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齊福寺

字數:5369   加入書籤

A+A-




    不知不覺已走到了山頂上,遠遠的就可以看到尖尖的福雲塔,齊福寺的房舍錯落的掩映在樹林中。項嫘婼早已累得腳酸腿軟了,聽到汽車的喇叭聲,她又想到一個悲催的問題,“待會兒我們怎麽回去?”

    赫連顥幫她擦去額頭上的汗水,沉思了一會兒,回答道,“坐車回去。”

    “真的嗎?”項嫘婼雖然欣喜,可是又不確定的問了一遍,一直將安全第一掛在嘴邊的人會同意從這麽危險的彎道上下去?

    “嗯。”赫連顥將項嫘婼幾縷淩亂的發絲別在耳後,鄭重的點頭。

    “耶!終於不用走路了。”得到肯定的回答後,項嫘婼歡呼著奔向齊福寺,完全就像個孩子,一點看不出都市女強人的樣子來,也隻有在這短暫的時刻她才像個正常的女孩子一樣放肆的笑,放肆的歡呼。赫連顥微笑著跟上去。

    齊福寺很大,驗收過門票後就是齊福寺第一道大門——山門,又叫三門,就是三道大門,中間大,兩邊小。哼哈二將便分立在山門兩側,威風凜凜的,兩位金剛力士麵貌雄偉,滿臉忿怒之相。頭戴寶冠,上半身**,手執金剛杆,兩腳張開。左邊的力士怒顏張口,發出“哈”的“哈將”,右邊的力士則忿顏閉唇,為發出“哼”聲的“哼將”。

    中間的大門裏麵有一個功德箱,對於這方麵項嫘婼從來都很大方,將錢包裏的錢全都投了進去,就差將信用卡也給投進去了,看得一旁的人瞠目結舌,有的手裏拿著幾十塊錢的都不好意思放進去。

    赫連顥收起項嫘婼的錢夾,牽起她的手往前走,“你就不怕被壞人給惦記上?”從小就在金窩裏長大的她,難道還不知道財不外露的道理嗎?

    “嗬嗬,這不是有你嘛。”我還怕什麽。

    “得,我就是你的萬能保鏢。”

    “你哪是我的保鏢啊,你是我的守護神。”項嫘婼說完還規規矩矩的給赫連顥鞠了一躬。

    赫連顥無奈的扶起項嫘婼,“走吧,我帶你去看看正真的守護神。”

    經過放生池,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中央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就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笑嘻嘻的坐在門口迎接一切人,是意學佛要笑臉迎人,不可以愁眉苦臉。大大的肚皮代表包容,對於世間的善惡美醜要清清楚楚而又能夠包容;用平等的心態、歡喜的儀容麵對一切社會大眾。

    在布袋和尚身上圍著、趴著五六個嬉笑顏開的小孩兒,搔癢的、挖耳朵的都有,布袋和尚挺著碩大的肚皮笑嘻嘻地坐著。有的人將他理解為老爺爺含飴弄孫,那就把他淺解了。

    人在世間,被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圍繞,時時刺激著你的感官。為之所動六道輪回去矣,不為所動則可漸趨解脫。所謂“汝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布袋和尚不正是做這一種示現嗎?

    右繞佛殿,東方是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持國所包含的意義就是如何你能保持自己這一生成就自己的道德、學問而不敗?你就護你自己了。如何能保持你一家幸福美滿不至於家庭敗壞?如何保持你事業的順利成功?如何保持社會的安定繁榮?如何保持國家的富強?如何保持世界和平?也就是儒家所講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那麽,它教化眾生重要的修行原則在那裏表示呢?他手上拿的琵琶,表示你要達到以上目標一定要學中道。琵琶代表中道,你看那個弦,鬆了彈不響,緊了一彈就斷,一定要調得適中,音律才能發出來。表這個意思,不是持國天王喜歡彈琵琶,那就搞錯了。他用這個方法來表示,提醒你,你要住中道,儒家講中庸,佛家講中道。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做到恰到好處,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都在琵琶上表現出來。

