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章 騎驢論道出隋州

字數:5637   加入書籤

A+A-


    ()    出了隋州城,趙麟行馬上糾正了丁知魚在稱謂上的錯誤,正色道:“知魚,從今以後你應稱我四師兄,在你家時,你母親為了避免尷尬,才不讓我稱呼你為師弟的。

    此次上山,你要拜我們的師父遠境真人為師,師父他老人家姓方諱遠境,從我開始,我之上的四輩,輩分按:“心智有境”排列。我和我之下的輩分按“行止無邊”排序。

    師父他老人家已經駕鶴西去,我們還有一位師叔周煦境健在,任太上長老,隻有此人你需行長輩禮。

    現任掌門乃你二師兄韓鹿行,二師兄最擅長丹鼎、符籙術,丹鼎術甚至略強於大師兄。

    二師兄性情寬厚,多謀善斷。

    大師兄也就是你母親的師父秦鶴行,大師兄是本派南遷後,曆史上都排的上號的天才。

    入門六年便可下山曆練,史無前例。而且占卜、禦劍天賦之高絕無僅有。控術大師兄最擅長控水,隻可惜大師兄當年下山時年少氣盛,得罪奸人,被奸人以水為媒介下毒。

    故而需以酒解毒,酒不離。不過大師兄此時正在北地匈國草原,你見不到。

    師兄燕虎行是本門的法衛堂長老,負責弟子戒律與山門守護。師兄天生神力,即便沒有仙緣也可為列國猛將。師兄天賦擅長外門武術,此外最為擅長的便是傀儡禦獸術,故而師父以虎行為其名。

    師兄我排行第四,什麽都會點,包括外門武術,但是都不及各位同門精通。

    五師妹齊鳳行最擅長禦劍以及各類控術。尤其是禦劍術,即便與大師兄比較,大師兄當年同樣年紀時,也未必能勝其一籌。

    六師弟從未上山,因為六師弟是雲朝皇孫,雲朝的太子之嫡子。

    前些年師父尚在的時候,每年都要去京城雲城幾月教六師弟。師父說六師弟本名就是雲龍行,名字並非師父所起。和我清虛一派天然有緣,但以皇朝嫡孫之身無法上山修行,他隻好親自下山教導。六師弟具體擅長什麽我也不大清楚,師父也從未提及。

    你排行第,是我師弟。師父駕鶴西去之前我也曾問過師父,給你賜名叫什麽?

    但是師父說你有大運道,非其可賜名,用本名即可。

    由於師父已經駕鶴西去,而恰好師兄我對本門各類法術、外門武術都有涉獵,所以師父吩咐我代師授藝。

    以後你就跟著師兄我學藝,為了不浪費時間,我們路上邊走邊學,可好?”

    丁知魚聽完後立刻興奮地說道:“好啊!神仙叔叔,我們邊走邊學最好。可是知魚有個疑問,既然師父駕鶴西去,為何我不幹脆拜你為呢?”

    幸好對於此問題趙麟行早有準備,趙麟行自然不會實話實說,便淡然回答道:“每個人的福緣氣運不同,師父曾算過,我們同門幾個師兄弟,都當不得你師父。否則便要折我等氣運。為了不折我們氣運,師父說就拜在他名下最適合。畢竟師父在你上山時已經駕鶴西去,無所謂折不折氣運。

    知魚,剛才你叫我神仙叔叔?記得以後都叫師兄,不然對不住師父,也折煞師兄了!”

    “謹遵師兄教誨!”葉知魚笑道。

    因為葉知魚也反應過來了,不僅這位滿是胡須的神仙叔叔變成了自己師兄,如果按師門輩分而論的話,自己的娘親秦采薇都要叫自己師叔了。頓時覺得好生荒唐。

    “好,那師兄便開始講了!“趙麟行說道。

    “知魚,首先你需知修道即要順天道,又要逆天道。

    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入天道之聖者,則可以有餘而奉天下!

    然則若要離人道而入天道,則有舍才有得。

    以吐納培元為例,人的體質因人而異。

    有人身強氣精,天道使然,此人每次呼入之天地精氣充足。然則其體內本身天地精氣便足,則呼出之精氣亦足。吐納之間,亦無太多精氣存留體內。

    有人身衰氣濁,天道使然,此人每次呼入之天地精氣不足。然則其體內本身濁氣足而精氣少,則呼出濁氣十足。吐納之間,故而比之身體強健之人,反容易多得一絲精氣存留體內。

    然則先天差距明顯,體強者每次吐納即便存留精氣甚少,但由於先天強健,即便存留精氣少,但是吐納的次數和強度都可遠超常人。日積月累,身體亦能日益強健。這便是為何強者可以逆天修行。

