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2
字數:10200 加入書籤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經十餘年苦心創作,三易其稿寫出的一部傳奇劇本,曆來受到讀者的好評。近代戲劇家歐陽予倩對《桃花扇》情有獨鍾,曾分別在話劇、京劇、電影等領域涉獵過這一題材。劇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來江南創“複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兩人陷入愛河並贈題詩扇為主線,揭露了魏忠賢的親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並強將李香君許配他人,李不從而撞頭欲自盡血濺詩扇,侯方域的朋友楊龍友利用血點在扇中畫出一樹桃花……
劇目簡介
桃花扇共有40出,舞台上常有《訪翠》、《寄扇》、《沉江》等幾折。通過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滅亡的曆史戲劇。所謂“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當時清初正是考據學極盛時期,影響了作者忠於曆史的態度,劇本中絕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劇本所寫的一年中重大曆史事件甚至考證精確到某月某日,但由於並不是曆史書籍,劇中加入故事情節,人物感情刻畫,從深度和廣度反映現實,並且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是一部對後來影響很深的曆史劇。 田沁鑫認為:“歐陽予倩先生當時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改編了這出戲,有著極強的影射和借古諷今意味,後人大都追隨並沿襲了這一版本。可以說《桃花扇》曾被各種顏色調和了很長時間,而我們則是想恢複其本真和古樸的原貌。我想我們最多能夠整理出七八出,我想用一晚上演完。其實整理出多少都沒有關係,關鍵是如何取舍,如果舍得有意思,相信會是另一番風貌。”田沁鑫所說的恢複《桃花扇》“原貌”,在情節上主要體現在結尾。歐陽予倩版的電影廣為流傳,結尾是李香君自盡,侯方域降清。事實上,在孔尚任的原作中,結尾是侯、李二人在國破家亡後出家。
故事背景
桃花扇一事主要在侯方域的家鄉商丘(今商丘)和李香君的家鄉金陵(今南京)兩地之間演繹。
曆史背景
當時正處 於明朝末年,李闖王攻陷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殉國。吳三桂勾引清兵入關,攻下北京,中國北方大亂。鳳陽總督馬士英在南京擁立福王為皇帝,取年號“弘光”建立南明。當時清兵不過有十多萬,如果勵精圖治,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樣自保,偏安江南。但南明皇帝耽於聲色;朝臣賣官鬻爵,搜刮錢財;武將擁兵自重,互相打內戰,隻有史可法帶領三千殘兵堅守揚州,結果不到一年,揚州陷落,南明王朝土崩瓦解。
明朝人明白亡國與亡天下的不同,普通百姓奮起反抗。滿清推行剃發易服,不屈死難者數千萬。主人公李香君就是一個有著民族氣節的女子。
出場人物
全劇隻有30名出場演員,作者將其分為“色部”、“氣部”和“總部”。
色部是貫穿全劇表現“離合之情”故事主要情節的人物,又分為以男主角侯方域為首的及其周圍人物的“左部”和以女主角李香君為首的及其周圍人物的“右部”,共16人。
氣部是表現背景曆史“興亡之感”的人物,又分為以史可法為首的忠臣的“奇部”和以馬士英等為首的奸臣“偶部”,鑒於曆史上不敢罵皇帝,將弘光皇帝分在奇部,共12人。
總部隻有兩人;“經星”張瑤星道士,“緯星”南京太常寺老讚禮,作為全劇幕中穿插,介紹背景,以情節外人補充交代敘事的人物。
情節梗概
明代末年,曾經是明朝改革派的“東林黨人”侯方域逃難到南京,重新 組織“複社”,和曾經專權的太監魏忠賢餘黨,已被罷官的阮大铖鬥爭。結識李香君,並與其“梳櫳”(和妓女結婚非正式叫梳櫳)。阮大铖匿名托人贈送豐厚妝奩以拉攏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曉堅決退回。阮大铖懷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後,起用阮大铖,他趁機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並強將李香君許配他人,李堅決不從……南明滅亡後,李香君入山出家。揚州陷落後侯方域逃回尋找李香君,最後也出家學道。
