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蜀修好篇

字數:5188   加入書籤

A+A-




    臨終前的劉備將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二人叫到自己的病榻前,鄭重囑托二人輔佐自己17歲的太子劉禪。劉備甚至還對諸葛亮這樣說“你的才能超過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國。若劉禪可以輔佐,拜托你輔佐他。如劉禪不堪輔佐,你可自取”嚇得諸葛亮急忙拜倒在地,涕泣表白“臣定當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至死方休”劉備又拿出寫給劉禪的遺詔交給諸葛亮保管“人五十不稱夭,吾年已六十有餘,何所複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4月24日,63歲的劉備在永安宮駕崩(若能和曹操一樣活到66歲,還可以看到曹丕之死)。靈柩由諸葛亮奉還CD。李嚴被任命為中都護,留鎮永安。孫權派馮熙前來吊喪。

    5月,劉禪正式即位。尊吳氏為皇太後,大赦,改元建興。立張氏為皇後。封丞相諸葛亮為武鄉侯、益州牧,政事無巨細,皆決於亮。諸葛亮也開始實施自己依法治國的理念,約官職,修法製,集思廣益。

    不過諸葛亮的工作責任心實在太強。他剛獨掌大權,要處理的事情可說是千頭萬緒,可他都要親曆親為,連校簿書這樣的工作都要自己來做。主簿楊顒為此勸諫,諸葛亮雖虛心接受,但終不能改。可以說:他11多年後被活活累死的命運在他的個性與處事方式上已經注定了。楊顒去世後,諸葛亮曾為之垂泣三日。

    5月,戲口的吳軍守將晉宗殺害王直,投降曹魏。被曹丕封為蘄春太守,數犯邊境。

    5月,曹植被徙封為雍丘王。與任城王曹彰、白馬王曹彪一起去京城朝見。據說這次朝見很不愉快,曹植那膾炙人口的《七步詩》就是此次所作。最後由於卞太後出麵,才保得曹植安全無恙。但6月13日,曹彰在洛陽去世。

    27日,賈詡去世。

    6月,大雨。伊洛河水溢流,百姓溺死,房屋毀壞。

    6月,孫權命賀齊率糜芳、劉邵等將突襲蘄春,生擒晉宗。

    7月,朝見結束。曹植想與曹彪一起東歸,結果遭監國使者反對。曹植就寫了一首長長的五言古詩《贈白馬王彪》來發泄自己的悲憤。

    夏天,益州郡耆帥雍闓殺死太守正昂,通過士燮想求附於東吳,並生執太守張裔交給東吳,孫權便任命雍闓為永昌太守。但因為功曹呂凱、府丞王伉率吏士閉境拒守,雍闓無法去永昌郡上任。便派部下孟獲去扇誘諸夷,很快,諸夷就答應一同反叛。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二人也響應雍闓。就這樣,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一起叛蜀。收到消息後的諸葛亮因劉備剛剛駕崩,國家新遭大喪,決定撫而不討,務農殖穀,閉關息民,民安食足而後用之。

    8月11日,廷尉鍾繇升任太尉,治書執法高柔代為廷尉。針對如今三公無事,不太參與朝政的現狀,高柔上疏勸諫,得到曹丕采納。

    15日,曹丕在滎陽縣校獵,並準備東巡。又對前不久三路伐吳論功行賞,諸將各有進爵增戶。9月19日,曹丕到達許昌。

    尚書鄧芝向諸葛亮進言“宜遣使與東吳修好”諸葛亮大喜“我早有此意,隻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使者。現在我已找到了,使者非你莫屬”

