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回族叛亂(十九)
字數:2882 加入書籤
第一百十五章
了解蒙古史的人就會知道正是清朝崛起以來,才真正馴化了這個曆朝曆代北方的大敵。
有清一代, 對北方邊疆的羈縻和統治可以說是最好的, 並且有著明晰的發展軌跡,無論是傳統意義的漠南蒙古, 還是漠北的喀爾喀蒙古,甚至新疆的準噶爾都是清朝逐步控製甚至消滅的。
滿族自己也作為少數名族, 長期與蒙古族打交道, 深深知道蒙古民族的戰力和不羈, 所以皇太極入關前極力先擊敗了號稱蒙古最後一個大汗的林丹汗, 從此滿族就以對待蒙古族的兩手政策為國策,極其有效的統治了北方遊牧地區,有清一代, 除了早期在新疆和青海與蒙古族有過戰鬥,現今內蒙地區和外蒙地區可以說是曆代王朝戰亂最少的。這兩手政策就是外示以尊重,內則忌憚而下於死手。
通過上百年的滿蒙聯姻,分化和瓦解蒙古各部落, 大力扶植喇嘛教,蒙古族可以說是最不會反叛大清的一個少數名族。這些蒙古部落的首領大多都具有濃鬱的滿族血統,並因為清政府的懷柔政策,可以說是絕不希望清政府倒台的。當下左宗棠修書至蒙古各部落的首領,很快就得到了蒙古各部的響應。
同時, 左宗棠又得到了一個可以說是極棒的好消息,那就是阿魯特的正藍旗居然沒有“英勇就義”!當下,左宗棠哈哈大笑, 隻覺得天助我也,忙回信與蒙古諸王定下了合圍甘肅的軍策。阿魯特崇綺在其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位正藍旗的旗主本身就是蒙古族出身,更與諸位蒙古王爺是發小的關係,很快就被推舉為蒙古聯軍的名義首領。(清政府大力扶植蒙古王公貴族信奉喇嘛教,鼓勵其中的男性子嗣出家,同時建立了王公繼承人固定的培養製度,使大多數蒙古男性貴族在北京長大,所以,很多蒙古高層統治者都是互相認識,並且交情不淺。)
同治二年十月(比曆史上早了六年),左宗棠移軍乾州,大軍速度攻入甘肅,一月內以閃電戰攻占甘南地區,使得回族叛軍不得不退守肅州。同時,蒙古聯軍在阿魯特崇綺的帶領下,開始不斷衝擊回族在蒙古與甘肅的北麵防線,造成了巨大的軍事牽製。
回族叛軍領袖杜文秀和馬華龍知道自己不是左宗棠的對手,便欲要另求生路,但南有昆侖祁連阻隔,北有蒙古聯軍騷擾,東有左宗棠圍剿,隻餘下了西出玉門關這唯一條退路。
陳得才當下在肅州城中焦心不已,提議不若棄了肅州城,逃入新疆,說不得還有一線生機。杜文秀和馬華龍麵對陳得才的再三懇求,心下也是有一絲心動。但到底他們也有自己的考量。新疆雖然地域廣袤,可到底環境惡劣,一旦退出玉門關,便徹底意味著他們要過上那種最苦逼的生活,說到底,他們還是覺得自己仍然有一戰之力,不肯輕易退步。
左宗棠的大軍開至肅州城下,見得這些回族叛軍的主力軍居然沒有放棄這座城池的防守,心下大喜。他還最怕這些回軍逃跑呢,沒想到竟然還想反抗,那豈不是甕中捉鱉了?如此,左宗棠大軍帶著數門開山炮堵在肅州城東門口,而蒙古聯軍也及時趕到,從西北麵包抄,一下子成了合圍之勢。
杜文秀與馬華龍至此心亂如麻。陳得才為了保命,更加急切的對二人進言說不如舍了城往新疆跑吧。
就在這時,左宗棠心生一計,突然寫了一封信,喚人送與了肅州城中。這前去送信的依舊是我們的老熟人柳湘。柳湘當下單槍匹馬至肅州城下,氣定神閑,如入無人之境,好似那些在城牆上看守的叛軍都是擺設一樣。
“去,我乃陝甘總督左大人旗下營千總,特受左大人之命求見回族首領杜文秀與馬華龍,還不速去稟報!”
這站在肅州城牆上的守兵聽著柳湘的喊話,心下也是納悶這清廷的人怎麽會這個節骨眼上來找我軍頭腦,也是膽子大。
柳湘遙遙坐於馬上,運起目力看著城牆上的士兵麵麵相覷,當下不屑一笑,從馬背上提起一支二石長弓,取出一箭,直射到城牆之上的木樁子中。但見那箭上還綁著一封書信。且又聽柳湘朗聲笑道:“速去把書信交與杜文秀與馬華龍手中。就說我軍左大人開恩,特來招撫。”
當下士兵至此,忙去木樁前,費力的把箭合力拔下,然後取下書信,急匆匆的便去尋了回族的兩位首領。
兩位首領當下接過書信,便翻越起來,隻見左宗棠在裏麵親筆寫道:“陝甘之亂,實乃太平逆賊挑唆。若能招撫,必可輕恕。”書信下麵還有一個印章,正是陝甘最高軍-政官員的總督印。
杜文秀與馬華龍見得書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其實都有些心動。原先他們在最開始的就是打算接受招安的,但因為招撫欽差被刺,才最後一不做二不休走上了反抗朝廷的不歸路。
“馬兄,你怎麽看?”
馬華龍與杜文秀都是知道自己是打不過清朝的,又不想逃到新疆去吃沙子,見得這封招安信,多少有些歡喜。
“不可盡信。”馬華龍說道。但他們到底也有些懷疑清廷的誠心,不敢胡亂就下了決定,畢竟這關係者所有跟著他們的回民的身家性命。
“若不然還是先見見那個姓柳的清官?聽說他是一個人單槍匹馬來的,也不怕他耍什麽花招。再不濟,也可抓了作為人質。”
杜文秀與馬華龍狼狽為奸多年,自也知道馬華龍也有了想被招安的心思,當下如此建議。
“也好,會一會也好知道他們有幾分誠心。”
遂他們決定怎麽著也要見一見柳湘,便喚了手下人去開了城門,迎柳湘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