全劇其中穿插當時曆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鎮帶兵打內戰,史可法堅守揚州城破投河自盡等。
創作原則
《桃花扇》是一部最接近曆史真實的曆史劇。孔尚任在創作中采取了證 實求信的原則,他在《桃花扇.凡例》中說:“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於兒女鍾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所以,全劇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離合之情為線索,展示弘光小王朝興亡的曆史麵目,從它建立的曆史背景,福王朱由崧被擁立的情況,到建立後朱由崧的昏庸荒佚,馬士英、阮大铖結黨營私、倒行逆施,江北四鎮跋扈不馴、互相傾軋,左良玉以就糧為名揮兵東進,最後史可法孤掌難鳴,無力回天,小王朝迅速覆滅,基本上是“實人實事,有根有據”,真實地再現了曆史,如劇中老讚禮所說:“當年真如戲,今日戲如真。”(《桃花扇.孤吟》)隻是迫於環境,不能直接展現清兵進攻的內容,有意回避、改變了一些情節。孔尚任對劇中各類人物作了不同筆調的刻畫,雖然忠、奸兩類人物的結局加了點虛幻之筆,如劇中柳敬亭說的,“這些含冤的孝子忠臣,少不得還他個揚眉吐氣,那些得意的奸雄****,免不一廠加他些人禍天誅”,以達到“懲創人心”的藝術目的,但總的說,作者的褒貶、愛憎是頗有分寸的,表現出清醒、超脫的曆史態度。
人物形象
《桃花扇》中塑造了幾個社會下層人物的形象,最突出的是妓女李香君和藝人柳敬亭、蘇昆生。照當時的等級貴賤觀念,他們屬於為衣冠中人所不齒的倡優、賤流,在劇中卻是最高尚的人。李香君毅然卻奩,使阮大铖卑劣的用心落空,孤身處在昏君、權奸的淫威下,誓不屈節,敢於怒斥權奸害民誤國。柳敬亭任俠好義,奮勇投轅下書,使手握重兵又性情暴戾的左良玉折服。在《桃花扇》稍前演忠奸鬥爭的戲曲中出現過市井細民的正麵形象,但多是忠於主人的義仆,如《一捧雪》中的莫誠,或者是支持忠良的義士,如《清忠譜》中的顏佩韋五人,都還是處在配角的位置上。《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柳敬亭等,都是關心國事、明辨是非、有著獨立人格的人物,使清流文人相形見絀,更不要說處在被批判地位的昏君、奸臣。這自然是有現實的依據,反映著晚明都會中部分妓女的風雅化以至附庸政治的現象,這種現象在詩歌、傳記、筆記中反映出來,但劇中形成的貴賤顛倒的對比,不隻是表明孔尚任突破了封建的等級貴賤觀念,其中也含有他對尊貴者並不尊貴,卑賤者並不卑賤的現實的憤激情緒,以及對此所做出的思索。這是當時許多旨在存史、寄托興亡之悲的稗史所不具備的。
《桃花扇》創作的成功還表現在人物形象眾多,但大都人各一麵,性格不一,即便是同一類人也不雷同。這顯示出孔尚任對曆史的尊重,如實寫出人物的基本麵貌,如同是武將,江北四鎮都恃武逞強,行事、結局卻不同:高傑無能,二劉投降,黃得功爭位內訌,卻死不降北兵;左良玉對崇禎皇帝無限忠心,但驕矜跋扈,缺少謀略,輕率揮兵東下。侯方域風流倜儻,有幾分紈絝氣,卻關心國事。這其中也反映出孔尚任對人物性格的刻畫較其他傳奇作家有著更自覺的意識,要將人物寫活。如同是權奸,馬士英得勢後橫行霸道,而阮大铖則奸詐狡猾,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在劇中營造出生動的場麵和氣氛。楊龍友的形象尤有特色。他周旋於兩種力量之間,出麵為阮大铖疏通複社文人,帶人抓走李香君的假母,在馬士英、阮大铖要逮捕侯方域時,又向侯方域通風報信;他趨從、奉迎馬士英、阮大铖,在李香君罵筵中麵臨來身之危時,又巧言救護李香君,誠如《桃花扇.媚座》批語所說:“作好作惡者,皆龍友也。”他多才多藝,八麵玲瓏,表現一副政治掮客的圓滑嘴臉和老於世故的複雜性格。
主題思想
