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新州風情(上)
字數:3943 加入書籤
中國文物和古建築學泰鬥羅哲文說:“中華文化的根基在村落,西安、洛陽和bj等都是從村落發展起來的,一個古村落大多由一個龐大的家族組成,那裏有創業始祖的記載和傳說,有古老的遺訓族規。”
唐代新州時期蓮塘村的建築,以龍鳳青磚石板博古屋為主,基本結構分為單進式一正門、一天井、兩配房、一正廳、兩偏房;兩進式一正門、一天井、兩配房、前廳及兩偏房、一屏風、後庭兩配房。其正脊裝飾分為單層或雙層爽脊,灰雕以梅蘭菊竹、花鳥魚蟲為主,極富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簷板木雕以人物、花鳥為主,用料考究,造工精細,栩栩如生;壁畫題材豐富,部分圖案呈扇形,“梅蘭菊竹”、“鸛鳳龍袍”、“山水岩雲”、“花鳥魚蟲”、“福祿壽圖”、“八仙過海”等。此外,部分外牆浮雕不僅有花鳥等動物,而且配有古詩詞,書法技藝令人讚歎不已。整個古建築群坐西南向東北,巷道橫豎一線,布局工整合理。其中四屋十二座還有防盜功能,前後屋側都建有巷門。
………………………………
再說玉禧回到新江上遊的岸邊上來以後,難忘故友,苦苦等待千鍾歸來團聚……
再說玉禧自從被宮女偷出皇宮後,千鍾獨自在宮裏,雖然過著錦衣玉食般的生活,但並沒過忘記當初的盟約,無時不在思念返歸故土。
這天,千鍾在朝中偶然聽到幾個大臣在竊竊私語,說尚書嚴武幕中杜位,因他為官清正,不畏權勢而得罪朝中奸臣,唐中宗聽信饞言,將其貶到嶺南新州參軍。
千鍾一聽,徒地來了精神,心想:如果此事當真,伺機與杜大人返歸故土,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呀!
正當千鍾在酒櫃裏苦思冥想,如何離開皇宮,暗隨杜大人重返故土之際,一走神,碰到了櫃壁上,發出了“叮當”一聲清脆的聲音。
專侍弄這條專櫃的一個宮女,聽見響聲,連把行將過來。
千鍾見這一宮女生得麵善目慈,心地善良,便把心事對她和盤托出,未了請求宮女幫助。
宮女也是性情中人,聽完之後,深深被千鍾的這段奇緣所感動。剛巧杜位是這個宮女的二叔,便急急忙地去懇求她二叔,幫助千鍾返歸故土。
杜位本是俠義之人,有心相助。但一想到此事非同小可,況且正被奸臣陷害,泥菩薩過海—自身難保,故未敢當即答應下來。
也許千鍾返歸故土時機未到,因此,未能與杜位成行。
再說杜位被貶到新州後,心情極為淒楚,過著悲奮哀怨的日子。但他以達觀的態度,寄情於山水之間,以詩人的激情,寫下了著名詩作——“新昌八景”:《筠城旭日》、《楓洞晚霞》、《龍山勝概》、《天露仙源》、《崖樓聳翠》、《錦水拖藍》、《冼亭耕牧》、《洞口漁樵》,把橫溢的才華,深沉的思想,強烈的“盼歸”,都融化在詩詞之中。下麵加以賞析:
一、筠城旭日
新州萬竹繞為城,旭日穿林納戶明。
寂寂門庭無吠犬,猗猗竹塢有啼鶯。
春雷動處龍孫長,朝露唏時鳳尾輕。
堪笑王公虛設險,德風化世自然清。
《筠城旭日》這首詩,是作者被貶到新州所作。筠城,唐朝時代是新州州治。當時,筠城縱橫不過半華裏,城垣是土基,上種簕竹,竹塢啼鶯,境態自然。經宋、元、明、清數朝代,城基逐漸擴展,改為磚城。原來的州治是明洪武十三年建作縣署。公元一九三一年,拆城垣為環城路,拆縣署建中山公園。
這首詩的前四句概描筠城早晨景況,五、六句描寫竹的美麗生態,七、八句是詩人的感想。以新州簕竹為城作為防禦工事,確實是不管用的“虛設險”。
