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第371章

字數:3908   加入書籤

A+A-


    之前兩次出海, 雖有皇室子弟隨同,卻沒有正式的官員到訪,皇室子弟過去也不是正式的國家與國家間的交流,因此這次出訪海外的正式官員便格外引人注目, 在沒有定下人選前,最熱門的,大概就是王大人了。其實大家都清楚,王大人出訪的可能性非常小,隻不過是一些人想要躲過這次的清查,放出的風聲。

    王大人可不理外麵的傳言,認真的忙著手頭的事。王修晉聽到外麵的風言風語的, 也隻是淡然一笑, 沒做何表態。從定下秋後大船再一次出海, 王修晉便成了商界人士眼裏的香餑餑,每一個都想從王修晉這兒討些經驗, 帶什麽去海外能賺到錢, 帶回來的什麽賣的好,帶去海外的東西, 他們隻是聽說,至於王修晉賺了多少,他們也摸不清,但帶回來的東西, 他們可是能估摸出王修晉能賺多少。

    王修晉對這些人的到底態度十分友好, 對於他們的問題, 也都會認真的回答,絕對做到讓他們帶著疑惑而來,滿意而歸。這個滿意,是王修晉自我評價的,別人如何評價,就不歸王修晉管了。應對著過來詢問的人,王修晉也要準備這次他們要帶的東西,瓷器是值錢,但所有人把瓷器運送到海外去,就不值錢了。王修晉準備把名下的產業產出的東西都試著外銷,除了大船。

    如果王修晉敢說賣大船,那幫子官員絕對能一人一口吐沫淹死他,包括他父親,和所有武將,這就是思想的差異。王修晉所有的產業中看著最賺錢的是油,最賠錢的,便是船坊,但是真正意義上最賺的應該是大船,如果能讓大船外銷,每一艘都能賣到天價,若不然船坊就是無底洞,隻能不停的往裏扔錢,想要賺錢是不太可能的。可惜,最賺的不能動,他隻能想想擺了。

    放下大船出口的事,王修晉把產業拔拉一遍後,決定仔細問問去過海外的人,從大梁出發,最近的登陸是哪裏在,需要多長時間,他打算把鹵製品帶一些出去,廣銷海外,就像後世的老幹媽,不就打開了海外市場。除了這個,還有火鍋,這種魔性的美食,絕對會廣受歡迎的。

    除了美食入侵之外,還有服飾等等,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入侵,當然也要防範一些無恥的國家,被給後世子孫留下“明明是自己家的祖宗,卻被別的國家號稱是他們”的隱患。王修晉盤算著小事,接著又想到一件大事,拿起筆,猶豫了很久之後,才提起,想了想又放下,王修晉很是糾結,他所想的事並非小事,如果能建立起來,就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還有朝廷的文官武將能否同意他的設想,會不會因此事,會引起一些人對他提防,甚至還要上折子,將他一踩再踩,直至無翻身之力。

    把筆放下,王修晉有些頹然,如果現在他隻身一人,身後沒有任何的勢力可言,他絕對會大膽的把心中設想的東西寫下來,但,不行,他身後有李家,有王家,更別說九族之內有多少人,他不得不慎重。歎了口氣,還是先和父親說說再做打算的好。

    王修晉設想的東西就是建立一個類似於後世的沒什麽實權的聯合國機構,它存在的意義就是為各個國家服務,而不是後世的那種專門跟在某大國後麵搖旗的那種。這種服務就是記錄,就比如說大梁開啟了航海時代,發明了某種東西,由這種記錄機構載入世界史,這樣以後想把他們國家東西說成自己,也得掂量一番。

    至於這個機構如何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就不是他所能想到的,別看他會賺錢,上輩子也是小富,但關於政治,他的敏.感度並不是很高,所以,還是讓專業的人員去考慮。這種機構的建立,肯定有很多的問題,比如說誰說得算,機構要有什麽樣的權利,國與國之間要不要聽從這樣的權利分配等等,這些東西一旦他出麵,絕對會給自己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還會成為一些人想要壓製他的把柄,這也是王修晉不敢直接寫折子遞上去的原因。

    把思路簡單的和父親說了一遍,王大人一臉的沉思,這個衙門口聽著挺有意思,細想之下,卻讓王大人心裏發沉,“此事休得再提。”王大人覺得此事便是他都不好開口提出,除非是皇上想到並提出來,皇上能想到嗎?若讓皇帝想,大概是直接把對方的領土占領了。