盡管孔尚任對人物的褒貶還是使用傳統的道德術語,如“孝子忠臣”之類,但其褒貶標準卻擴大了“忠”的內涵, 由以朝廷、皇帝為本變為以國家為根本。福王朱由崧監國,代表著國家,但他關心的隻是“天子之尊”,“聲色之奉”,忘記了為君的職責,國家亡了,也就失去了為君的依托,連性命也不保了。馬士英、阮大铖之徒,乘國家敗亡之機擁立朱由崧,說是“幸遇國家大變,正我們得意之秋”(《桃花扇.迎立》),擁立得勢後,阮大铖說“天子無為,從他閉目拱手;相公(指馬士英)養體,盡咱吐氣揚眉”(《媚座》)。他們把國家、朝廷的不幸當作自己的大幸,竊權濫為,謀千秋富貴,招致國家敗亡,朝廷不存,他們也就失去了權勢、富貴、性命。清流文人以風流自許,飲酒看燈,欣賞戲曲,尋訪佳麗,出於門戶之見揭發閥黨餘孽,為保護門戶請左良玉東下,移兵堵江,江北一空,國家覆亡,陳貞慧、吳應箕才恍然大悟:“****爭門戶,今年傍哪家?”(《沉江》)由此,孔尚任最後離開了征實的原則,虛構了《入道》一出,讓張瑤星道土喝斥了在國破家亡之後重聚的男女主人公:“嗬呸!兩個癡蟲,你看國在哪裏?家在哪裏?君在哪裏?父在哪裏?偏是這點花月清根,割它不斷麽!”侯方域和李香君聽了“冷汗淋漓,如夢忽醒”,雙雙入道。孔尚任措張道士之口說的這番話,實際上也就是孔尚任觀照南明興亡的基本點,這對晚明崇尚****的思潮是一個反撥、修正,但也不是回歸到以君臣之義為首要的封建倫理中,而是把國家放在了人倫之最上,以國家為君、臣、民賴以立身的根本。這同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所發表的關於君、臣與天下萬民之關係的意見,角度雖然不同,而精神是一致的。因此,《桃花扇》的藝術世界所展示出的國家與君、臣、民的關係,由張瑤星說出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其意義也就超越了明清易代的興亡之悲。
曆史影響
桃花扇一劇形象地刻畫出明朝滅亡前統治階層腐化墮落的狀態,中國各代王朝的滅亡實際和明代是如出一轍,“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劇本脫稿後立即引起社會的關注,在舞台上經常演出。康熙皇帝專門派內侍向孔尚任索要劇本,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於聲色的情節,常皺眉頓足說:“弘光弘光,雖欲不亡,其可得乎!”。
20世紀之初,王國維自1908年至1912年鑽研中國戲曲,曾極口稱讚元劇之文章,但卻認為不及《桃花扇》。他在《文學小言》中說:元人雜劇,辭則美矣,然不知描寫人物為何事。至國朝之《桃花扇》,則矣!王氏指出,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麵,《桃花扇》是中國戲曲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1915年,吳梅為暖紅室校訂《桃花扇》後,寫了一篇題識,並在所著《顧曲麈談》中讚揚此劇不獨詞曲之佳,即科白對偶,亦無一不美。1918年7月,他又寫了《桃花扇傳奇跋》,專論其藝術成就說:東塘此作,閱之久,凡三易稿而成。自是精心結撰,其中雖科諢亦有所本。觀其自述本末,及曆記考據各條,語語可。自有傳奇以來,能細按年月確考時地者,實自東塘為始,傳奇之尊,遂得與詩文同其聲價矣。王國維是20世紀中國戲曲史學科的開創者,他倆對《桃花扇》的藝術評價很高,但都沒有觸及孔尚任的身世的思想內容。在清末民初,能結合文藝思潮來探索孔尚任《桃花扇》主旨的學者,當推梁啟超為第一人年,他在《小說叢話》中首先揭示了《桃花扇》的民族主義實質,他說:“《桃花扇》於種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葢生於****政體下,不得不爾也。然書中固往往不能自製之使人生故國之感。……讀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義之思想者,必其無人心者也。”(注:阿英編:《晚清鈔.小說戲曲研究卷》,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14頁。)
在抗日戰爭時期,著名劇作家歐陽予倩先生曾改編過這部劇本,將結尾改成侯方域剃發留辮,改換清服入仕,找到李香君後,李香君憤而和其斷交,以諷喻當時的賣國漢奸汪精衛之流,(其實曆史上真實的侯方域確實在順治年間回河南參加了鄉試)。1964年劇作家梅阡、孫敬把它改編成電影劇本,采用的是歐陽予倩劇本的結尾,由著名演員王丹鳳和馮喆主演,並以昆曲曲調作插曲,有的唱段選了牡丹亭的詞,更烘托出悲壯的氣氛。但由於寫的是末代王朝,**********中被無端指責為“懷念失敗的國民黨政府”而受到嚴厲的批判,****後被平反。
作品鑒賞
