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企管奇才

字數:6634   加入書籤

A+A-




    梁健興主管天堂紙廠天河分廠後,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把梁仕容的“大同精神”和“精誠合作,各盡其能,同呼吸,共命運,齊創美滿生活”的“梁氏人精神”以及六祖惠能倡導的“心誠、心善、好心、行善、積德、平等、包容、和諧、孝、義、忍、讓”等這些具有深厚禪宗文化底蘊的元素滲透到現代企業管理各方麵,讓員工體現以人為本、以善為先,給人以終極關懷的理念,接受廠長梁仕容的“大同精神”和“梁氏人精神”以及六祖惠能禪宗文化的熏陶,靜化心靈,成為一個自強不息、道德純潔,不參與黃睹毒,愛廠如家、造福社會的高尚之人,將天河分廠經營得紅紅火火,開創了粱氏集團天河分廠的新局麵,創下了日產優質紙品8萬噸,年產值3.2億元。在亞洲金融風暴等幾次巨大市場經濟浪潮衝擊下,給各行帶來了嚴重災害,王健興屹然應對,牢記和發揚梁氏精神,弘揚博大精深的禪宗思想,不負眾望帶領紙廠衝過一個又一個險灘,一次次地在新的起點為梁氏集團創造新的輝煌!“梁氏人精神”與禪宗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牽引梁氏集團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從而形成了一座在金融危機和各種複雜環境下屹立不倒的豐碑!保持著穩定的利潤,保證了農民的收益,創建幸福導向型產業示範,提升幸福指數,讓更多加盟梁氏的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這,不能不說是他是一個企管奇才、創造了奇跡和創舉!更為當下各級探索“以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管理創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具有開拓性、創新性的寶貴經驗。

    我國加入wt0後,為采取切實措施應對入世挑戰,梁氏集團召開高中層領導幹部大會。

    梁健興聽完幾位正副總裁和經理的發言後說:“眾所周知,市場經濟就意味著競爭,競爭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是優化資源配置的方式。我國加入wt0後,我國有一半以上的事情要卷入全球化浪潮,gd是外貿型經濟,這個比例會更高。對此,全麵分析入世後梁氏集團的機遇與挑戰,進一步研究、掌握經濟運行規律,有利於梁氏集團對新的宏觀經濟環境,科學地製定經濟發展。”

    說到這裏,隻見他停一下,亮出了他三大舉措:

    第一、實施競爭策略: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

    何為“規模經濟”?梁健興舉了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比喻從新興到廣州的客(班)車,如果滿載定員是30人,按正常的票價,載一個乘客所需的費用與載30個乘客所花的費用幾乎相等,而載30個乘客的收入卻增加了30倍。同樣,梁氏集團的規模已十分明顯(屬下已擁有10多間分公司),梁氏集團要想取得規模經濟,屬下的10多間分公司必須取得較好效益,否則,就會導致規模不經濟,就難以在入世後的競爭中取勝。

    接著,他又引經據典說範圍經濟。我國加入wt0後,梁氏集團要對各大分公司實施區域化戰略,把各大分公司辦成為梁氏集團造紙業新聞紙、瓦楞紙、紙箱紙等係列運作上基本全能的公司。同時,要擁有一支能夠獨當一麵的領導幹部隊伍。今後,梁氏集團的工作中心要下移,把各個分公司的權力擴大,各分公司的經理不但要從稱呼上從“經理”升格為“總經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能獨當一麵的經營能力。有了這樣一支隊伍,就能夠在更大的範圍開拓業務。此外,集團高層領導要在集團發展的決策等方麵集中注意力,要形成分公司成為利潤中心,集團總部成為投資決策中心的格局,使集團上下的效率都能夠得到發揮。此舉從理論上分析,這就是範圍經濟的發展戰略。

    第二、要高度重視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科技含量。龍頭企業的科技開發和創新能力,直接關係到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和帶動農戶的多少;龍頭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大力提高其產品的科技含量。梁氏集團作為全國50家重點龍頭企業之一,今後,一定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把技術創新視為集團生存發展的“生命線”,不斷增加技術開發投入,大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以優質的產品贏得市場,依靠先進技術,推動集團公司發展。

    第三、運用世貿規則,創新營銷策略。我國加入wt0後,隨著輕工產品被動配額的分配階段和動配額的放開,梁氏集團的資源優勢和產品優勢的“後發效應”將“凸”現出來,將給梁氏集團的各類紙品帶來曆史性的機遇與挑戰。因此,梁氏集團要想將產品大批量投入國際市場,運用世貿規則,創新營銷策略,將產品投放國際市場,提高經濟的綜合競爭力。

    梁健興的一席話,猶如珠玉落盤,金石擲地,語驚四座。讚同的有之;佩服的有之;竊竊私語者有之;還有的低聲地說,他怎麽能說出像專家教授那樣如此高深的理論?

