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新生1

字數:5375   加入書籤

A+A-




    戀上你看書網 630book ,最快更新浴血榮光最新章節!

    印度、日本、中國最初遭遇的命運都一樣,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被入侵,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簽訂過不平等條約。中國選擇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印度選擇了“非暴力不合作”,日本則選擇了“脫亞入歐”。各個國家民族都在進行自己的選擇,這些選擇效果完全不一樣。當年選擇的效果在今天都很明顯。

    91長征對目標的選擇不是一個神靈般的預言

    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勝利,不是神機妙算的結果,而是艱苦卓絕的實踐。

    就拿長征舉例。中央蘇區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征,在整個長征的過程中,長征對目標的選擇不是一個神靈般的預言,就是說紅軍長征之初就選定到陝北建立根據地,不是這樣的結果。

    長征最初沒有人稱之為長征,稱為戰略轉移,因為最初選定的目標,遠遠不是最後確定到陝北去建立根據地,當時主要是考慮到湘鄂西,與賀龍、蕭克的二、六軍團會合。

    這個目標被國民黨蔣介石一開始就認識得非常清楚,就知道紅軍一定會到湘西,與賀龍、蕭克的二、六軍團會合,所以防範甚嚴。湘江之戰,紅軍損失慘重,戰後銳減為3萬餘人,損傷過半。沉重的損失使紅軍徹底認識到**中央臨時負總責的博古和所謂的軍事顧問李德所確定的目標是無法實現的。

    那麽湘江之戰之後怎麽辦?新的目標到哪裏去?沒有確定。

    後來在黎平會議提出到貴州,在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區建立新的根據地。黎平會議對中央從江西出發選定的湘西目標作了第一個修正,就是不到湘西了,到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區建立新的根據地。

    黎平會議選定的這個根據地,在遵義會議又被否定了。

    遵義會議提出的目標又是什麽呢?遵義會議的決議,一方麵,確定了**同誌在軍隊的指揮權;另一方麵,確定了北渡長江,會合四方麵軍,在川西北創建根據地,進而赤化四川。

    遵義會議確定的目標,由於一渡赤水之前的作戰失敗,被迫放棄,就是說建立川西北的根據地也沒有可能,首先因為從宜賓附近渡過長江就完全不可能。

    一渡赤水之後召開的紮西會議,又把遵義會議提出的到川西北建立根據地,進而爭取赤化四川這個目標改變了。紮西會議提出的是,在雲貴川邊建立革命根據地。

    雲貴川邊的根據地也沒有搞成,因為川軍、滇軍的夾擊。川軍、滇軍很快就到了這個區域,雲貴川邊也搞不成了。後來二渡赤水,二渡赤水占領了遵義,取得了遵義戰役的勝利。遵義戰役的勝利,可以說是紅軍長征中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叫遵義大捷。

    遵義大捷之後,紅軍的主要目標變成了要解決貴州。在遵義會議之後,三渡赤水之前,**同誌就力主紅軍主力要殲滅國民黨的追擊軍周渾元縱隊,要與周渾元縱隊進行決戰,全殲周渾元縱隊,進而赤化全貴州,通過赤化全貴州,進而赤化整個雲貴川三省,然後擴大到湖南及廣大地區,當時這個設想實際上也是達不到的。

    但二渡赤水和遵義大捷的空前勝利,使**中央領導人再一次急於求成。

    後來因為魯班場戰鬥的失利,赤化貴州的方案被迫放棄。

    這就是**同誌在“八大”二次會議,他所承認的,一生中打過四次敗仗,兩次發生在一渡赤水,魯班場戰鬥的失利,被迫放棄赤化貴州——就是**在“八大”二次會議上講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揮的”。

    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長征走到遵義會議開過,走到三渡赤水之前,目標已經作了多次修正了。這個目標的修正,已經由湘西修正為川黔邊區,又修正為川西北,緊接著又修正為赤化貴州,赤化貴州也不成。這是中國**人在完成這個過程中進行的艱辛探索,不斷地撞南牆,但最珍貴的是什麽?是撞了南牆也不回頭,還在反複地尋找。所以中國革命的成功,不是神機妙算的結果,而是艱苦卓絕的實踐。

    92國民黨無疑有好故事,但**的故事肯定更好

    在長征過程中,紅軍的戰略目標不斷地變化,一個一個的目標在發生改變。

    在四渡赤水之後,紅軍把目光放在了黔西南地區,就是貴州的西南部,但是紅軍還沒有到,滇軍就先到了。

    後人現在看四渡赤水,感覺那是非常偉大的,但是偉大從來是以苦難為代價的。中央紅軍在這幾個月裏,時而東,時而西,忽而北,忽而南,無定向轉移,從建立黔北根據地開始,到川西北,幾次預言的根據地都沒有建成,赤化四川、赤化貴州的設想,也都沒有實現。四渡赤水之前,原來曾在紮西、遵義招募過幾千個新兵,使湘江之戰的損失得到一些彌補,紅軍得以喘息。但是過金沙江之前,紅軍的人數已減到2萬餘人。

    86000紅軍開始長征,湘江之戰後,紅軍減到3萬餘人,減了大半;四渡赤水之後,到過金沙江之前,紅軍人數又減一半,減到了兩萬人。這是個非常困難的時期。

    一直到了1935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爭取迅速渡過金沙江,占領川西,消滅敵人,建立川西根據地。這時候紅軍的戰略方針再次出現重大的轉變。從江西出發就不斷尋找北上的途徑,一直走到了西南邊陲,終於找到了北上的途徑,就是突破金沙江,北渡大渡河。這是紅軍曆盡了艱難困苦後的選擇。