鑒賞之一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記錄著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運,又用它勾連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動。一把纖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僅串絡著紛亂的曆史人物與事件,並雄辯地展示出它們的破滅的必然性。在民族淪落、社稷傾圮的時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給予身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個孱弱的靈魂賦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而將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會地位卑微的民間藝人身上。孔尚任借助他們的口,抒發了對末世既臨的無可奈何、無可挽回的歎息。
蘇昆生的悲歌,不僅是對回光返照的南明王朝的憑吊,不僅是對三百年大明江山一旦覆亡的傷感,也不僅是對瞬息萬變的曆史興亡的慨歎,在這些憑吊、傷感、慨歎的深處,涵蘊著對封建社會“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的曆史趨勢的預感,唱出了封建末世的時代哀音!……在這種時代哀音中,流溢著封建末世文人心中破敗感、失落感、憂患感交織躁動的感傷情懷。
鑒賞之二
《桃花扇》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曆史劇。劇作的主題正如孔尚任自己所說的,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作品通過侯朝宗與李香君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反映了明末動蕩的社會現實及統治階級內部的派係鬥爭,從而揭示了南明覆滅的根本原因。作者從沉痛的故國哀思出發,無情地揭露了統治階級醜惡的本質,嚴厲地遣責了他們禍國殃民的罪行;同時,以激昂的愛國熱情歌頌了民族英雄和熱愛祖國的下層人民。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創作意圖:
《桃花扇》一劇,皆南朝新事,父老猶有存者,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也?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
它說明,《桃花扇》是以侯朝宗和李香君堅貞不屈的愛情故事為線索,並把他們愛情生活上的波折與國家興亡的命運結合起來,實際上是以生花之妙筆,寫亡國之痛劇,抒發了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
作品展現了明末廣闊的社會圖景:朝政黑暗,統治階級內部派係鬥爭尖銳,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導致了農民起義的爆發,明朝垮台,清兵入關,馬士英、阮大铖等勾結四鎮擁立福王,建立了南明王朝。但福王不思收複失地,反而貪戀聲色。馬士英、阮大铖以迎立有功,操縱朝政,狼狽為奸,卑鄙地宣稱:“幸遇國家多故,正我輩得意之秋”,排擠忠良。一些武將“沒有陣上逞威風,早已窩裏相爭鬥”,整個王朝君是昏君,臣是佞臣。劇作以具體的藝術形象揭露了南明統治集團的荒淫無恥和日益走向腐朽的醜惡本質。
與此相反,作者以無限崇敬與沉痛的心情,塑造了史可法這個不朽的形象。他在被馬士英、阮大铖排擠,四鎮將領不聽調動萬分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抗敵,死守孤城,最後懷著滿腔悲憤以身殉國。
《桃花扇》的偉大成就,還表現在熱情地歌頌了下層人民的忠心堅貞和愛國主義精神,塑造了為封建統治階級所鄙視的歌妓、藝人的優美形象。
李香君,這個溫柔、美麗、多才多藝的少女,她雖是秦淮歌妓,但與之交往的多是複社領袖,受到了進步思想影響。她有著清醒的政治頭腦和愛憎分明的感情,秉性正直、善良、剛強,不貪富貴,不畏強權,深明大義,嫉惡如仇。當她知道阮大铖送來妝奩時,義正詞嚴地責備侯朝宗:
官人是何說話,阮大铖趨附權奸,廉恥喪盡;婦人女子,無不唾罵,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處於何處也?