    下一個是南方增長天王。代表求進步,儒家講的日日新,佛法講精進,不進則退呀!時代永遠在進步,這是法則。所以我們要增長智慧,要增長道德,增長能力、福報、學問、技能、才藝乃至於生活品質,都要逐漸提升。

    南方增長天王手中的劍代表智慧,說明智慧比什麽都重要,告訴我們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要用智慧去辨別紛紛擾擾的世間萬象,不可以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往往誤事,理智的掌控才能做到恰當的抉擇。

    西方廣目天王,廣目就是現在講的觀光考察。你要多看,多看看別人的,吸取別人的經驗,吸取別人的長處,改正自己的缺點,你就進步。要用智慧看這個社會,社會非常複雜,變化多端,人情的變化、事理的變化,變幻莫測。

    西方廣目天王一隻手上拿的是龍,龍蛇代表多變。俗話說“神龍見首不見尾”,這代表瞬息萬變的社會。社會在不斷地進步,也就是在不斷地變化當中,尤其是現在人常常用“日新月異”來形容這種速度。處在多變的社會當中,不跟著變就會落伍,跟著變又會窮於應付,無論怎樣努力總會讓你感覺趕不上潮流。

    另一隻手上拿著寶珠,寶珠代表不變,變化裏頭你掌握著不變,以不變應萬變,人事才能擺平。才能幫助這個社會和諧安定,幫助人民覺悟幸福。我們再看,叫龍隨著寶珠不變,這就是你要轉境界,不能被境界所轉,在變化中掌握到不變的原理原則。正是佛家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隻有掌握住不變,才能夠在既精彩又無奈的複雜社會中從容不迫,氣定神閑。不管外麵怎樣驚濤駭浪,你都能夠處變不驚;不管社會風氣怎樣的江河日下,你總能夠把“根”留住。

    北方多聞天王。很明顯告訴我們要多聽,沒有叫你多說,更沒有叫多嘴天王。我們要成就智慧,要多看多聽。豐富知識,增長智能,這就是古人所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有了這樣的積澱與經驗,學問、智慧、德能、才藝還能沒有進步嗎?我們的身心狀況都有了全方位的提升,工作就會做得更加出色。

    多聞天王所表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長時薰修”,也就是長時間的熏陶修學。尤其是古聖先賢的教誨,決定不是學一遍、兩遍能學會的,一定要有堅定的意誌力和持之以恒的信心。

    多聞天王手上拿的是傘,在我們的觀念當中,傘能夠遮風擋雨,防紫外線,這是對身體的照顧。由此引申,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五花八門的思想借著鋪天蓋地的網絡通過各式各樣的媒介悄無聲息地走進千家萬戶。就在你夢與醒的邊緣,情不情願的當口,一次次地侵襲著你、改變著你、腐蝕著你。當你被蠶蝕得千孔百瘡,體無完膚的時候,抱著鈔票欲哭無淚。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多聞天王的傘蓋就是提醒我們在經曆信息洗禮的當下,要知道保護自己。對送到你麵前的所有信息不要照單全收,看它是否經得起你不變原則的衡量,經過多次的考驗之後,符合標準的也要小心接收,否則當然是拒之門外。

    所以,多聞天王手中的傘是告訴我們防止汙染呀!特別是防止心地的汙染,在所見所聞中不為邪知邪見所汙染。我們的心本來是清靜的,心裏麵起了貪、嗔、癡、慢,心裏麵起了疑惑,你心地被汙染、精神被汙染、思想被汙染、見解被汙染,那就壞了。孔老夫子教導顏回克己複禮,要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做起,這無疑是我們現前保護身心健康,防止汙染的最佳保護傘。