    也難怪,他們有所不知,酷愛讀書、鑽研學問、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的梁健興,此時,已經是gd社科院在職研究生經濟學專業畢業,正在進修中山大學mba的ceo總裁班。

    梁健興這三大極具建設性舉措,為梁氏集團應對入世挑戰提供了科學決策依據。

    梁健興的才華不僅表現在出色的現代企業管理上,而且還體現在他對人心管理的精辟見解之中。

    “人心之本,重在自悟”。這是陳健興先生在對人心管理研究中總結出來的一句箴言。下麵,請看梁健興先生撰寫的一篇論文,看看他對《人心管理》的獨到見解:

    “人心”,在中國社會裏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概念,尤其是積澱著中國傳統文化之經典的成語中有關“人心”的句子比比皆是。君不見:不得人心、大快人心、蠱惑人心、鼓舞人心、人心如麵、人心所向、人心惟危、人心向背、籠絡人心、人心不古、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惶惶、世道人心、深入人心、振奮人心,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人心齊,泰山移,如此等等。今天,我在這裏與大家研究、分享這個話題。

    一、人心重要

    在中國人的話語體係中,“人心”的含義是非常寬泛的。第一種是指人的心地,也是人心最重要的內涵。最早提到“人心”的是孟子,他說:“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這裏所指的“三個聖人”是夏禹、周公、孔子。(朱熹集注:三聖,禹、周公、孔子也。)此外,還特指善良的心地,也就是良心。如農村的婆姨常罵道:“這個沒有人心的家夥”,等於說:“這個沒良心的東西”。最後還有一個意思也常用,即指人們的意願、感情,即人的偏好。一如:“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謂之好惡。”(《顏氏家訓?音辭》)又如:“這麽看起來,人心天意,他們兩個竟是天配的了。”(《紅樓夢》:第九十回)

    我們認為,人心其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人有別於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是人類獨有的。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人之所以為人,即人之要素,人之名之定義,亦即人所以別於禽獸者也。人之所以為人者,即人之有人心。”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也就是說,仁是人所應有的心,義是人應走的路。從孔子到孟子都認為,人的情感的源泉在於“孝悌”,先要親所親之人,而後由親及人,達到“忠恕”的層麵,在社會上忠於國家、忠於領袖。人不僅別於獸,還別於人。人心是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它既反映了一個人看人看事的態度,也反映了一個人做人做事的方式。也就是說“人心”是一個人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統一體。在人們日常的生活中,價值準則的確定,思想情感的變化,選擇目標的轉移,莫不是其人心的反映。

    人心是與外界溝通的基礎,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將心比心”。從字麵上看,將心比心指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別人的心,形容做人做事應該學會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將心比心的人往往善於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也顯得寬容大量、善解人意。懂得將心比心的人容易將事情做平,正如朱熹所說:“俗語所謂將心比心,如此則各得其平矣。”(宋?朱熹《朱子語類?大學三》)當年著名文化人肖軍對延安的一些不好的東西十分不滿,找到毛主席傾訴。主席聽後沒有表態,寫了一份信件給他,信中如是說:“我因過去同你少接觸,缺乏了解,有些意見想同你說,又怕交淺言深,無益於你,反引起隔閡,故沒有即說。延安有無數的壞現象,你對我說的,都值得注意,都應改正。但我勸你同時注意自己方麵的某些毛病,不要絕對地看問題,要有耐心,要注意調理人我關係,要故意地強製地省察自己的弱點,方有出路,方能‘安心立命’。否則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

    人心不朽。是人都想不朽,但是西方人的不朽和中國人的不朽是不一樣的。西方人追求的靈魂的不朽,不朽的標準是死後在上帝那裏能否報到。在中國人眼裏看來,人心是不朽的,而不朽的標準死在他人眼裏還有沒有位置。如果你還活著,但在他人眼裏一點位置沒有,那和死了沒有什麽區別;如果你已死去了,但在他人眼裏有一定的位置,那就雖死如生。在中國人而言,不朽既體現在家庭中,也體現在社會上。首先,要繼承父輩的事業,做一個讓父輩放心的人。其次,建立自己的功勳,做一個能立德、立功、立言的人。著名的哲學大師錢穆先生對此看得很透,他說:“一個人隻有在別人的心裏常常地反映到,便是真正不朽。”毛主席也說過這樣的話,在他紀念張思德同誌的悼詞裏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誌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二、人心自悟

