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第373章
字數:3918 加入書籤
遠在奉城的王修柏接過聖旨,心中千回百轉, 著人給了傳旨的親隨塞了個荷包, 想要宴請親隨吃頓便飯, 被親隨婉拒,親隨不停歇的返回京城。王修柏拿著聖旨回到家裏,這事得和家裏的好好商量, 皇上下旨讓他去海外,就不可能推托, 必須去。隻是……皇上沒說讓他卸下知府的官位,他走了奉城誰來打理,還有家裏的,是要留在奉城, 還是要回城京。
夫夫兩人商量之後, 決定留在奉城, 按說帶著孩子回京住在大宅中,不會有人說出什麽, 但王修柏的媳婦表示他是男人, 帶孩子留下, 誰敢打他的主意,除此之外,還有這邊的產業,小叔子把海上養殖的產業都給了他們, 他們總不能扔下了不管, 去歲海上養殖便賺了不少, 今年總不能低過去歲,而且在奉城,有很多百姓就靠著養殖賺錢,他若是離開,會引起不必要的事端,多少人看著海上養殖賺了錢,眼紅,想要分一杯美羹,如果搬到台麵上做事,他絕對不會攔著,小叔子話的意思便是有錢大家賺,大梁那麽大,錢是賺不完的。可偏偏就有一些錢,不走正路,非要搞些下三爛的手段,他怎麽能放心的進京。
至於孩子們,他也不放心,養在身邊能夠注意著他們的言行,當真送進京,父親忙著衙門的事,母親身體又不大好,怎麽能勞煩他們。兩人下了決定後,王修柏便開始打包行李,出海要帶的東西,列出一張單子,衣服從厚到薄各兩套,裏衣帶了數件,說是不讓帶人,伺候的仆人還是要帶上的,不然換洗的衣服誰來洗。除了常服外,還有官服也要帶著,這次是正式的官員走訪,官服便是身份的象征,也不知海外的人對他們的官職了不了解。
衣服裝滿了一個藤箱,又開始收拾一些吃食,住在海邊,晾曬的海幹貨怎麽能缺少,各種各樣不同滾味的海幹被包好裝進箱子裏,王修柏此行還有一個任務就是看能不能把海幹貨賣到海外去。奉城的海幹貨比起其他等地有著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滋味多。
過年在京城的時候,他們聽王修晉提過,可以在曬海物的時候,可以放一些調味,添加調味的時候絕對不能放鹽,海物本身就很鹹了,若是再放鹽,能齁死幾個。入夏之後,他們便請婦人在曬幹時,先試著曬了些,還別說,曬出來的味道很不錯。
於是在第二批曬幹的時候,帶著各種調味的海物明顯多了一些,兩口子給京城送了一些,其他的全數賣了,賺了不小的一筆,兩人也不小氣,拿出大頭發給做工的人,對於他們來說,錢多了並不是什麽好事,哪怕錢的來路很正,卻也會讓一些有心人士做文章。
在王修柏進京後,才收到來自京城王家的信,王修柏媳婦沒有因為王修柏已經回京便沒有回信,而是非常認真的給長輩寫了回信,在信裏寫明沒能一同回京的理由。
王修晉從知道大哥要出海外後,便在忙,忙著給大哥找位會海外語的先生,他雖然也會一些,但在交流上絕對是有問題的,而他上輩子學的東西,大概是第二次出生的時候落在娘胎裏了,王修晉給大哥請的先生,要比王大人請的那位強上不少,是地道的海外人士,純外教。
這位外教不單單教王修柏,此次出海外的幾位官員,全都要跟著他一起學。用皇帝的話說,不能因為他們是蠻夷,就忽略了對方的語言,在交流上一定不能有問題,不能明明對方說著罵人的話,卻因為不懂對方的語言,還當對方說著玩笑的話。
派去海外的官員,沒有那種清高孤傲的官員,此次出行文武官員各占一半,而主官是皇上的第十個兒子,前年剛大婚,去歲得子,平時不顯山不露水,此次得了皇上的重用,行事卻很低調,並沒有因此張揚膨脹起來,連學習海外語都與大臣同坐在一起學習。
因海外語先生是王修晉請的,十皇子便言等王知府進京後一同學習,若是其他幾位大臣,王修晉絕對會讓他們等著,可說話的是十皇子,不管他們有沒有交情,關係遠近,對方的身份擺在那裏,王修晉哪敢讓對方等著,隻說到時請先生尋時間給長兄補上落下的便是。