    而弱者雖每次吐納存留精氣多,但先天衰弱,每一次吐納耗費身體能甚多,即便存留精氣多,則不過減緩衰弱的速度罷了。若是按體強者的吐納次數與強度強行修行,則身體無法承受,反受其害。

    然則之於飲食,身強體健之人往往飲食脾胃俱佳,飲食之間食其味而不顧其害。身體衰弱之人,飲食脾胃往往不佳,飲食之間在乎其利而忘其味。

    日益久之則強弱互逆。則又暗合天道,為損有餘而補不足之例證。

    若此二人,若體強者逆天道而行,食在其利而忘其味,則體愈強,則稱其逆天為智。

    若體弱者逆天道而行,食其味兒忘其害,則體益弱,則稱其逆天為愚。

    故而強者逆天道而修,弱者順天道修,但無論如何修行,若要道法自然,則要順天道,掌握萬物之規律。

    便是我等修道之道,故而我等既要逆天道,又要順天道。

    便是我們日常飲食吐納,都暗合天道,故而天道常在,順逆之選,在乎先天,也在乎選擇。你可明白?”

    “就是說天道會無形對所有人做出指引,以做到損有餘,補不足。自己根據自己的先天來決定順逆之選。

    那麽人道的損不足而奉有餘呢?是否就是人世之,強者淩弱,貴者淩賤,則強者益強,貴者益貴。那何以有聖人以有餘奉天下呢?”葉知魚似有所悟的說道。

    “聖人之所以為聖,則得天道而明萬物,感天道得大道之大成者,天地萬物無不被其所用,故而於己有餘,則可以有餘而奉天下。

    凡人之所以為凡人,不得天道,不明萬物,便是見其利而忘其義。取之於人,用之於己。一心為己利私欲,則離天道愈遠。但這人之道本是人性使然,並無是非對錯。”趙麟行答道。

    “那我們修行為的是什麽呢?長生?金錢?權勢?還是成為受人敬仰成為聖人?”丁知魚繼續問道。

    “知魚,以你之見呢?”

    趙麟行反問道。

    “我也說不清,可能修行好了就有大神通,就可以更自由的選擇。想幫好人就可以幫助好人,想懲罰壞人就懲罰壞人,想暢遊天下就暢遊天下。那應該就是無拘無束的自由吧!師兄你呢?“

    丁知魚追問道。

    “師兄小的時候也不知道,稍微大了之後便覺得是要光耀宗門,我也問過師父,期望我做什麽?

    師父說我們最終都要尋找我們自己的道,無論是順天親近感悟天道,還是逆天抗爭取獲天道,總要堅持追尋自己的道。

    自己的道可為一花、一木,可為一家、一國,可為一人、一念,也可為天下蒼生。

    所以師父說我的道如果是光耀宗門也無不可,世間的道本無對錯、高下之分,道本就是選擇。”

    趙麟行答道。

    “那不分對錯難道也不分善惡嗎?”

    丁知魚疑問道。

    “對、錯、善、惡、美、醜都是相對而言,哪有什麽絕對的善惡呢?就算是道本身也是不分善惡是非的。

    世間萬物均是陰陽相生,則世間萬物,不可純一而論。譬如我問你,一人殺百人,斯為惡為善?”

    趙麟行問道。

    “當然為大惡。”

    丁知魚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若其所殺之都是所謂作惡多端之人,是否為善?

    若其是劊子,隻是行刑是否無善惡?

    若其是戰場上殺百人,在己方看來必是勇士,大善,而在敵方看來必是仇寇,大惡。

    若一百人均為所謂善人,其真為惡乎?若一百人存活世間,衣食用度,耗費良多。不論衣食住行,哪種不是要耗費諸多生命?

    我等為人,便覺此事為惡。若以天道觀之,除人之外,萬物皆利,則未必為惡。

    善惡相生,善惡一體。故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若為天道,萬物皆同,無優劣高低,怎能區別視之?眾生不過皆為芻狗。我等人類真的就比草木動物高貴?”

    趙麟行侃侃而談。

    “那不是說即使某些人在我們人看來真的作惡多端,在天道看來也未必是惡的?”

    丁知魚困惑道。

    “正是此理。作惡隻是相對而言,惡依然是對道的選擇,選擇無分對錯。我們修道提升自己的能力,便是要在選擇時堅持我們的道,能力越強,便能在自己的道上愈行愈遠。無論你的道是善是惡,最終還是要靠你腳踏實地的去實現。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則魔勝道;

    若道高一丈,魔高一尺,則道勝魔,修道修魔,在天道看來都無對錯之分,誰強便是誰高。修道隻有善念無益,你還要有保護善的能力。不然,即便你再心懷天下,不過癡人說夢。”

    趙麟行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