
紫娟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隨即坐下了。不久後,靜兒一身白色的衣服出現在了公子帆等人眼前,紫娟陪同在靜兒身後。
靜兒走來,路上不經意間納悶,明明兩個房間相隔,卻要繞道這麽遠的路程。她以前也來過這裏,隻不過沒有院子裏的清池,也沒有上麵架著的亭台。反而這樣倒是顯得像是水麵上架的房屋,審美的意境十分準確。她特意留意了池子中流水的方向是一致的,也說明這是一池子活水。
眾人看到靜兒來了,欠身行禮。既然這樣,他們也不好繼續打擾,於是先行告退。靜兒看著他們離去,其中有一些人還是,朝中的重臣。不過見此,對公子帆的身份越來越捉摸不透了!
到了宮中,二人是直接奔著皇上去的,楊康看兩人來了,連忙進去匯報。隨即二人就進來了。赤璿身子剛剛好了些,就把靖王殿下製定不了的文件接過來審理。二人進來,他把折子放在一邊讓二人上座,楊康沏茶。公子帆按照禮儀謝座。
“你們兩個過一會兒去哪兒啊?”
公子帆微微一笑:“我進來的時候看見水漏快滿了,按照法製,我應該今日上朝聽取皇上冊封的。”
話說到這裏,赤璿就明白了。隨即向靜兒道:“你去靜妃那裏吧!我們這裏有要事要談。”
靜兒沒有反對,起身告辭。赤璿看著靜兒離去,苦笑一聲。公子帆將一個冊子給他,赤璿拿起來看到:
士人是存續於民族社會各個曆史時期的、深刻影響著人類曆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數千年的一個社會階層。古代的士人,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具有傳統文化情結和政治抱負的知識分子。他們是介於統治者與平民之間的一種社會力量,“有統禦平民之權利,亦有執幹戈以衛社稷之義務”。一方麵,他們是一千多年來各個朝代國家和地方政權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另一方麵,他們是民族曆史文化重要的創造者和傳承者。在如此盛行的科舉製度,要篩選、要提煉的,就是這個群體中的精英。而我們需要敢於自由化。
否則這樣的古代社會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秩序井然、禮教森嚴的,乃至使人們認為,缺乏自由似乎就是社會的傳統,而在的今天,每一個人對自由的渴望都顯得尤為迫切,於是對中國這一古老傳統便心懷不滿。
而國學中的自由,是儒家責任裏的閑情,是道家樸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遊弋,是士人重壓時的釋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麵提出的第一個價值取向,就是“自由”。自由,在國學裏也是隨處可見的。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狀態,老子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要“道法自然”,意思是說:大道之行,既是要仿照大自然的規律法則,又是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狀態,順其自然,這就是道之所在。而把道家思想與個人生命形態結合得更為緊密、更為藝術的莊子,對自由的感受也更為強烈,一篇著名的《逍遙遊》,其實描寫的正是莊子心靈的馳騁和思想的放飛。
儒家學派裏,孔子曾稱讚得意門生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簞食瓢飲的清貧生活,人人都不堪憂苦,隻有顏回不改其樂——他不改其樂的,也許是身在陋巷、心在書香的精神享受,也許是身在平凡、誌在高遠的修身過程,也許是身雖未動、心已遠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見識。
可見,在文化裏,無論是入世有為的儒家,還是出世無為的道家,無論他們的生存環境和行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內心和精神層麵,他們都同樣擁有自由的靈魂。無論是腳踏實地的儒家,還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們不同的人生信條隻是對生活哲學的探討。而對生命狀態的存在,他們都毫無異議地認為,不管在朝堂、鬧市,還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應該自由而活。
甚至,提倡法製、法度嚴明的法家,也不與自由的本質相矛盾。自由突顯出秩序,在有形的層麵,所有的自由都有其邊界,法度之內是令行禁止,那麽相對應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動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無秩序的自由隻是野蠻的亂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實更好地規範了“享自由”。
如果在現實社會的嚴格秩序之內,一個人的靈魂依然能充分體會到自由,那麽這樣的靈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藝術性。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所謂“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林”,當古代的知識分子受案牘之勞形、受朝堂之艱險、受宦海之沉浮、受宵小之傾軋而感覺受到待遇不公、受到製度禁錮、受到guān chǎng奴役、受到誌向束縛的時候,他們釋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隱逸而不問世事,不是投降給世道艱難而躲避退縮——他們總認為,遁入世外不是讀書人的理想抱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在負重前行中鍛煉出一顆豁達自在的隱士之心才是真正的人生自由。所以,他們在任何困境裏都努力自我調節,他們寫詩、作畫、彈琴、讀書、品茶、賞花、雅聚、清談……這些構成了他們快樂縱橫的自由王國。
所以培養士人情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高尚的人文情結,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得到不斷升華的同時,也在激勵和塑造著新的士人群體自身誕生成長,使這種特色獨具的價值存在方式和思維方式不斷地得到延伸,文化道德觀念不斷地得到完善。儒家道德文化理念奠定了中國士人文化的豐富內涵,士人情懷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或在不同的曆史環境、曆史事件中適時地、恰如其分地、淋漓盡致地弘揚了這種文化傳統,渲染了這種文化氣氛,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社會價值認知體係。其內涵以及表現方式總是不能脫離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民族使命感、自強不息的人生哲學、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境界和憂國憂民、忍辱負重、不計得失、為民請命的品格等這些傳統的道德追求。
我研究過太史公的《報任安書》,而太史公在《報任安書》中將士人品德歸納為:智、仁、義、恥、德五個方麵。一是善於加強自我修養,智慧聚於一身的人;二是樂於助人,以仁愛為出發點的人;三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正當取予、以義為據的人;四是懂得恥辱,勇於奉獻的人;五是品行端正的人。稱之為士人五品。這便是士人情懷具體的道德人格內涵和顯著的思想文化特征。太史公所言“善於加強自我修養,智慧聚於一身的人”,與君子理論強調的個人道德修養,如出一轍。孔子所認為的君子,其本意就是有道德的人,在孔子的設計中,君子不是先天造就的,而是成為君子的人經過後天的努力實現的,其明顯的特征之一是“加強自我修養和智慧聚於一身”。君子理論認為: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司馬遷所強調的“樂於助人,以仁愛為出發點的人”,也正是這種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正當取予、以義為據的人”。君子理論認為,“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也就是司馬遷在《報任安書》所強調的“懂得恥辱,勇於奉獻的人”。在儒家看來,時政黑暗、社會無道的根本原因,在於從政者的人格卑汙。所以,孔子提出了道德性的君子論,以救時弊。士人道德所強調的品行端正的人,也正是君子理論所期望的有道之士,都是在加強自身修養。“吾日三省吾身”“言必信,行必果”。並由此改善政治、治理國家。隻要這樣的士君子與朝廷共同施行仁政,老百姓就會望風而靡隨之而動,天下由此而治。
在中華文明的源頭,士人情懷既是一種修身的氣節,也是一種齊家的坐標,又是一種治國的境界,更是一種平天下向往。
如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看完了這些,赤璿猶豫良久,還是楊康提醒,他才點點頭:“去上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