    10月,鄧芝以中郎將的官職到達吳國。孫權前不久與劉備、曹丕各打了一場大仗,又曾向曹丕稱過臣。這麽複雜的關係,導致孫權內心狐疑,沒有馬上召見鄧芝。鄧芝便自己上表請見“臣此來,非但為蜀,也是為吳。大王若真的不願見臣,那臣就回去了”孫權看後便下令召見鄧芝。鄧芝行禮完畢,便開口問道“大王今日欲與魏和?還是與蜀和”孫權道“孤是願意與蜀和親。但恐你們蜀主幼弱,國小勢逼,不足敵魏。所以猶豫不決呢”鄧芝道“吳蜀兩國占據天下四州之地。大王乃命世英雄,諸葛亮也是一時俊傑。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我們兩國共為唇齒,進可兼並天下,退可鼎足而立。而大王若甘心事魏,曹丕要麽征大王入朝,要麽命太子內侍。大王若不從命,曹丕便會興兵討伐,我蜀也可順流而進。如此,江南之地恐非大王所有了”孫權吳王默然良久道“你說的對!我決定與魏斷交,與蜀連和了,會遣使前往CD定盟的”

    12月12日,曹丕下詔:賜山陽公劉協的夫人湯沐邑500戶,封劉協之女劉曼為長樂郡公主,食邑500戶。

    224年1月,曹丕下詔:除謀反、大逆外,其餘皆不得相告。若有妄相告者,以其罪罪之。

    3月,曹丕返回洛陽。4月,曹丕下令設立太學。依漢製設立《五經》課試之法。設置《春秋穀梁傳》博士。

    夏天,孫權派張溫出使蜀漢,自是兩國間信使不絕。孫權常把與諸葛亮打交道這一重大任務交給駐守荊州的陸遜。為此還專門刻了印,交由陸遜保管。孫權寫給劉禪與諸葛亮的書信,常常先送到荊州給陸遜過目。若有不妥,陸遜可自行改定,然後再用專印封上。

    鄧芝又一次來到吳國。孫權見到鄧芝很高興,道“等到天下太平,二主分治。豈非樂事”鄧芝卻回答道“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滅魏之後,大王還不能識天命所歸,那我們兩國也隻有君茂其德,臣盡其忠,那時或當再起戰爭。所以隻有等到統一以後,方有太平呢”孫權大笑“你果然是個誠實的人哪”

    7月,曹丕東巡來到許昌。再次準備大舉伐吳,辛毘勸諫道“為今之計,莫若養民屯田。十年後方可用之”曹丕頓時不悅“那依你之意,是要遺虜於子孫了”辛毘道“當年周文王也把滅商紂的重任留給武王,這是知天時啊”但曹丕不聽,命司馬懿留鎮許昌。8月,曹丕親乘龍舟,率水軍由蔡、潁二水入淮,到達揚州州治淮南郡壽春縣。下詔:揚州境內將吏士民,犯五年刑以下的罪犯全部赦免。9月,到達徐州廣陵郡。下詔赦免青、徐二州。改易諸將守。

    徐盛向孫權獻計:用木頭蘆葦做成假人、疑城、假樓,從石頭城到江乘,聯綿相接數百裏,一夜之間做成。又放出大批的舟艦在長江之中,造成吳軍實力雄厚的假象。

    當時正值汛期,長江江水暴漲。曹丕也隻能遠遠的望見徐盛這樣的‘傑作’不由感歎道“魏國雖有武騎千群,到長江上終歸無用。江南有如此人物,未可進圖”話還未說完,突然狂風駭浪,曹丕所乘坐的龍舟就差點覆沒了。

    這一天,曹丕問手下群臣“孫權會親自來嗎”眾臣都說“陛下親征,孫權不但會嚇得舉國應戰,更會親自前來”隻有劉曄認定孫權不會親來。事實也果如劉曄所料,直到曹丕下令撤軍,孫權都未出現。魏軍撤走後,一個叫趙達的人為孫權算了一卦“曹丕雖走。吳國將衰於庚子之年(280)立國58年”

    10月,曹丕返回許昌。11月11日,冀州饑荒。曹丕派使者開倉賑濟。12月,曹丕下詔:從今以後,誰敢設非祀之祭,巫祝之言,皆以執左道來論罪。

    本年,張溫向孫權推薦同郡好友暨豔為選部尚書。但讓暨豔來擔任這個選拔考察人才的崗位實在不太合適。陸遜、陸瑁兄弟、朱據等人都勸諫過,但暨豔一概不聽。最後自然引起公憤,大家競相控訴暨豔、徐彪二人選官專用私情,憎愛不由公理。二人被逼自殺。推薦這兩人的張溫也被牽連,罷官斥還本郡以給廝吏。正應了當初虞俊的一聲歎息“張溫才多智少,華而不實,怨之所聚,有覆家之禍。吾見其兆矣”

