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燕雲四大家族(求收藏,求推薦)

字數:4185   加入書籤

A+A-




    “大郎,你是在害怕嗎?”

    “怕?怕甚?”

    “怕去遼國,怕契丹人。”

    “額……小乙哥,這個,這個……是有一點。”

    “哈哈,大郎實在是多慮了。”

    西門青將武好古送出了西門堂,還一路相送他往米家官船停泊的碼頭而去。

    路上,兩人並肩而行,西門青說起了燕雲之行的事情。

    武好古雖然動了心,但他還是沒有給出準信兒……畢竟,如今的燕京可是“國外”,那是可怕的大遼國的南京,仿佛是龍潭虎穴一般的去處,多半會有比梁山賊寇還狠十倍百倍的契丹賊寇!

    所以武好古很害怕自己去了就真的領了便當。

    “大郎,其實遼國並不是龍潭虎穴。”西門青不知道是說真的還是在安慰武好古,“賊人固然不少,但隻要空身來去,是不會招來歹人的。便是遇上賊人,花錢買路就是了。

    而且馬二哥他們家是燕雲四大家族之一,勢力很大,足可保你來去平安。”

    “燕雲四大家族?”

    “韓、趙、劉、馬四大家族。”西門青說,“韓家是韓德讓的族裔;趙家是後晉降將趙延壽的後裔;劉家則是唐時幽州、盧龍節度使劉怦之後,世代都是燕雲豪強;馬家則是後晉青州刺史馬胤卿的後裔,被遼人拘去燕雲的,馬二哥的族伯,醫巫閭山馬家的族長馬人望還是遼國重臣,如今官拜判南京三司使事。

    你若是醫巫閭山馬家的客人,在燕雲哪裏會有人動你半根汗毛?”

    醫巫閭山在遼西顯州,是後晉青州刺史馬胤卿一族最初在遼國居住之地。馬胤卿本人並沒有投遼,而是終身在醫巫閭山隱居。不過他的兒子馬延煦出仕遼國,做到了南京留守,孫子馬源做到了中京副留守,重孫馬詮做了中京文思使。

    不過醫巫閭山馬家最牛逼的還是馬人望這位第五代族長,別看他如今隻是判南京三司使事,但卻是皇太孫耶律延禧的親信。一旦延禧即位,立即就將位極人臣了。

    而馬植又是馬人望的侄子,在燕雲一帶絕對可以橫著走了,哪怕是尋常的契丹人,恐怕都不敢惹他。

    武好古卻依舊眉頭微皺,“如小乙所言,馬二哥出身如此,還為何要矢誌滅遼呢?

    以他的才幹,在大遼那邊還不是早晚能位極人臣?到了我朝,未必能有超過在遼朝的前途吧?”

    西門青笑了笑,用佩服的語氣說道:“馬世伯想要的可不是位極人臣,而是名留青史。以他的才華出身,一個遼國進士還不手到拿來?若要官,早就出仕了。”

    遼國的科舉其實是籠絡漢人和渤海人大族的手段,考科舉是要拚爹的。馬植的爹雖然早死了,可是人家的伯父厲害,又是燕雲四大家族出身,自己也有本事,還怕中不了進士?

    而他這樣的出身再加個進士,高中後肯定是平步青雲,位列宰執恐怕也是早晚的事兒。

    可是在大宋這邊,即使他有複燕平遼的大功,又能給個什麽官?他又不是宋朝的進士,不過是個南歸北人,最多給個高品虛職。

    這馬植仿佛是在做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買賣啊!

    西門青接著又道:“可馬世伯自幼便有為漢家克服燕雲的大誌……這也是他們醫巫閭山馬家之祖馬胤卿平生之誌。而醫巫閭山馬家也一直有人不忘祖先之誌,就如我們陽穀西門家一般。”

    原來這醫巫閭山馬家是一邊有人在遼國做大官,一邊有人不忘祖先之誌,在積聚力量,等待機會。

    還真是有點身在遼營心在宋的意思。

    隻有燕雲四大家族中的另外三大家族,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意思呢?

    想到這裏,武好古又問:“燕雲四大家族中的韓、趙、劉三族,是否都和馬家一樣不忘南朝呢?”

    西門青一笑道:“燕雲漢人,誰都不忘南朝。隻是過去一百多年,都是北強南弱,克複無望,因而漸漸心冷。

    可如今契丹人的衰弱是人人都能看得出的,腹心潰爛,四肢又過分強健……一個草原上的酋長麻庫斯便叫契丹人疲於奔命,打了六七年也不見分曉。

    而附庸遼人的西賊又屢敗於我朝,降伏大約也是早晚之間。這宋強遼弱,已經是明擺著的事兒了。你說燕雲豪族,會有何想法?”

    “小乙,”武好古看著西門青,“你真的認為如今是遼弱宋強?”

    西門青笑了起來,“古人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大郎你就是沒去過遼國,才會一味恐懼。

    若是你去了遼國,見了那些隻知道吃齋念佛的契丹宮帳兵,便知道他們絕不是西軍精銳的對手。

    況且那點契丹宮帳兵早就是四麵受敵了,不僅要對付我朝,還要草原上奔命,還得防著東麵的女直諸部,根本就不足用了。”

    西門青和馬植的樂觀似乎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武好古心說:大約十幾年後就是護步達崗之戰了!

    號稱七十萬的遼兵竟被兩萬女真鐵騎摧破,大遼從此一蹶不振!

    可是西門青和馬植怎麽都不會想到,大宋其實和遼國一樣,早就腐朽不堪了。

    西軍現在表現出來的戰力,其實也是建立在西夏的腐朽衰弱之上的。

    不過西門青剛才的話也有道理,去遼國見識一番是很有必要的。這靖康之恥,歸根結底是因為契丹的衰弱而起的。而這靖康之難的解藥,也許就在遼國……武好古若真有救國救民的理想,也該去遼國親眼見識一下契丹武士、蒙古勇士和生女直的壯士都是什麽模樣的。

    隻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嘛!

    “好吧,”武好古終於點了頭,“待我了結手頭的幾樁要事,便尋個機會去燕雲走一遭吧。”

    ……

    “大爹爹,馬世伯,武大郎同意去燕雲了。”

    把武好古等人送到碼頭後,西門青馬上就趕回了西門堂。

    在西門堂的內客廳,西門青向自己的祖父西門鶴和馬植報告了武好古的決定。

    “好!”馬植撫了撫掌,“大事又進了一步!

    這武大郎若真有恁般大的名氣,我們日後便可在開封府有一副喉舌了。”

    原來馬植的計劃就是先把武好古捧成名士,然後再通過他去宣傳契丹的衰敗,以促使大宋君臣北伐燕雲。

    “喉舌之事好辦,”西門鶴品著清香撲鼻的雲霧點茶,一邊輕輕搖頭,“隻是大宋的腹心,恐怕和遼國一樣朽壞!”

    馬植笑了笑說:“世伯此言差矣,這大宋和遼國可不一樣。

    遼國的根基是契丹腹心部,號稱四十萬的宮帳兵都是從腹心各部中征來的。現在契丹國族隻知道吃齋念佛,四十萬宮帳兵早就徒負其名了。想要振作,除非能把大遼的佛教鏟了!

    而大宋這邊,向來就沒有根本腹心之部,乃是和士大夫共天下。大宋的武力全靠兵募,兵募朽壞了怕甚底?朽壞的撤了,花點錢再募一些就是了。如今大宋又不是沒錢,花個幾千萬練上十萬精兵,還怕打不過一個分崩離析的大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