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抗倭大任2

字數:3913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完美大明 !

    “樂……大人,不好了,一大群倭寇在海邊殺了我們縣幾名漁民……”

    沒想到他當上海巡檢使的第一天,就有倭寇侵擾沿海附近的漁民。

    “什麽!守衛沿海的官兵呢?”

    正和丁珂兒、龍超在韓縣令新給他們安排的宅子裏吃著午飯,手下一名叫做李二虎的衙役便滿頭是汗,急急忙忙的跑來報信了。

    “沿海哪裏有官兵啊,大人您剛來,可能不知道,守衛沿海的官兵都換了好幾撥了,來一撥就犧牲一撥,前幾天來的一撥官兵,都已經全死了,現在上麵還沒有派來人手。”

    李二虎擦了擦額角的汗珠,擺出一副哭喪臉說道。

    “你快去叫其他人到衙門口集合,我們這就出發。”

    “是!”

    把吃到一半的飯碗放到桌子上,然後拿起旁邊的黑金劍便往外走。

    “文哥,我和你一起去。”

    龍超擦了擦嘴角的米飯,敢上前說道。

    “你非官非兵,還是不要去了。”

    不知道倭寇到底實力如何,如果倭寇實力真如曆史上說的那麽強,那他們哥倆這次去,很可能全都要魂歸西天了,死了他一個也就罷了,要是龍超也死了,那他爹娘以後誰來照顧啊。

    在中國發生了一起戰爭史罕見的事便能證明當時的倭寇有多麽強悍。

    一股僅53人的倭寇,洗劫浙、皖、蘇三省,直逼有數萬明軍駐守的留都南京。

    這股倭寇殺死殺傷四五千官兵,最後才被人數占絕對優勢的明軍圍殲。數萬明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明軍的民兵和衙役的裝備和倭寇相比自然差了許多。

    可是倭寇和明軍的正規軍相比,倭寇的武器裝備堪稱簡陋。

    他們的主要武器是刀槍弓矢等冷兵器。至於穿戴,倭寇大多裸身而戰。和倭寇相比,明軍雖然也是冷兵器為主,但陣中的熱兵器很強大。

    比如火繩槍,明朝稱為鳥銃,鳥銃射程遠,可達300米,準度高,殺傷力大。盔甲方麵,明軍基本身著鑲著銅釘的輕便棉甲,頭戴高大的鐵盔,無論是式樣還是堅實程度,都遠勝“裸身跣足”的倭寇。

    那為何明軍打不過倭寇?

    答案就兩個字:**。

    明朝的兵製是朱元璋一手草創的軍戶世襲製,軍士編製在衛所中,平日屯田,戰時保護地方。

    衛所製度本身沒有問題,但到了明朝中葉,因為不堪田產被占和軍餉被扣,軍戶大量逃亡,明初駐軍高達0%的兵員。

    衛所荒蕪都是表象,更加致命的是因為承平已久,將領和士兵的素質都差得驚人,有的世襲將領連馬匹都不會騎,連旗幟都弄不清楚。士兵則是毫無戰鬥力可言。

    衛所裏的士兵年輕力壯的都逃走了,剩下的都是羸弱之輩,當然一觸即潰。

    而倭寇方便,由於這些人大多都是日本戰國時代沒有人雇傭的武士,個個武藝高強,單兵作戰能力極強,而且倭寇作戰勇敢,兩相對比,明軍當然不敵。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狼奔豕突”,意思是像狼和豬那樣亂衝亂撞,到處騷擾,這是完完全全的貶義詞。

    日本也有個成語叫做“豬突猛進”,卻是褒義的,在日本文化裏,野豬是勇猛、剛強的象征。如果你在日本的公園裏,說一個調皮的小男孩像“豬”,他的媽媽多半會微笑道謝。

    看到這段曆史的時候,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野豬一樣的生命力。

    這股來自日本的倭寇是從浙江上虞登岸的,上岸後,他們沒有像一般倭寇那樣熱衷於奸淫擄掠,而是直截了當的“豬突猛進”,沿途遇小縣城則攻打縱火,遇官兵則搏殺。

    《明史》記載,這夥人“突犯會稽縣,流劫杭州,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屠掠過涇縣,趨南陵,至蕪湖。燒南岸,趨太平府,犯江寧鎮,直趨南京。”

    這夥倭寇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們猶如特種部隊一樣的戰鬥力。《籌海圖編》裏驚呼:“蓋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謀,猛而善鬥,殆賊中之精選,非常賊也!”

    再來看看明朝正規軍的戰鬥力。

    明朝初期,軍隊還相當強大,但到了明朝中葉,這部巨大的軍事機器已千瘡百孔,克扣軍餉謊報軍員的將領,不堪重負的士兵,使得軍戶的大量逃亡現象司空見慣。

    沿海軍戶逃亡率已高得嚇人,大量衛所形同虛設,有的衛所隻剩下一個人!士兵戰鬥力低下,上陣一觸即潰。

    前線官員章煥曾上疏皇帝,痛心疾首地描繪前線官兵說:“上陣如同兒戲,將無號令,兵無紀律,往往隔著敵人老遠開完火、放完箭就算完事,臨陣脫逃、殺民報功數不勝數。”

    一方是“賊中之精選,非常賊”,一方是“上陣如同兒戲”,難怪這區區五十三個倭寇能橫行一時。

    最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還在後麵——這股倭寇開始攻打南京了!

    南京是明朝留都,守城兵力不下萬餘。但就是這樣幾十個倭寇,居然能夠大張旗鼓地進攻,上演了一幕以寡淩眾的鬧劇。“賊遂直趨南京,其酋衣紅乘馬,張黃蓋整,眾犯大安德門,我兵自城上以火銃擊之,賊沿外城小安德、夾崗等門,往來窺覘會城中,獲其所,遣諜者,賊乃引眾由鋪崗趨秣陵關而去。”

    事出倉促,而且對敵情一無所知,南京舉城鼎沸,軍民皆驚。當時在南京最大的官員——兵部尚書張時徹匆忙下令關閉城門,並命令市民自備糧械,登城守衛。

    此事的目擊者,時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文人何良俊在筆記裏,憤憤不平地挖苦道:“賊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與之相對兩陣,殺二把總指揮,軍士死者**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

    南京十三門緊閉,傾城百姓皆點上城,堂上諸老與各司屬分守各門,雖賊退尚不敢解嚴。

    夫京城守備不可謂不密,平日諸勳貴騎從嗬擁交馳於道,軍卒月請糧八萬,正為今日爾。

    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門,即張皇如此,寧不大為朝廷之辱耶?”

    這段話大意是說,幾十個倭寇來侵略南京,守軍竟然被殺死了**百人,而對方竟無一傷亡。

    南京十三座城門緊閉,百姓都上城守備。

    南京城市的防備不可謂不嚴密,平日裏軍費開支也很大,沒想到區區幾十個倭寇來襲,守軍竟表現得如此倉皇,實在是大恥辱。

    當時,著名學者歸有光也在南京城內參加科考,同樣的感慨不已:“平昔養軍,果為何?”h:126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