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第274章

字數:3962   加入書籤

A+A-


    朝堂上, 靜悄悄的,半晌無人言語, 站在殿中央似乎能聽到他人的呼吸聲。得意的大臣因為皇帝遲遲沒有言語, 讓他臉上原本得意的表情越發的僵硬。是哪個環節出了錯, 給他拿回折子的人說,折子裏的內容絕對能受到皇上的獎賞, 而他很有可能會加官進爵,可現在, 加官進爵連想都不敢想, 不引得皇上大發雷霆發作他,他便知足。

    按說像是這樣的提意, 不管行不行, 都會有人應聲的,要麽反對, 要麽讚成,像現在這樣及其安靜的情況很少見, 不怪提議的大臣跟變臉似的,臉從得意到現在的蒼白。直至大臣被朝堂的寂靜弄得心慌腿軟, 皇上才淡淡的開了口, “眾卿以為如何?”

    大臣聞言鬆了口氣,臉上卻不敢再其他的表情,不過若仔細看他的眸子, 便能發現他眼中的得意。

    其他大臣有了皇上的話, 才小聲的討論, 武官幹脆不參和。王大人老神在在眯著眼,與誰都沒有交談,便是幾位因殖民之事自認和王大人走得近的大臣,如何詢問,王大人都是一副不欲與人交談的樣子。幾位大人中的一位出列,“臣以為此法當行,但還有一些不明之處需問清。”

    王大人聞言挑了下眉,眼皮抬了一下看向那位開口的大臣。然後再淡淡的掃向還沒有收回眼中得瑟的大臣,也不知這位拿到折子後,有沒有深入的研究過,若是沒有,怕是要丟人了,提出疑惑的大臣可是出了名的喜歡刨根問底。

    “允。”皇上開口應許。

    心存疑惑的大臣立刻連連拋出問題若幹,起先,提出建議的還能對答如流,之後卻是節節退敗,直到被問得啞口無言。提問的大臣卻是總結出一句,“臣以為,此議是他人所想。”他的話音落下,提議的大臣立刻跪下,哭訴是筷想的?絕對不可行,這個時候若說不是自己想的,那是妥妥的欺君之罪,認也不認,大臣麵色慘白。

    提問的大臣說的結論是猜測出來的,若是猜對了,說明他看人的眼光準,若是猜錯了,便尋個挽回的台階,可他哪想到還真被他猜著了。也不知對方從哪裏得到的提議,這個建議著急不錯,但落實還需要問得更透徹才行。

    “行了。”皇上淡淡的開口,“這個提議是誰想出來的,朕略有所知,朝會之後再議。”皇帝頓了一下,“你可知罪?”

    朝堂裏的鬧劇,王修晉不知道,等到晚上李大老爺回到府裏才提起此事,王修晉聽完直砸舌,比起隻被皇上打了十廷杖會不會死,王修晉更好奇那人是怎麽知道物價的事,是父親故意放出去的?還是王家出了內賊?若是先一種,他隻能說父親的法子有漏洞。可若是第二種,王修晉就有些坐不住了。

    想要回王家看看,但時間不對,隻能等到明天。這一.夜,王修晉都睡得不安穩,人在擔憂的時候,總不會往好的方向想,思緒就像是會自己引導一樣,越是心焦腦子裏出現便越發的不好,當天亮的時候,王修晉眼底發黑,早晨匆忙請安之後,便去尋父親問個清楚,怎奈散朝後,王大人被留在宮裏。

    王修晉想了想,還是直接回家,把家裏的下人過一遍便知有沒有不開眼的。王修晉的做法簡單粗爆卻很有效,事實證明王家還真跟個鐵桶似的,除了有幾人是皇上安的釘子外,其他人都是老實本份忠心的,如此看來,此事便是父親主動漏給他人的,可惜那位是個二百五,拿了好處還不好好研究,於是落了個廷杖的下場。

    想通關鍵,王修晉便沒再多想,他更關心的是物價衙門的事能不能成。這個衙門權利可大著,歸誰管,還有成立後的很多細節問題,都是要反複討論再討論的,這麽一塊大肥肉,想要咬上一口的人自然不在少數,王修晉能看到,一幫老奸巨滑的大臣怎麽可能會看不出。王修晉淡定的等著物價衙門的設立,他覺得此事肯定能成,就是時間上還不能確定。

    比起王修晉的淡定,想要分食的人卻不淡定,每一位都想咬上一口,而且吃像還不怎麽好看。王大人主動說都察院隻負責監督不會插手,每個月每年都會清查衙門的記錄,若沒有記錄……王大人沒往下說,但大家都不自覺的摸了摸脖子。他們看都察院的人,就像是看到要命討命債的一般,不管有沒有犯錯,都會不自覺的心虛。

