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新州風情(下)
字數:4819 加入書籤
四、天露仙源
天露東山仙跡傳,白雲深鎖斷塵煙。
桃花沿水千年落,藥蔓粘雲萬古懸。
窈竊巧通三島路,幽深別有一壺天。
其中想是無人到,若有相逢客羽仙。
這首詩是作者登天露山所作。天露山又稱水源山,位於縣城東南部太平鎮,海拔1137米,山勢巍峨雄偉,終年翠綠,雲霧繚繞。山上怪石遍布,奇景眾多,有宇文新州登臨天露、開卷誦讀的石書房;有似太白腰上玉帶,一瀉驚天的白水帶瀑布;有天降異書於民間的含書石;有唐貞觀年間建之岱山寺遺址等。山中杜鵑花、吊鍾花、龍須草、野木沙欏、原生荼以及各種珍稀花木組成了一座綠色的寶庫,一泉出自半山的岩石上,若承天上甘露而生,人稱仙源。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到此無不被這裏的景色所迷,流連忘返,留下佳句名篇,盛讚天露仙源美景。每年元旦前後,天露山一帶,處處人家,處處青梅,十裏梅花開放,潔白如雪,香氣四溢,蔚為壯觀。
這首詩通過對天露山自然風光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富於想象、氣勢豪放的精神境界,抒發了他向往自由、熱愛大自然、熱愛社會、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熾熱感情。
這首詩的特點是運用誇張手法和通俗的語言,著力描寫了天露山之高:好似“白雲深鎖斷塵煙”一樣高聳雲端;飄蕩在泉水中的桃花,沿著泉水,好像經過千年那麽久才能流落山下,天露山源之奇,如一泉出自半山的岩石,“幽深別有一壺天”,若承天上甘露,又似太白腰上玉帶,一瀉驚天,誇張地突出了天露山之高;高到“想是無人到”,天露山泉之奇,真令人覺得氣勢磅礴,動人心魄!
五、崖樓聳翠
名山秀拔翠華峰,北鎮關河郡勢雄。
壘疊層崖侵漢外,崚嶒一觀柱中天。
春來花竹青還淡,冬到鬆柏翠更濃。
萬古崔嵬常秀麗,四時不改色蔥蔥。
古人雲: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作者被貶新州,泛舟於新興江,被崖樓山獨特的風景所吸引。崖樓山,海拔755米,位於xx縣城北20公裏的車崗鎮境內。泛舟遠望,疊嶂排雲,點蒼染黛,青翠欲滴,渾然天成。車崗,這片古老的土地具有悠久的曆史,秦漢時期的香火幾千年如縷不息綿延。自南向北縱貫全鎮的新興江,波光瀲灩,秀麗明媚,給江岸兩邊的車崗大地平添幾分靈氣。同時,也澆灌出兩岸的秀麗風情。江岸之西有座氣勢峻嶒的高山,名叫崖樓山,山上綠樹鬱蔥,清溪潺潺,百鳥啁啾,四季皆春。與崖樓山隔江相對,在座石山,名叫船山,其狀如舟,據傳是當年六祖惠能點化而成。巋然而立的船山,以其靜止的凝重遏止追逐多欲的放浪,以其********的禪機,象征人類靈魂的再生和洗禮……滔滔江水,衝破崇山峻嶺的阻擋,去際會世紀的波濤。詩人有感於此,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這首詩開篇四句,以氣勢磅礴之勢,描繪出崖樓山雄偉秀拔,如一柱擎天矗立在北鎮關河郡上;接著,緊扣“聳翠”這一主題,嶂疊聳翠,描寫出在這座壘疊成一層層懸崖的又高又大的崖樓山上,疊嶂聳翠,一年四季,鬱鬱蔥蔥。在這裏,詩人用“萬古崔嵬常秀麗”來比喻崖樓山,十分貼切。
六、錦水拖藍
錦川青碧一藍溪,混混源頭出自西。
拖綠灣環如玉帶,浮光瀲灩似玻璃。
色連碧落渾無別,影與明沂一樣齊。
活水安能留得住,轉歸大海入天池。
這首詩是作者被貶新州,寄情於山水之間所作的《新昌八景》之第六景。錦水(今新興江上遊西河),發源於與陽春交界的錦山,流經河頭、簕竹,至洞口會合盧水(今大南河)。河的兩岸,萬山裹錦,中間溪流,像一匹藍布一樣斜拖,故稱“錦水拖藍”。新中國建立後,錦水沿河建成梯級發電站發電,入夜,兩岸山間繁星點點,倒影河中,更顯瀲灩。
《錦水拖藍》這首詩,通過描寫作者遊錦水的所見所想,抒發了詩人雖被貶新州,但終有日要回歸長安的樂觀情懷。