    王修晉歎了口氣,他就知道會是這樣。這個時代人的思想,不,準確的說是,皇帝是位好皇帝,卻沒有選出一幫好臣子,憑他一己之利能讓大梁國庫豐盈,百姓富起來,便已經是位好皇帝了。再想做其他,大概可以用七個字可以形容……心有餘而力不足。

    既然已經被父親說不可的事,王修晉也不會有什麽冒險試上一試的想法,他沒有找虐的愛好。把此事拋開,王修晉開始忙秋後大船出海要帶的東西。

    海港的船坊經曆了半年多的重建後,終於恢複了原樣,一些做工的人陸續的回到了船坊做工,第一天開工,管事的放了一百響的鞭炮,而做工的人發現很多以前的工友,並沒有回到船坊,聯想到船坊災後,他們圍過來時東家說的話,這些人心裏不由得生出一種說不出的複雜感。

    沒有來的人,沒有人去問為什麽,而那些沒得到通知的人,也不敢到船坊問為什麽,不說能不能和到答案,便是大門他們都混不進去。現在去船坊做工,是要憑工牌進入,沒有工牌的人是不得進入的,工牌遺失,那麽也就失去了做工的機會。

    規矩聽著很苛刻,但對已經遭遇了一次火災的船坊,沒有人會說什麽,誰讓工坊的火災就是因為有人混進來後發生的,如果那時便有工牌,那人或許就不能混進來了。

    工牌製不單單是船坊,王修晉還想一點點的向所名下所有工坊推廣,至於別人的工坊,跟他沒啥關係,願意跟風,他也攔不住,但是這樣的製度,不見得適用所有的工坊。在他名下工坊做工的人,基本上都是他過了眼的,隻要門口的人腦子好使些,眼睛盯得緊,就不會將無關緊要的人送進工坊。而王修晉也相信,他挑選出來的人,是不會把工牌隨便給別人用的。放在其他的工坊裏,有沒有效,恐怕就隻能問老天了。

    日子過得特別的快,轉眼便入了秋,今年風調雨順,百姓臉上都帶著笑容,今年大梁各地沒聽說有遭災的地方,糧價會降一些,隨之而來的便是油價也會有小幅度的下降,這對百姓來說是好事,今年可以多存些銀子了。

    王修晉聽著百姓的議論,隻是笑了笑,對於老百姓來說,他們最關心的就是糧價會不會掉,能不能吃飽飯,其次才是其他的事情,而百姓分辨君主的好壞,首要的便是能不能讓他們吃飽穿暖。很顯然現在的皇帝做到了他們心中最基本的要求,還讓他們每年手裏有了盈餘,他們自然不希望君主有變化,也因此,百姓對造反的人,非常的憤恨,因為那些人觸及了他們的底線。

    “今年豐收,收糧的時候,看看能不能降一些。”王修晉和王掌櫃交待工作的時候,便著重提了此事,“百姓早就開始議論了,如果可以便降一些,可以和其他幾家糧行商量一下,看看他們是什麽意思,如果他們不降,咱們也別搞太特殊化,看著先降一兩個銅板。”

    聽著前麵的話,王掌櫃還不停的點頭,聽到最後,王掌櫃點頭點了一半便僵住了,“降價?”別人不降價,就他們降,還說不搞特殊化,真要搞出這事,其他的糧行絕對會恨死他們的。

    王修晉攤了攤手,“我和他們打過招呼,他們不為所動,不代表我們就得隨大溜,錢是賺不完的,何不讓雙方都滿意,他們掏錢掏得心裏舒服,我賺錢賺得心安。”

    王掌櫃隻能點頭,反正那些糧行的人對東家有意見又不是一天兩天了,不差今年這一茬。

    李菻善從軍中回來,到鋪子裏接人,王修晉立刻結束了和王掌櫃的溝通,降價的事,他相信王掌櫃能辦好。其他糧行隻要不發傻,也不會死抗著現在的價不降,此事倒是讓王修晉有了一個新的念頭,要不要成立同行業的商會,有些事大家可以坐下來聊。而朝廷也應該建立一個物價的管理部門,有效的調節市場上物品的售價,不能說做到價統一,差價也要控製在一兩之內。

    前一件事,王修晉可以做,後一件卻不能由他開口,他若是開口提議,恐怕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他意圖插手朝廷上的事,哪怕這事件好事,也會被一些人加以利用。別人當他身為皇商有多風光,可誰知他做每一件事都需要想得比旁人多上數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