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遇故人

字數:3095   加入書籤

A+A-




    ()    “大伯,這些人是什麽來頭?”小王附在寅大將的耳邊,低低的聲音說道。風雪聲如猛獸的嚎叫一樣,消除了一切其他的聲音似的。即便大聲說話也不怕被聽到,何況附耳低聲呢。不過世間有本事的人太多,防範於未然,總是有必要的。

    “看樣子,來是十二星相。”寅大將傳音給小王,這個功夫小王可還沒練會呢。

    “十二星相?不是十二生肖嗎?”小王驚訝地問。

    “這些人以十二生肖為名,是江湖上的一夥臭名昭著的邪修,有些罪行令人發指。孫胖子怎麽把這夥人招來了?”寅大將不禁臉上有一道複雜的表情。口喃喃不停,念了一首詩:

    鼷鼠飲河河不幹,牛女長年相見難。赤南山縛猛虎,月取兔天漫漫。

    驪龍有珠常不睡,畫蛇添足適為累。老馬何曾有角生,羝羊觸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雞空自老林丘。舞陽屠狗沛市,平津牧豕海東頭。

    吟罷低聲歎了一口氣:“當年大伯我年輕時候,初闖江湖,還曾經做過其一員呢。”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曆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係統,成為民間化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

    十二星相在傳說江湖上經常會出現的力量組合,主要成員十二人那麽。而當年虎王曾經為此成員,這個組織現在是不是還健在呢。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價值觀,使得好朋友反目成仇,親人矛盾激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時間緊迫,雖然小王並沒有發問,寅大將也還是簡要地講了一下。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為十二星相本尊。早期也是保土安民,與人為善,雖是有時慘淡經營,方向一致,大家還可齊心協力。後來名聲大噪,各自都成名成家,各具大小不一影響力,開始大團隊出現了小團夥,大圈子分化為小圈子。人心叵測,失去則難以再聚,最終人物凋零,分道揚鑣。

    虎王浪跡天涯,後來回歸族,守護白山黑水,坐鎮於大興安嶺,自此刀兵不起,宵小斂跡。

    龍回歸江海,保佑一方水土風調雨順,民富國強。

    羊、狗加入了夾皮溝,兔、猴隕落。

    而雞,為達到天雞境界,求道之心甚是堅定,遠走東南。

    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千裏。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雞皆隨之鳴。

    最為奇特的是牛馬兩位,因受大神後稷所點化,自願融解本體,化作仙靈。協助這農耕明最重要的神,在玄天之上,守護著這江平原的大糧倉五穀豐登。因此,在這片土地上,當牛做馬,其實並非是其苦難耐之意,更多的是一種後世非常推崇的奉獻精神。

    此刻出現的,尖聲細氣的是鼠,號無涯子;不男不女的是蛇,號常山君;另外還應該有豬,號為黑天王,此時不知道身在何方。

    至於這批人沒有被寅大將等發現,顯然是更早的時候就沉在雪了。因雪之隔阻,看樣子也並未發現寅大將二人。但此一技,當是無涯之功,其功力通神,至少可見一斑得窺全豹。

    這些人事先就埋伏於此,除了信息上極其準確之外,行動法也是迅捷而有效。當真是難以對付的實力,可是巴雲山一行人,還有什麽厲害的角色,能事先就察知此地情形,確是匪夷所思,駭人聽聞。

    俠家拳,是南拳的一個分支。南拳的基本特點是門戶嚴密,動作緊湊,法靈巧,重心較低,體現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技擊特色。閩粵一帶人體形較為瘦小,力氣也相對稍弱些,因此特別重視下盤的穩定性,講究步法的靈活多變,多有扭拐動作,拳法有騎龍步、拐步、蓋步等,使身體可以靈活轉向。

    南拳的上肢動作綿密迅疾,極富變化,有時下肢不動,拳掌可連續擊出數次,力求快速密集,以快取勝。在發力時,南拳大多要呼喝作聲,吐氣催力,以增大爆發力。南方人四肢較短,所以講究貼身靠打,多出短拳,充分發揮“一寸短,一寸險”的優勢。南拳拳係有許多象形拳,不僅有龍、虎、豹、象、鶴、蛇、馬、猴、雞等常見的象形拳,而且有獅、彪、魚、犬等罕見拳種。

    俠家拳即是其有的代表性的拳種之一,百年前名聲甚盛。清末年間,廣東省有十位武功極高、受人尊敬的武林怪傑稱為“廣東十虎”,第一位即是俠家拳王隱林,十虎還有一位俠家拳傳人譚濟筠。其他幾位也是大名鼎鼎,分別是九龍拳黃澄可、鐵砂掌蘇黑虎、無影腿黃麒英、綿掌周泰、傷拳黎仁超、鷹爪王陳鐵誌、醉拳蘇燦蘇乞兒、鐵線拳鐵橋梁坤。後來的影視劇本和各類學作品,蘇乞兒、鐵橋名聲頗著,都有各自驚人的藝業。而黃麒英的兒子黃飛鴻更是當代國人如雷貫耳的名字,佛山黃飛鴻,寶芝林,都是武俠片愛好者所耳熟能詳的。

    大漢這種類似唐刀的奇門兵器,乃是俠家拳的單劍刀。刀身如劍,單側開刃,護如劍鍔,招式類動多變,世所罕見。我國傳統武術裏有月棍、年刀、一輩子槍、寶劍隨身藏之說,是指以刀、槍、劍、棍四種而論。槍法之多是其它兵器技術無法比的,而各家槍法又各有許多深奧之處。相對來講,棍法便較容易掌握,而棍是諸兵器之基礎,可說包羅萬藝。刀、劍之類則介於槍棍之間。刀是一麵刃,利於劈割;劍是兩麵鋒,更為靈活。兩者比較,掌握劍術又比刀術為難。而俠家單劍刀,則又綜合了這二者優勢,是以掌握起來非常吃功力,隻有苦功沒有天賦,無法大成。

    這大漢一出,即擊破崔姓青年的詭異一斧,可見其功力深不可測。

    崔姓青年心自是一震,怕是今天絕難善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