這首詩的特點是描寫得很有氣勢。詩人從一開始就從一個極其宏大的空間背景:旭日東升,霞光萬道處著筆,將在朝陽照耀下的萬竹成城的筠城晨景和盤托了出來。在這一日之計在於晨的早上,本來應該是門戶大開,人們外出開始一天的勞作。但是,“寂寂門庭無吠犬”,家家戶戶緊閉門戶,一片寂靜,“猗猗竹塢有啼鶯”,隻聽到晨鳥在竹塢的啼叫聲。在這裏,詩人運用對比手法,以一靜一動,寫出當時的社會治安十分混亂。最後,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創造了一個太平盛世、安居樂業、“夜不閉門、道不拾遺”的“德風化世”的良好社會治安環境。
二、楓洞晚霞
楓洞郊西俗少華,衣冠耕讀可為家。
高枝接葉連村暗,小徑通門繞樹斜。
晚見林前凝彩日,時看天外散彤霞。
自今知是天孫巧,織就雲機遍海涯。
《楓洞晚霞》,是杜位被貶到新州後,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傍晚,來到位於筠城西郊的楓洞村附近,隻見豔麗的晚霞,照在村前那一大片楓樹林上,十分耀眼壯觀。此情此景,令詩人詩興大發,揮筆寫下此詩。
縣城西郊楓洞連著許多小山丘,當年一片楓林,景色宜人,詩人認為“衣冠耕讀可為家”,後來,這裏成為南往北來移民的定居之所。
《楓洞晚霞》這首詩,可以說是《筠城旭日》的姊妹篇。詩的前四句描繪楓洞傍晚時分的景況,五、六句描寫楓洞晚霞美景,最後兩句是詩人的感想。夕陽西下,在筠城西郊楓洞村一帶的原野上,耕作了一天的農夫,踏著夕陽的餘輝,行進在村前那條楓樹纏繞的歸家小路上。豔麗的晚霞,像打翻了的顏料,灑向天邊,烘托著鮮紅的夕陽。而夕陽卻像喝醉了酒的詩人,投入楓林,晃啊晃的把那片楓林染得更加鮮紅,閃爍著、滾動著,“時看天外散彤霞”,不時向天外散發出紅彤彤的霞光,把整個楓洞的原野渲染得絢麗繽紛。麵對如此美景,怎不令詩人沉浸在遐想之中,發出“自今知是天孫巧,織就雲機遍海涯”的溢美詩句了。
三、龍山勝概
南鎮龍山絕俗埃,禪關遠在白雲隈。
菩提子落飄僧塔,諅蔔香生拂石台。
四麵好山多兀突,數株古柏亦崔嵬。
名山勝概堪圖畫,仙客登臨亦快哉。
這首詩是作者被貶新州,來到南鎮龍山所作。龍山,位於新州筠城(今xx縣城)南部,山勢起伏、群峰高聳、蜿蜒相連,如龍之蟠,故名“龍山”。山上古木參天,樹蔭蔽日,繁花似錦,鬱鬱蔥蔥,古往今來,有“百城煙水無雙地,六代風幡自一天”的美稱。龍山,在唐代已成為“新昌八景”之一。
這首詩主要描繪了龍山如詩如畫的優美自然風光,表達了詩人充滿熱愛大自然之情。
杜位這首寫景的七言詩,其特點是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寫得超凡脫俗。
詩人巧妙地捕捉了在龍山所見的幾幅景觀:遠望山峰高聳的龍山,好似一條遊龍騰飛在白雲之中,而“禪關”(國恩寺),也好像飄浮在白雲深處彎彎曲曲的雲山霧水之間;近看菩提子(佛珠)好像從天上飄落在“僧塔”(報恩塔)上,諅蔔(又稱旗簸迦)樹正盛開著白色的花朵,濃鬱的香氣拂曉在塔前的石台上;四周突兀的奇山與數株古柏相映成趣,更顯得山高大不平。在這裏,有高聳入雲的龍山、國恩寺、僧塔、藍天、白雲、菩提子、石台、花香,以及四周突兀的奇山和萬古長青的鬆柏......如詩如畫的景物,構成了一幅優美壯麗的“龍山勝概”畫圖!正是杜位這句名詩“名山勝概堪圖畫,仙客登臨亦快哉”,才使得這首詩流傳千古,足見其膾炙人口、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