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女謀

字數:4936   加入書籤

A+A-


    東去燕國的隊伍出發時,魏黠才漸漸從睡夢中醒來。昨夜宴會之後,魏黠就覺得昏昏沉沉的一味嗜睡,這會兒睜開眼一看天已經大亮,她立刻召來侍女詢問時辰,卻見侍女支支吾吾的,顯然是隱瞞了什麽。

    大王呢?”魏黠追問道。

    侍女被魏黠的質問聲驚得不敢出聲,直接跪在了地上。

    魏黠暗道不妙,下榻推開攔阻的宮女就朝秦宮大門跑去。今日的鹹陽刮著大風,不知哪裏來的塵沙,吹得視線一片朦朧。她頂風向前跑,最後撞在了嬴駟身上。

    燕使呢?”沒有行禮,魏黠亟亟問道。

    已經帶著羋夫人和稷兒回燕國了。”

    是羋夫人的主意?”

    她告訴寡人,立長為穩,諸國虎視眈眈,秦國不能內亂。”

    公子蕩作為秦國王室的嫡長子,理應是王位的繼承人,不能被送去燕國作人質,否則會引起臣工們的反對,甚至引發國內動蕩。現在秦國立足於眾目睽睽之下,它的強大必須由內而外都如一堅固,一旦內部發生問題,也就無法維係對外的鐵血,因此為了秦國的穩固,羋瑕和嬴駟串通好了,演這一出戲。

    魏黠此時才明白,魏冉能從邊境回鹹陽,是因為羋瑕想念如今唯一還在秦國的親人。從昨夜魏冉的表現來看,他也是不知道這個計劃的,很可能連嬴華他們也不知情,換句話說,羋瑕和公子稷去燕國的事,在一切發生之前隻有嬴駟和羋瑕自己才知道。

    魏黠的恍然大悟已經無法挽回此時的局麵,她和羋瑕從不從的角度做出了對這件事的估量,而嬴駟最終選擇了羋瑕的提議,這其中有多少是因為國家利益,又有多少是出於私情,她已經不想去權衡。一切伴隨著那支東行的隊伍都已經塵埃落定,眼下她有更重要的事需要去完成。

    秦國失去了一個優秀的繼承者,就要培養另一個。

    在羋瑕和公子稷去了燕國之後,秦國的一切仍舊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嬴華和高昌一起離開了鹹陽,將要長久駐守在邊境。魏冉在羋瑕離開後也回到了軍營,為實現他曾向羋瑕許下的承諾而努力。魏黠照顧著後宮的各項事務,盡心盡力地培養著公子蕩,力求不辜負羋瑕和公子稷的犧牲。

    嬴駟還是身處在為振興秦國的東出之策中,日日沉浸在繁瑣的國事中。然而所有人都看得出來,伴隨著年歲的流逝,這位昔日英姿勃發的國君已經不複昔日的風采,他依舊有著高昂的鬥誌,但大約是因為多年操勞的結果,體力明顯下降了一些。有人猜測,是因為公子稷的離去,導致嬴駟思子心切,時常失神。

    另一方麵,雖然有張儀的鼎力輔佐,但王後魏夫人在嬴駟的默許下參與的政務越來越多。很多人都已經明白了一件事,秦國前廷裏有一個看不見的影子,默默關注著秦國的沒一點變化,她可以不是朝中臣工,但有時會對秦王的決定產生頗為重要的影響。

    很多時候,魏黠隻是在嬴駟的書房出現,但除了朝會的大殿,秦宮中的這間書房已然是秦國政務的重要決策之地。很多事項都是嬴駟在這裏召見了重臣商議才得出的結論,譬如即將決定的關於如何回應巴、蜀兩國求援之事。

    巴、蜀雖不是大國,但對秦國而言,並不是可以忽略的存在。如今兩國因為發生了摩擦而互相舉兵討伐,卻都來向秦國告急求援,秦國的回應便是決定了兩國的命運。

    嬴駟對蜀國覬覦許久,因此向趁此次巴蜀之爭來對付蜀國,然而蜀道之難,險峻難行,出兵之際又可能麵臨韓國進犯,所以他猶豫不決,沒有立刻做出決定。

    朝中臣工對這件事也是分成幾派,各執一詞,大將司馬錯支持伐蜀,而張儀則認為直接進攻韓國來得保險。

    這件事從前廷一直爭論到近臣商討,都沒有得出最終結論,司馬錯和張儀兩方各執己見,都試圖說服嬴駟同意自己的主見。

    秦國壓製三晉日久,三晉對秦國亦仇視至今。但秦國大業,並非執著三晉,更不應該糾纏在巴蜀之爭。雖然和三晉不睦,但也是時候試著修複這層關係,以便繼續東進,振興秦國。臣之見,是我們應與魏、楚兩國主動修好,隨後出兵黃河、伊水、洛水一帶,攻取新城、宜陽,到時候兵臨洛陽,直接奪取九鼎。秦國有九鼎在手,各國還有敢不從的?”張儀道,“人欲揚名,最快的方法就是入仕為官,若要取利,就去販貨於市。如今黃河、伊洛一帶和周室,正好這天下的朝廷和集市,大王要的是大爺,就應當去那裏爭雄,若糾纏於遠方的戎狄小族爭鬥,可不利於秦國大業。”

    司馬錯卻反駁道:“臣不敢苟同相國意見。臣隻知道,國欲富強必先開疆拓土,想強軍則必須先讓老百姓富裕起來,想要成就帝王大業則要先樹立德望。得此三者,帝王大業方才水到渠成。雖然秦國已經今非昔比,但比起山東諸國,還是不甚富足,若要強行進兵洛陽,隻能是太過冒險。蜀國是西南偏僻之國,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領,然而國內情形十分混亂。如果秦軍此時攻打蜀國,輕而易舉就可以占其國來擴大秦國的疆域。蜀國的財富落入秦國,正可以用來撫恤百姓和軍隊。如今亂世,各國兼並之戰四起,秦國這樣做還穩定了蜀國內亂,可謂一舉兩得、名利雙收。如果咱們若是攻打韓國、脅迫周室,反而蒙受不義之名,容易引起群憤而被攻之!”