    王大人表態了,想要咬肥肉的人,隻等著皇帝開口,他們猜測著皇帝會派人在設立的總衙門裏安排一位皇子,或是皇上親信的人,其餘的位置會分給大臣們,可不想皇帝開口便是,物價衙門還是交給與大臣和商人都沒有什麽關係的緝事廠管好了。到嘴的肥肉飛了是什麽感覺,大臣們真切的體會到了,以前他們視皇商為眼中釘,現在則是緝事廠的親隨取代了皇商的位置,一躍成為大臣們看著不爽的NO.1,恨不得讓緝事廠徹底消失,可惜不能絕了親隨的身份,隻能暗自磨牙。

    王大人沒想到最後會是這樣,連王修晉也沒想到,皇帝盡然把這麽一塊大肥肉全都握在自己的手裏。不過細想想,也沒有什麽想不通的,肯定是那些大臣表現的太過積極才會讓皇上對大臣看著不順眼,原本皇帝就對文臣有著一些小情緒,這情緒隨著一件又一件事的發生而越存越多,一但爆發,恐怕文臣又將迎來一次大清楚,而眼下這幫文臣,一個個卻拎不清,好似大梁沒有他們便會滅亡一般 ,擺不正自己的角色,而追其原由,大概是曆朝曆代對文官的重用遠超於武將。

    王修晉對朝廷怎麽分食肥肉沒有興趣,他隻想知道衙門何時成立,統一定價的標準是什麽。細想想,讓親隨掌管物價的事,遠比握在某位皇子或是大臣手裏強。

    在年底前物價衙門確立下來,衙門和都察院比臨,在各大城設有分衙門,主管當地的物價設定。下麵的衙門用的人仍舊是親隨,此舉自然又引得一些官員咬牙切齒,卻也隻能如此,近些年來,皇帝大權在握,經常不和大臣商量便下決定,讓一些史官記下以剛愎自用來形容皇帝的性格。

    皇帝對史官的記錄並沒有說什麽,也沒把史官發配,不過也沒讓他們好過,把史官送去修書籍去了要,皇帝要紡一各地學堂的教書內容,從各種書籍裏挑出精華留下,正確的給孩子為人為官的觀念,可不能再培養一批隻知朝廷撈油水的官員。

    一同編書的還有今年科舉的前二十名,這些人還沒體會完風光,就被派去修書,沒有人有怨言,便是不來修書,他們也不可能會立刻派官,比起做別的事,修書他們還是能勝任的。

    今年科舉,王掌櫃的兒子仍是沒中,王掌櫃決定不再讓兒子參加科舉,想要光耀門楣也得看看是不是那塊料,這些年兒子都沒有靠自己的能力賺過錢,現在是時候讓兒子走出去,好好尋個做事。

    除去王掌櫃的兒子,新樓學堂裏也有兩人參加了科舉,一路順利的過關斬將,直升入殿試,最後雖無緣三甲,卻也占據了四五的位置,這樣的成績,王修晉很知足,以後他們每年都會有些人參加科舉,成績不會差,拿狀元是不可能的,參加科舉並不是為了在朝為官,他們隻想縮在新樓學堂裏做先生。

    參加科舉在新樓學生的眼中就是一次檢驗成績的測驗板,不管平時成績的好壞如何,都要能過科舉試一下。至於之後,是決定為官,還是另尋其他的事情做,沒有人給他們出主意,全憑個人決定,但新樓參加科舉的學生,都選擇了回到學校,給小孩子們啟蒙授業。

    一年又到了頭,年前李村一些人跑到將軍府來,他們尋管家引去墓給長輩燒紙。王修晉和李菻善也在年前給家中老輩燒紙,王修晉借著給李家長輩燒紙的時候,給前世的父母也燒了些,就是不知道他們能不能收到。

    年底,除了置辦年貨之外,王修晉還要給女兒準備抓周的東西,女兒現在已經一歲了,說話有些不利落,卻把人全都記全了,每每開口都能把人叫準,說短一些沒有問題,若說長句子,就說不明白了。

    王修晉把每一種適合女兒的東西全都帶回家,務必要讓女兒抓得高興。至於女兒抓到什麽,以後會做什麽,全都不是現在考慮的事。上輩子小時候,老師問夢想是什麽,當時他當時還說要做科學家呢?結果高中他文理分班的時候,他選擇了文,所以在王修晉看來,抓周並不能決定什麽,隻是對孩子未來寄予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