官人之意不過因他助俺妝奩,便要徇私廢公,那知道這幾件釵釧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裏!
在這之前,李香君還隻是有清醒的政治頭腦,這之後,她把自己的命運緊緊地跟侯朝宗、跟複社文人聯係在一起,因而成為阮大铖迫害的對象。她與迫害自己的黑暗勢力展開不妥協的鬥爭。她堅決拒絕嫁田仰,公開聲稱:“奴是薄福人,不願入朱門”。堅定的生活理想,誌同道合的愛情,給她以“碎首淋漓不肯辱於權奸”的勇氣和力量。李香君的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放射出特殊光輝的婦女形象。
柳敬亭,這個白髯飄飄、神采奕奕的民間老藝人的形象,也塑造得相當成功。他技藝超群,但更可貴的是他有著強烈的正義感,痛恨權奸邪惡,深明大義。當他知道阮大铖是閹黨後,便馬上拂衣離開舒適的阮家,寧願“閑坐街坊吃冷茶”,並以說書為武器,宣揚公道,打擊邪惡。他對祖國的感情極其深沉。當大敵壓境,需要團結一致共同對敵,而左良玉要領兵東下南京時,他不怕吃百般苦地跋涉千裏萬裏,去阻止左良玉的輕舉妄動。明亡後,他泛舟江湖,做歸隱的漁翁,而不甘心做順民,並經常與朋友在一起,痛悼祖國之衰亡,傾吐懷念祖國的深情。這些品質都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作家通過柳敬亭的形象,熱情地謳歌了下層人民優秀的品質,讚頌了他們的愛國情懷,展示了他們的美好靈魂。
作者簡介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
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孔尚任一、仕前階段:三十七歲前,在家過著養親、讀書的生活。他接觸了一些南明遺民,了解到許多南明王朝興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軼事。對寫一部反映南明興亡的曆史劇萌發濃厚興趣,開始了《桃花扇》的構思和試筆,但“僅畫其輪廓,實未飾其藻采也”(《桃花扇本末》)。
二、出仕階段:1684年康熙南巡北歸,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歲的孔尚任在禦前講經,頗得康熙的賞識,破格授為國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歲,奉命赴江南治水,曆時四載。這個時期,他的足跡幾乎踏遍南明故地,又與一大批有民族氣節的明代遺民結為知交,接受他們的愛國思想,加深了對南明興亡曆史的認識。他積極收集素材,豐富創作《桃花扇》的構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奉調回京,曆任國子監博士、戶部主事、廣東司外郎。經過畢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歲的孔尚任,終於寫成了《桃花扇》。一時洛陽紙貴,不僅在北京頻繁演出,“歲無虛日”,而且流傳到偏遠的地方,連“萬山中,阻絕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鶴峰縣),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職,“命薄忍遭文字憎,緘口金人受誹謗”(《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詩讚予〈桃花扇〉傳奇,依韻卻寄》),從這些詩句看,他這次罷官很可能是因創作《桃花扇》得禍。
三、隱居階段:罷官後,孔尚任在京賦閑兩年多,接著回鄉隱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這位享有盛譽的一代戲曲家,就在曲阜石門家中與世長辭了,年七十歲。他的作品.還有和顧采合著的《小忽雷》傳奇及詩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長留集》等,均傳世。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呀呀呀呀呀呀呀呀
呀呀呀呀呀呀呀呀
呀呀呀呀呀呀呀呀
呀呀呀呀呀呀呀呀
呀呀呀呀呀呀呀呀
哈哈哈哈等人測試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
測試章節請勿訂閱(未完待續。)testcahche(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