    而1935年6月,一、四方麵軍會合,召開兩河口會議。一、四方麵軍討論會合之後的戰略方針。兩河口會議,采納了周恩來所提出來的赤化川陝甘的提議。會議記錄在最後寫道:全體通過恩來的戰略方針。

    赤化川陝甘,就非常明確地提出了北上的問題。這是第一次非常明確地在中央會議上記錄下來。但是到了9月,由於一、四方麵軍分裂,張國燾率領四方麵軍及一方麵軍的一部分,獨自南下,**則率領少部分人北上。

    發生分裂之後,北上的中央紅軍召開俄界會議。**在俄界會議上講,我們本來應該像恩來建議的,建立川陝甘根據地,但是,現在隻有一方麵軍的主力北上,隻剩7000人,人數太少,那麽現在怎麽辦?**講,現在建立川陝甘蘇區已經不可能了,隻有在與蘇聯接近的地方創造一個根據地,將來往東發展。這是俄界會議的決議。

    俄界會議的決議實際上把兩河口會議的決議又放棄了。

    確定去陝北根據地的會議,是9月27日的榜羅鎮會議,榜羅鎮會議之前,**查閱繳獲的當地郵局的報紙,通過報紙上閻錫山的講話,終於發現:陝北還有一塊根據地。**看了消息之後,迅速地修改了在俄界會議確定的“首先在與蘇聯接近的地方創造一個根據地”的設想,提出到陝北去,在陝北建立根據地,保衛擴大革命的根據地,以陝北蘇區來領導全國的革命。

    回顧整個長征過程,可以看出來,這就叫“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從1934年10月10日長征開始,戰略目標不斷轉移,從最初考慮到湘鄂西,到黎平會議的川黔邊區,到遵義會議的川西北,到紮西會議的雲貴川邊,到兩河口會議的川陝甘,到俄界會議的與蘇聯接近的地方,一直到榜羅鎮會議,最終確定為陝北。這是紅軍的隊伍,一路硝煙,一路烈火,撞得頭破血流,最後終於在夾縫之中,發現了這麽一個根據地。紅軍長征一年來,經過無數犧牲奮鬥,和不懈地實踐與探索,戰略目標的選擇,最終完成。

    所以說,紅軍長征的戰略目標,並不是一開始就確定要到陝北建立根據地,是曆盡艱難,經過無數犧牲,不懈地實踐和探索,最終在不斷地選擇變化之中,完成了最終的戰略目標選擇。而在脫離了根據地一年後,長途跋涉二萬五千裏的中央紅軍終於找到了根據地。

    這是曆盡艱難選擇的結果。所以說,中國革命的勝利,它不是一個神靈的預言,不是來自於神機妙算,而是來自於艱苦卓絕的實踐,不屈不撓,任何情況下,絕不放棄。從這一點上,就像一個作者所講的,他說國民黨無疑有好故事,但**的故事,肯定更好。國民黨打了敗仗就散,**打了敗仗也不散,繼續艱苦奮鬥,最後玉汝於成。這話講得是非常正確的。

    1986年,索爾茲伯裏在中國與美國同時出版了thelongmarch,theuntoldstory,翻譯為《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這位美國老人以76歲高齡跋涉1萬多公裏,完成了對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的尋訪,寫出了這本書,成為繼斯諾《紅星照耀的中國》之後,又一部介紹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書籍。

    索爾茲伯裏在序言裏的最後一句話是:“長征的故事將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被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

    其所言極是。你可以忘記中央紅軍縱橫十一省區,行程二萬五千裏,一路硝煙,一路戰火;可以忘記不盡的高山大河,狹道天險,國民黨數十萬大軍左跟右隨,圍追堵截;可以忘記革命隊伍內部爭論與妥協,彌合與分裂,但這一點你將很難忘懷:長征所展示的足以照射千秋萬代的不死精神與非凡氣概。

    不屈不撓的工農紅軍。

    不屈不撓的**人。

    不屈不撓的解放事業。

    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

    有許多時候我想,如果沒有艱苦卓絕的五次反“圍剿”,如果沒有驚天動地的二萬五千裏長征,我們的今天又是什麽樣的?中華民族是否可能探測到這樣的時代寬度和曆史深度?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能否獲得今天這樣的世界性號音?

    你或許可以抱怨,如今鮮見這樣的**員了。但你不得不驚歎:我們擁有過如此一批義無反顧、舍生忘死的**人。

    我們也辦了蠢事。一遍一遍把曆史朝這麵顛過來,又一遍一遍把曆史朝那麵倒過去。顛倒的次數多了,連自己也分不清正反了。於是很多人便不屑於分清了。

    這不是不屑於分清者的責任,是顛倒者的責任,曆史有其自身規律。

    最容易被忘掉的,就是人人都在論斷曆史,而人人又都被曆史論斷。

    我們圖解了曆史,而曆史是最不能被圖解的。它的色彩,不可能用3色、6色、12色或哪怕24色概括出來。再豐富多彩的顏料,也難描盡曆史的真麵。

    其實麵對如此眾多的曆史財富,無須刻意加工或粉飾,把它活生生擺上來讓大家看,就足以令世人深深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