十皇子並沒有因此而讓先生開始授課,而堅持等著王修柏回京。王修晉不好說什麽,隻能在心裏叫苦,他和十皇子接觸不多,也摸不清對方是什麽性格,又不開去問四皇子或是五皇子,若是去了,便要注意說放的語氣,一個不對就會讓人覺得他是在告狀了。
好在王修柏並沒有讓人多等,很快便進京了,不等喝口茶就被拖到了學海外語的地方,聽著另一位官員帶著暗諷的話語,王修柏連眼皮都沒抬一下,過來的路上小弟便講明著急的原因。兩位武將年紀不大,一位還是妹夫的好友,見著他便開口叫大舅哥,又惹得另一位官員瞪了幾次眼。
對海外來的人是不是用心教語言,王修晉還特意留下聽了一上午,看著對方頭的標簽一直很正常,王修晉才趁著幾人注意力都很集中時,悄悄的離開了。
王修柏白天跟著十皇子和幾位官員一起學,晚上又跟著父親請的先生學,在出發前,最基本的一些交流便不能難倒他。大船是從海港出發,此事出發的大海有十艘,有四艘大船帶著大量的武器,其他幾艘船全都裝滿了貨物,精美的瓷器,各種茶葉,織布,成衣,還有毛線織製出來的東西,各種動物外型的布偶,大梁的油,大梁的糧食,大梁的自行車,還有大梁的海貨,還有各種畫報,堆滿了每一個艘船的船倉。
十皇子帶著四位官員出發時,皇上親自送到京城門口,而四皇子將送這些人到海港。王修晉陪著雙親送大哥到城門,遠遠的看著四皇子,隻是點了點頭,此地並不是聊天的地方。目送大批人馬出城,王修晉有些擔心大哥此去的安危。古時,沒有什麽定位儀,更沒有海上搜救隊之類的存在,他們也隻能幹著急,到大哥平安歸來之前,他們的心怕是會一直懸著。
送走出海的人,王修晉又開始忙碌自己的生活。和李菻善扯著海貨看著書,時不時的關係兒子的學業,或是逗逗女兒,小日子似乎照舊。
秋收之後糧價果然降了一些,各個糧行用不同的方式降價,像是買十斤送一斤的方式,當時王修晉聽到這個降價手段時,還特意跑去看看是哪位想到的主意,這樣的促銷手段在後世非常普遍,但在古代是相當的少見。可惜見到人後,發現對方隻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古代人。
有了一家買十送一,其他幾家也紛紛亮出了各種招式,讓王修晉感歎,便是他這個後世穿來的人,看過諸多的銷售手段,也不如老祖宗們的腦力大開。
王家精鋪的糧價自然也跟著降,相比買十送一的方式,王修晉直接價了每斤的錢數。對識字會算的人來說,其實兩邊的價是一樣的,但對於不會算的人,便會覺得買十斤送一斤似乎更便宜。王修晉並不在乎糧會不會賣不出去,他有很多接盤的地方,糧在多也夠逍耗的。
王修晉已經做了把今年會虧很多的打算,萬萬沒想到,他家的糧一直沒掉了購買的人,雖不至於像一些,排隊都排到門外去了,但也能稱為絡繹不絕。好奇之下,王修晉問了一位過來買糧的人,那人知道這位是糧鋪的東家,之前還在心裏感歎皇商很是親民,他每次來鋪子都能看到皇商,有時幫忙收個錢,有時會隨意的走到人前,和對方攀談,就像現在這樣。
“我兒子說糧鋪的價和其他糧行裏的假是一樣的,還認真的給我們講要怎麽算,我婆娘說若是兩們是一樣的價,就沒有必要選擇其他的糧行啊!”漢子樂嗬的回答王修晉的問題,末了又接了句,“我們是衝著皇上的名頭來的,相信皇商是不會騙人的。”
王修晉被誇得有些不好意思,麵上仍是十分淡定的微笑。
糧價的平穩,帶動了其他的地方的糧行,此時,一位大人提出可以建立一個專門穩定貨物價格的衙門,可以預防一些不.良商人哄抬高價,像一些戰事發生時,一些醫館,藥材商會抬到藥材的價格,有這樣的衙門在,可以製止,嚴重者可關門,家產衝功,誅五族。輕者,罰數數倍。
這位提起物價衙門的人,說完之後,還用眼神得意的掃了一位王大人,這個活若是被他得著,一天三遍的去小吃部,到時讓他們求著他吃飯,而不是他過去吃飯還要和普通百姓一樣要著人去排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