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附錄1:唐史小花絮

字數:1804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浮雲半書(全集)最新章節!

    本書《鸛雀樓》中有一處情節,寫到皇帝李隆基要提拔邊將張守珪,被宰相張九齡拒絕。可能有的同學會問,為什麽提拔一個官員,皇帝說了不算?難道宰相長得帥,就可以挑戰天子的權威嗎?

    我們普遍觀點中認為封建帝王能一人獨斷國家大事,其實是一種誤解。在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有闡述:“皇權”與“相權”之劃分,這是中國政治史上的大題目。沒有經過中書省、門下省兩大機構蓋印章,而由皇帝直接發出的命令,在唐朝是違法的,不能為下級機關所承認。

    在漢、唐、宋等朝代,皇帝與宰相是分權的,君權和相權是互為掣肘的,在重要的人事任免上,皇帝必須和宰相商量,然後通過龐大有序的國家機器推行下去。即便天子用強製手段,也會行不通,會留下隱患。直至宋朝時仍有“事不出中書,是為亂政”的說法。更何況在盛唐這一政治開明的朝代,天子拿政事來問宰相,結果被拒絕,更不足為奇。看到這裏,親們有沒有覺得傳統文化中的一些設定,比我們想象的還要科學?

    當然了,惹惱皇帝的後果也很嚴重。《桃源行》裏張九齡坐了一個時辰,你可能會說,那個時候又沒有WIFI,坐一個小時候太無聊,這麽想就錯了……“不能久坐”並不是裝酷,因為當時沒有椅子,隻能坐在地上、榻上。如果你想舒服一點盤腿坐著,也不是不可以,但這種坐法是不正式、不禮貌的,被稱為“胡坐”,隻能在私下場合、很熟悉的朋友之間偷個懶;有風度的坐法,特別是在君臣議事等正式場合裏,包括皇帝在內,大家全都是屈膝向前正襟危坐——實際上就是現在的跪。張九齡“坐”了一個時辰,就是跪了兩個小時。

    小說情節固然是虛構的,許多細節倒也真有其事。比如《舊唐書》中記載:“每薦引公卿,上必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就是說,每次遇到推薦高級官員,皇帝都會問:“風度比得上張九齡嗎?”陛下沒問才學、能力、資曆,問的是風度——這個問法其實頗為含蓄,皇帝陛下就差沒直接問“形象氣質有張九齡養眼嗎?”……皇帝選探花要看臉,選宰相也要看臉,顏控推動曆史,是這樣嗎?做皇帝也是操碎了心。《開元天寶遺事》中則記載:“帝見張九齡,風威秀整,異於眾僚。謂左右曰:‘朕每見九齡,使我精神頓生。’”就是說,皇帝上朝時一眼望去,大殿裏的文武百官中,隻見張九齡風姿秀美,又不失氣度威儀,是那樣的與眾不同,鶴立雞群,於是陛下對左右的人說:“每次看到張愛卿,我瞌睡也沒了,整個人都來勁了。”

    《舊唐書》又說:“故事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就是說,按照慣例,官員們都把笏板(一種官員們上朝時用來記錄備忘的工具,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隨身ipad)掛在身上然後騎馬回家,這種做法有兩個小問題。一個小問題是不太美觀,想想一個帥哥身姿筆直地騎著白馬,一塊ipad掛在腰上,多少會影響氣質;第二個小問題是重量,五品以上官員們的笏板是用象牙做的,有一定重量,掛在身上行動沉甸甸的,騎馬也不方便。

    到了張九齡這兒,他不掛在腰上,讓仆人在旁邊拿著,還用布袋子裝好,雅觀的同時還做好了保密工作(萬一笏板上有記錄天子旨意的文字,在大街上被誰不小心看到了呢),這個細節既優雅,又嚴謹。玄宗時代“曲江風度”已經成了選才任人的標準之一(古人常用籍貫稱人,曲江是張九齡的籍貫,也是張九齡的代稱),所以,作為風度標杆和大唐美男子形象代言的張男神這麽一弄,文武百官們紛紛模仿,很快推廣開來,都不往腰上掛ipad了。

    關於張九齡發明“笏囊”(相當於現在的ipad包)的初衷,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說他主要是為了風度優雅,才弄出這麽一個東西。另一種說法則是正史的記載,其實是因為張九齡體弱,笏板掛在腰上沒辦法騎馬,才有了馬背上的“笏囊”這種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