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八章 江運
字數:3348 加入書籤
在當晚的酒宴上,趙啟明終於發現了江都的特色美食。
婁縣令用官話為那道美食取名為“餘思”,說是“魚絲”的雅稱。所謂魚絲,是取用新鮮的江魚作為食材,經過去頭剔骨之後,把魚肉全部搗爛,然後再往這些肉泥中加入調味料和澱粉,進行反複的捶打。
聽到這裏趙啟明有些奇怪,這哪裏是餘思,這分明就是魚丸。
但是婁縣令不知道魚丸為何物,說上好的餘思要將調好的魚肉反複的捶打,最後搓成條狀才可以下鍋煮食。
聽到這裏趙啟明也算明白了,所謂餘思其實就是魚丸,隻不過在最後的形狀上是條狀,這才和魚丸有了區別。但是讓人覺得驚奇的是,把魚肉做成條狀的餘思,居然吃起來比魚丸更加爽滑彈牙,讓趙啟明立即喜歡上了這道美食。以至於今天午飯之前,他還跟海事監的庖廚打聽,會不會做餘思這道菜。
“餘思是酒宴上才有的菜肴。”薛凱意識到自己成為海事令最重要的職責就是給趙啟明充當翻譯,這讓他有些懷疑趙啟明提拔他的目的:“海事監的庖廚會做的基本都是些家常菜,恐怕要讓少監失望了。”
“那真是可惜了。”趙啟明看著麵前讓人毫無食欲的飯菜,有些懷念侯府的時候,張嬸能每天變著花樣準備各種飯菜。這讓他有些後悔在秦文離開婁縣時沒有吩咐,把廚房的張嬸接到江都來。
秦文今天早上便辭別了趙啟明,離開婁縣回長安去了。
原本解憂的意思是讓秦文在江都保護趙啟明,但趙啟明跟江都百姓往日無仇近日無怨,這裏還真沒人要把他置之死地。況且秦文掌管東鄉侯府的安全,解憂出去的時候身邊也要有狗腿子跟著,考慮到這裏,趙啟明早咋出發前就跟錢管家商量好了,秦文把他送到江都就原路返回,當然臨走的時候趙啟明也寫了家書,讓秦文帶回去也算報了平安。
“不吃了。”想著家裏的事情,趙啟明麵對桌上的飯菜更加沒了食欲,便從身上抓了把秦文留下的肉幹,起身朝薛凱道:“找個人給我帶路,我要去船廠。”
聽到這話,薛凱頓時來了精神,覺得趙啟明終於幹正事了,便馬上道:“既然少監要去視察,下官作為海事令理應跟著少監同去。”
“你還沒吃飯吧?”
“正事要緊。”薛凱說著,朝趙啟明行禮,然後起身做了個請的手勢。
正事的確要緊,但薛凱有點過於興師動眾。聽說趙啟明要去船廠,把整個海事監的屬官都給召集起來,全部站在院子外麵等著,並且都還穿著官服。
直到這個時候趙啟明才發現,原來海事監的有這麽多人。
作為海事監的掌事,趙啟明現在有幾十號手下,這要回出去跟人發生衝突,可以打贏一場中等規模的群架,這讓他意氣風發,大有指點江山,起兵造反的豪氣。
盡管薛凱說造船廠距離海事監不遠,他也執意讓人把金牙牽來,然後騎著高頭大馬在前麵開路,身後跟著幾十號徒步行走的屬官。他覺得自己剛來婁縣上任,有必要讓當地百姓看到少監大人的威風。
可是出了海事監到江邊的路上人跡罕至,連漁民都很少看到,更別說是街坊相親了。讓趙啟明大失所望,無聊的又抓了把牛肉幹吃著,邊騎馬邊欣賞著江邊的風景。
快到江邊的時候,趙啟明發現江邊上遊的水麵上有很多漁船,江邊的陸地上也有成群結隊的勞工,這讓他精神抖擻,覺得讓船廠的勞動看到少監的威風也不錯,便豪邁的朝薛凱問道:“那可我船廠的人?”
“是少府雇的。”薛凱道:“這些勞工為碼頭和船廠搬運木料,今天剛好是運料的日子。”
“版運木料?原來如此。”趙啟明覺得人家既然要搬運木料,應該沒空來看自己的威風,自己也不能為了耍威風,就耽誤了人家的工作,便看著江麵隨口問道:“可我隻看到了漁船,運木料的大船在哪?”
“木料不是通過船舶運來的。”
“不是船運?”趙啟明莫名其妙,但很快他就明白了。
隨著江邊的勞工排成隊,喊著整齊的號子,仿佛是某種預警,平靜的江麵上突然出現了很多順流而下的巨木。
趙啟明知道這就是船廠和碼頭需要的木料,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些木料居然是直接扔到水裏,然後漂流到這裏的。
難怪薛凱說木料不用船運,直接將木料扔到水裏,使其漂流到船廠所在的下遊,這的確省了運費。但是少府難道就不怕這些木料飄到海裏?而且這些勞工要如何把這麽多的木料打撈起來?
他的疑問很快就得到了解答。
眼看著那些粗大的木料已經飄來了,江麵的那些漁船之中,開始有數十人脫去衣物,在腰間纏上粗繩,然後下餃子般就直接跳進江水裏。
這些人身手矯健,從水裏鑽出來之後,便爬上了那些粗大的木料,然後整個人如履平地的站在上麵,將腰間的粗繩解下,綁在那些巨木上,緊接著就此起彼伏的朝著岸邊大聲喊話。
直到這個時候趙啟明才發現,這些人帶去的繩子延伸到了江邊。隨著站在木料上的人喊出號子,江邊集結起來的勞工,便拉著各自手中的繩子發力,看上去很是輕鬆,很快便將木料拖到了江邊的淺水地帶。
這些勞工動作熟練,彼此間的配合也很熟練,在很短的時間裏,就從江麵上打撈出了幾十根粗大的木料。
看到這裏,趙啟明不免感慨。勞動人民果然充滿了智慧,用這種方法隻需耗費些人力,跟船運比起來要劃算多了。
想到這裏,他感興趣的朝薛凱問道:“這些木料是哪裏來的?”
“九江。”薛凱神色如常的答道,仿佛對江麵上發生的壯觀景象早就已經習慣了:“這批木料是船廠訂購,造船上要用到這些木料來做龍骨。”
“九江?”趙啟明知道九江這個地方,那是在安徽和湖北的交界地帶,這讓他大感吃驚。
他早知道婁縣當地少有成材的樹木,覺得這些木料應該是來自上遊的蘇州等地,卻沒想到這些木材居然是從安徽,漂流到了如此之遠的婁縣,這實在讓人太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