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董事長的大誌
字數:4976 加入書籤
() 說完樂正洋的事情,姚成星提醒付明,公司領導班子成員全都在會議室等著。付明起身打發兩位走人,趕往會議室。眾人見付明現身,收起了高談闊論,會場頓時鴉雀無聲。付明坐定之後環視一圈,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高先明,副總經理常青友,副總經理鄭華,副總經理周利陽,紀委書記羅已宏,工會主席鄒佑清,總工程師潘海龍,總會計師唐名凱,總經濟師劉應強,全部到場。會場座位特別能顯示出一個人的權力層級,誰離最高領導越近,離核心權力越近。高先明、常青友分坐在付明左右兩側,其他依次而坐,位置早已固定,無需指引。
國有企業的出資人,一般是以國資委為代表的政府部門,公司黨政部門設置、班子配備、級別劃分和政府類似。以黨政管理體製來組織和管理企業。人員實行兩套管理模式,高層管理人員屬於黨政幹部序列,歸黨工部門管理,其職責類似組織部,黨管幹部,人事問題走的還是考察、提拔、任命程序,並不是企業化的考核、晉升製度。一般人員屬於員工序列歸人事部門管理。從權力運行製來看,國企和政府並無二致,從領導到員工都有體製內的優越感。所以國企經常被批沒有靈活性,政企不分,官僚思想嚴重,國企領導被調侃成“不是當官的命,還有當官的病。”
班子會兼有黨委會和董事會的意思。本來黨工部部長史榮沒有資格參加班子會,但會議是研究人事問題,需要由他來組織和主持。今天隻有一個議題,誰來接閔祥的班。黨工部此前推薦了個人,付明都不滿意,這就給了班子成員“會”讓自己人上位。
付明先讓大家討論黨工部早先提出的個人選,沒人發言。大家心知肚明,被付明否掉的人再表態支持,無異於挑釁。
付明見半晌無聲,便說:“看來這位同誌,大家都不太支持噶。大家都推薦推薦,一起研究!”
誰也拿不準付明的心思,不敢拋出真實想法。付明點將:“高總,你有沒有合適的人?”
老高一副憨態可掬,無欲無求的樣子,笑著說:“我沒有合適的人,看大家的意見。”高先明,四十八歲才被任命為總經理,現已年過五旬,事業上唯一的訴求就是付明高升之後順利接班,在董事長的位子上內部退休。他非常清楚要實現目標,要懂得照顧各方情緒。雖貴為二把,但在付明麵前最不能碰的就是人權,最應該做的就是幫助付明調和公司各種矛盾,實現業績穩定,讓他早日高升。背地裏,人家都不拿他當二號人物,他也無所謂,專心當和事老。
“鄭總、常總”付明眼光先後投向鄭華、常友青,問道“你們是哪樣意見?”
鄭華被譽為全公司最有商業頭腦的人,思路清晰,想法超前,實心用事,曾憑借一人之力將虧得一塌糊塗的直屬工程二部拉回正軌。商務招待全自掏腰包,從不找公司報賬,爆棚的人品外加上高大俊朗的外表,被傳為下一屆總經理的最佳人選。
常青友一進入公司就被分在了效益最好的路橋工程處,學土建出生的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知識更新。當時的路橋工程處主任是高先明,常青友的勤奮贏得了高先明的青睞,先後參與了北江省羅仙江大橋、g高速公路凰林段、林川武田國際場高速公路等特大型路橋項目建設,在高先明的指點下一步步做到了公司副總,被視為鄭華強有力的競爭對。
鄭華實事求是,坦蕩有擔當,麵對最敏感的人事問題也堅持從管理和競爭的角度思考。他說:“我沒有什麽人選,但我建議應該從工程處、直屬工程部等級單位選。他們是公司價值的直接創造者,提幹的事情可以多考慮一線的同誌。”
鄭華話音才落,常青友馬上反駁:“鄭總,英雄不問出處,公司關也有能人嘛。照你這個邏輯,公司關的人永遠都不要提幹了?”常青友的話,非常有針對性。他們倆意見不合是常有的事。常友青做事膽大,有一骨子江湖氣,在高先明的調教下懂得了如何控製和利用這身氣質。
鄭華不回擊,也不解釋,他本就不是說給常青友聽的,像沒事人一樣看付明作何反應。
付明扭過頭麵對常青友,問:“常總說具體一點,有無合適的人選。”
常友青意識到剛才冒失,開口過早,把皮球接到自己腳下,但現在不表態就沒會表態了。常青友緩和了一下臉上的肌肉,切換成說客模式,說:“付董,各位領導,閔總分管的是行政、人力、後勤項工作,按理應該從這個個部門進行選才。行政部主持工作的副主任王英珍,還未任命為正科,越級提拔不太合適。後勤保衛科科長陳冬,比較年輕且無行政、人力工作經驗,局限性較大,不適合分管行政人力工作。人事部經理謝錦年紀合適,上任以來工作成績突出,值得考慮。”
付明沒有表態,但陷入了思考。紀委書記羅已宏察覺付明聽進了常友青的話,立馬打斷付明的思緒,說:“謝錦的資曆的確比較合適,但幹部提拔也得考慮群眾的聲音。紀委收到了幾次投訴,謝錦近一年的招聘都在林川工科學院進行,他妻子柳芳就在這個大學任教,有利用關係解決學院大學生就業的嫌疑。”
“羅書記”工會主席鄒佑清立刻質疑,“有證據嗎?!”