這首詩的特點是托物言誌,詞藻華麗。詩人駕一葉輕舟,玩水於盧水之上,但見兩岸青山秀麗得像裹著翠綠的翡翠,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河麵上,流淌著的河水像拖著一條翠綠色的藍帶,呈現出一派秀麗景象,崇山倒映在水中,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和諧交融,構成了一幅天然渾成的“錦水拖藍”畫卷。詩人泛舟於此,就像人在畫中遊一樣。真是:新州山水似畫廓,奇山秀水綿綿長。詩人置身畫圖中,心頭湧動美章篇。最後,詩人把自己那深沉而強烈的“盼歸”希望和情感,融化在“活水”裏,在“天池”中,越發顯得宏大而深遠。這種強烈的“回歸”感,跟大自然壯麗的景色融為一體,絕沒有一絲的低沉傷感,更顯得飄逸而豪放,充滿了樂觀之情。
七、冼亭耕牧
冼亭農務急忙然,牧豎歌聲過耳喧。
萬斛舟無牛背穩,五湖風有浪頭顛。
父菑子穡親田隴,妻插夫耕居後前。
直到西山銜日落,呼兒牽犢轉家門。
作者泛舟於盧水河(今大南河新興江),悠然自得欣賞一河兩岸風光,不知不覺,來到冼河大橋的南端,詩人被岸上田野的熱鬧場麵所吸引而寫下此詩。
冼亭位於新州筠城南二公裏,往集成(今六祖)公路冼河大橋的南端。冼河是因隋代少數民族領導冼夫人來臨而得名,茶亭設置年代悠久,亭內有曆代文人墨客題留之楹聯碑刻甚多,後因修築公路才被拆去。
這是一首通過寫景讚美農家生活性趣的詩。詩的前兩句是大筆寫景:在一個花開草長、萬物齊發的春天,在冼亭一帶的廣袤田野上,隻見一派熱鬧的春耕生產景象,農事十分繁忙。
這首詩的寫作特點采用象征手法,借景抒情、感情真摯。它著意描繪了新江兩岸優美自然的鄉村田野風光,通過以一家大小忙碌在田野上的描寫,充分表達了詩人陶醉於“農家樂”之中悠然而自由的生活樂趣。並由此感於自己宦海浮沉,唱出了“萬斛舟無牛背穩,五湖風有浪頭顛”的名句。
如果說“萬斛舟”是當時朝中嚴酷的爭鬥環境寫照,那麽,詩人身處其中(宦海),肯定沒有眼前看到的這位牧童騎著牛背,吹著牧笛,在家人的保護下回家往那樣穩當了。詩中這兩句的環境描寫,既具象征意義,又起襯托作用,堪稱名句。
八、洞口漁樵
洞口臨流合水纏,兩崖山擁立舟舷。
漁竿釣罷江天霧,樵斧聲閑嶺樹煙。
山水相逢人共樂,魚薇去換酒同筵。
不幹榮辱機心少,何處浮生更有仙。
這是作者被貶新州所寫的《新昌八景》的第八首寫景詩《洞口漁樵》。盧、錦二水會於筠城北十裏的洞口,匯成新興江通往肇慶。洞口圩是當時新州的水陸碼頭,船隻集中點。
這首詩描繪了千年前新昌的一個主要風景點洞口天然秀麗風光,抓住了山、水、江霧、斧聲、人等幾個方麵特征來表現原始美、自然美、樸素美,讚美了作者對新昌優美的自然環境的熱愛之情。
這首詩的寫作特點是融情於景,動靜結合,錯落有致。詩中的人物是漁夫和樵夫。寫漁夫時,采用的是靜態描寫,在大霧彌漫的江麵上,一位身披蓑衣、頭戴鬥笠的漁夫,獨自一人駕船在江上垂釣,細致地描寫了霧鎖江天的寂靜情景。當漁夫收竿罷鉤歸去之際,忽然聽到從山那邊傳來樵夫的砍柴聲,在動態中引出樵夫。這樣動靜結合,使全詩錯落有致。接著寫想象中漁夫和樵夫在收起大霧,豔陽高照中相逢的情景。最後詩人借題發揮,表達了當時朝中****統治、勾心鬥角、排斥異已的黑暗現象,反映了詩人希望改革現狀,期待出現一個廉潔從政、風清氣正、國泰民安、人人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的強烈願望。這首詩虛實結合,宛轉含蓄,耐人尋味。
想不到杜位被貶到新州後,與家人分離竟達十年之久,也應了玉禧那番話“喜悲相隨,福禍交錯”。
上元二年(761),杜位悲盡喜來,在離開新州返歸朝廷時,其叔杜甫作《寄杜位》一詩相寄:
近聞寬法離新州,想見懷歸尚百憂。
逐客雖皆萬裏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幹戈況複塵隨眼,鬢發還應雪滿頭。
玉壘題書心緒亂,何時更得曲江遊。
大曆元年(766),杜甫在夔州又作《寄杜位》詩:
寒日經簷短,窮猿失木悲。
峽中為客恨,江上憶君時。
天地身何在,風塵病敢辭。
封書兩行淚,沾灑裛新詩。
可見二人之間的感情。