    “人心”這個東西,既能贏得口碑,又能安身立命,也能追求不朽,多好呀。它在我們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中如此重要,為什麽還有人做不好呢?要不然就沒有人心叵測、人心不古等成語了。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是每個人的悟性不一樣,每個人提高悟性的程度不一樣。為了解決這個重大和重要的問題,中國的諸子百家都在如何提高悟性,特別是讓人自己提高自己的悟性問題上有所論述,其中最經典的就是儒、道、釋三家在“人心自悟”上的論述。

    ——儒家眼裏的“人心自悟”。如果說“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及追求的目標,那麽“悟”便是達到這一核心目標的根本方法。儒家教育的理想目標是培養既能“修己”又能“安人”的君子。誠如《禮記?大學》開篇所提出的那樣:“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對君子的素質要求中,又以“修己”為重。而修己的方式又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關,中國人沒有形成像亞裏士多德形式邏輯那樣的理性模式,而是形成了中國式的悟性:思維主體對客體對象或主體自身的本性與內蘊的直覺洞察和領悟。盡管在像《論語》和《禮記》這樣的經典中通篇找不到一個“悟”字,但在儒家文化中,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積極參與,由“他律”逐漸上升為“自律”的“悟”卻俯拾皆是。也就是說,人隻有有“悟性”,並且會“悟”,才能領會聖人的教導,達到至善至真至美的境界。老夫子特別喜歡有悟性的學生,他對高徒曾參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裏仁》)在孔子對弟子說我的道是一以貫之的,曾參能迅速作出反應,以“忠恕”二字概括之,這是何等的悟性!

    ——道家眼裏的“人心自悟”。道家的悟與儒家的悟有所不同,儒家講究的是外悟,強調從外界的經驗中,尤其是前人已有的經驗中,去領悟事物的本質聯係和發展趨勢;道家講究的是內悟,強調從內心的感悟中,去領悟事物的本質聯係和發展趨勢。道家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道”。“道”的非實體性,使之不能對其定義,不能問其是什麽,而隻能加以描述。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還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惚兮恍兮”、“窈兮冥兮”生動表明“道”不是一個實體,它展現的世界是深邃的和無所不包的。正因為如此,道家的“內悟說”主張“玄覽”,即“心居玄冥之處,覽知萬物”,“塞其說,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老子》五十六章),反對向外界觀察體悟,排除一切感****語言概念和欲望雜念,保持內心的清靜和安寧,達到“常無欲,以觀其妙”(《老子》一章),主張內心省悟,向內心世界尋求外界事物的真諦。當然,“道”這個東西雖然很玄妙,但並不是指向。道家認為隻有以“道”為本,由“道”觀物處事,才能“通於一而萬事畢”,即“與道為一”。因此道家提出“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這裏的“一”就是“道”。道家常用“一”來表示“道”。“為天下式”“為天下正”,都是說體“道”乃是社會人生的根本,必由之路。通觀整個道家文化,可以看到道家把“與道為一”視為社會人生的理想狀態和最高境界,“與道為一”是道家最根本的追求。

    ——佛家眼裏的“人心自悟”。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與儒、道、玄相互融合,大大促進了中國人的悟性思維。有人說,“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我同意這個觀點。換言之,佛就是“覺者”,“一個覺悟的人”,而覺是要靠悟性的。佛教也是強調“內悟”的,但有其自身的特點,那就是“了悟”:“生起真智,反轉迷夢,覺悟真理實相。”禪宗的“內悟說”以自我為悟之主體和客體,佛我不分,“識自本心”。佛教在長期發展的曆史過程中,創造和積累了一整套係統而完備的了悟方法。依據所悟之程度,將悟分為“小悟”和“大悟”:“悟一分為小悟,悟十分為大悟”;依據所悟之速率:將悟分為“漸悟”和“頓悟”;依據所悟之途徑,將悟分為“解悟”和“證悟”:由理解真理而知者為解悟,由實踐修行而體得真理者為證悟;依據所悟之主體,將悟分為“悟自”和“悟他”:自己了悟為悟自,令他人了悟為悟他。有關“悟”的詞句,在僧人的日常活動中用得太多了,“領悟”體現了互相交流;“感悟”體現了直接參與;“妙悟”體現了經驗啟迪,如此等等。以我的經驗來看,“悟”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讓自己快樂,有所謂:知因果即知進退,知悟性即得“開心果”。

    有個對子說得好: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還有迷,總不如自悟之了了;意輿從外境而得者,有得還有失,總不如自得之休休。總之,儒家的外悟是“經驗的領悟”,道家和佛家的內悟是“內省的了悟”,兩者都不僅是感官的印象,更不是邏輯的推論,而是內心對思維主體和客體的領悟。這種思維方式有其合理的一麵,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麵,但無論怎麽說,它畢竟是我們中國人習慣的。更何況,儒道釋三家都重視人的自省,重視內在的修養,重視人心的自覺,重視人心的自悟,這對於提升人的品行,構建和諧社會是多麽好的一件事情,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