鄒佑清和羅已宏的鬥爭由來已久,在付明回長青一建任董事長之前,兩人就盯上了黨委書記的位置,明爭暗鬥什麽招數都使過。除了開會,兩人是不可能出現在同一場合。近來,集團下要求董事長不得兼任黨委書記,以免形成專權。這給二人打了興奮劑一般,又有了鬥爭的幹勁,必出套路就是:凡是你支持的,不論正確與否,我都反對!
羅已宏早料到鄒佑清會抬杠,正色地說:“我們已經登記在案,鄒主席要過目的嗎……”
付明知道讓他們對壘下去,這會就沒法開了,厲聲打斷:“好了!我知道你們兩個的意見了。周總,雲昌那邊你有推薦的嗎?”
雲昌市是臨省西元的工業重鎮,是西出北江的重要樞紐,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建築市場規模巨大。長青一建很早製定利用雲昌作為跳板打入西元市場的戰略。周利陽苦心經營十年,在雲昌市政商界有著牢不可破的關係網,強勢占領了雲昌市場半壁江山。雲昌市近年來的標誌性建築都是長青一建代表作。周利陽下有五個工程處,近400號人全部在雲昌,專門設立第二關由周利陽全權負責。
周利陽一向是山大王的心態,林川總部的事犯不著瞎操心,他擰滅煙頭,搖搖頭,低調地說:“林川總部是我們公司的人才聚集地,建議還是從林川這邊選人。”
會場就隻剩下總師沒有表態。總師,是總經濟師、總會計師、總工程師的統稱。總經濟師主管工程成本和造價預算,分管工程成本部;總工程師主管工程和技術,分管項目管理部、設計心;總會計師主管財務和風險,分管財務部、審計部。總師都是班子成員,但此次人事議題不涉及自己的工作範疇,所以都不表態,以免越俎代庖招來非議。
會議陷入了沉靜,大家都等著付明最後定奪。付明有時候也很無奈,強勢完全是個無解的循環,想要民主地給大家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大家都不敢接球,一怕得罪自己,二怕引火燒身。漸漸地肩上的責任越來越大,擔子越來越重,身邊的人已經形成固化思維,不敢重用。他決定打破困局,打造一支敢於擔當,敢想敢幹的隊伍。關鍵是人上哪兒找?肯定不能從這個係,那個幫裏挑,思想上一旦站隊很難再拉回來。想到這裏感到莫名的心寒,這不是強迫自己拉幫結派嗎?如果不打上貼上付明的“標簽”,就有可能貼上張明、王明的“標簽”,如果不建立一支忠於自己的隊伍,誰能全心全意執行自己的戰略?這個問題他思考了近一個月,人選遲遲定不下的根本原因就在這裏。
付明不再糾結,他決心突破瓶頸,拉起自己的隊伍,青年員工就是他的突破口。
“史主任”付明的眼光準確地找到史榮,不容置疑地說,“你把全公司22歲以上2歲以下的人員名單清理出來,最近給我做個專題匯報,一個一個地講!”
在人選推薦上史榮早已倒向了常友青,按其指示先推薦個肯定被否的人選,造成選不出人的局麵,再引導付明在班子會上進行公開推薦,常友青再順勢推出謝錦。史榮非常清楚付明高升在即,高先明要接任董事長,總經理肯定將在常友青和鄭華之間產生。常友青由高先明一扶上來,爭奪總經理更有勝算,站在常友青的隊伍裏將來就有“擁立之功”。事情的發展顯然超出了預料,付明銳利的目光仿佛射穿了史榮的心髒,探知到一切真相,史榮強力地壓製著恐懼,連說個“好”。
常友青還想再說兩句,試圖讓局麵回到預設的軌道,高先明盯了他兩眼,他才克製住了衝動。
班子會就這樣結束了,每個人都很奇怪,付明不像是要走,反倒像剛上任,大有轟轟烈烈幹一番的架勢。付明心裏卻很清楚,在這裏的時間不多,集團黨工部門已經對他發起人事動議,馬上要進入考察程序。
長青建設集團是北江省廳局級國有企業,實行四級管理模式,集團總部、二級、級和項目一線。長青建設集團二級單位有60個,包括15家土建施工單位,10家專業化公司,涵蓋安裝、路橋、市政、隧道、鐵路、水利水電、場等領域;10家總承包部,6家投融資公司從事房地產開發、旅遊投資、海外投資;4家以北江省名義掛牌的勘察設計單位;多元化企業15家,包括:物流、材料、物業、農業、家居。二級單位下設的子公司、分公司、工程處等經濟實體稱為級單位。具體的開發項目、施工工程稱為項目一線。土建施工單位,長青一建、長青二建、長青建、長青四建被稱為“長青四星”。長青四建實力最為雄厚集房建和市政雙特級施工總承包企業於一身,合同經營額、產值、利潤項指標比其他家單位的總和還多,堪稱一枝獨秀。
長青一建序號第一排名卻是老四,差距還有越拉越大的趨勢。這也和付明的改革思路有關,他上任以來力排眾議,以壯士斷腕的精神切掉了所有掛靠項目,寧可不要產值也要堅持效益,全麵拆分和重組業務,尋找突破口構建核心競爭力。這就觸動了絕大部分高層的“奶酪”,要想繼續推進改革,做“好”人無濟於事,隻能走上企業強人的道路。他像一座平原上的大山,卓絕但孤獨。集團高層看到了他銳意改革的魄力,要讓他升任更高的位置。此時調離,改革必定前功盡棄,一切都將回到原點。那時他將成為一個過客,不會在長青一建留下任何印記,還會遭受“改革隻是噱頭”的質疑。他決心趕在調離之前打造一支隊伍,發起最後的衝擊,哪怕調走,改革也能後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