    與彌勒菩薩背靠背的是韋馱天將,他身著甲胄,合掌恭立,寶杵橫放臂上,是為總護法。

    出了天王殿,再往前,就是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外麵看是宮殿式兩層,從裏麵看是一層。兩層代表佛家的術語“真諦”、“俗諦”,也就是我們講世間法、超越世間法。兩層裏麵是一層,表示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迷了就有二,悟了原來是一啊!不是離開俗諦之外別有真諦。現代人都重視發展經濟,創造財富,如何能夠學到即能創造財富而又不為財富所累,深深明白擁有財富是福報,善用財富是智慧,不要反被自己所創造的財富推向痛苦的深淵。利用自己的福報與智慧,為社會大眾帶來沒有後遺症的光明與喜樂,這隻有真正明白真俗不二的人才能做得到。

    大雄寶殿是整座寺宇的中心,縱然是很小的道場,隻有一座殿堂,也會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名之為大雄寶殿。顯示出佛弟子不忘根本老師,更顯示出慈悲與清淨是佛法的根本教誨。

    佛陀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創辦的。後人對他尊稱“本師”,是佛陀教育的根本老師。正如同中國人尊崇孔老夫子為先師----“至聖先師”。

    “釋迦”,翻成能仁。“能仁”是與人相處之道,用真實的愛心,去真誠地關懷、熱心地幫助、沒有條件地愛護一切眾生,“牟尼”翻成寂默的意思,“寂默”則是高度的自我修養。寂是滅除一切煩惱,默是煩惱滅除之後清淨無為的心態。落實到我們的當下,把我們自私自利、貪嗔癡慢的心淡薄一些,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熱情冷靜一些,時時回光返照,檢點自己的修養與智慧有沒有增長,煩惱有沒有平息,痛苦有沒有減少。逐漸做到多一點為別人想,少一點為自己想;多一點愛別人,少一點愛自己;多一點心量,少一點自私,這就是在實踐仁慈博愛、恬淡寂默的釋迦牟尼的教誨。

    釋迦牟尼佛的兩側分立十八羅漢,兩邊供奉的是迦葉與阿難兩位尊者為脅侍。他左手邊一尊是迦葉尊者,右手邊的一尊是阿難尊者。年老的迦葉尊者苦行第一,代表“行”。年輕的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一位是心法的傳持者,一位是經教的結集者。一位是真修實幹(行)的代表,一位是深入經藏(解)的表率。行解相資,方能克顯能仁、寂默之德。

    當他們拜於釋迦牟尼佛像前時,項嫘婼雙手合十放於心口前,閉著眼睛默默許願。赫連顥靜靜的看著她,她從來不信這些,是什麽讓她這一刻這麽虔誠的跪在這裏,他心知肚明。他為她祈禱,願她心願成真,不為所累。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的名號也是他在這個世界教化眾生的宗旨與方針。娑婆世界的眾生普遍的缺乏仁慈,沒有愛心,而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條件、沒有企求的遍施仁愛。隻有以廣大的愛心,去回報世間可愛之人,去包容世間可憐、可恨之人。古人說“仁者無敵”,真正具有廣大愛心的人,沒與他敵對的人。

    項嫘婼想,她不去恨、不去怨、更不去致誰於死地,她隻願家人平安,父兄早日康複。

    出了大雄寶殿,便是供奉四大菩薩的殿堂圍成的一個院子,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代表中國佛教的特質。九華山地藏菩薩代表大願(孝道),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悲(愛心),五台山文殊菩薩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落實)。

    地藏菩薩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觀世音菩薩的仁慈博愛、關懷一切,文殊菩薩的甚深般若、廣大智慧,要得到普賢菩薩的大行,踏踏實實的做到,才算是真實的孝慈與智慧。所以四大菩薩即是中國佛教的特質,也是佛陀教育的全體。

    看完這些,整個寺院除了佛塔,就隻剩下藏經樓、禪堂和僧侶的房舍了。藏經樓不對外公開,佛塔安放的是骨灰,很少有人去觀看,項嫘婼他們就打道回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