    本年,鮮卑軻比能誘殺步度根之兄扶羅韓,兩部落結仇相攻。步度根部落勢力稍弱,於是率著他的萬餘部眾來到太原、雁門二郡,並納貢求附於曹魏。而軻比能部落較強盛,他緊接著出擊東部大人素利。卻被護烏丸校尉田豫乘虛襲其後路,擊敗軻比能的手下將領瑣奴。由此,軻比能的鮮卑部落開始成為曹魏的邊防大患,數次入寇,幽、並二州苦之。

    225年2月,曹丕遣使者循行許昌以東,直至沛郡。問民生疾苦,振貸貧民。

    2月,曹丕下詔:封陳群為鎮軍大將軍,隨車駕總督眾軍,錄行尚書事。封司馬懿為撫軍大將軍,留許昌督後諸軍,錄後台文書事。二人皆假節,給中軍兵騎600人。3月,曹丕前往汝南郡召陵縣,開挖討虜渠。28日,曹丕返回許昌。

    3月,並州刺史梁習大破軻比能。

    3月,諸葛亮親自出兵南征,參軍馬謖相送數十裏。諸葛亮問“此次南征,你有何良策教我嗎”馬謖道“南中之民自恃險遠,不服王化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複反。現在丞相需要的是後方安定,才能傾國北伐強賊。但若將南中之民全殺光,雖可免除後患,但這既非仁者之情,又不可倉卒成事。所以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丞相定要服其民心”諸葛亮悉心采納。

    曹丕又一次率水軍親征東吳,群臣紛紛反對。宮正鮑勳的諫言惹得曹丕大怒,將鮑勳左遷為治書執法。5月2日,曹丕到達譙縣。

    5月,吳國第一任丞相孫劭去世。當初孫權要任命丞相時,眾臣一致推薦張昭,被孫權拒絕。孫劭去世後,眾臣再次推舉張昭。孫權再次拒絕“丞相事煩,此公性剛。所言不從,必生怨咎。不可”6月,孫權任命太常顧雍為第二任丞相,平尚書事。尚書令陳化為太常。

    6月,利成郡兵蔡方等人造反,殺死太守徐質,推舉唐谘為主。曹丕急命任福、段昭二人與青州刺史將其討平。下令赦免被賊所脅迫者。唐谘從海路逃入吳國,被孫權任命為將軍。

    7月,曹丕封其子曹鑒為東武陽王。

    7月,諸葛亮在南中連戰連捷。他將蜀軍分為三路:諸葛亮自己殺入越巂郡,斬殺雍闓、高定二人。庲降都督李恢殺入益州郡,門下督馬忠殺入牂柯郡,分別擊破諸縣後,勝利與諸葛亮會師。

    本以為大功告成,可以凱旋,不料孟獲收攏雍闓餘部,再次反叛。諸葛亮知道孟獲是當地的酋帥,素為夷漢所畏服,就打定主意要收服此人。經七擒七縱之後,孟獲終於心服口服“丞相天威。南人不複反矣”(《三國演義》第87-90回對“七擒七縱”有精彩描寫,但基本都是虛構)

    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全部平定,諸葛亮來到滇池。下令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昌郡為雲南郡。分建寧、牂柯為興古郡。全部用孟獲等當地渠率為官治理。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給軍國之用。對於部下們不解的勸諫,諸葛亮是這樣回答的“若要留我們自己的官,會有三不易:1留官必當留兵。兵無所食則將生變;2夷人新破,父兄傷亡,免不得會忌恨我們,留下來會有矛盾;3漢夷異俗,他們始終不會相信我們。現在我不留兵,不運糧,隻求與他們相安無事便可。這樣我北伐也可放心”最後史書記載“終亮之世,夷不複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