    司馬錯走去那幅巨型地圖前,指著地圖道:“周室雖然衰微,卻仍是天下至尊。齊國和韓國想來親近,兩國友善。周室自知將失九鼎,韓國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帶,他們一定會向他國求援。最可能的結果就是他們一起向齊國、趙國的救助,並且聯合楚國和魏國,周室為求自保,甚至可能把鼎送至楚國,給魏國割地。而秦國對此,隻能束手無策。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所在。因此臣還是堅持,攻打蜀國才是十拿九穩的上策。”

    張儀和司馬錯都是秦國重臣,嬴駟對他二人都十分倚重,但他們所言各有側重,也都有令嬴駟心儀之處,一時間他便難以做出決定。

    兩位臣工退出書房之後,嬴駟看著那副十八連環道:“又是一次決定,這一環怎麽解可事關後頭剩下的路,寡人竟是猶豫起來了。”

    魏黠看著十八連環,再轉去看著那幅地圖,聽嬴駟道:“聽了這麽久,你就沒想法麽?”

    魏黠此時才轉頭注視嬴駟,道:“早想說了,隻是剛才相國和將軍在場,我不方便開口罷了。”

    嬴駟向後一靠,好整以暇地看著魏黠。

    先說好,你不能告訴別人。”

    現在還有誰不知道,寡人的身邊坐著王後,秦國的國策,十有六七都有王後參與?”

    魏黠瞥了嬴駟一眼,道:“對啊,將來臣工們要抓錯處,直接衝我來就行了。”

    嬴駟笑著拉住魏黠的手,小心翼翼地握在掌心,道:“有寡人擋著,明刀暗箭都打不著你。”

    魏黠笑睨了嬴駟一眼,正色道:“相國之言一氣嗬成,聽來確實令人振奮,我都迫不及待想請大王揮師東進,直取洛陽奪九鼎,從而完成大王一直以來的雄圖大誌。”

    嬴駟點頭,沒有打斷魏黠的話。

    如果十年前的局勢是這樣,或許我就同意相國的說法,請大王直取洛陽九鼎。但司馬錯將軍的意見穩紮穩打,循序漸進,在如今這樣列國針對秦國的時刻,確實是最安全的做法。”魏黠走去地圖前,道,“當初我們殺申差,活埋五萬韓軍,給韓國造成重創,他們的元氣至今沒有恢複,兵力上不會和過去一樣強硬,如果真的打過來,我們還能抵抗。北邊的義渠一直都反反複複,我們同樣不能輕易忽視。倘若我們能夠平定巴蜀,如司馬錯將軍所言,開疆拓土,以他國財物作為自己的補充,一舉兩得之事,反而會讓覬覦秦國之輩不敢輕舉妄動。如此一來,再謀大業,比相國的說法更加妥當。”

    魏黠在地圖前指指點點的模樣當真有指點江山的氣態,嬴駟不由讚道:“確實是周室之後,風度在常人之上,你若是個男兒身,寡人必定許以高位重職。”

    都是我日常跟在大王身邊學來的,和周室不周室的,可沒什麽關係。”魏黠回到嬴駟身邊,頗為感慨道,“我這叫耳濡目染,懂的還都隻是皮毛。再說,我如果什麽都不知道,怎麽教導蕩兒。教不好蕩兒,怎麽對得起去燕國的羋夫人和稷兒?他們是替我和蕩兒去受的苦,我怎麽能不好好學,好好做,好等將來把她們母子接回來,不用再受離家去國之苦。”

    一旦想起羋瑕和公子稷,嬴駟內心也有頗多不舍和歉疚。尤其是對公子稷,嬴駟心裏有著和魏黠一樣的期待,然而事實發展到了今天的局麵,他們唯有一步一步繼續走下去,如魏黠所言,不負離人犧牲,把握好秦國的將來才是關鍵。

    在魏黠的建議下,嬴駟聽從了司馬錯的建議,起兵伐蜀。

    秦軍出發的當天,嬴駟因為身體不適而留在秦宮中休養,魏黠代表嬴駟在鹹陽城外為秦軍送行。

    郊外明媚的陽光照在秦軍將士們的鎧甲上,仿佛已經折射出此戰勝利之光。秦國國母親自祝酒為他們送行,以示撫慰,也是鼓勁。

    隨後司馬錯率軍前往蜀國,一路披荊斬棘,和蜀軍進行了多次交鋒,基本都以勝利告終。最後,秦軍僅用了十個月就攻克蜀國全境,順利為秦國開脫了疆土。

    蜀國被秦國收服,蜀王被降為蜀侯。為了進一步對蜀國進行控製,嬴駟任命陳莊為蜀國國相,對蜀國國政嚴格把控,徹底讓蜀國成為秦國的附屬。

    而在秦、蜀之戰後,嬴駟依司馬錯之言,利用從蜀國得來財物撫恤百姓、擴充軍隊,大大提高了秦國的國力,也鞏固了秦國作為此時強國的地位,山東諸國更不敢輕視秦國,也不敢再對秦國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